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群裡對疫苗的討論得相當活躍,仔細一看,媽媽們對於一類疫苗二類疫苗的看法很不一樣,有些覺著全得打上,有些覺得光打一類的就行,二類的國家非強制也就不用打。又有媽媽站出來補充說,疫苗能打自費的全打自費的,進口的比國產好... 呃,再來了一撥討論今年手足口病疫苗的要不要打,感覺信息量大得要爆炸。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來理一理,到底什麼疫苗必需打,什麼疫苗可以不打?如果相同的疫苗有免費和自費的可選,選什麼好?有沒有最優化的疫苗接種方案?
自費疫苗、進口疫苗要不要打?
在說自費疫苗、進口疫苗之前,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免費疫苗、國產疫苗,和小本子上官方劃分的一類疫苗、二類疫苗又有區別。
一類疫苗 VS.二類疫苗
第一次帶寶寶去打疫苗時,醫生就會交給我們一個綠皮本,這個綠皮的疫苗本會在接下去的四年裡跟隨著寶寶每次打疫苗時做下接種記錄,要說有什麼用吧,在上幼兒園時就會用到,沒有接種記錄不能入園。
本子上非常明確地寫著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的劃分。醫生可能最多會補充告訴你:一類是一定要打的、免費的;二類的是自選的、要自費的。然後就留給新手爸媽們一臉懵圈:那二類的是不是不太重要?可以不打嗎?
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是人為劃分,劃分依據並不是疫苗的重要性等級程度,而是國家衛生部門的統籌,這個統籌的思路主要是根據國家財政狀況和國家防病規劃等等。說白了就錢不夠,所以有些疫苗就讓百姓自己承擔費用,歸劃到二類。
而對我於我們媽媽們來說,關於一類二類疫苗,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幾點:
1. 一類疫苗是國家強制規定的,從公民角度說必需要打,不打會影響到未來升讀幼兒園。
2. 一類疫苗是國家從發病概率、發病後治療難度、傳染性等角底綜合考量過的必需接種項目,不打會讓寶寶承受更大的受感染風險和未來治療的痛苦。
3. 二類疫苗是否要打,要看每一個具體的疫苗了,也要看時機。例如季節性流感疫苗,打了也不代表啥流感病毒都不會得,畢竟流感病毒形式太多,而且即使得了治療成本也不算太高,所以很多爸媽會選擇少挨這一針;再比如13價肺炎疫苗,一共3針,在一歲前就要打完,如果已經超過一歲了也可以補打,但如果已經超過兩歲了就沒什麼必要再打了,從發病概率角度來說風險最大的時間已經過了。
總結:一類疫苗一定要打,可以是全部用免費的疫苗,也可以是能換成自費的都換自費,二類疫苗最好能打,但也要看種類。
免費疫苗 VS. 自費疫苗
雖然一類疫苗是免費的,但一類疫苗中也可以選擇自費的進口疫苗,比如很多爸媽會選擇的五聯疫苗。五聯疫苗既是進口的,又因為複合了5項疫苗於一身,前後打可以4針可以抵單項疫苗的12針,所以深得爸媽們喜愛。
哪些疫苗種類只有免費、哪些只有自費,哪些既有免費又有自費,可以先看下面這張表。自費疫苗的單劑政府採購價(僅供參考,各地採購價不同,零售價也差別較大)也盡在掌握。
國產疫苗 VS. 進口疫苗
說到自費疫苗,又會涉及到進口疫苗和國產疫苗。進口疫苗一定是自費的,但自費疫苗不一定都是進口的。
有一個很主流的聲音是:「如果不差錢,能用進口就用進口的。」其實OK媽自己也是按照這個方案來走的,這也是我一個從事疫苗接種工作的朋友給我的建議。
但要從純理性角度來較真,進口疫苗一定比國產疫苗好嗎?這是沒有明確說法的。
我也去翻查了一些資料,基本上如果要從從成分上、效果上來證明哪個好哪個差是沒有明確結論的,只是從疫苗反應的角度說,進口疫苗的提純工藝和國產的略有差異。
國產疫苗大部分是減毒,也就是活疫苗裡的病毒沒有被完全殺死,打進體內可以更強的刺激免疫系統;進口疫苗是死疫苗裡的病毒全部被滅了,對免疫系統的刺激溫和很多,所以得多刺激幾次才能保持免疫效果,也因此發生過敏的事件可能低一些。但是對於個體來說就無所謂了,而且國產的一類疫苗也都是屬於研究的很成熟的疫苗了,穩定性也是非常好了。也有在衛生院工作的媽媽說,給自家孩子打的全都是免費疫苗,在她看來真沒啥區別,說國產疫苗反應大可能真的是有點過於放大個體情況了。
總結:自費疫苗也要打,自費疫苗中打不打進口的看個人。進口疫苗可能不良反應概率低些,但更多的是花錢買安心。
這麼多疫苗,怎麼打最合理?
