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你真的懂「原生家庭」嗎?
原諒父母,不代表他們過去做的就是對的,而是不追究,把關注點放在今天的幸福快樂上。這是身為兒女的情義。
如果你已經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是否會在跟另一半相處或者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刻,突然發現自己跟過去的父母一模一樣,而這些相像的部分正是你意識中錯誤的行為。
然後,你開始恐慌,埋怨,甚至有些絕望。
近年來,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的「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在中國廣為流傳。
網絡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的。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重視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過去的根源。
他們似乎找到了一個出口,認為這種回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困境,避免自己的下一代受錯誤教養方式的傷害。
▲圖/電影《月光男孩》
這樣的自我覺察無疑是一種進步。
但是,任何一個新的理念出現在生活中,都需要磨合。當你錯誤地或者過度地使用它,一定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結果!
01.原生家庭的印記
過去的經歷對於個體當下產生影響究竟可以追溯多遠?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解釋,可以追溯到嬰兒期。
事實上,成年人是不存在對自己嬰兒期的記憶的,但是個體在長大後的情感模式,卻無意識地深受那段時期的影響。
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裡克森認為,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
而這一切,都是在嬰兒與其照看者(主要指母親)之間形成最初親密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的。
▲圖/電影《玻璃城堡》
如果母親很好地滿足了嬰兒的需要,對他足夠關愛和認可,他就可以獲得人與人之間最深切的可依靠可信賴的情感連結,而不會感到疏離和恐懼。
他所感受到來自別人的照顧,也是產生自我價值感最初的來源。
中科院心理所教授龍迪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原生家庭對人最根本的心理影響,其實就是滿足這種依附需要。
有了這個安全的港灣,個體才能發展社交需要,開始懂得照顧別人的需要。因為,除了父母,他也可以信任別人,而無須懼怕。
並且,對方的回應可以讓自己進一步提升自信。她說,當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礎,才有勇氣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長、發展。
原生家庭幫助人們學會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建立連結,懂得如何處理「關係」,這對人的影響非常大。
但龍迪坦言,原生家庭容易給孩子造成的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人際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表現為否定、拒絕、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的言行,並且不顧給孩子造成痛苦。
它的內在邏輯是:我要你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如果你不做,我就懲罰你;你別無選擇。
她表示,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同時,也不會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因為難以理解別人的需要。
▲圖/電影《月光男孩》
典型的影響就體現在親密關係的建立上。
對於成年人來說,與伴侶建立的關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親密關係,而建立的過程與嬰兒在幼年時期與雙親建立情感連接的過程非常相似。
華夏心理網資深心理諮詢師荀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健康的原生家庭能夠為孩子提供安全感,使他能夠在戀愛、婚姻中形成安全型關係。
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懂得保護自己的需要,也照顧別人的需要。相反,則有可能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都是消極的。
「臨床研究發現,有一部分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女性,其情感模式的特點是,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愛的人,她們總是努力討好對方,甚至在受到虐待後依然不顧自己真實的感受,以此來支持消極的自我表象。
」荀炎說,她們並非不懂得什麼才是幸福的生活,但卻受困於她們早年已經習慣了的成長環境,無法自覺。
▲圖/電影《玻璃城堡》
02.機械的決定論
儘管原生家庭對個體的成長和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龍迪認為,如果人們用決定論的態度來看待「原生家庭」,認為所有過去不好的經歷可以決定你未來的命運,那就嚴重偏離了生命的本質。
「因為生命不可能只由一個條件來決定!」
發展心理學分析,人的心理發展首先是有生物前提的,也就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是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環境也只是後天環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還有個體的主觀意志,以及家外環境的影響。
「實際上,哪怕是孩子,也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脆弱。」荀炎表示。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梅齊和魯特通過對兒童抗逆力的追蹤研究發現,大多數兒童,儘管生活在高危的環境中,仍然發展為健康的,符合傳統意義上「成功」的年輕人。
所以,即便是兒童,也具有自我矯正的傾向,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夠發展出能力、自信和照顧等技能。
▲圖/電影《玻璃城堡》
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問題時,一般已經進入了成年期。
