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讓「原生家庭問題」困擾你了

2020-12-17 正心正舉

文/阿立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姜文端著一杯水,望向窗外說:「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我在電影裡如魚得水,不拍電影時,回到現實,面對的依然是十幾歲時候的困境。」

姜文

作為家裡的長子,姜文包攬了幾乎所有的責罵,無論他後來怎樣功成名就,都換不來母親的欣慰一笑。觀眾和姜文一樣不明白,還要怎樣的優秀才能讓母親滿意?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在俗世所獲的功名豈不是大打折扣?姜文以自己的方式竭盡全力取悅母親,可母親一生都在「責怪」這個大兒子。這真的顯失公平。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以及之前《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屢遭不公待遇的例子,公眾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張韶涵、毛曉彤等,在我們看來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問題家庭」中。

現實中,幾乎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盡完美,有些人終其一生都糾纏在這個問題之中,遲遲得不到解脫,但也有人能果斷麻利地跳出原生問題的桎梏,獲得第二次生命。

87版《紅樓夢》,賈政棒打寶玉

01家庭觀的改變,催生了「原生家庭」一詞

我們之所以能夠對「原生家庭」高談闊論,首先要感謝這個時代。

這是一個好的時代,因為我們竟然可以論父母是非了,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家庭了,甚至可以批判家長的所為,而這種基本的權利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國古代的家庭觀是這樣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父慈子孝、棒槌底下出孝子。古代強調的是子對父的絕對孝順、下對上的絕對服從,就算父親拿著棒槌毆打子女,子女也不能反抗,而這種毆打在當今叫做「虐童」,《未成年人保護法》會把毆打者送進監獄的。

如果丈夫因故毆打妻子,古代律法規定「其夫毆妻,非折傷勿論」,就是說沒有打殘打傷皆為無罪,但是妻子只要對丈夫動手就有罪,「凡妻毆夫者,但毆即坐」。但如今也變了,法律明文規定,毆打妻子是「家暴」,是要坐牢的。

人們的觀念在改變,人們的意志獲得了空前的自由,於是很多人開始意識到,人格不夠健全的人即使成為了父母也不夠慈愛;服從錯誤的父母也並不是孝順,那是軟弱;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與父母一樣人格平等的人。

漸漸地,「原生家庭」成為當代人熱衷於討論的熱門話題,人們已經意識到「自我」與「家庭」之間存在一條「縫隙」,而這縫隙恰恰是我們獲得人格獨立的通道。

這條「縫隙」的含義是:雖然我們來自於「家庭」,但不是家族血脈純粹的「複製品」,我們身上除了具有明顯的家族特徵以外,還有一些包括父母在內甚至自己都不曾認知的一些個性特徵,需要靠我們後天的努力與挖掘才能得以展現。我們的生存和成長,只是一定程度的被原始基因制約,但,僅此而已。

我們的家庭關係,已從封建時代的「服從」關係,逐漸進化成「夥伴」關係。在當代,凡是幸福而又健康的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呈現的皆是「朋友」關係。

汪曾祺在描述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時寫道:「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菸,一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他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我們的這種關係,他人或以為怪。但是父親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看到汪曾祺的父子關係,讓人產生豔羨之情——這才是當代親子關係最健康的打開方式啊!

美國電影《八月迷情》流浪男孩與歌星生

02原生家庭,是我們最早接觸的「社會」

「原生家庭」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界上最先接觸到的「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社會」只是「江湖」的新稱而已。

生活在幾個親人之間,我們既能享受來自他們的血緣之愛,但也難免遭受來自至親的言語傷害,甚至有時候,那些不幸的孩子還要被他們毆打。

相對成熟的父母會給孩子創造一個較為健康的成長環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成為父母的人自己並未成熟,這樣的家長其實是不夠合格的,生了子女卻未必養得好。這些不太合格、不夠成熟的父母往往在家庭關係中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欲」。控制欲的本質是「認知失調」,由此產生了不健全的三觀、不健康的心態。

