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中藥——川貝母

2021-02-07 葯店紅寶書

中藥川貝母,別名又叫:貝母、川貝等。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後者習稱「爐貝」。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時採挖,除去鬚根、粗皮及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鬚根。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青貝: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爐貝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川貝母具有潤肺散結,止嗽化痰的功效。

川貝母是潤肺止咳的名貴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療效卓著,馳名中外。由於川貝母不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養肺陰、宣肺、潤肺而清肺熱,是一味治療久咳痰喘的良藥,因此,在許多治療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病症的中藥方劑或中成藥製劑中都有川貝,如蛇膽川貝露、川貝枇杷露等,這樣會增強治療疾病的效果。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甘。歸肺經、心經。

【功效與作用】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清化熱痰藥。

       1.清熱除火:味苦,能清心瀉火,清熱除煩,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適宜於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

  2.化痰止咳:對咽喉部有良好的溼潤和物理治療作用,有利於局部炎症治癒,並能解除局部癢感,從而阻斷咳嗽反射。

  3.潤肺:富含維生素A,保護呼吸道上皮,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功能,預防呼吸道感染。滋陰潤肺,去除肺燥肺熱。使人呼吸暢通舒適。

  4.祛脂降壓: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常食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或某些心血管病。

  5.《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

  6.《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7.《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8.《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9.《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鬱結之氣。"

  10.《本草會纏):"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鬱之證。"

  11.《本草正》:"降胸中因熱結腳及乳癰流痰結核。"

  12.《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託裡護心,收斂解毒。"

【臨床應用】用量6~10克,煎湯服。用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結、肺癰、癭瘤、瘰癧、喉痺、乳癰。

【藥理研究】動物實驗表明,提取物有止咳化痰、降壓、消炎作用。體外實驗表明,川貝鹼可引起豚鼠子宮收縮、抑制兔小腸收縮。兔靜脈注射川貝鹼可使血糖增高。醇提液灌服,可明顯提高小鼠耐受常壓缺氧能力。體外抗菌試驗表明,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主要含西貝母鹼、川貝鹼、松貝鹼、西貝素、川貝酮鹼等多種生物鹼。還含蔗糖、硬脂酸、軟脂酸、咖啡酸、阿魏酸、貝母乙素、貝母辛、白爐貝素、β-谷固醇、β-谷甾醇等。

【使用禁忌】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製革烏、附子同用。脾胃虛寒及有溼痰者不宜。

  ①《本草經集莊》:"厚樸、白薇為之使。惡槐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②《本草經疏》:"寒溼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溼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溼痰作眩暈及我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洩並禁用。"

  1.治肺熱咳嗽多痰,咽喉中幹:見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聖濟總錄》貝母丸)

  2.治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貝母湯)

  3.治傷寒後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襄一丸,含咽亦佳。(《聖惠力》貝母丸)

  4.治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每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後溫分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貝母散)

  5.治百日咳:川貝母五錢,黃鬱金、葶藶子、桑白皮、白前、馬兜鈴各五分。共軋為極細末,備用。1.5~3歲,每次二分;4~7歲,每次五分;8~10歲,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溫水調衝,小兒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蘇中醫》(2):36,1965)

  6.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貝母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日可三服。(《雞峰普濟方》貝母丸)

  7.治肺癰肺萎: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淨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噙咽之。(《醫級》貝母括痰丸)

  8.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藏積熱所致:貝母一兩(炮令黃)。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調下二錢。(《聖惠方》)

  9.治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0.化痰降氣,止咳解鬱,消食除脹:貝母(去心)一兩,姜制厚樸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衛生雜興》)

  11.下乳: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三母散)

  12.治瘰癧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濟方》貝母丸)

  13.治喉痺腫脹: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荊芥、薄荷,煎湯服。(《本草切要》)

  14.治乳癰初發: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於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加)

  15.治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

  16.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聖惠方》)

  1.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1.1鎮咳作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證明,ig貝母總生物鹼及非生鹼部分均有鎮咳作用。小鼠ig家種及野生川貝母流浸膏,則無明顯鎮咳作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表明,貝母生物鹼亦無明顯鎮咳作用。Ig貝母一皂甙Ⅱ號,能使小鼠咳嗽潛伏期明顯延長。採用小鼠氨水引咳法,發現組織培養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顯著的鎮咳作用,給藥後(3.0g/kgig)30分鐘作用較強,止咳率大於50%,在60分鐘時兩種川貝作用均己下降,但直至2小時藥物仍有顯著作用。選鎮咳作用較強的3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發現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一樣,止咳效果隨劑量加大而增強。

