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原生家庭」一詞被廣泛提及。
電視劇《都挺好》和《歡樂頌》的熱播,更是讓人們對原生家庭的理解越來越深刻。
那麼,什麼是原生家庭呢?
每個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
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建立的家。
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因為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每個人都會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
但是有的人卻能勇敢地走出原生家庭的傷,而很多人一生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
比如,同樣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被父母和哥哥輕視。
但《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憑藉自己的努力,逐步治癒了原生家庭的傷,
成為了一個自信獨立、灑脫透徹的女孩;
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卻在長大後依然被原生家庭牽絆,
成為了一個安於現狀、企圖用婚姻改變命運的女孩。
從蘇明玉和樊勝美的身上,我們更能體會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性格,乃至命運的影響。
然而,當我們努力擺脫原生家庭的創傷時,為什麼困難重重?
心裡明明想成為蘇明玉,為啥卻活成了樊勝美呢?
01.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的舒適區
「舒適區」是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論,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學習事物的等級:
舒適區、拉伸區(也稱學習區)和恐慌區。
最裡面一圈,「舒適區」, 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通過努力還是可以完成,不至於太難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或知識,會感覺很不適應,可能導致崩潰或放棄。
如果始終待在你感到的「舒適區」,就不會有任何的進步,
因為「舒適區」內的都是習以為常,不需要努力就可以達到的。
但因為「舒適區」是人們已經習慣的心理模式和行為模式,
一旦需要嘗試新的模式,內心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是恐慌。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比如構建相同的行為模式和思考模式,而且這種影響深藏在潛意識中,難以察覺。
簡單來說,每個人會在無形中重複父母的某一行為和思考方式,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形成慣性。
生活中表現最明顯的表現是:
當我們做某事,他人給我們提出更好的建議時,我們常常會覺得難以接受,或哪怕內心已經認可但仍不願嘗試。
這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已經固化,想要改變或進行新的嘗試,就會打破原有的慣性,這會讓內心感到不安。
所以從本質上說,我們難以超越原生家庭的桎梏,是因為我們更習慣呆在舒適區。
在這個區域中,我們更有安全感,不會感到焦慮和恐懼,內心更容易幸福。
而這也正是《歡樂頌》中,樊勝美始終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原因。
她長期被親媽壓榨,結果辛辛苦苦賺的錢都給了不爭氣的哥嫂,無力反抗後默許了親媽的做事邏輯:
對於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就寄希望於他人,然後把對方當成救命稻草。
樊勝美雖然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她自己的人生邏輯和做事方式其實也是這樣的:
把婚姻當做改變命運的捷徑,把愛自己的男人當成了救命稻草,給對方施壓,希望對方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完美戀人。
王柏川為了討她的歡心,不得不逼著自己成為她心中的理想戀人,因而倆人相處時彼此都感覺很累。
02.留在舒適區,是天性使然
人和低級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人是有思維的,可以主動思考和自我反思。
也就是說,人類之所以被稱為高級動物,是因為人類擁有理智,能夠克制動物本能。
但是本能的力量太過強大,理智的力量和本能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所以想要時時刻刻打敗本能,就相當困難。
大腦的進化歷程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地看清這一點,《認知覺醒》一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這一歷程。
起初,地球上並沒有生命。約3.6億年前,地球進入屬於爬行動物的時代。
為了適應陸地生活,爬行動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大腦」。
本能大腦的結構很簡單,只有原始的反射區域,以便於對環境快速做出本能反應。
比如遇到危險就逃跑,遇到獵物就捕食,遇到心動的異性就求偶等。
我們如今看到的鱷魚、蜥蜴、蛇等就是爬行動物。
因為爬行動物既沒有情感也沒有理智,只有最簡單的本能反應。
所以很多學者把本能大腦也稱為原始腦。
到了大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開始登場。
它們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不僅讓體溫保持恆定,還進化出了情緒。
有了情緒後,哺乳動物就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更好地躲避危險保護自己。
比如恐懼,可以讓自己遠離危險,興奮可以讓自己專注捕獵,傷心能引來同伴的關注等。
與之相對應,哺乳動物的大腦裡也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情感區域,「情緒腦」。
直到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才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在大腦的前額區域進化出了「新皮層」。這個新皮層直到7萬~20萬年前才真正成形,它讓人類擁有理智,比如建立文明和秩序,創造預言和文字,從此在地球上佔據了絕對的生存優勢。這個新的腦區被稱為「理智腦」,也有人稱之為理性腦或思考腦。本能腦和情緒腦雖然看起來很低級,但它們掌管著潛意識和生理系統,時刻掌控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調控著呼吸、心跳、血壓……因此其運行速度極快,至少可達11 000 000次/秒,堪比當今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個人計算機;而理智腦的最快運行速度僅為40次/秒,並且理智腦運行時非常消耗能量。
所以雖然我們的理智腦不斷進化,而且越來越聰明,但做決策時本能腦和情緒腦仍然主導著我們的大腦。
這決定了人類在基因中更加偏好原始本能,比如避難趨易——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逃避有難度的事。
比如急於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如果不能馬上看到結果,我們就會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
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成長和進步,就是不斷和人的天性或者說本能作鬥爭。
這一過程註定了超越原生家庭的路上充滿了困難和艱辛。
03.如何找到原生家庭的問題並改變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有哪些明顯的問題,先從此下手,具體尋找的方法如下:
(1)「最」字法。
關注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你最討厭的和最喜歡的人和事,最反感的某句話。
這些能觸動你情緒的,必定有更深次的原因,結合自身成長進行思考。
(2)「總」字法。
總結不自覺地跳出來的某些重複念頭,心裡總是揮之不去的事或經常犯的同一種錯誤。
這種情況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內心有很多未完成的心結等待打開或喚醒。
然後把這些想法或問題一一列出來,看看它屬於哪個大腦對應的問題。
本能腦的常見問題:做事沒有耐心,行動力弱,遇到困難就想放棄,急於求成;
情緒腦的常見問題:容易被情緒控制,衝動不顧後果,容易被他人的話激怒或感動;
理智腦的常見問題:習慣用自己的固有經驗解決問題,容易被事情的表面迷惑,看不到本質,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其次,針對某一個大腦的問題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這一過程中,需要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讓自己在「舒適區」外邊緣一點點拓展,這樣不至於自己自信心受挫;
第二,刻意練習,讓自己逐漸養成習慣,哪怕中途間斷也不要給自己壓力;
第三,看到自己的進步,及時給自己獎勵,形成正向反饋。
《微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蓋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個伏地挺身、每天只讀一頁書、每天只寫50個字。
這種簡單無負擔的習慣養成法,最終促使他擁有了良好的身材,養成了閱讀習慣,還寫出了自己的書。
如果你恰恰是一個行動力很弱的人,也可以試著像作者一樣,輕鬆地開始和訓練,
直到習慣養成,然後給自己小小的獎勵。
再次,及時反思和復盤,以免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景或問題時,犯同樣的錯誤。
最好能把反思的內容寫成日記記錄下來,這樣可以隨時翻閱,提醒自己。
比如,當別人否定我的意見時,我的情緒腦往往佔了上風,習慣打斷對方給自己辯解。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就不斷暗示自己:先耐心聽完對方說的再解釋。
剛開始我還是常常忍不住打斷對方,但每次發生同樣的事情後,
我就及時反思,發現對方說的確實很有道理,是自己看問題不夠全面。
然後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我還是不斷暗示自己,結果發現自己等待的耐心越來越強。
希望我們都可以用正確的方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讓自己更強大。#原生家庭#
我是怡如晨曦,一個有趣而深刻的小姐姐,專注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