在降龍已不再,空餘十八掌這篇文章中,我開篇提到了「在90年代的中國,金融行業的最頂端,只有「農口」和「海歸」這兩個圈子」。
其實當時還有另外一種分類,那就是「高幹」與「寒門」子弟之分,只是前者的數量要遠遠大於後者,所以真說起來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比如當時「農口」的王所長是姚總理的女婿,「海歸」派裡的王氏兩兄弟也是外交部長的親兒子。而在當時這一批青年才俊中比較活躍,混的又不比上面這幾位差的,還有一位原國務院進出口管理委員會主任的兒子,那就是周小川。
先是在其父親帶出來的國內機械工業領域幹了幾年,又順手讀了個清華的工學博士後,開始往財經領域轉的周小川在86年調任國家體改委,並掛職履行原進出口管理委員會職責的對外經貿部部長助理。
而在85年主動退休的父親周建南,此時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寫書之旅,雖然還兼著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顧問、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深圳市人民政府高級顧問等職務。但其帶頭所編的書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是時任主席親自給當初的老主任去起的書名。
2000年,周小川擔任第四任證監會主席。雖說其在位時搞得也一般,但畢竟把高西慶和史美倫的地位提了上來,也讓行業好好的感受了一下「海歸」們的真實水平。
當然,其把莊心一搞去證券業協會當會長是個好事。要知道之前的協會是馬慶泉秘書長在實際管理,會長常正明、金建棟這些都是兼職的。讓一個在廣發出問題的馬慶泉管理,會員單位們會聽話才怪。
也是2000年的時候,清華畢業的周家第三代周雲帆,把自己創業的ChinaRen網站賣了搜狐3000萬美元。其兩年後再次創業的空中網,200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個人也在當年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在美上市公司董事長。
創業如此成功的周董事長,在08年離開了自己的公司。四個月後,通過了北京市2008年公開選拔領導幹部招考的周雲帆,成為了中關村管委會擔任副主任。
只是可惜了接替周雲帆的王雷雷,剛擔任空中網的CEO沒多久,就在2009年被要求「協助調查」同中國移動的腐敗事宜。
現在的周副主任,已經在今年的七月份升為了廳級的周主任。單位也從中關村管委會,變為了科技部的信息中心。
三代人,每一代都選擇了不同的領域。從機械工程到金融口,又從金融口到IT行業。
我想,正是推薦大家讀讀朋友寫的下面這篇文章的時候:
小川最近又發言了,全文已經發在了央行網站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篇文章看似平淡,但卻隱藏了許多重要的信息。
作為央行行長,把問題談得這麼實,並且這麼敢說,確實比較少見。有人看到這個文章應該會不舒服,因為點到痛點。
一、實在的問題和實在的批評
這篇文章當然要總結成績。現在金融業的規範程度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小川說「已不可同日而語」。
我非常同意這樣的判斷。但過去的問題只解決了一部分,新老問題仍在交織顯現。小川講了很多問題,並且直指一些部門,或者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這時候講這個話,是需要勇氣的。
比如,央行最核心的職責——貨幣政策問題。這些年,社會上對貨幣超發有很多批評,小川本人應該也有反思。所以他在這個文章裡說,「總閘門」老是受到幹擾。
增長積極性高的時候,希望放鬆銀根。出了問題,要救助的時候,又希望放鬆銀根。一句話:經濟好,要松銀根。經濟壞,也要松銀根。
隱晦的意思是,尼瑪我這個央行行長也很無奈啊,貨幣超發的鍋我不能背啊。我管的這個「總閘門」老是受幹擾啊。我們央行能不能學美聯儲,給點獨立性?