  1.2祛痰作用:採用小鼠酚紅排泌法,以3.9g/kg(ig)劑量作時效曲線,分別在給藥後30、60、120分鐘立即ip0.25%酚紅((0.2ml/10g),按分光光度法測558nm處吸收度。結果表明,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祛痰作用,給藥60分鐘後為作用峰值,給藥2小時後作用下降。選時效峰值時間6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結果表明,兩種川貝的祛痰效果均隨劑量加大而增強。其它小鼠服用30g/kg川貝母煎劑,藥後60分鐘與藥前比較,痛閾降低。

  2.抗潰瘍作用

  2.1對大鼠結紮幽門性潰瘍的影響:大鼠斷食48h後麻醉、開腹,結紮胃幽門,縫合腹壁後sc平貝總生物鹼(簡稱總鹼)3、1.5mg/100g,對照組用等體積生理鹽水。給藥後9小時斷頭處死,收集胃液,同時測定胃液量,游離酸,總酸及胃蛋白酶活性,並用肉眼觀察潰瘍形成情況。結果兩種劑量對胃蛋白酶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1.5mg/100g組的潰瘍指數亦顯著低於對照組P<0.01。

  2.2對應激性潰瘍的影響:採用上述劑量,觀察對應激性潰瘍大鼠的潰瘍指數。結果1.5mg/100g組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P<0.05。

  2.3對消炎痛所致胃潰瘍的影響:大鼠按上述劑量ip給藥後各組均ip消炎痛40mg/kg,給藥後處死,取胃觀察潰瘍程度。結果3.0mg/100g的總鹼對消炎痛所致的胃潰瘍有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

  3.其它作用

  川貝母鹼靜脈注射對麻醉貓產生持久的血壓下降,伴以短時呼吸抑制,能增強豚鼠離體子宮收縮,抑制離體兔腸,並無擴大瞳孔的作用。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公斤,死前有痙攣,還引起家兔血糖升高。

  西貝母鹼對麻醉狗有降壓作用,主要由於外周血管擴張,對心電圖無明顯影響。對離體豚鼠迴腸、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狗小腸均有明顯鬆弛作用,解痙作用類似罌粟鹼。

  貝母素丙(川貝母素,fritimine)4mg/kg靜脈注射,能吏麻醉貓產生持久性血壓下降,伴以短暫的呼吸抑制;7.5-16mg/kg靜脈注射,能使兔血糖升高;1:50000濃度能使離體豚鼠子宮收縮,1:100000濃度能抑制離體兔腸的運動;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kg。

  平貝母浸膏對實驗動物具有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

毒性

       小鼠ig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混懸液,8.0g/kg為可能用的最大劑量,觀察1周,小鼠一切活動正常,均未出現死亡。平貝母總鹼小鼠iv的LD50為84.2mg/kg,ip為148.4mg/kg。亞急性毒性:小鼠36隻,均分為3組,給藥組(2,3組)分別sc總鹼0.3、0.15mg/10g(分別相當於LD50的1/5和1/10),對照組給同體積的生理鹽水,每日給藥1次,隔日稱1次體重,給藥3周後處死,檢查血象、肝功、腎功,每組取5隻做心、肝、脾、肺、腎的病理切片。結果表明,總鹼對小鼠的血象、肝功、腎功,以及各臟器均未見影響。

連鎖門店需求點:口碑及消費者的重複消費取決於專業力

 隨著大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識水平的提升,更多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趨於理性;