實際上,從青年期開始,個體就會注意到,自己的內心世界還存在一個「我」,並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發現自我、關心自我的存在上來。
到了成年早期,個體的自我意識會得到迅速發展,這才是決定個體終生發展方向的重要時期。
發展心理學特別強調,由於青年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越來越強,過去的家庭教養、學校教育的經驗直接強化或者其他外來影響而形成的對自我。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隆勝曾經對影響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因素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個體自然形成的因素佔據了絕對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後。
這也意味著,由我們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與價值所定義的自我才最有可能是未來的我。
因此,龍迪強調,一味地用直線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責、討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無效的做法。家庭治療並不止支持這種做法。
03.討伐父母的子女
不需要否認,思考、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對於解決人們現在生活中面臨的困境,是有意義的。
▲圖/電影《玻璃城堡》
這代表一種對自我的覺察,有覺察才可能帶來改變。
實際上,早在「原生家庭」這一專業名詞傳入中國大陸之前,還在媒體從事心理督導工作的龍迪就發現,人們在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比如離家求學、畢業工作、結婚、懷孕、開始撫育自己的孩子等節點,都會激起對過去家庭的感受,這是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的,並不是人們刻意為之的。
「尤其當年輕的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當他們在跟另一半相處或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跟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樣的時候,會開始感到絕望。
因為,他們是不容許自己傷害孩子和愛人的,但卻無法控制自己做出錯誤的行為。」
於是,當原生家庭的理論開始被傳播並藉助網絡迅速流行起來的時候,人們發現自己找到了一個出口,原來這一切不是自己的錯。
她所看到的現狀變成,人們開始把所有的帳都算在原生家庭頭上,好似自己掌握了一種話語權,可以分析父母、埋怨父母,甚至修理父母。
荀炎認為,這是一種過度關注的表現,過度關注了傷痛。「值得提醒的是,所有的家庭治療都不會讓你去譴責自己的父母,因為在現實層面,所謂的完美的父母從來都是不存在的。」
「更何況,受到譴責的父母並沒有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他們必定會反擊,雙方都可能再次受到傷害。
▲圖/電影《玻璃城堡》
而年輕人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只是讓自己生生變成了一個火藥桶。這樣循環往復。」
在龍迪看來,許多人抓錯了目標。
分析原因、追究責任並不是最終目的,轉化過去帶來的傷痛才是。事實上,這是有可能做到的,只是很多人並不懂得正確的方法。
04.我們如何理解父母
讓轉化發生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如何理解父母的!
父母過去可能對我們造成過傷害,這是真的!但我們真的能夠與父母一刀兩斷嗎?當然不可能!那麼,跟父母和解,是必須的!
前提是,你真的了解你的父母嗎?就好像我們經常質問他們,「你們真的了解我嗎」一樣。
▲圖/電影《玻璃城堡》
龍迪回憶,自己剛做母親時,也對父母有許多抱怨。
但在接受中德班家庭治療培訓的個人體驗時,德國老師詢問了她三個問題,深深地改變了她與父母的關係。
1.你父母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也許你會回答,特殊的歷史發展時期,社會比現在動蕩,經濟條件比現在匱乏,對個體家庭的支持幾乎沒有,沒有人教會父母應該怎樣養育孩子。
那麼,你知道他們在那個發展遠比今天落後的年代,是怎樣盡最大努力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嗎?他們做不到的地方,他們也會有內疚和自責,但那不是他們的錯,是他們當時面臨的困境得不到有效的幫助。
2.你身上哪些美好的品質是從父母身上繼承下來的?
儘管你發現,身上的毛病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樣,但是,那些你引以為傲的優點,難道跟父母毫無關係嗎?當你發現,那些成就了我們今天的品質,也是繼承於父母,你一定會心存感激。
3.今天的你做父母和你的父母相比有什麼進步?
此時此刻,你探討原生家庭,意識到家庭教養的重要性,難道不正是一大進步嗎?你已經在改變了。
▲圖/電影《玻璃城堡》
事實上,變化才是不變的真理。
你不可能完全成為你父母的複製版,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完全複製你的童年。
只要你放下怨恨、停止責備,最重要的是學習創造和平、喜悅的生活氛圍,家庭生活是可以得到進化的。所以,不要驚慌,不要著急。
「當人們能發自內心地體會和感受父母所經歷的生活困境的時候,內心升起的就不再是責備了。如果還能想到他們的好,更能夠融化很多過去對他們的怨恨,放下傷痛。」
龍迪說,到了父母的年齡,他們正面臨衰老、生死的威脅,無論是身體還是內心都是很脆弱的,老人是需要支持、原諒和善待的。「原諒父母,不代表他們過去做的就是對的,而是不追究,把關注點放在今天的幸福快樂上。這是身為兒女的情義。」
同時,我們又能做些什麼,讓彼此促進理解,也能轉變他們過去的一些錯誤的想法和行為?
在她看來,就是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去學習如何更好地生活。
▲圖/電影《玻璃城堡》
大多數人的痛苦是因為現在生活得不好,因此,轉化痛苦,就是去建設快樂的生活,而不是討伐別人的過錯,或者把心理諮詢作為唯一的依靠。
我們可以去學習生活健康的人在做什麼,進行一些心理訓練,聽聽朋友的經驗,甚至一段特別的工作經歷等等。
「關鍵是年輕人得有這個意願和能力,先做出改變。再用獲得和平喜悅滋養的內心去澆灌父母內心中美善的種子,幫助他們補充他們在成長中缺失的部分,而不是用所謂的知識和技術去修理老人。」
▲圖/電影《玻璃城堡》
原文:你真的懂「原生家庭」嗎?—新聞—科學網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2/363646.shtm
- The End -
編輯:可心
用心理學解決人生難題。
Psyhelpguide.com
大俠心理,心理自助網旗下公眾號
聲明:
編輯已經通過公眾號留言,發郵件詢問授權事項,但都未獲得授權答覆,冒昧發出文章,在此表示歉意。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