這是涉及到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央行職責之根本。但是中國的央行主要還是貨幣政策的執行機構,而不是決策機構。過去15年,小川沒法說,現在這個時間點,他已經幹了15年了,要下了,還是要說一說。
再比如,對企業槓桿率過高的問題,批評國企「殭屍企業」是套路,這個不稀奇。但是小川還委婉地對財政工作的批評——「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類『名股實債』和購買服務等方式加槓桿。」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要小川最近在美國的講話結合起來看就不簡單了。
他在美國說的原話是——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企業會有這麼高的槓桿率,為什麼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願意給企業提供這麼多貸款。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很多經濟學家指出的,中國地方政府通過各種融資平臺借款,形成了較多的債務,這在統計上體現為企業部門債務,會導致企業部門債務高估。如果將這部分統計為政府債務,企業部門債務會大幅下降,政府債務相應上升,這種債務結構也更加平衡。
這是一個對中國企業槓桿率過高的全新解釋,過去都認為是中國銀行融資為主的渠道、資本市場融資佔比太少等原因。但小川說,如果把平臺借款減掉了,企業部分債務就會大幅下降。注意,這裡用詞是「大幅下降」。
所以說,他對地方加槓桿的行為很擔憂,所以對地方加槓桿的批評也不意外。
這幾年的財政工作,按道理主線是「開前門、堵後門」,嚴控地方債的風險,地方政府的債務置換規模已蔚為壯觀。但是,後門根本沒有堵住,無論是PPP存在的問題(最近CAIZHENGBU史的發言也點了許多問題),還是各類地方的產業基金,以及所謂的購買服務和PPP的結合,裡面問題很大。
總結起來,小川的話是指上是在批評地方加槓桿,財政這幾年「堵後門」的工作不到位。
再比如,批評出資人的問題,這個問題這兩年也談得不多,要說也是民營股東的問題,比如AB。但是,小川說的是國有的。
小川說,「在公司治理上,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仍未完全理順,資本對風險的覆蓋作用未充分體現,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仍不健全,股東越位、缺位或者內部人控制現象較普遍,發展戰略、風險文化和激勵機制扭曲。」
與之呼應的是,銀監會最近的會上也專門提到了一點,「以完善銀行治理結構為重點,理清股權關係,在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嚴肅整治部分股東『亂作為』行為,從體制機制上防止不正當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
都在談股東的問題,顯然不是偶然的。雖然十年前啟動的國有大行的股改,大銀行初步建立了相對規範的董事會和公司治理機制,但是,如果從全行業來看,甚至是從全部金融行業來看,公司治理仍極不規範,國有股出資人五花八門,有的是一級政府,有的是國資委,有的是財政局,甚至還有的是發改委,利益盤根錯節。
既然如此,金融業的整頓絕對不是搞搞市場規範的問題,絕對不僅僅是整幾個同業槓桿的問題,而是要深入到股東層面,深入到公司治理結構層面。市場規則要整頓,但是在市場裡遊泳的人和背後的出資人,首先要建立第一道防火牆。
道阻且長。
再比如,批評金融系統內部的腐敗問題,批評投資者保護「不到位」。
小川說,「少數金融『大鱷』與握有審批權監管權的『內鬼』合謀,火中取慄,實施利益輸送,個別監管幹部被監管對象俘獲,金融投資者消費者權益保護尚不到位。」
這裡用詞很重要,小川沒有用官話說,「不夠」,而是直接說,「尚不到位」,也就是不及格。
這裡面的問題又太多了,樂SHI是最近的典型案例,李LIANG案裡面就有岸底,為什麼到現在才繼續追查?
