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為什麼會成為流行病?

2020-12-12 騰訊網

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本來只是心理諮詢領域使用的一個名詞,但是最近兩年正在進入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網際網路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試圖向公眾傳輸一個理念,原生家庭是如何決定人的情緒、人格和行為模式的。

所以可以看到,育嬰育兒在談原生家庭,明星八卦在談原生家庭,就連很多嚴肅的新聞報導,也把當事人的原生家庭拿出來評判一番,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可以說遭到了濫用。

很多人都喜歡分析原生家庭的錯,給自己的不痛快找藉口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要養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親生或養父母家庭。

去原生家庭裡面尋找問題根源,這種做法的源頭來自於經典精神分析學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成人的人格特徵是童年時期性本能活動壓抑的結果。

中國很多「心理學專家」和「心理諮詢師」正是精神分析學派,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們當中很多人認為成年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原生家庭」決定的,十分強調童年時期家庭的影響力。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概念在中國突然流行起來?

現在,「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常常被許多人濫用。豆瓣社區上有一個著名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很多成員就將自己的人生困難和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歸咎於父母。而一些心理學工作者,也喜歡用「原生家庭」來解釋求助者報告的各種問題。

為什麼原生家庭決定論會如此流行?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對生活中困難的逃避。因為直面問題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把問題歸咎於外界環境,是最簡單、最容易的做法。能不能解決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問題找到了藉口,將責任推卸掉,自己也輕鬆了許多。

所以,「原生家庭決定論」其實就是一些人推卸人生責任的擋箭牌,「工作不順利?找不到男(女)朋友?都怨原生家庭」,這種思維方式和把一切都歸咎於「水逆」是一樣的。

每一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除此之外,還應該看到,80後、90後這一代人,成長環境與他們的父母千差萬別。外部文化的湧入,讓年輕一代更加叛逆並追求獨立,同時也更直接的表露自己的感受。可以說,兩代人之間的代際衝突非常劇烈,很多年輕人感覺不到父母的鼓勵、理解和支持,也就很容易將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

另外,中國人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但是目前,中國心理諮詢師最多的就是前文所說的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的理論被很多心理諮詢師推崇並宣傳,原生家庭的觀念也得以普及。而在美國,美國心理學會APA會員中,長期關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數不足會員總數的10%,另一主要的心理學組織美國心裡科學學會APS的比例更低,不足5%。

在知乎上,有心理諮詢師曾寫到過:就連薩提亞家庭治療,在中國很多諮詢師也一直強調原生家庭這一概念,而在美國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型強調的是溝通和家庭規則的解除。對一個概念過於執著,就會誇大一些問題,卻忽略了其他因素。

「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劇了現代父母的育兒壓力

還有很多人深信「原生家庭決定論」不是為了發洩過去或者當下的痛苦,而是因為對未來的焦慮。這些人往往是剛做了父母的人,他們發現孩子的可能將面臨巨大的生存競爭,未來不一定如設想中一樣美好,自己沒有什麼辦法卻也信不過上一代人的養育方式,這時就恨不得有一個超級詳細的養育攻略,只要按照步驟做,就能養育出完美的孩子。「原生家庭決定論」很大程度上就是迎合了新手父母的焦慮心態。

成年人,不要總是將自己問題推給父母

說實話,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是舉足輕重的。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裡克森認為,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而這一切,都是在嬰兒與其照看者之間形成最初親密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的。當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礎,才有勇氣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長、發展。

但是,原生家庭對個體人格的影響並不是全局性和決定性的,個體的人格特質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學校、朋友等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果用決定論的態度來看待「原生家庭」,認為所有過去不好的經歷可以決定你未來的命運,那就嚴重偏離了生命的本質。

發展心理學分析,人的心理發展首先是有生物前提的,也就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人是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環境也只是後天環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還有個體的主觀意志,以及家外環境的影響。

心理學學者唐映紅就認為:「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個體面臨著自己選擇自身成長人生歷程的情形,此後的人生軌跡和狀態就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父母。即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有著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展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不往原生家庭找茬,並不代表不重視原生家庭的影響

現實中也有案例。1955年,美國夏威夷的考艾島一共出生了698名嬰兒,其中1/3被劃為高風險群體,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出生在貧困家庭、父母離異或是關係緊張的家庭、父母酗酒的家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沃納教授率領一眾公共衛生專家,自這些孩子出生起,對他們進行了長達32年的追蹤。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高風險家庭的孩子確實有2/3出現了嚴重的學習和行為問題,但另有1/3,負面經歷在他們身上幾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到了1987年,這些孩子成長為了自信、成功的成年人,不僅學業有成,還擁有了美好的家庭和積極的社交生活。

