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立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姜文端著一杯水,望向窗外說:「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我在電影裡如魚得水,不拍電影時,回到現實,面對的依然是十幾歲時候的困境。」
作為家裡的長子,姜文包攬了幾乎所有的責罵,無論他後來怎樣功成名就,都換不來母親的欣慰一笑。觀眾和姜文一樣不明白,還要怎樣的優秀才能讓母親滿意?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在俗世所獲的功名豈不是大打折扣?姜文以自己的方式竭盡全力取悅母親,可母親一生都在「責怪」這個大兒子。這真的顯失公平。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以及之前《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屢遭不公待遇的例子,公眾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張韶涵、毛曉彤等,在我們看來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問題家庭」中。
現實中,幾乎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盡完美,有些人終其一生都糾纏在這個問題之中,遲遲得不到解脫,但也有人能果斷麻利地跳出原生問題的桎梏,獲得第二次生命。
01家庭觀的改變,催生了「原生家庭」一詞
我們之所以能夠對「原生家庭」高談闊論,首先要感謝這個時代。
這是一個好的時代,因為我們竟然可以論父母是非了,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家庭了,甚至可以批判家長的所為,而這種基本的權利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國古代的家庭觀是這樣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父慈子孝、棒槌底下出孝子。古代強調的是子對父的絕對孝順、下對上的絕對服從,就算父親拿著棒槌毆打子女,子女也不能反抗,而這種毆打在當今叫做「虐童」,《未成年人保護法》會把毆打者送進監獄的。
如果丈夫因故毆打妻子,古代律法規定「其夫毆妻,非折傷勿論」,就是說沒有打殘打傷皆為無罪,但是妻子只要對丈夫動手就有罪,「凡妻毆夫者,但毆即坐」。但如今也變了,法律明文規定,毆打妻子是「家暴」,是要坐牢的。
人們的觀念在改變,人們的意志獲得了空前的自由,於是很多人開始意識到,人格不夠健全的人即使成為了父母也不夠慈愛;服從錯誤的父母也並不是孝順,那是軟弱;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與父母一樣人格平等的人。
漸漸地,「原生家庭」成為當代人熱衷於討論的熱門話題,人們已經意識到「自我」與「家庭」之間存在一條「縫隙」,而這縫隙恰恰是我們獲得人格獨立的通道。
這條「縫隙」的含義是:雖然我們來自於「家庭」,但不是家族血脈純粹的「複製品」,我們身上除了具有明顯的家族特徵以外,還有一些包括父母在內甚至自己都不曾認知的一些個性特徵,需要靠我們後天的努力與挖掘才能得以展現。我們的生存和成長,只是一定程度的被原始基因制約,但,僅此而已。
我們的家庭關係,已從封建時代的「服從」關係,逐漸進化成「夥伴」關係。在當代,凡是幸福而又健康的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呈現的皆是「朋友」關係。
汪曾祺在描述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時寫道:「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菸,一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他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我們的這種關係,他人或以為怪。但是父親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看到汪曾祺的父子關係,讓人產生豔羨之情——這才是當代親子關係最健康的打開方式啊!
02原生家庭,是我們最早接觸的「社會」
「原生家庭」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界上最先接觸到的「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社會」只是「江湖」的新稱而已。
生活在幾個親人之間,我們既能享受來自他們的血緣之愛,但也難免遭受來自至親的言語傷害,甚至有時候,那些不幸的孩子還要被他們毆打。
相對成熟的父母會給孩子創造一個較為健康的成長環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成為父母的人自己並未成熟,這樣的家長其實是不夠合格的,生了子女卻未必養得好。這些不太合格、不夠成熟的父母往往在家庭關係中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欲」。控制欲的本質是「認知失調」,由此產生了不健全的三觀、不健康的心態。
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相對完美」的人是存在的。合格的父母就是「相對完美」的人,他們能將控制欲縮小到安全範圍,不會給孩子的成長製造障礙、額外增添心靈負擔,這樣的父母往往能養育出心態健全的子女,這樣的家庭才是真正的「港灣」。
但當一個原生家庭的氛圍沒有達到及格線,它就是無退路的小型「江湖」,在這裡出生的孩子,很小就開始周旋在父母身邊,缺乏父母有力的保護。嚴重時,父母可能會扮演著「領導」、「窺視者」、「監視者」、「寄生者」等不良角色,孩子為了生存,會本能地選擇「無條件服從」、「無條件取悅」、「無條件犧牲」。
這樣的家,就是一個驚險的江湖!而且毫無退路。
生長在其中的孩子可能會磨礪出堅毅的品質,但那些意志不夠堅韌的,就可能被傷害得體無完膚。
但即使是磨礪成才,苦難也並不值得過分歌頌,不是嗎?
