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

2020-08-27 心理諮詢師愈心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所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那些發生於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據統計,酗酒父母的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成為酗酒者,而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人類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無論這種情感痛苦與否;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家庭中形成的固定行為模式,會使問題行為出現頻次變高,即行為模式的代際傳遞。

因此,解決原生家庭問題對家長來說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一方面幫助家長理清原生家庭的影響,消除或消減消極影響,提升家長心理健康水平,為孩子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氛圍;另一方面促使家長反思,避免重蹈覆轍,阻止不良的「家庭教育基因」傳遞下去。

理想化的原生家庭「消毒」過程是,孩子與父母進行坦誠溝通,告訴他們實情(感受與傷害),並為今後的交往模式重新定位。而家長對自身養育行為進行反思,尋求與孩子和解,並調整行為實現與孩子健康互動,重建合理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逐漸修復心理創傷。

然而,絕大多數父母並不會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仍會保持以往的支配模式,甚至由於年齡增長性格愈加偏執。因此需要孩子以更加主動的態度面對原生家庭的創傷,採用科學的方式進行修復與重建;改變與父母的互動方式,避免被動、持續的傷害,創造健康幸福的人生。

那麼,修復創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安撫童年時的自己

(1)面對童年的事實,承認童年經歷與現在生活的關係

回溯自己的成長經歷,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童年經歷與現在生活的關係。例如從父母教育中獲得了堅韌、責任和認真等積極性格特點,以及懦弱、暴躁和冷酷等消極特點。

(2)用感恩來覺察自我內心的愛,並在潛意識層面對童年創傷進行安撫

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說,「父母的樣貌和他們的付出,無論得失好壞,都是他們從生命中努力而來。」讓自己回到童年,從內心理解和感謝父母——他們並不是不愛孩子,只是當時沒有經驗、壓力太大、情緒控制不好等原因才造成用暴力和忽視對待我,他們是愛我的。用感恩來覺察和發掘內心被忽略或隱藏的父母之愛——發現自己心中的愛是「本自具足,無需外求」,了解自己內心充滿愛,因此釋懷。

另外,要在潛意識中對童年的傷害進行平復。此刻,回想童年印象深刻的事情、當時的感受,想像童年的自己就站在面前,然後說一些安慰的話,將曾經被壓抑的感情慢慢釋放出來。如「謝謝你的忍耐與堅持,才有了今天我的堅強,我愛你!」

2. 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釋放「有毒行為」造成的內心傷害

(1)柔和地和父母交流,達成理解

如果父母隨著年齡與身體狀況的變化而處於弱勢,或者與子女相處態度變得相對柔和,那麼也許子女對於童年經歷的傷害會有所釋懷。此外,還可以選擇適宜的氣氛下與父母面談,溫和而堅定地說出自己的經歷與感受,雙方達成理解。

(2)寫信向父母表達

如果父母始終保持強硬的態度,但囿於其年齡、身體狀況等其他客觀條件,為避免直接衝突可以採用寫信的方式與父母溝通。一般信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 曾經對我做的(印象深刻)事情

• 我當時的感受

• 我的生活受到怎樣的影響

• 我現在對你的要求(明確邊界)

如果父母過於強勢為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或者父母已經過世,信件可以不用發出,可以將信的內容讀給父母的照片聽。這一「儀式」將壓抑在潛意識的情感釋放出來,籍此修復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傷害。

3. 改變目前與父母的應對措施

(1)接納自己的感受,學會合理化解

負性情緒是由於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反應。只有接納自己的委屈、悲傷或憤怒等負性情緒,才能合理地疏導與化解。同時,要對情緒產生原因進行梳理和分析,釐清自己與父母的責任,在內心對自己說「我不需要為……負責!」

(2)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

反應,是個體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應活動,是被動的應激行為;回應,即回答、響應,是主動地應對。例如,父母抱怨女兒沒有鄰居家的女兒有出息。反應是:「不,我很努力工作和生活……你總是覺得我不如別人。」也可以回應說:「嗯,我想咱們對成功的理解有所不同,不過我會考慮您的建議。」這樣就中斷了不良情緒的傳遞,避免了持續的心理傷害。

