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海外網刊登了一則標題為《日本年輕母親和男友外出旅遊,3歲女兒關家中8天活活餓死》的新聞,這是自2019年日本接到的9.8萬多起疑似虐童案中的一起,不幸的是:三歲的小女孩還沒戒掉尿布,就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
列夫託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同樣是3歲的孩子,有的孩子因為先天性疾病或者身體缺陷而不幸,然而父母卻用所有的愛、精力、金錢來撫育這個「不幸的」孩子,在兒童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每天都上演著親人傾盡所有和病魔搶奪時間的人間悲喜劇。
而有的孩子身體健全,本可以享受一個好的童年,卻得不到一絲親人的關懷,就像被隨便養的小隻小狗,在家就餵一頓,要出門了,就自生自滅吧。
這位24歲的母親離婚後和孩子一起生活,為了和男友在鹿兒島旅遊,將3歲女兒獨自在家關了8天。
也許是對於前夫的恨,每每看到孩子就想起那個傷害了他的男人。
也許上一次也出門3-5天,孩子一個人在家也沒事,只是餓的瘦了點。
也許獨自帶孩子,備受壓力,找到個可以緩解壓力的伴侶,只想閉著眼睛以為自己在做夢。
總之,再多的辯解也換不來同情,作為孩子的監護人,這種犯罪行為是零容忍的。
2004年日本上演了一部劇情影片:《無人知曉》,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東京一個單親家庭,四個兄弟姊妹被母親拋棄後,獨自生活的故事。
而這部電影的真實背景就是1988年在日本東京的西巢鴨事件,在一座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已餓了很多天的兒童,此事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轟動。
2013年在中國的南京,一對年幼的女兒被父母關在家中餓死,被發現的時候孩子的屍體已經風乾了,才20歲出頭的媽媽在夜店上班,經常找鄰居借米借油、動不動就是半個月見不到人影,爸爸又是一個吸毒人員。
可憐的是孩子餓得實在受不了,拍了一夜的門,嘴裡還喊著:「媽媽,媽媽」這一聲媽媽是孩子的希望,同時也是她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噩夢。如果這對女孩能夠健康長大,哪怕日子依舊清貧,也是一個10多歲的小學生了。
2017年,美國俄亥俄州一對華裔夫婦殺死5歲的女兒艾許莉(Ashley)後,將女兒的屍體醃製在冰箱中,殺死女兒的媽媽說:「我既要經營餐館的生意,還要照顧女兒,而且女兒很不聽話。」
在法庭上,這對夫妻還在不斷辯解,妻子還試圖說服法官,企圖證明自己是一個「精神分裂症」以逃避法律的責任。
這個家庭裡還有一個6歲的大女兒,可想而知,才6歲的大女兒一生又該如何度過。
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是這樣描述親子關係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不是你的附屬品,不是你發洩生活壓力的出氣筒,不是引起你婚姻不幸的原因,更不是你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的玩具。
有的單身媽媽帶著孩子開出租,孩子天天就睡在媽媽的副駕駛。有的媽媽賣滷菜,孩子就在滷菜桌下做作業,有的爸爸要去挑貨就天天帶著孩子一起,有的爸爸送外賣帶著孩子一起去。
生活沒有壓垮熱愛生活的人,孩子也不會嫌棄艱苦奮鬥的父母,一起的時光,一個香甜的饅頭,一段一起走過的路,一份睡在爸媽身邊的安全感,一個希望生活越來越好的夢,總能實現。
願人間少一些這樣的悲劇,願兒童都能在父母和法律的庇護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