童年的幸福一旦失去,是再也買不回來了,對人的一生而言,這將是無法彌補的殘缺。
03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問題
「原生家庭」的來龍去脈、優劣形式已經梳理清楚了,最後的問題就是:該如何去面對。為什麼這裡用「面對」一詞,而不是「解決」呢?因為「原生」代表了「與生俱來」,我們無法從根源上進行時間逆轉,無法更改生命的初始設置。該「問題」與生俱來的存在,我們能做的只有「面對」。
縱觀世界,它是一個大熔爐,細察社會,它是一個大江湖。
從我們誕生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大熔爐和大江湖,我們被上帝拋在哪裡,就得從哪裡開始面對「生存」問題。
原生家庭環境若好,生命的初始階段就順遂一些,但並非絕對沒有問題,這世間哪有「絕對」一詞呢。若原生家庭氛圍不好,生命的初始階段就得跟各種困難鏖戰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孩子是沒有燈光指引的,他們的心智還不健全,沒有足夠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飄零在成年人的寒風之中,艱難地活著……
怎樣面對這個問題?
首先,最重要的是在整個社會健全保護機制,從制度層面為「原生家庭」問題託底。
此外,大多數原生家庭問題還沒有嚴重到需要法律來判決的地步,這就需要教育系統培育出合格的人,他們未來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而我們每個人都應明確,自己若不成熟,即使結婚生子也是無法掌控幸福的,甚至會給下一代帶來陰影。
最後一點,也是對我們每個人最速效的了,那就是把自己「剝離」出「原生家庭」的體系,將上文提到的「縫隙」不斷擴大,用「獨立」甚至是「孤獨」的視角審視、看待自己,就像天地間突然蹦出的一個石猴,假設自己不知生命的源頭,設想這般「遺世而獨立」的自己該如何存在。一旦想通,就獲得了面對「原生家庭」的思維能力。
具體地說,就是將攜帶原生問題的父母或其他親人不再看成制約自己、破壞自己的「不可抗力」,不把他們當成無堅不摧的障礙,只把他們當成常見的某種生存壓力即可,甚至將他們看成一個因脆弱而暴躁的弱者,這是為了從思想根本上,徹底樹立自信,即徹底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夠攻堅克難,活好一生。
隨後,將此生的「生存問題」與「原生問題」剝離開來,就像把原本擰在一起的兩縷纖維進行「退捻」,拆解這條繩線。重獲自由的纖維可以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擰成新的繩線,這象徵著人應該在成長過程中,尋找「精神父母」、「精神信仰」,獲取健康的心靈力量、獲得超越原生家庭的人生智慧。
一旦具備這種「剝離」能力,人才實現真正「而立」,倘若「剝離」不了,就還是「巨嬰」。巨嬰的心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認為無論自己多大歲數了,終究不能在思想上自立門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成年人若一直糾纏於原生家庭難題,事實上是「苦難經歷」和「巨嬰心態」的作用疊加。
因此,一個遭受苦難的人,終究還是要做出巨大的自我改變的。但是衝破封鎖的努力越多,獲得的意志力越強!
對生命而言,外界的力量永遠只是輔助,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由內而外破殼才會是一條蓬勃的生命。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