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看見自己 讓子女遠離母愛之殤

2020-12-20 中國甘肅網

  母愛能溫暖、滋養子女,也能傷害、扼殺他們,一些母親不當甚至極端的教養方式,很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怨恨、懷疑、自卑的種子,並成為困擾他們一生的枷鎖。

  「媽,你的世界只有我,我的世界也必須只有你。」

  「你用你的愛,抹殺掉我身邊所有的愛。」

  這是由趙薇發起、監製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第二期《許願》中的臺詞。此劇聚焦原生家庭和親子關係,主人公小雨於26歲生日這天,通過視頻,向母親傾訴了自己20多年來生活在籠罩著負面情緒的家庭環境中,內心的緊張、焦慮、挫敗和痛苦——

  小雨尚未出生,爸爸出軌。媽媽執著地「復仇」,爸爸最終身敗名裂。但媽媽依然經常告訴她,爸爸是這個世界上最壞的人,在小雨和父親、爺爺、奶奶之間建起一道屏障,隔絕了她本該得到的親情。這份植入的恨,給小雨留下終身的遺憾和悔恨。

  不僅如此,媽媽還偷看她的日記,收買她最好的朋友當間諜,隨時電話遙控她;當不敢愛的她終於鼓起勇氣嘗試走入一段戀情,母親第一時間趕走了她的戀人……劇中,小雨向媽媽袒露心扉:「你知道我為什麼沒有找到愛人嗎?因為我沒有愛人的能力。」這是小雨受到的致命的傷害。

  小雨媽媽並非孤例,在時下另一部熱播都市情感劇《愛的釐米》中,徐秀蘭與之如出一轍。徐秀蘭離婚後竭盡全力將兒子徐清風培養成優秀的醫生。然而,她對兒子事業、生活以及戀愛的細化到查看電腦手機的超強控制,令兒子感到窒息並在情感上屢遭困境。又如電視劇《小歡喜》裡極力讓女兒英子與前夫喬衛東劃清界限、在女兒房間開窗口方便隨時監控她學習的宋倩;《隱秘的角落》裡逼著兒子朱朝陽立刻喝下熱牛奶的周春紅……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由於情感的挫敗、家庭的變故,子女成了她們生命中的唯一,她們傾其所有愛子女,也要求子女必須同樣以所有來回報自己。她們帶著創傷撫育孩子,同時也將創傷傳遞下去,如此牢牢把控住孩子,自己內心才有安全感。這種一廂情願的極端「母愛」,實則是對子女的情感依賴,她們構建起既控制又與子女共生的家庭關係。

  這樣的共生家庭往往養育出兩類孩子,一類因高壓變得順從、懦弱,如小雨和徐清風;另一類則強烈逆反,如喬英子,有的孩子甚至在高壓下產生攻擊性和暴力傾向。

  藝術是生活的再現,但現實有時卻比藝術殘酷。今年11月12日晚,南京中學生李某因母親對自己的管控被激怒,用菜刀將其殺害。據媒體報導,李某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而985院校研究生畢業的母親租房陪讀,平時對他要求嚴格。而另據警方透露,發生在今年5月23日的青島15歲女孩瑤瑤(化名)弒母案,其原因也是「媽媽管得太嚴」,瑤瑤表示自己沒有零花錢,與男生關係不錯也被媽媽幹涉並找到學校,勒死母親並非一時衝動。

  無論是藝術中的小雨、徐清風、喬英子,還是現實中的李某、瑤瑤,都是畸形母愛的受害者,而後二者以極端的方式對抗母親的專制,造成了家庭的悲劇。

  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的心理健康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家長的過度控制,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幸福感,還會嚴重損害親子關係。」

  單親媽媽、類單親媽媽放棄對子女的過度控制,自我意識的復甦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段婚姻結束,也意味著新的開始,順其自然,不糾結於過往,不孤注一擲地把自己的未來人生捆綁在孩子身上,自己才有可能絕境重生。

  重生的第一步,是學會接受。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說:「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受傷的女方與其把自己的怨恨植入子女心中,視其為自己情感的唯一寄託,不如接受現實、直面困境,審視自己的內心,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但不逃避、不抱怨、用心經歷絕望、能從中覺知自身、梳理情緒、自覺療傷。

  重生的第二步,是學會放下。每段生命都值得被善待,不僅僅是孩子,還有自己。大人的「放下」,能幫助自己慢慢挺過人生的低谷,心靈也因此逐漸強大起來。這是一種智慧,既能給自己一條「生路」,也能使孩子不被父母的糾葛困擾,享受正常的父愛、母愛和親情。

  重生的第三步,是學會愛自己。單親媽媽更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看到自己,而非眼中只有孩子。對自己好一些,多問問自己的需求、追求、願望和夢想,這是本位的覺醒。有了這份愛,你會實現自我救贖,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內心充盈,就會快樂、會踏實。事實上,指望從牢牢把控子女中獲得安全感是徒勞的。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給我們安全感。內心的強大、思想的覺悟和精神的成長,才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未來和自我修行。正如《許願》中小雨對媽媽的希望:「你對我最大的愛,就是好好愛自己。」

  重生的第四步,是學會尊重。真正懂愛的媽媽,能想方設法成全孩子的願望,鼓勵子女真誠地做自己,成為一個有主見、有自信的人,而不是控制孩子的人生。正如紀伯倫在《致孩子》中所說:「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重生的第五步,是學會分離。真正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地佔有和糾纏,而是恰如其分地放手,引領孩子早學會獨立,也有勇氣獨立,自己則在合適的時間得體地退出孩子的生活,避免子女遭遇母愛之殤。

