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9月11日訊 在新中國體育發展至今的60餘年中,92歲的揚州老鄉熊鬥寅是親歷者、見證者、推動者:他揭秘日本「弧圈球」,為中國隊大勝立下大功;他翻譯《體育頌》,定名「顧拜旦」;他最早提出「體育現代化」呼籲全民體育…… 「80歲之後,我再也沒有回揚過,我無比渴望能在家鄉住上幾天,重溫舊夢。」近日,這位老人滿含著感情,給家鄉揚州發來一封「思念信」。
揭秘日本「弧圈球」,助力中國桌球
1961年,第2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在中國舉行,當時日本桌球隊以木村、星野和三木為主力橫掃歐洲,打敗了當時的世界冠軍匈牙利隊。「弧圈球在空中飄忽不定,難以捉摸」「世界冠軍連球都接不住」「日本打出了世界魔球」等輿論曾給各國球隊包括中國隊造成很大壓力。
當時在新成立的國家體育科研所情報資料研究室從事國際籃球和桌球研究的熊鬥寅接到一個特殊任務,研究弧圈球打發,他收集了國際上的桌球書籍和雜誌,每天大量閱讀和翻譯:「我發現日本選手只不過改變了擊球方式,歐洲選手一時不能適應而已。」熊鬥寅研究後認為,日本桌球教材中早就有上旋球的論述,現在發展的只是一種加力上旋球,被稱為「弧圈型上旋球」,後來被人們簡稱為「弧圈球」。很快,熊鬥寅將這些資料提供給國家隊,他們立即做模擬訓練。同時,由熊鬥寅執筆,在1961年第65期《體育科技資料》上發表情報綜述,引起了各方面重視。
最終,中國隊在第二十六屆世乒賽上大勝日本隊,還奪得男子團體和男、女單打3項世界冠軍和4項亞軍、8個第三名,「我國桌球運動就此全面崛起,結束了歐洲和日本稱霸世界乒壇的歷史。」
翻譯《體育頌》定名「顧拜旦」
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的《體育頌》,是世界體育史上的經典名篇。而這篇名作的中文版正是由熊鬥寅與同事最早翻譯出來。在翻譯中,二人遵循了一個原則:不能完全用現代語言,要用一些文言,否則大白話就不是顧拜旦的語言。
1982年,《新體育》第8期正式刊登《體育頌》,很快便廣為流傳,這是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啟蒙。「說到《體育頌》,其實在發表之前,大陸沿用的都是舊中國和港臺的譯名,叫『古柏丁』。」熊鬥寅不以為然,「顧拜旦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譯名要有點文化氣息。」熊鬥寅將其名字改譯成「顧拜旦」,相比之前,在漢字中更有文人的味道。
在學術方面,熊鬥寅一直在研究。1980年,他首先在《北京體院學報》上發表了《現代體育與體育現代化》長篇情報綜述論文,引起體育理論界的重視。在其1987年出版的第一本論文集《體育現代化》專著中,首次提出「體育現代化」的概念和定義,後來被國家體委在正式文件中採納。
念家鄉,點讚揚州「十分鐘健身圈」
1926年12月28日,熊鬥寅出生在揚州老城區蓮花街坊。
「1945年,我高中畢業離開家鄉到上海上大學,迄今已過72個春秋。韶光易逝,滄桑變幻,實在一言難盡。」在這封從北京寄來的「思念信」上,老人熊鬥寅寫下這幾句話。
「80歲之前,我一直擔任揚州大學體育系客座教授,每年春秋兩季講學一個星期。」熊鬥寅回憶,「不論出走多遠,揚州都是我的根!」
熊鬥寅的孩子在北京出生。「今年暑期,孩子們冒著40攝氏度高溫回揚州,不僅是為了旅遊,兩個孫女長大了,還沒有去過家鄉。」熊鬥寅介紹,「他們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給祖先掃墓。」
望著子孫們用手機傳來的照片,熊鬥寅淚流滿面:「這些照片,我看了猶如身臨其境,他們所到之處,都有我青少年時代留下的足跡。」
「80歲之後由於身體原因,沒能再回揚州。」熊鬥寅講起自己此番深情寫下「思念信」的原因,難掩激動,「我看著孩子們回到故鄉,我已經12年沒有再回去,我想念家,想念揚州!」儘管十多年沒有再回老家,但是聽說揚州這幾年新增許多體育休閒公園,出門10分鐘就有健身圈,熊鬥寅格外開心。 本報記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