什麼樣最合理是和每個爸媽自己的出發點相關的,有些覺得要省錢、有些覺得要少挨針。所以不如先把所有疫苗都理清楚了,我們再來制訂自己的合理版本。
首先是一類疫苗的9種疫苗
一類疫苗共9種
1. 卡介苗,必打,共1針
2. B肝疫苗,必打,共3針
3. 脊灰疫苗(PV),必打,共4針
4. 百白破疫苗,必打,共4針
5. 流腦疫苗,必打,共4針
6. 麻風疫苗,必打,共1針
7. 乙腦減毒疫苗,必打,共2針
8. A肝滅活疫苗,必打,共2針
9. 麻腮風疫苗,必打,共2針
註:脊灰疫苗是必打疫苗項。脊灰疫苗分減毒和滅活兩種。減毒是吃糖丸免費,前後共4次;滅活是打針,自費198元/針,前後四針。選擇哪種隨個人願意,但一定要選擇其中一種。
再是二類疫苗的10種。
二類疫苗共10種
1. 五聯疫苗
2. B流感疫苗HIB
3. 流感疫苗FLU
4. 水痘減毒疫苗 VZV
5. 13價肺炎結合疫苗
6. 23價肺炎多糖疫苗
7. 霍亂疫苗
8. 輪狀病毒疫苗
9. 脊灰滅活疫苗IPV
10. 蘭菌淨
二類疫苗雖說是10種,但如果選擇了打五聯疫苗,就不需要再打B流感HIB和脊灰IPV,那就是一共8種。而在二類疫苗中,蘭菌淨,並不需要打。
這些疫苗不用選擇:
>>> 蘭菌淨
蘭菌淨就不是個疫苗,它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的一種生物製品,註冊名稱為「細菌溶解物」,應該屬於「治療用的生物製品」。根據我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中對疫苗的相關規定,可以認定蘭菌淨不屬於疫苗。所以,這個疫苗我們可以果斷放棄了,衛計委的態度是明確的,不能將治療性生物製品作為疫苗來使用。
這些疫苗不是必打,部分寶寶可以打:
>>> 23價肺炎疫苗
肺炎疫苗的價數表示的是其中含有的血清型數量,7價、10價、13價肺炎疫苗,23價聽起來比前面三個來厲害,含有的血清型最多,但實際上而23價肺炎疫苗和前面那些是完全不同的疫苗,23價是多糖疫苗(PPV),而7價、10價、13價在是技多糖結合疫苗(PCV)。
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政府推薦所有嬰幼兒接種的只有結合疫苗PCV,只有2歲以上,體質弱,容易感染肺炎球菌高風險的兒童,有慢性心肺功能疾病、脾切除等健康問題的娃可以打。並且打之前還得先補打一針13價疫苗。
這些疫苗建議打:
>>> 五聯疫苗
五聯疫苗可以預防白喉嚨、破傷風、百日咳、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共五種疾病。也就是說,五聯疫苗=百白破+脊灰+b型流感三種疫苗。
從寶寶挨針次數的角度來算,百白破共4針,脊灰共4針,b型流感共4針,而其中b型流感疫苗屬於二類非必打的項目,有些爸媽會選擇不打。因此五聯疫苗的4針頂了多少針,往大裡說是頂了12針,寶寶少挨8次針;往小裡說是頂了8針,寶寶少挨4次針。
從費用角度,百白破和脊灰都是免費針,b型流感是自費但是可以不打;五聯疫苗的費用在全國各地略有不同,大致上一針600元,四針下來要2400,相當貴,所以,關於五聯疫苗的建議,還是那句話:不差錢就打吧。
>>> 13價肺炎疫苗
13價是去年才在國內上市的肺炎疫苗,隨著7價肺炎疫苗的全面退市,13肺炎疫苗現在基本上已經在全國各衛生院取代了7價。
肺炎疫苗在國外是列入必打項的,所以人家國外那麼藍天碧水的都必打,咱們孩子成天在霧霾裡"裸奔"再不打似乎就沒道理了。