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相對完美」的人是存在的。合格的父母就是「相對完美」的人,他們能將控制欲縮小到安全範圍,不會給孩子的成長製造障礙、額外增添心靈負擔,這樣的父母往往能養育出心態健全的子女,這樣的家庭才是真正的「港灣」。

但當一個原生家庭的氛圍沒有達到及格線,它就是無退路的小型「江湖」,在這裡出生的孩子,很小就開始周旋在父母身邊,缺乏父母有力的保護。嚴重時,父母可能會扮演著「領導」、「窺視者」、「監視者」、「寄生者」等不良角色,孩子為了生存,會本能地選擇「無條件服從」、「無條件取悅」、「無條件犧牲」。

這樣的家,就是一個驚險的江湖!而且毫無退路。

生長在其中的孩子可能會磨礪出堅毅的品質,但那些意志不夠堅韌的,就可能被傷害得體無完膚。

但即使是磨礪成才,苦難也並不值得過分歌頌,不是嗎?

童年的幸福一旦失去,是再也買不回來了,對人的一生而言,這將是無法彌補的殘缺。

朱自清《背影》插圖 與父親的隔閡融化

03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問題

「原生家庭」的來龍去脈、優劣形式已經梳理清楚了,最後的問題就是:該如何去面對。為什麼這裡用「面對」一詞,而不是「解決」呢?因為「原生」代表了「與生俱來」,我們無法從根源上進行時間逆轉,無法更改生命的初始設置。該「問題」與生俱來的存在,我們能做的只有「面對」。

縱觀世界,它是一個大熔爐,細察社會,它是一個大江湖。

從我們誕生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大熔爐和大江湖,我們被上帝拋在哪裡,就得從哪裡開始面對「生存」問題。

原生家庭環境若好,生命的初始階段就順遂一些,但並非絕對沒有問題,這世間哪有「絕對」一詞呢。若原生家庭氛圍不好,生命的初始階段就得跟各種困難鏖戰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孩子是沒有燈光指引的,他們的心智還不健全,沒有足夠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飄零在成年人的寒風之中,艱難地活著……

怎樣面對這個問題?

首先,最重要的是在整個社會健全保護機制,從制度層面為「原生家庭」問題託底。

此外,大多數原生家庭問題還沒有嚴重到需要法律來判決的地步,這就需要教育系統培育出合格的人,他們未來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而我們每個人都應明確,自己若不成熟,即使結婚生子也是無法掌控幸福的,甚至會給下一代帶來陰影。

最後一點,也是對我們每個人最速效的了,那就是把自己「剝離」出「原生家庭」的體系,將上文提到的「縫隙」不斷擴大,用「獨立」甚至是「孤獨」的視角審視、看待自己,就像天地間突然蹦出的一個石猴,假設自己不知生命的源頭,設想這般「遺世而獨立」的自己該如何存在。一旦想通,就獲得了面對「原生家庭」的思維能力。

具體地說,就是將攜帶原生問題的父母或其他親人不再看成制約自己、破壞自己的「不可抗力」,不把他們當成無堅不摧的障礙,只把他們當成常見的某種生存壓力即可,甚至將他們看成一個因脆弱而暴躁的弱者,這是為了從思想根本上,徹底樹立自信,即徹底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夠攻堅克難,活好一生。

隨後,將此生的「生存問題」與「原生問題」剝離開來,就像把原本擰在一起的兩縷纖維進行「退捻」,拆解這條繩線。重獲自由的纖維可以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擰成新的繩線,這象徵著人應該在成長過程中,尋找「精神父母」、「精神信仰」,獲取健康的心靈力量、獲得超越原生家庭的人生智慧。

一旦具備這種「剝離」能力,人才實現真正「而立」,倘若「剝離」不了,就還是「巨嬰」。巨嬰的心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認為無論自己多大歲數了,終究不能在思想上自立門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成年人若一直糾纏於原生家庭難題,事實上是「苦難經歷」和「巨嬰心態」的作用疊加。

因此,一個遭受苦難的人,終究還是要做出巨大的自我改變的。但是衝破封鎖的努力越多,獲得的意志力越強!

