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武志紅式的「原生家庭決定論」都是耍流氓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階層無法保證繼承,甚至自身的階層認同都尚在掙扎。巨大的生存競爭焦慮原樣投射在孩子的未來設想上。「原生家庭決定論」的流行,正迎合了這種心態。

作者:柯晗(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在收到又一篇以原生家庭為角度分析公眾人物的微信推送後,我取關了公眾號列表裡最後一個娛樂號。當然,在當下這樣做已經絲毫不能阻止「原生家庭」這個詞的濫用繼續出現在我的視野裡了,連微博營銷號也煞有介事地引用原生家庭來分析政治人物。

「原生家庭」,這個原本只在心理學,確切來說是心理諮詢領域使用的詞,正在以幾乎勢不可擋的速度佔領人們的日常領域,從茶餘飯後的聊天到娛樂八卦作者筆端。在這些遠超必要的使用中,它作為專業詞彙所應有的謹慎、使用限制和尚待完善逐漸消失,演化為一個和星座、血型性質相近的標籤用詞。濫用幾乎無可避免。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要養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親生或養父母家庭。

於2008年創建的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在其後不久進入公眾視野引起爭議的同時,也給當時的大眾思想帶來了「父母是可批評甚至否定」的新觀點。以批判和否定父母為起點,人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汶川地震後心理健康受到重視,心理學和心理諮詢快速走入公眾視野,人們已經開始萌芽並試圖從家本位中割裂出來的獨立意識,在眾多新詞彙中逐漸被「原生家庭」吸引了注意力。

很快,有關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人的個性、人格、行為模式甚至人生的文章逐漸增多,甚至細化到什麼類型的母親和什麼類型的父親會出現什麼類型的孩子——仿佛人生可以被寫成一套套天衣無縫的遊戲程序,只要依據攻略行事,就能順利打出happy ending。

以之作為靈感的影視作品和文藝描寫,甚至幾個著名的日系社會派推理小說作者,都對原生家庭概念的深入人心多有貢獻。但在當代中國的土壤上,武志紅的作用更「功不可沒」。在他不斷發展那套將以成長背景和親子關係解釋天地萬象的巨嬰學說同時,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也在大眾輿論中逐漸被推上神壇。精神痛苦的人們以埋怨過去來稀釋當下的痛苦;滿心焦慮的新一代以原生家庭相關文章為指導,謹小慎微地防止造成「新悲劇」;而對一些媒體甚至個人來說,原生家庭是洗刷醜態的好道具。只要用上它,根據捕風捉影的信息議論他人人生時的姿態,立刻就稍微好看了幾分。「這個人原生家庭有問題,導致ta長大後如何如何」的說法,很多時候不過是身份、背景、出身歧視的稍微文雅一點的版本。

有關「原生家庭」的說法並非沒有可信度。在心理諮詢範疇內,「原生家庭」是了解來訪者的重要背景信息,亦是幫助來訪者實現自我探索的起點。然而原生家庭提供的理解,必須建立在信息量足夠的基礎上,從這一點來說,一切脫離諮詢室背景,對公眾人物或任意路人的所謂分析都是缺乏根據的,充其量能算得上是文學演繹,文筆差的自當小道八卦看看就算了。

重要的是,但凡有足夠臨床經驗的諮詢師都會發現,很難在眾多來訪者身上找到能夠應徵原生家庭影響的單一模式。焦慮的母親不一定產出過度控制的家庭,被打過屁股的孩子長大後不一定會去打自己孩子的屁股。這和學界的觀點不謀而合。

「原生家庭」在大眾理解中的意思,大約是學術概念中的「教養」和「早期經驗」。現代發展心理學早已意識到,人格和行為模式的形成不存在一個單一的影響源,基因、社會環境、家庭、成長過程等,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著人。90年代《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就曾發表一系列論文反思過去研究對「家庭教養」影響的過度強調。她綜合分析大量發展研究,發現家庭教養對兒童成人後人格直接影響比例,不足10%。