……
……
可以舉的例子很多。
這篇文章及這個講話,難以稱得上是告別演說,但至少是很敢說的一次演講。將退之時,成績總結很少,講的全是問題。
二、更深刻的亂象認識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金融市場的整治讓市場雞飛狗跳,妖精出來了,要打。害人精出來了,要打。
但是,小川這個文章對亂象的認識更為深刻,文章內部邏輯嚴密。在「科學分析金融風險的成因」部分,他談到了多個方面的問題:
1,宏觀調控體制問題(即前文所說的總閘門管理受幹擾);
2,金融監管體制的問題(監管定位不準,偏重行業發展。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系統重要性機構缺少監管。金控公司監管真空,基礎設施未統一、央地監管職能不清晰、一些金融活動游離在監管之外……)
3,公司治理有缺陷。
4,開放不足,行業保護主義流行。
從宏觀調控,但金融監管、公司治理到行業開放,每個層次都有問題。其中,重點當然是金融監管的問題,每句話都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每個句號都意味著一個大領域的問題。
小川對亂象的認識是立體而全面的,並非簡單搞一搞同業市場整頓,壓縮一下同業負債佔比這麼簡單。
小川說,「當前的金融風險隱患是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和逆周期調控能力、金融企業治理和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不足以及監管體制機制缺陷的鏡像反映。」
也就是說,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金融問題還受實體經濟結構失衡的影響,但小川沒有展開,其實這同樣重要。
現在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但兩者相互依賴,在一個畸形的實體經濟結構下,很難發展處健康的金融。
比如,房地產的問題,房地產價格暴漲被認為是貨幣超發導致的(至少原因之一),但房地產行業的暴利讓他們對資金價格極不敏感,只要可以拿到錢,不管你經過多少次嵌套、空轉了多少次、成本提高了多少,房地產通通可以吸收。
再比如,國企資金過剩和民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並存,冰火兩重天。國企固定資產多,有錢的兄弟哥們多,信譽自然好,出了問題兄弟哥們可以互相幫忙,融資方便且便宜。於是錢多了去買理財產品,而小企業只有拿更高成本的資金,中間被盤剝一道。
小川對金融體系問題的認識,要比一般的市場認識更加全面而深刻。
那麼怎麼辦?對照問題,可以找到藥方。雖然,這個藥方未來會不會服用並不清楚。
即使服用,也不會藥到病除,理順體制機制既要有具有戰略眼光的上層支持,還要容忍調整期的陣痛,這個病不好治。
三、怎麼辦?
小川對問題分析後,提出了解決辦法。
有許多是過去老生常談的,或者正在做的改革,比如監管套利的問題,正在逐步地調整。昨天,洪LEI在併購基金年會上的講話,對資管不同產品的法律屬性混亂問題,講得很深刻。
小川的這篇文章當然沒能那麼細緻深入下去,但是要重點關注這兩年提的少的。
比如,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的問題、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問題。
「既要塑造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健康,也要促進公司治理、內控體系、複雜金融產品交易清算的健康。要嚴把市場準入關,加強金融機構股東資質管理,防止利益輸送、內部交易、幹預金融機構經營等行為。」
比如,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存在真空的問題。
「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規制和監管,嚴格限制和規範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從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和金融板塊。推進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改革,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遏制大案要案滋生的主體責任。」
臺灣地區有金融控股公司法,大陸一直沒有,現在要是要考慮專門立法,對金融大財團進行規制。
這裡說,嚴格限制和規範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這句話未來會如何落實?最近還有消息說,華信也要搞自由銀行,壯大金融實力。
再比如,改革股票發行制度。雖然沒有直接提註冊制,但提到「減少市場價格(指數)幹預,從根上消除利益輸送和腐敗滋生土壤」。新股發行的市盈率的問題要不要動?
再比如,地方金融監管的問題,現在各地正在改,但大多停留在擴大監管業務類別,以及搞編制、建隊伍的時期,談有效監管還很遠。小川說,「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全國一盤棋,監管無死角。」
再比如,發展PE等多元化投資主體,切實幫助企業降低槓桿率,推動「殭屍企業」市場出清。
……
……
可舉例太多,不逐一列舉。
在大方向,小川一直在呼籲開放,甚至可以說是喊破了嗓子。
封閉導致了落後。小川說,「在開放程度上,部分行業保護主義仍較流行,金融監管規制較國際通行標準相對落後,金融機構競爭力不足,風險定價能力弱,金融市場不能有效平抑羊群效應、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
「不斷擴大金融對外開放,以競爭促進優化與繁榮。」
「減少外匯管制,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便利對外經濟活動,穩妥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同時,在維護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放寬境外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限制,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促進金融市場規制與國際標準進一步接軌和提高。」
「穩步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這裡用的是「穩步有序實現」,而非「穩步推進」,可以實現嗎?
「金融監管規制較國際通行標準相對落後,金融機構競爭力弱、風險定價能力弱……」
小川的這篇文章展現了一副未來的圖景,困難不小,難題不少。這需要改革再出發,需要上層需要有同樣的戰略判斷,需要接任者支持這樣的判斷並有執行力。
金融同樣是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部件,如果這些問題不改變,還談什麼現代化經濟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