對生命而言,外界的力量永遠只是輔助,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由內而外破殼才會是一條蓬勃的生命。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但是,童年受過傷的我們,就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嗎?不,絕對不該是這樣。日本東野圭吾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你完全可以選擇,憑藉自己的努力,突出重圍,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贏回來!
  •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的困擾,與童年息息相關
    她通過5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凝練,闡述了如何理解並面對原生家庭和早年創傷的影響,幫我們對父母和孩子、夫妻和夥伴間的人類關係的挑戰有著更加深入和廣泛的理解。不過,我認為這本書不單純是一本育兒方面的書籍,每個人都從童年走過,童年的創傷,原生家庭的影響,會影響你的一生,通過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了解童年的秘密,也就是了解每一個人走過的每一段路的心理歷程,換句話說,就是了解你自己走過的路,走過的童年,所以,我說這本書是從了解童年開始,闡明了影響我們所有人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是一本溫暖又令人振奮的好書
  • 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都源於原生家庭嗎?
    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往往可以追溯到人生的早期階段,在那個階段形成的情緒記憶,往往成為以後情緒應激反應的模板,在緊急時刻可能左右我們的情緒和行動,影響我們的判斷與反應,甚至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這是全生發展的第249篇文章 心理學界有種說法,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都源於原生家庭。這種說法經常被人引用,也常常被人拿來說事。比如,武志紅就認為,「原生家庭問題很嚴重。
  • 心理:難道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禍嗎?
    一開始作諮詢時,來訪說到他的困擾,我都會引導他們去講述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史,然後再幫他們一起探究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他們的問題真的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嗎?當一個人的認知出現問題時,需要的是通過心理諮詢去調整,而不是去抱怨已經回不去的曾經的原生家庭。
  • 巨嬰們,別再將一切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了
    高曉松在這一季的《奇葩大會》面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提出的「原生家庭」時,坦誠地講述了自己從未被父親認可過,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導致他從小到大從沒問過父親一個問題,並在長達20多年的一段人生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跟自己較勁等。直到過了不惑之年,他才真正擺脫了這些問題,真正走了出來。
  • 從《隱秘的角落》看原生家庭的影響,五步幫你療愈原生家庭之傷
    父母離異,母親眼裡只有學習成績,滿滿的控制欲,一切都得按她說的做,否則就不是好孩子;父子關係疏遠,父親偏心小女兒,更多的是把兒子當成可以炫耀的工具。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不身處其中你永遠體會不到。那些有毒的父母對孩子有意或無意的迫害,影響到他長大成人之後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千萬不要輕易的去讓別人原諒自己的父母,去和他的原生家庭和解,時候到了,他自己會去面對。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接下來,我們的重點要從父母對我們做了什麼、轉移到我們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減少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遵循這些方法,並不代表你的所有問題都會在一夜之間迎刃而解,這是不現實、也不負責任的,但通過這些方法,你也許能發現與父母、與其他人相處的新模式,你會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可能才意識到這些問題大多源自自己孩童時的家庭。,自己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較勁,都和原生家庭有關。」原生家庭被廣泛關注,其中包括一些真正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也包括一些將自己的所有失敗都一股腦推給原生家庭的人。
  • 不要輕視「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這讓我覺得很痛苦,只想趕緊離開現在的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在結婚之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難念的經,不僅僅是夫妻之間的問題,還有孩子和父母的問題。父母如何影響孩子?