門店連鎖間的會員制、促銷手段、價格戰已無明顯差異化的今天,贏取客戶最終取決於銷售人員的專業服務水平。

增加客戶重複消費率一定要學習的

藥店紅寶書致力於藥店人員專業提升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川貝母!
    >>>> 來源 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或瓦布貝母的鱗莖。
  • 今日學習中藥——川貝母
    「藥」要好好看,今天小編與大家一同來學習中藥「川貝母」!
  • 川貝母功效與作用《中草藥常識》
    1、川貝母治咳嗽:貝母(大者 去心 麩炒令黃)十枚 阿膠(炙燥)、甘草(炙 銼)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細散 每服二錢匕 臨臥煎糯米飲調下.(貝母散《聖濟總錄》) 2、川貝母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
  • 川貝母(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川貝母拼音Chuān Bèi Mǔ別名虻(《詩經》),黃虻(《管子》),苘(《爾稚》),貝母、空草(《本經》),貝父、藥實(《廣雅》),苦花、苦菜、勤母(《別錄》)。(《聖惠力》貝母丸)④治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每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後溫分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貝母散)⑤治百日咳:川貝母五錢,黃鬱金、葶藶子、桑白皮、白前、馬兜鈴各五分。共軋為極細末,備用。
  • 哪種川貝母質量最好?
    川貝母來源較為複雜,有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和瓦布貝母六個品種,又有野生與家種之別,因此其外觀形狀有較大而明顯的區分。當然,從中也可以感覺得到國家對中藥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重視,有傳承,有發展,有適應。
  • 知母貝母——成語中的中藥
    ,意為「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細想起來,卻大有發人深省之處:其一是中藥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張冠李戴,鬧出笑話事小,弄出人命事可就大了;其二是「子愚不識藥」,幹出不倫不類之事固然愚蠢可笑;父明知而不採取措施,預防事故的發生,反令其「守鋪」,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肯定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它留給後人的不應當只是話柄、笑料,更多的應該是警示、教訓。告訴我們要防微杜漸,錯即禁止。
  • 認識貝母大家族:川貝母、浙貝母、伊貝母、平貝母...
    貝母家族中有川貝母、浙貝母、伊貝母及平貝母等宗室。皆屬於百合科貝母屬植物的鱗莖。土貝母雖然也叫貝母,但不屬於貝母支系。下面僅從商品性狀上予以表述。一、川貝母(藥典品):川貝母中又分松貝、青貝、爐貝等宗親,其中,松貝是驕子,身價最高,青貝、爐貝分列其後,是貝母家族中的貴族。1.松貝:因舊時集散於四川松潘縣附近,所以稱為松貝。
  • 農村川貝母、也叫:「川貝」還叫:「貝母」
    川貝母又名貝母、川貝,它呢是百合植物川貝母呢。它們分別有:暗紫貝母、卷葉貝母、甘肅貝母、俊砂貝母、康定貝母等磷莖。貝母生長在農村西藏、雲南、四川、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山西等農村可見。期性是微寒的,味道是苦苦的、甘,歸肺、心經,有清熱肺、化痰止咳等…《本經》記錄著川貝母、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喉痺、乳難、金瘡。《別錄》書中寫著川貝主打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炫、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 川貝母有什麼副作用?
    川貝母是百合科貝母屬藥用植物,生長在溫帶高山、高原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中,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為潤肺止咳的名貴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療效卓著,馳名中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川貝母有什麼副作用吧!
  • 店員經典培訓教材:貝母類中藥飲片的鑑別及功用
    作者:吳代全 貝母類中藥飲片是中醫臨床常用的中藥之一
  • 川貝母(歷代本草匯言)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稜砂貝母的乾燥鮮莖。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稱「松 貝」和「青貝」,後者習稱「爐貝」。多系野生。主產於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川貝母、暗紫貝母生 於海拔 3200~4500 米的草地上;稜砂貝母生於海拔 3800~4700   米的流沙灘的陰溼縫隙中;甘肅貝母生於海拔2800~4400 的灌叢或草地上。
  • 止咳神藥川貝母加工炮製幾點建議
    【天地網訊】  【簡述】貝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清·《本草綱目拾遺》始將浙貝與川貝明確分開。川貝為貴重藥材之一,又稱尖貝,不僅包括質優的川貝,而且泛指多種尖形小粒的貝母。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 或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
  •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的川貝母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或瓦布貝母的乾燥鱗莖。
  • 可能是最全的貝母類藥材大匯總(松貝、平貝、青貝、浙貝、太白貝母、瓦布貝母、湖北貝母、爐貝、白爐貝等)
    本文以超連結公眾號「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土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圖文!隨時可搜索查詢!
  • 【每日一味藥】貝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或瓦布貝母的乾燥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性味】苦、甘,微寒。【歸經】歸肺、心經。【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主治】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咳痰帶血,瘰癧,乳癰,肺癰。
  • 《本草》解讀之貝母:從順治到同治年間,真不知拯救了多少生靈
    推薦:【閱讀悅讀丨歷史】《本草》植物志之何首烏:是人是藥是仙草,為君能解幾多愁文/劉娟(川貝母)
  • 每天學一味中藥:訶子!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訶子》訶子,中藥名。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絨毛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乾燥成熟果實。分布於雲南等地。
  • 每天學一味中藥:蜂房!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蜂房》蜂房,中藥名。為胡蜂科昆蟲果馬蜂Polistes olivaceous(DeGeer)、日本長腳胡蜂Polistes japonicus Saussure或異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 的巢。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蒿!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地上部分。草蒿、臭蒿、臭青蒿、香絲草、酒餅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具縱紋,多分枝,光滑無毛。葉互生,無毛,常為3回羽狀分裂。(《肘後方》)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每天學一味中藥:千年健!每天學一味中藥:穿山龍!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
  • 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蠶沙》蠶沙,中藥名。為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innaeus幼蟲的乾燥糞便。育蠶地區皆產,以江蘇、浙江、四川等地產量最多。(《現代實用中藥》)2、治風緩麻痺,諸節不遂,腹內宿痛:蠶沙炒黃,布袋盛,酒浸內服。(《壽世青編》)3、治風瘙癮疹,遍身皆癢,搔之成瘡:蠶沙一升,以水二鬥,煮取一鬥二升,去滓。溫熱得所以洗之,宜避風。(《聖惠方》)4、治乾濕癬:蠶沙120克,薄荷15克。上為末,生油調搽之;溼者幹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