總之,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繞不開的經歷,家長們一定要努力調整自我,學習科學的養育方法,讓積極健康的「家族基因」代際傳遞下去,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

相關焦點

  • 不控制、不挑剔,告別原生家庭之殤,讓孩子不再叛逆,變身乖寶寶
    換句話說,孩子出現問題,是父母的責任,更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因此想解決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就要從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入手,家庭治療師應運而生。家庭治療是指以家庭為對象的團體心理治療,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家庭消除異常、病態情況,讓家庭更健康、更幸福。
  • 原生家庭的殤,正在一步步毀掉自己的孩子
    中國自古有「龍生龍,鳳生鳳」之說,其實所謂龍鳳,並不專指孩子以後的社會地位和成就,還指一個人從家庭帶來的、骨子裡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這種態度很多是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的。從一個人身上,就可以看到他的原生家庭、他成長的環境。所以,為人父母,你的處世之道、你的教養方式都將深深的影響自己的孩子。
  • 努力奮鬥,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
    什麼是原生家庭?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結婚後的家就不是原生家庭。我們從原生家庭繼承而來的不僅僅是關愛與呵護,還有可能是苦澀與傷害。努力奮鬥讓自己變得開明,就算無法給孩子優越的生活,但是至少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善待每一個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在原生家庭的深淵中掙扎,讓樊勝美變得虛榮和現實,一心想要嫁個有錢人,只有錢才能給她安全感。
  • 請給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的傷害~~
    原生家庭,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地方,是我們最熟悉的環境。我們可以發現都是由一張白紙一樣開始長大的嬰幼兒,性格習慣都各不相同,毋庸置疑,是因為每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千奇百怪,在不同家庭環境教養出來的孩子,呈現了不同的樣子,人生也走向不同的道路。有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印記可以追溯嬰兒時期,可見原生家庭的種種對人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之殤,有些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的傷痛
    要說最近熱度高大火的劇,非屬是由譚松韻,張新成,宋威龍主演的家庭劇《以家人之名》,是一部溫暖治癒的家庭生活劇,講述了因為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成為了彼此新的家人,三兄妹一同長大,相互扶持,以家人之名相互治癒,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文 | 丹鳳育兒(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什麼是原生家庭,什麼是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結婚、建立一個新家之前的這段家庭生活,通俗的說就是父母的家。新生家庭,是相對於原生家庭來說的,也就是孩子長大以後,建立的自己的新家,就是新生家庭。
  • 看見自己 讓子女遠離母愛之殤
    此劇聚焦原生家庭和親子關係,主人公小雨於26歲生日這天,通過視頻,向母親傾訴了自己20多年來生活在籠罩著負面情緒的家庭環境中,內心的緊張、焦慮、挫敗和痛苦——小雨尚未出生,爸爸出軌。媽媽執著地「復仇」,爸爸最終身敗名裂。但媽媽依然經常告訴她,爸爸是這個世界上最壞的人,在小雨和父親、爺爺、奶奶之間建起一道屏障,隔絕了她本該得到的親情。
  • 錯在希望寄託,困在精神束縛,看《無聲的告白》中原生家庭之殤
    我們在《無聲的告白》中看到了家庭成員的共生和共噬,即便是原生家庭也有無法察覺或者未曾在意的「殤」。當悲劇來臨時,或許才是覺醒時。大概因為伍綺詩的華裔身份,她將中國人委婉的情愫表達表現地淋漓盡致,《無聲的告白》像汩汩細流,直達心底,翻湧起震撼人心的力量。
  • 親子育兒:看見自己 讓子女遠離母愛之殤
    此劇聚焦原生家庭和親子關係,主人公小雨於26歲生日這天,通過視頻,向母親傾訴了自己20多年來生活在籠罩著負面情緒的家庭環境中,內心的緊張、焦慮、挫敗和痛苦——  小雨尚未出生,爸爸出軌。媽媽執著地「復仇」,爸爸最終身敗名裂。但媽媽依然經常告訴她,爸爸是這個世界上最壞的人,在小雨和父親、爺爺、奶奶之間建起一道屏障,隔絕了她本該得到的親情。這份植入的恨,給小雨留下終身的遺憾和悔恨。
  • 給孩子怎樣的原生家庭?
    什麼叫原生家庭?就是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有遺憾或者痛苦,而這種在原生家庭受過的傷害,是會跟隨著我們長大,甚至到老。
