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話題引發不少追劇的網友熱議:被原生家庭傷害的角色。《不完美的她》中的林緒之、《安家》裡的房似錦,《完美關係》裡的邦尼,《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歡樂頌》裡的樊勝美……諸多熱播國產劇的角色「榮獲」提名,吃瓜群眾紛紛列舉她們的悲慘遭遇,爭論誰是原生家庭中最慘女性角色。
最近幾年,講婆媳矛盾、家長裡短的電視劇不再吃香,取而代之的是時髦、光鮮的都市劇,這些劇裡的主要女性角色往往有著相似的特點:「美強慘」。而原生家庭,往往是造成她們「慘」的主要推手。幾部熱播國產都市劇對原生家庭的關注,幾乎都落入了原生家庭等同於「吸血」這一窠臼。人們看膩了屏幕裡的惡婆婆,原生家庭的奇葩父母又成為電視劇裡的新臉譜。重男輕女,對女兒一味自私、剝削式的索取,成為都市劇越用越爛的俗梗。
2016年播出的《歡樂頌》裡樊勝美的媽媽劉美蘭,整天愁眉苦臉,畏畏縮縮,萬事靠女兒,這一吸血鬼式母親引發了討論熱潮。電視劇製作方看到了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的熱度,從此以後,一個個加強版樊母頻繁出現在國產都市劇中。
《都挺好》中蘇明玉的母親趙美蘭精神上無視、物質上虧待蘇明玉;《精英律師》中慄娜的父親酗酒耍無賴;《完美關係》中邦尼母親張口就要女兒十萬元給兒子上培訓班;《安家》裡房似錦母親潘貴雨只知道變著法兒向女兒要錢……從劉美蘭到潘貴雨,縱覽這幾年都市劇裡原生家庭父母形象的進化之路,非但沒有變得有血有肉、飽滿生動,反而呈現明顯的臉譜化的退化趨勢。父母與子女的戲劇衝突設置越來越套路,他們將算計和惡意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為了惡而惡,像個故意製造衝突、激怒觀眾的工具人,原生家庭梗也陷入了套路化、流水化模式。
「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蘇珊·福沃德在其心理學著作《原生家庭》中這句話揭示了原生家庭對人的重要影響。家庭是整個世界、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探討原生家庭對塑造一個健康人格的影響是件有意義的事情。不幸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支離破碎的辛酸,那些從不幸家庭走出來的女性,也有著各自的痛苦形態與艱難成長、自我塑造之路。而電視劇用同一種套路去描寫痛苦、製造衝突,只會引起人們湊熱鬧式的圍觀,看誰的媽罵聲最響,看哪家女主最慘,除此之外,又能留下什麼呢?類似的套路化劇作,又能火多久呢?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