但問題從7價開始,很多爸媽是想花錢也沒處打,有的打了前幾針後斷貨了,急得團團轉,而現在13價出來了,情況仍然沒見好多少,以至於有些爸媽還跑香港去打(個人覺得沒啥必要。)
肺炎疫苗是有時效性的,最好在寶寶發生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最大的2歲以內注射,在2、4、6月齡各接種1劑,在12-15月齡再加強免疫接種1劑。雖然按照香港的接種計劃指南,2-5歲也可以再補打一劑,但效果終歸是遞減的。
所以關於要不要接種13價肺炎疫苗的建議是(前提是可以打到):
1. 寶寶年齡低於1歲,在保證每次疫苗注射間隔2個月以上的前提下,可以打;
2. 寶寶年齡大於1歲小於2歲,只需要一針13價疫苗即可。
3. 寶寶年齡大於2歲小於5歲,如果感染肺炎的概率較高可以考慮一針13價疫苗,否則不用打。
4. 另外,已經注射7價疫苗的寶寶,打13價疫苗的意義就很小了,7價本身已經囊括多數重要血清型,再次注射13價只是將肺炎概率稍微降低一些而已。
這些疫苗有爭議:
>>> 手足口疫苗
手足口疫苗上市以後就一直被詬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100%避免手足口病的傳染。
「手足口病疫苗」的正式名稱是「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簡稱「EV71疫苗」。EV71是人類腸道病毒的一種,最常引起的疾病就是手足口病,其它的也會引起皰疹性咽峽炎、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一些病,但除了EV71以外,柯薩奇A組16型和埃可病毒等病毒也會引起手足口病。
所以說,傳說中的手足口病疫苗只能預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並不能預防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另外,根據臨床試驗結果,EV71疫苗對EV71相關手足口病的保護效力在90%以上,這一下子效果又打了9折,也難怪不那麼受媽媽們待見了。
>>> 輪狀病毒疫苗
輪狀病毒疫苗不同於其它打針,它是口服的。輪狀病毒疫苗對於接種時間也是比較有要求,最適合的接種時間在寶寶兩個月到3歲期間。因為輪狀病毒疫苗的有效期只有一年,並且公開的數據表示嬰幼兒的保護率為75%以上,並沒有達到很高水平,所以有些媽媽會覺得只要寶寶抵抗力不是特別差的話不選擇了。
OK媽說:
要不要打疫苗,就像是要不要買保險。保險要花錢,所以我們會仔細衡量必要性,打針也是一樣有成本,自費疫苗要花錢,即使是一分錢不要,寶寶挨一針的痛苦、可能的不良反應,這都是成本。
記得當我第一次拿到疫苗接種證時,翻開小綠本看到裡面有那麼針要打,心都碎了,我當初也是超級玻璃心的。因為我自己從小特別懼怕打針,所以也會打心底裡把打針疼視為一種高成本,這也影響了我在給OK選擇疫苗時的原則:能少打則少打。當然這個「少打」指的是類似於五聯疫苗4針抵12針的意思,願意花錢買個少心疼,但對疫苗接種,我仍然是選擇把大部分的都打上了,因為控制風險對於來說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對於疫苗接種方案,我個人的建議是保證全面的原則,而選擇自費還是免費就完全看個人了。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知心密友)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