Harris認為,家庭教養的作用在個體進入兒童時期後,其對個體的影響就會逐漸被同輩群體等來自家庭之外的因素所超越,而在家庭作為個體經驗唯一來源的嬰兒時期,教養的影響也並非孤立的。這是因為孩子的父母也並非一堆孤立的父母,他們也收到所處社會背景、社區環境影響。Harris對教養方式的研究發現,你的教養模式被你父母的教養模式所塑造這個說法站不住腳,教養方式更多受到同時期父母所在社群風格的橫向影響,而並非我們常常過度強調的縱向代際影響。

更何況還有基因這一來自先天的不可忽視的因素。發展心理學近代以來認為「先天」和「後天」對人的塑造大約是一半一半,而兩者又互相作用。近年來基因研究的成果也在不斷提醒著我們,教養所不能影響和決定的部分,比我們想像得要多得多。儘管一些研究發現早期經歷(包括但不限於來自於家庭的影響)對大腦功能有塑造作用,但亦有研究發現,經歷對大腦甚至基因的塑造是持續進行的。而原生家庭相關流行文章中,許多號稱影響終身的早期經歷和行為模式,實際上都無法得到科學證明。最常在這類文章提到的兒童依戀模式,至今沒有證據發現它和成人依戀模式有對應關係。

即使不徵詢科學證據,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不可靠也是顯而易見的:根本沒有人是永遠生活在「家庭」這個真空環境中,因而原生家庭不可能對一個人成年後所有悲劇、錯誤、不快樂負全責。

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能輕率地將原生家庭決定論的流行,粗暴地歸咎於傳媒的不負責任和聽眾的輕信。在原生家庭決定論被廣為流傳這點上,學界並非完全沒有責任。事實上,關於教養,學界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從未消失過。得州大學歷史教授Steven Mintz總結了過去近百年來養育方面的觀點變化,提出「教養思路的爭論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不同時代下的不同焦慮」。

20年代行為主義學派和弗洛伊德學派就曾經提出過完全相左的教養觀點。行為學派建議母親們避免擁抱、親吻孩子和陪孩子玩,而應該給孩子嚴格制定哺乳和休息的時間,這樣他們才能發展出自律和自控能力。而弗洛伊德學派認為母親必須與嬰兒建立十分親密的關係,但又認為母親過度捲入對心理成長不利。這種觀點矛盾的背後,是人們長期將育兒交給母親後,終於開始擔憂母子關係會對孩子產生終身影響。

科學養育的觀念是19世紀末開始產生的,表面上看是醫學和心理學的發展,給育兒提供了更多實用建議。然而促使父母們開始遵循專家意見的背後,是父母們的新憂慮: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和變動,以及社會結構的改變,父母們開始發現孩子不一定能繼承自身的階級地位,這讓他們開始擔心無法保障孩子未來經濟、價值和身心健康。新的焦慮催生新的需求,父母們開始在孩子的正確價值觀和性格塑造等方面尋求精細掌控,擔憂自己的小小疏忽將為對未來產生巨大影響,細化至睡覺習慣、兄弟關係。

這與當下我國中產面臨的狀況頗有相似之處。階層無法保證繼承,甚至自身的階層認同都尚在掙扎。巨大的生存競爭焦慮原樣投射在孩子的未來設想上。加之近十年社會環境變遷迅速,人們將難以適應的焦慮回溯歸因到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上,以對父母的不滿,來疏解心中無法應對變遷的無力。

但這種對父母輩教養的否定和對自身的不自信,使得人們對父母角色變得極端敏感,惶恐自己稍有不慎,孩子的人格馬上永久扭曲。「原生家庭決定論」因為迎合了這種心態而流行,更加需要警惕的是,這種思維反過來加劇了現代父母的育兒壓力。

