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所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那些發生於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據統計,酗酒父母的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成為酗酒者,而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人類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無論這種情感痛苦與否;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家庭中形成的固定行為模式,會使問題行為出現頻次變高,即行為模式的代際傳遞。
因此,解決原生家庭問題對家長來說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一方面幫助家長理清原生家庭的影響,消除或消減消極影響,提升家長心理健康水平,為孩子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氛圍;另一方面促使家長反思,避免重蹈覆轍,阻止不良的「家庭教育基因」傳遞下去。
理想化的原生家庭「消毒」過程是,孩子與父母進行坦誠溝通,告訴他們實情(感受與傷害),並為今後的交往模式重新定位。而家長對自身養育行為進行反思,尋求與孩子和解,並調整行為實現與孩子健康互動,重建合理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逐漸修復心理創傷。
然而,絕大多數父母並不會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仍會保持以往的支配模式,甚至由於年齡增長性格愈加偏執。因此需要孩子以更加主動的態度面對原生家庭的創傷,採用科學的方式進行修復與重建;改變與父母的互動方式,避免被動、持續的傷害,創造健康幸福的人生。
那麼,修復創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安撫童年時的自己
(1)面對童年的事實,承認童年經歷與現在生活的關係
回溯自己的成長經歷,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童年經歷與現在生活的關係。例如從父母教育中獲得了堅韌、責任和認真等積極性格特點,以及懦弱、暴躁和冷酷等消極特點。
(2)用感恩來覺察自我內心的愛,並在潛意識層面對童年創傷進行安撫
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說,「父母的樣貌和他們的付出,無論得失好壞,都是他們從生命中努力而來。」讓自己回到童年,從內心理解和感謝父母——他們並不是不愛孩子,只是當時沒有經驗、壓力太大、情緒控制不好等原因才造成用暴力和忽視對待我,他們是愛我的。用感恩來覺察和發掘內心被忽略或隱藏的父母之愛——發現自己心中的愛是「本自具足,無需外求」,了解自己內心充滿愛,因此釋懷。
另外,要在潛意識中對童年的傷害進行平復。此刻,回想童年印象深刻的事情、當時的感受,想像童年的自己就站在面前,然後說一些安慰的話,將曾經被壓抑的感情慢慢釋放出來。如「謝謝你的忍耐與堅持,才有了今天我的堅強,我愛你!」
2. 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釋放「有毒行為」造成的內心傷害
(1)柔和地和父母交流,達成理解
如果父母隨著年齡與身體狀況的變化而處於弱勢,或者與子女相處態度變得相對柔和,那麼也許子女對於童年經歷的傷害會有所釋懷。此外,還可以選擇適宜的氣氛下與父母面談,溫和而堅定地說出自己的經歷與感受,雙方達成理解。
(2)寫信向父母表達
如果父母始終保持強硬的態度,但囿於其年齡、身體狀況等其他客觀條件,為避免直接衝突可以採用寫信的方式與父母溝通。一般信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 曾經對我做的(印象深刻)事情
• 我當時的感受
• 我的生活受到怎樣的影響
• 我現在對你的要求(明確邊界)
如果父母過於強勢為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或者父母已經過世,信件可以不用發出,可以將信的內容讀給父母的照片聽。這一「儀式」將壓抑在潛意識的情感釋放出來,籍此修復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傷害。
3. 改變目前與父母的應對措施
(1)接納自己的感受,學會合理化解
負性情緒是由於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反應。只有接納自己的委屈、悲傷或憤怒等負性情緒,才能合理地疏導與化解。同時,要對情緒產生原因進行梳理和分析,釐清自己與父母的責任,在內心對自己說「我不需要為……負責!」
(2)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
反應,是個體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應活動,是被動的應激行為;回應,即回答、響應,是主動地應對。例如,父母抱怨女兒沒有鄰居家的女兒有出息。反應是:「不,我很努力工作和生活……你總是覺得我不如別人。」也可以回應說:「嗯,我想咱們對成功的理解有所不同,不過我會考慮您的建議。」這樣就中斷了不良情緒的傳遞,避免了持續的心理傷害。
總之,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繞不開的經歷,家長們一定要努力調整自我,學習科學的養育方法,讓積極健康的「家族基因」代際傳遞下去,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