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地上部分。
草蒿、臭蒿、臭青蒿、香絲草、酒餅草。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具縱紋,多分枝,光滑無毛。葉互生,無毛,常為3回羽狀分裂。裂片短而細,先端尖,表面深綠色,有極小的粉末狀短柔毛,背面淡綠色,具細小的毛或粉末狀腺狀斑點;葉軸兩側具狹翅;葉柄基部稍擴大抱莖;莖上部的葉向上逐漸細小呈線形,無柄,基生葉在開花時凋謝。頭狀花序細小球形,具細軟短梗,排列成圓錐狀;總苞的苞片2~3層,無毛,外層卵形,綠色;內層橢圓形,邊緣膜質,背面中央為綠色。
花託長橢圓形,無毛;花皆為管狀花,黃色;雌花較少,圍於外層,雌蕊1枚,柱頭2裂,呈長叉狀開展;內為兩性花,花冠先端分裂;雄蕊5枚,聚藥,藥先端呈三角形,基部兩側下延呈一短尖。瘦果橢圓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於山坡草地、荒地、河岸、路旁、村邊。分布於廣東等地。
夏、秋季花盛開或結果時採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乾或曬乾。
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稜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捲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後為3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性寒,味苦、辛。歸膽經、肝經。
清熱解毒、除骨蒸、截瘧。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虛熱藥。
用量6~12克,煎服,入煎劑宜後下。用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痢疾、陰虛發熱、瘡癢、溼熱黃疸等。
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降低血壓,且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尚能保護肝臟,防護輻射,縮短戊巴比妥睡眠時間等。
主含多種倍半萜內酯、黃酮類、香豆素類、揮髮油等。另含青蒿素、青蒿醇、青蒿酸、青蒿酸甲酯、槲皮素、小茴香酮、蒿屬香豆精等成分。
產後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洩瀉者,勿用。
1、治中暑:青蒿嫩葉搗爛,手捻成丸,黃豆大。新汲水吞下,數丸立愈。(《本草匯言》)
2、治暑毒熱痢:青蒿葉30克,甘草3克。水煎服。(《聖濟總錄》)
3、治溫瘧痰甚,但熱不寒:青蒿60克(童子小便浸,焙),黃丹15克為末。每服6克,白湯調下。(《仁存堂經驗方》)
4、治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並塞鼻中。(《衛生易簡方》)
5、治聤耳膿血出不止: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6、治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仙方》)
7、治瘊子:新汲水按青蒿汁,調蛤粉敷之。(《百一選方》)
8、治蜂螫人:嚼青蒿敷之。(《肘後方》)
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
每天學一味中藥:千年健!
每天學一味中藥:穿山龍!
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
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
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
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
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
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
每天學一味中藥:牡蠣!
每天學一味中藥:莪朮!
每天學一味中藥:蔓荊子!
每天學一味中藥:天冬!
每天學一味中藥:海金沙!
每天學一味中藥:芒硝!
每天學一味中藥:爐甘石!
每天學一味中藥:稻芽!
每天學一味中藥:獨活!
每天學一味中藥:桑螵蛸!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薇!
每天學一味中藥:火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