無獨有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加梅齊和魯特通過對兒童抗逆力的追蹤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因素對一個人成功與否並沒有決定性影響。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隆勝曾經對影響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因素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個體自然形成的因素佔據了絕對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後。

因此,一味地用直線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責、討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無效的做法。

更何況,受到譴責的父母並沒有變成年輕人想要的樣子。他們必定會反擊,雙方都可能再次受到傷害。而年輕人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只是讓自己生生變成了一個火藥桶。並且,所有的家庭治療都不會讓人去譴責自己的父母,因為在現實層面,所謂的完美的父母從來都是不存在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觀點是強調人的自我的充分發展,人有選擇,對未來的追求的能力

平心而論,原生家庭只是一個中立詞彙,並不是一個糟糕的概念。它的流行,啟蒙了很多人的獨立意識,也讓很多家庭意識到兒童時期家庭陪伴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原生家庭也不具備百分百決定孩子未來的能力,「原生家庭決定論」是這一概念被濫用的結果。

另外,很多年輕人在歸咎原生家庭的時候抓錯了目標,分析原因、追究責任並不是最終目的,轉化過去帶來的傷痛才是最重要。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相關焦點

  • 看《媽媽是超人》,你在看炫富、萌娃、還是「原生家庭」流行病
    比如提到月球,五歲半的安迪想到了行星隕石空間站,而黃聖依卻以大人的心思猜測小朋友應該會想到嫦娥和玉兔。對小朋友來說,財富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快樂和安全感,反倒是父母的陪伴會讓他們更開朗,更快樂。血緣固然是無可替代的天然聯繫,但良好的親子關係終究是交流、陪伴、彼此用力去愛的結果。媽媽不是超人「我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很大程度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朱朝陽為什麼會成為「朱朝陽」
    每個人的性格養成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受到的教育、讀過的書、交過的朋友等等,但是唯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會被我們忽略,那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不是那麼的顯而易見,但卻潛移默化,影響最為深遠,一旦形成很難通過後期的教育經歷改變。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我的性格讓我在工作中吃了不少悶虧,為什麼說是悶虧?因為社會上的較量,基本都是兵不血刃的。我現在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為人妻,為人母,而幾十年造就的性格,卻一點都沒變,從在與父母的原生家庭到組建自己的新生家庭,對於我的丈夫,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號司令,這常常令婆婆不高興,她不喜歡我趾高氣昂對著她兒子發號施令的樣子,這往往會影響到我們婆媳之間的關係。
  • 原生家庭的傷,像一場噩夢,只有學會自我救贖,才能重生
    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一種流行病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不幸都歸罪於原生家庭!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和影響都是極大的,特別是負面影響。那些兒時父母說過的傷人的話,像一把刀子一樣,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以至於許多年後想起,依舊疼痛。
  • 孩子的焦慮和抑鬱為什麼會成為時代的流行病?
    今天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的焦慮和抑鬱為什麼會成為時代的流行病?】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強化對自己的認可,而弱化外界對孩子的影響。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更容易把握自己的人生,不會因為受到壓力而失控。他們對自己有著頑強的高自尊認知。】看完文章,讓我很是感慨,心裡難過,覺得要做好家長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好老師更得認真修煉,都得努力做好這兩個角色才是對社會最大的有用與推進!
  • 原生家庭成為背鍋俠,是不是影視作品的錯?
    何謂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指的是在子女還沒有組成新的家庭的情況下,它們和自己的父母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便會用來泛指原生家庭。為什麼原生家庭都不太好的朱露莎和蘇明玉,性格會差這麼遠。我們長大之後,性格缺失、價值觀偏差,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嗎?原生家庭要為這一切買單嗎?
  • 明明想成為蘇明玉,卻活成了樊勝美,原生家庭為什麼難以超越?
    但《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憑藉自己的努力,逐步治癒了原生家庭的傷,成為了一個自信獨立、灑脫透徹的女孩;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卻在長大後依然被原生家庭牽絆,成為了一個安於現狀、企圖用婚姻改變命運的女孩。從蘇明玉和樊勝美的身上,我們更能體會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性格,乃至命運的影響。