尤其是摻雜在原生家庭決定論中已經被現代發展心理學逐漸遺棄的「母親不可替代」觀點,在婦女婚姻和職場權益不樂觀的時期,這種冥頑不靈的思路更為女性生存增添了輿論陰影。使女性在職場生育懲罰之上,還可能要面臨「不做全職媽媽就無法稱職帶娃」的壓力。這種壓力的後果很可能已經顯現出來了。2016年《中國日報》一項調查發現,超過7成的90後媽媽選擇全職帶娃。如果數據屬實,這對未來女性在職場以致公眾領域地位的影響是災難性的。

無法超越當下的我們需要面對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無論什麼樣的教養方式,都無法保證孩子在未來的任何時候萬全應對。原生家庭根本也不具備對孩子百分之百的塑造能力。平心而論,人們對「原生家庭」概念的重視,確實啟蒙了我們的獨立意識,也令不少父母輩開始反省自己的育兒方針。原生家庭並不是個全然無用的糟糕概念,是時候把它從狹隘的教養偏見和拙劣的妄議隱私之言中區分出來了。

(本文原標題:《被過度矚目的原生家庭,及當代育兒焦慮》)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都挺好》的熱播掀起了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討論。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迪,到《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蘇明成,這幾年關於家庭的劇,總能牽出「原生家庭決定論」,家庭決定性格乃至命運的觀點,深深烙印在人物的身上,也成為自媒體熱衷的噱頭。家庭固然重要,可它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所有嗎?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金馬影后春夏在《奇遇人生》中說:「我家庭中沒有一個女性婚姻幸福,我雖然希望婚姻能長久幸福,但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生活中,持類似「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人數不勝數。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他的原生家庭,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
  • 武志紅總結的20個心理學觀點,全面揭示原生家庭和國人心理
    武志紅總結的20個心理學觀點,全面揭示原生家庭和國人心理!都哪20個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精讀進入。1關於好父母父母要做孩子的一個好的容器,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武志紅老師說:你的解夢者,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4關於巨嬰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 巨嬰們,別再將一切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了
    高曉松在這一季的《奇葩大會》面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提出的「原生家庭」時,坦誠地講述了自己從未被父親認可過,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導致他從小到大從沒問過父親一個問題,並在長達20多年的一段人生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跟自己較勁等。直到過了不惑之年,他才真正擺脫了這些問題,真正走了出來。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近年來,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的「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在中國廣為流傳。 網絡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的。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重視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過去的根源。
  • 「原生家庭」為什麼會成為流行病?
    在網際網路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試圖向公眾傳輸一個理念,原生家庭是如何決定人的情緒、人格和行為模式的。所以可以看到,育嬰育兒在談原生家庭,明星八卦在談原生家庭,就連很多嚴肅的新聞報導,也把當事人的原生家庭拿出來評判一番,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可以說遭到了濫用。
  • 「原生家庭」成熱詞:變遷中的個體與家庭關係再思考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近日,熱播家庭倫理劇《都挺好》大結局落幕,劇中小妹蘇明玉從小生活在家庭邊緣、獨立闖事業的經歷引發眾多觀眾共鳴,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刷屏各大社交媒體。
  • 「原生家庭」成熱詞:變遷中的個體與家庭關係再思考|特別策劃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近日,熱播家庭倫理劇《都挺好》大結局落幕,劇中小妹蘇明玉從小生活在家庭邊緣、獨立闖事業的經歷引發眾多觀眾共鳴,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刷屏各大社交媒體。
  • 武志紅:90%的中國成年人都是「巨嬰」
    他把自己這樣的人形容為「中國式好人」,「這是我很不喜歡自己的地方,希望臉上的這種味道能消散」。2012年夏天,武志紅開始有了微妙變化。一天夜裡,他接連做了三個夢。層層夢境中,各種壞人形象逐一浮現。他有記錄解析夢的習慣,以前夢中主角全是好人。當被最後一個噩夢驚醒後,武志紅意識到,日常中的「好」和「討好」,都是為了壓制內心的「壞」。
  • 「原生家庭」傷害了我,然後呢?