  • 原生家庭那些事——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相信大家對「原生家庭」這個詞並不陌生,我們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生活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通常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可以說,人的一生都繞不過去我們每個人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因為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因此,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對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至關重要。
  • 孩子,你受的「傷」,原生家庭不「背鍋」
    但他做得很好的一點是,他並沒有過分怨恨責備母親,只是讓他的孩子儘量遠離老人,他自己在孩子面前,儘量不隨意發火,現在他的孩子性格很好,「壞脾氣」沒有被傳承。 聽到他跟我分享的,我捫心自問,很慚愧,我做得沒有朋友那麼好,我曾經討厭的母親的某些特質,現在在我與兒子的關係中,並沒有完全被避免。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養成孩子的不同人格
    最近,《以家人之名》火了。豆瓣評分8.5,頻頻上熱搜,講的是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和兩位爸爸的家庭日常。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劇中的三個孩子在原生家庭遭遇過不同傷痛,性格迥異,每一個都受原生家庭影響很深。
  • 家庭之殤,試圖只改變孩子是沒用的
    一兩個月後孩子「表現好」了,回家了,短期內父母會非常欣喜,慶幸不菲的學費沒有白花(有家庭條件不好的為了孩子能夠被收留甚至不惜傾家蕩產、債臺高築)。但好景不長,往往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又出現了反覆,甚至更甚。原因不難知道。無論孩子之前在機構表現多麼乖順,那畢竟不是真實的自己。而真實的自己其實是父母的家庭環境造就的。
  • 《以家人之名》啟示:原生家庭,養成孩子的不同人格
    最近,《以家人之名》火了。豆瓣評分8.5,頻頻上熱搜,講的是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和兩位爸爸的家庭日常。「原生家庭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
  • because of you 原生家庭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母慈子孝,闔家歡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父母離異,家庭暴力。關於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關於未成年人成長和心理的變化。但是人們關注最多的是不幸的家庭帶給未成年人的那些無法彌補的童年陰影和傷害。
  • 被原生家庭「毀掉」的女明星們
    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幾年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影視劇裡刻畫的原生家庭問題層出不窮。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裡幾個主角的家庭背景分別是單親、棄養、控制欲神經質的母親……堪稱問題家庭大集合,再早一點的樊勝美、蘇明玉、房似錦也籠罩在原生家庭之殤中,讓「中國最慘女兒」的影視劇形象持續升級,一個賽一個的慘。
  • 有數| 原生家庭之殤:從5243條數據看家庭語言暴力
    數據中,1398條留言提及了家庭語言暴力的針對點。其中,學習是最常見的被針對的方面,絕大多數父母也的確在這傾注了較大心血,但如若因學習方面的問題而對子女大加指責,亦或將自己的期望不顧實際地強加於子女,不如意時便藉此進行打擊,其結果往往只能適得其反,使孩子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態度一再降低。
  • 《以家人之名》用愛治癒原生之痛,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近日,正在熱播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以溫馨的家庭日常和高甜暖心的跨血緣兄妹情掀起了觀眾的追劇熱潮。該劇聚焦於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李尖尖、賀子秋與凌霄。三個異父異母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原生家庭之殤,在兩位父親的幫助下,他們組成了新的「五口之家」,在雞毛蒜皮的家庭生活中治癒內心之痛。
  • 原生家庭:哪個孩子沒有被誤傷?
    而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存在代溝的,在思考方式和看問題的方向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曾經,專家要求家長們去學習了解小孩子們的心理,了解孩子的世界和認知範圍,對孩子群體要區別對待,不能用成年人的那一套粗暴做法來處理小孩子的許多問題。我們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是非常少的,以前的課堂上不會有這門課,除非大學時候修了心理學這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