  • 3種原生家庭製造無數心理問題,希望你沒中標
    雖然我很反對一個人把自己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自己的父母,但很可惜這個世界有太多悲劇都起源於自己原生家庭糟糕的養育模式,今天給大家列舉這些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1、沒有邊界意識的父母去年有部熱播劇《都挺好》簡直把家庭中沒有邊界造成的問題講的太清晰了,由於我們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尤其在農村家庭,真的是完全沒有界限意識,記得我之前有個來訪者和我說小時候他在農村居住,鄰裡親戚進自己家門都不要敲門,常常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
  • 《安家》:房似錦為何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困擾?因為她沒安家
    潘貴雨認為,房似錦是她的女兒,掙的所有錢都應該是她的,向女兒討錢,天經地義。房似錦的弟弟,看著淳樸善良,卻也不聲不響賺了姐姐一套房,坐實心機男的頭銜。很多人都說,房似錦就應該狠下心來與這樣的原生家庭徹底劃清界限。只有擺脫原生家庭的痛,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然而,房似錦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居然全用來填家裡那個無底洞了。
  • 為什麼你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陰影?心理學家一語道破真相
    開什麼玩笑,只能等她走了,我再換回來。先忍忍吧。」 所以呢?你真的以為你一味的妥協、忍讓能換來母女間的和諧相處嗎? 恰恰相反,這只是暴風雨之前的醞釀。任何關係中,當一方為了維繫關係而去壓抑情緒時,也是關係趨於惡化的開始。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但是,任何一個新的理念出現在生活中,都需要磨合。當你錯誤地或者過度地使用它,一定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結果! 01.原生家庭的印記 過去的經歷對於個體當下產生影響究竟可以追溯多遠?
  • 什麼是原生家庭?《都挺好》告訴你答案
    當這部電視劇火爆的時候,人們都在討論「原生家庭」這個詞。所謂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你曾經生活的家對後來的你造成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你的性格、處事能力、看問題的角度、以及之後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明玉之所以強勢是因為她不甘心的倔強,明成之所以啃老是因為習慣成自然。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妹妹的性格似乎隨母親,再加上上面有父親的高壓政策,下面有我的聽話要求,基本都是我們說什麼,她都默默地去做,最大的反抗方式就是默不作聲。當孩子做錯事,也是先深呼吸,讓自己情緒平靜,然後結合孩子做錯事的前因後果,只針對當時的錯事,不可籠統來說孩子是不聽話的孩子,先給孩子分析對錯,再進行批評教育,這樣多試幾次,孩子也會願意跟你溝通,也能聽得進你說的話,親子關係也能得到緩解。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他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階層,無論是經濟還是事業上都沒有能力助力孩子。其實小樓的原生家庭是最接地氣的,也是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狀態體現。還有電影《芳華》,講的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男女主角都是在家庭裡缺愛的孩子。男主劉峰為什麼要成為「活雷鋒」?這是原始家庭在他潛意識裡生根發芽,讓他嫉惡如仇卻又要求完美。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克雷格是影視編劇的製片人,是探討人類行為問題的專家。蘇珊和克雷格兩位作家合作,寫出這本《原生家庭》的書籍。這本書籍,能夠讓讀者察覺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角色,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修補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缺陷造成的性格缺陷,對自己的性格進行修補。武志紅說過: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 別再怪原生家庭了
    01當你意識到自己,改變就開始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刻影響,這一點很多人都認同。但我最近的感受是,儘管有影響,我們依舊可以自救。人,時刻都在成長。有個心理學家說:當你意識到自己,改變就開始了。02你永遠都有機會改變
  • 【專家特供】宗春山:孩子的「問題」都能在原生家庭找到證據
    作為山東廊坊家庭教育領路人,「金言宗論」專欄、「宗爸金媽幸福時課」、「親子共成長家校共育項目園區」等以宗春山為主導的課程項目建樹頗豐、聞名全國,而這張漂亮的成績單,一半歸功於實踐,另一半則是得益於閱讀。「課程需要交互,但更多的是一種輸出。以心理學為例,我國的心理學相對落後,但西方發達國家幾乎每隔幾年就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