  • 都說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那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
    個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你未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很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真正認識自己。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體現在這個人生命的所有方面,最重大的影響在於對家庭和婚姻的認識,以及對幸福的定義和感知能力。
  •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在我的印象中,【原生家庭】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陌生的。當我步入成年,看到同齡孩子有的我沒有;同齡學生用的我沒有,在此刻,我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和他們不一樣?內心的自卑情緒也會逐漸湧現。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其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這類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這是關於【原生家庭】的名詞解釋。)
  • 為什麼結婚前要關注對方的原生家庭?
    結婚與戀愛不一樣,戀愛的時候如果不幸福,可以單方面提出分手,況且也不會有孩子牽扯,損失也會比較小。但是婚姻是終身大事,這不僅關乎兩個人,還關乎兩個家庭是否合得來,是否「門當戶對」,雙方長輩是否都明事理,關乎未來孩子的生活質量。所以必須要慎之又慎。這邊我們建議,在選擇結婚之前,可以多留意一下對方的原生家庭,這可能會是未來兩個人新生家庭的縮影。
  • 為什麼會出現原生家庭問題?社會學告訴你,代溝和孩子家長無關
    最近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帶的很火,上網一搜,幾乎全是原生家庭的壞處「原生家庭很糟糕怎麼辦?」「原生家庭對婚姻有什麼影響?」我們過分在意原生家庭的壞處和影響,卻從未追究過原生家庭的功能是什麼?社會學大咖帕森斯說「原生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兒童的社會化。」
  • 原生家庭「傷」
    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可能要用一輩子治癒,這就是某些原生家庭的罪。家醜不外揚的中華傳統美德似乎成為了聖經,其實深度解讀,它的確有毒。原生家庭和睦欠缺,人情冷淡,缺乏友愛是導致一個人自卑,不配得感的罪魁禍首。很多時候想傾訴,卻如鯁在喉。別人笑話我怎麼辦?鄰居暗自偷樂會如何?這時候,其實是需要情緒爆破的,壓抑得太久,真的會失心瘋,重則有可能有自虐傾向。
  • 趙小明:為什麼喜歡看「原生家庭會傷人」的文章容易得抑鬱症?
    這個概念就是他的童年糟糕透了,他的原生家庭糟糕透了。這種過度概括化的對自己早年經歷的一句話形容,反過來又構成了他的抑鬱症狀的一個原因,而且會增加和加重他的症狀。所以,一個人如果總是不能均衡地回憶他的童年,而是偏好於回憶某一類痛苦的、傷害類的信息,並且偏好於去網絡上搜索這類文章,那麼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他越是喜歡閱讀原生家庭傷害了他的這類文章,那麼越有可能導致他的病情加重,甚至有時候經過治療之後的抑鬱症,復發的概率也會增高。
  • 《超越原生家庭》讀書會招募中│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這句話你可能深以為然,但我想告訴你,原生家庭是我們一定要去治癒,而且越早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越好。因為它不僅會影響你的工作、生活、婚戀,更為可怕的是,還會傳遞給你的孩子。正如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原生家庭裡不被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
    或許這位母親之前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是通過嚴厲又不近人情的打罵教育,難道原生家庭中,不被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一定成為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原生家庭裡不被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童年的經歷也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沒有得到來自家庭雙親足夠的愛,就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感情連結,這種情感匱乏會伴隨一生。
  • 《沉默的病人》:原生家庭的傷與痛,終究會在沉默中爆發
    最大的婚姻危機,是自己成了原生家庭問題的投射板婚姻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自己都成了原生家庭問題的投射板,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問題,複製粘貼到自己的婚姻關係中。這幾年原生家庭是家庭教育領域中提得最多的,這讓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我們獲得的人生第一份愛,來自於家庭,同時,我們獲得的第一次傷害,也是來自於家庭。
  • 從你的原生家庭,了解你的愛情劇本
    可能就是因為環境發生了改變,原來的白蛾子在白樺林裡,白色是它的保護色,但當樹木被濃煙汙染成黑色以後,白色反而成為讓它們致命的因素,於是黑蛾子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後來,工廠汙染得到了控制,接下來,白樺林變乾淨了,於是白蛾子又成為樹林裡的主流,這次換黑蛾子成為邊緣群體了。其實這不光是生物圈裡的法則,也是我們的原生家庭法則。這個法則就是兩個字:「連接」。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 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 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 | 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