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為「松貝」和「青貝」,後者習稱「爐貝」。
貝母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貝子,故名貝母」。蘇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採之良,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綱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名確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
別名:貝母、川貝、岷貝、雪山被
入藥部位:植物的乾燥鱗莖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歸經:味苦、甘,性微寒。
用法用量:3~10g;研粉衝服,一次1~2g。
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
主治: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痰中帶血,瘰癧,乳癰,肺癰。
1、川貝母治咳嗽:貝母(大者 去心 麩炒令黃)十枚 阿膠(炙燥)、甘草(炙 銼)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細散 每服二錢匕 臨臥煎糯米飲調下.(貝母散《聖濟總錄》)
2、川貝母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聖惠方》)
3、川貝母治肺熱咳嗽多痰 咽喉中幹:貝母(去心)、杏仁(湯浸去皮、尖 炒)各一兩半.上二味 搗羅為末 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貝母丸《聖濟總錄》)
4、川貝母治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
5、川貝母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 麩炒)半兩 甘草(炙)一分.上二味 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 每一錢匕 水七分 煎至四分 去滓 入牛黃末少許 食後溫分二服 更量兒大小加減.(貝母散《聖濟總錄》)
6、川貝母治乳癰初發: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於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方》)
7、川貝母治百日咳:白花蛇5g, 貝母10g ,生甘草10g,以上三味, 粉碎, 過篩 ,混合均勻,口服 ,1次1.5~3g, 1日3次。〔《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4 3(4):43〕
8、川貝母治喉痺腫脹: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荊芥、薄荷,煎湯服。(《本草切要》)
9、川貝母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經積熱所致:貝母(炮令黃)一兩,搗細羅為散 ,不計時候 ,以溫漿調下二錢。(《聖惠方》)
10、川貝母治瘰癧便毒:貝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普濟方》貝母丸)
11、川貝母治肺癰吐膿 五心煩熱 壅悶咳嗽:貝母(去心)、紫菀、桔梗(炒)各一兩, 甘草(炙 銼)半兩,上搗篩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五七沸 ,去滓 ,不拘時稍冷服。(《證治準繩》四順湯)
12、川貝母下乳: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三母散)
13、川貝母治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貝母湯)
14、川貝母化痰降氣,止咳解鬱,消食除脹:貝母(去心)一兩,姜制厚樸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衛生雜興》)
15、川貝母治傷寒後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苑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裹一丸,含咽亦佳。(《聖惠方》貝母丸)
16、川貝母治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7、川貝母治肺癰肺痿: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淨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嚼咽之。(《醫級》貝母括痰丸) 。
川貝的
川貝的禁忌
脾胃虛寒及有溼痰者不宜。
《本草經集莊》:"厚樸、白薇為之使。惡槐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本草經疏》:"寒溼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溼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溼痰作眩暈及我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洩並禁用"。
在線微信遠程視頻診病
廖回府中醫診所具有獨特的中藥配方煎湯藥服用,中藥配方打粉服用,中藥配方打粉搓丸服用,中藥配方提純的膏方服用。藥快遞上門。不出門就可以看病,給患者朋友們提供簡單方便,預約熱線13993912739 微信同號!
想諮詢預約的朋友們直接掃上面的個人二維碼或者電話號碼13993912739添加微信。就可以和 「 主治醫生廖回府 」 直接諮詢或者簡訊留言及微信留言。
中醫講陰陽,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有陰就有陽;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一物降一物,沒有一種物質是單獨存在的、沒有制約的!維持整個宇宙的平衡運轉,各個維次空間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非常嚴密的制衡系統。
中醫文化即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中國傳統哲學十分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繫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認為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相互依存。
中醫最高境界 : 所謂 法無定法,治無不治, 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藥是死的人是活的。學醫之人只要是活學活用,就可以領悟到中醫之妙用也!預防大於治療。
關注二維碼 健康你我他 呵護健康 愛護自我
傳 承 岐 黃 薪 火 弘 揚 中 醫 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