    這裡可謂是原生家庭傷痛的集大成者:暴力、獨裁、精神控制、男尊女卑……塔拉·韋斯特弗從小和父母、幾個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山谷裡,她沒有出生證明,父母也記不清她的生日。她沒有醫療記錄、也沒有踏入過學校——在篤信摩門教的父親看來,這些地方都被魔鬼操控。
  • 如果「原生家庭」能決定命運,那人生未免太過簡單
    比如去年受到熱議的電影《狗十三》所反映的成長之痛是中國式原生家庭之罪;比如幾年前北漂演員徐婷之死曾引發公眾對原生家庭的聲討;而近日,一部名為《都挺好》的電視劇(原名《回家》)因關注由原生家庭帶來的成長創傷再次觸發這一話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原生家庭」?當然,「原生家庭」這一理論也存在很多爭議,並被指為「偽心理學」。
  • 原生家庭:哪個孩子沒有被誤傷?
    而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存在代溝的,在思考方式和看問題的方向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曾經,專家要求家長們去學習了解小孩子們的心理,了解孩子的世界和認知範圍,對孩子群體要區別對待,不能用成年人的那一套粗暴做法來處理小孩子的許多問題。我們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是非常少的,以前的課堂上不會有這門課,除非大學時候修了心理學這個專業。
  • 合格父母第一課《超越原生家庭》
    超越原生家庭其實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一直在輪迴,我們教育子女的方式,基本取決於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馬東在《奇葩說》裡問過武志紅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武志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有!
  • 原生家庭又上熱搜,我們該如何正確地愛孩子?
    ,是許多人都經受過的「窒息」,很多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感同身受。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即父母的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庭,叫作新生家庭。在第二種家庭中,當我們組建家庭成為父母時,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他們,就算我們不想去影響,孩子也會自主地去學習我們的行為,這些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 武志紅: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為了這個話題,他準備了四個關鍵詞和四個故事。1聽話眾所周知,聽話,是中國家庭教育的頭號關鍵詞,中國父母誇孩子時,聽話是最容易被使用的贊語。
  • 《安家》房似錦:「吸血鬼」式的原生家庭,究竟有多可怕?
    和大部分的國產職場劇一樣,房似錦是一個智慧、勇敢、堅強的獨立女性,可是在這些職場女性標籤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無奈的「吸血鬼」式的原生家庭。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有著嚴重的「重男輕女」守舊觀念,一共有4個女兒和1個兒子,房似錦是他們家的老四。
  • 楊紫告訴你:忘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原諒別人不如放過自己
    我的童年不至於垃圾得一塌糊塗,但所謂的父愛似乎一點兒都沒有感覺。直至他的離開,我才有著錐心之痛。忘不了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你只有越來越痛苦。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重啟人生》:擺脫原生家庭陰影,活在當下才是智者的謙辭
    《奇葩說》裡,馬東問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理解不了的人情世故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武志紅果斷地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有!"而原生家庭是否給你帶來影響,也有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它卻真實地存在,性格的缺陷就是最直接的表現。
  • 武志紅攜手催眠大師史蒂芬·吉利根 探討生命的意義
    南都訊 記者米春豔 日前,樊登讀書會廣東分會邀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與現代催眠療法創始人史蒂芬·吉利根博士在廣州共同舉辦《如何讓你的生命更有意義》千人大會。    據悉,史蒂芬·吉利根作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博士,是現代催眠療法創始人米爾頓·艾瑞克森的主要學生,從事專業催眠治療與教學長達40年。
  • 心理學:你的婚姻要怎麼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01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婚姻、人生的影響。很多人回溯過去,才發現如今生活的困境的解答,就藏在你的原生家庭裡,你的童年來。心理學家武志紅寫了一本書叫做《為何家會傷人》,光光這個題目,就擊中了很多人的內心。所以為什麼家會傷人?因為你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對待你的模式,你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應對一切的模式,成為了你的人生底色。有的人很堅強,即使家庭不幸福,但是依然能活得很陽光。但是大部分人,對於童年時代所遭遇的陰影,耿耿於懷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