  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團巨大的火焰。」離得太近,會烤炙,適當的距離,才會溫暖。最好的家庭關係、親子關係應該是,父母依舊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孩子也能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陳若葵)

相關焦點

  • 看見自己 讓子女遠離母愛之殤
    又如電視劇《小歡喜》裡極力讓女兒英子與前夫喬衛東劃清界限、在女兒房間開窗口方便隨時監控她學習的宋倩;《隱秘的角落》裡逼著兒子朱朝陽立刻喝下熱牛奶的周春紅……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由於情感的挫敗、家庭的變故,子女成了她們生命中的唯一,她們傾其所有愛子女,也要求子女必須同樣以所有來回報自己。她們帶著創傷撫育孩子,同時也將創傷傳遞下去,如此牢牢把控住孩子,自己內心才有安全感。
  • 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
    據統計,酗酒父母的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成為酗酒者,而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人類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無論這種情感痛苦與否;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家庭中形成的固定行為模式,會使問題行為出現頻次變高,即行為模式的代際傳遞。因此,解決原生家庭問題對家長來說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
  • 【看劇學育兒】《以家人之名》:這一捧缺失的母愛,該在何處被治癒?
    最近,8月10日首播的國產新劇《以家人之名》連上熱搜,該劇聚焦「90後」原生家庭,講述了兩爸三娃組成的特殊混搭家庭在成長中彼此扶持,克服各自內心的傷痛,與過去和解,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 《超級育兒師》第三季即將收官 "科學母愛"受關注
    原標題:《超級育兒師》第三季 聚焦親子關係   由IPCN國際傳媒與安徽衛視聯手打造的《超級育兒師》第三季即將收官。第三季節目中,育兒專家所倡導的「科學母愛」受到80後父母普遍關注。   《超級育兒師》的原版正是全球最成功的親子節目《Super Nanny》,引進中國後,節目組根據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
  • 父母可以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這些是長久以來人們對於母愛的認知,母親愛孩子仿佛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最近,微博上有一個熱帖則顛覆了這種固有印象,有很多女性紛紛發帖表達自己是如何討厭自己的孩子的,並收穫了大量的回覆和轉發。於是,大家發現,母愛這個溫情脈脈的概念背後,還存在另一種現實:母親不一定會愛孩子,甚至還有可能厭惡孩子。
  • 親子情感的缺失,受傷的不僅是孩子,更是賭不起的父母之殤
    曾經有一個「隔代養育調查」,其中一條是,「68.2%的父母認為因為親子相處有限,隔代撫育造成了親子隔閡,孩子在兒童期有情感缺失張若昀回憶,小時候沒怎麼見過自己的父母,打記事來到成年後加起來不超過十五次。好友井柏然曾評價張若昀,挺敏感細心的人。
  • 看見自己,很是重要(1)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習慣了看見他人,看見他物,卻不曾有被教導說要去看見自己。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在日常生活裡頭,一個人若是看不見自己,那在人際互動中是容易生發大小不一的矛盾,乃至於做些自傷害人的事的。如,當你不懂去看見自己時,那在看見兩個孩子在吵架,你就容易生氣。及至怒火衝天時,你極有可能會是對著那個與別的孩子吵架的自家孩子,一頓罵,一頓打的了。
  • 親子關係就是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佛教有一個詞叫「輪迴」,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迴,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迴。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迴。
  • 蠹肺之殤
    蠹(dù)肺之殤小組成員:郭紀旭、黃群、趙清娟指導教師:趙文婧、劉登宇單位:廣西醫科大學
  • 家庭序位若是亂了,所有的育兒辦法都是治標不治本
    簡單說來,就是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站位。首先,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其次夫妻雙方要今早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控制和束縛;最後,小家庭裡,父愛不要缺位,母愛不要越位。當下,網絡上熱門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喪偶式婚姻」都在揭示著家庭序位的失衡。
  • 20本最好的母愛繪本!0-10歲都有,還有給媽媽的實用育兒手冊!
    今天,爸媽營為大家準備了這份「母愛書單」,一共 20 套書,分為 4 個主題:為了讓大家快速了解這次的書,我們為大家羅列了一個表格:下面就是爸媽營精選的「母愛書單」——【一】「經典母愛繪本」這本書的水彩畫明亮、灑脫又美麗,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好好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感受日常生活的美,並把最動人的親子之愛說出來。
  • 」中國式」親子關係的不成熟小建議
    一切都在變,只有親子關係中,有些處於強勢一方的父母,仍然不肯放棄可以為所欲為的權限呢? 有人問:父母子女的出路在哪裡?既不是育兒專家,也不是相關學者,做為一個只是生了一個孩子、正在養娃的老母親,我分享一下我的思考路徑: 1. 先做一個成熟理智的大人。
  • 【執行普法案例】論執行之殤—探視權
    【執行普法案例】論執行之殤—探視權 2020-06-14 03: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母愛與家教系列——母教需要終身投入
    眾所周知,母愛及通過母愛對子女施行家教,往往影響孩子一生,這種特殊的作用力與親和力自然要求:母親必須把搞好母教作為個人終身事業進行到底,包括子女發展的各個階段及各個方面的家教活動。這不僅是母親作為孩子第一位人生導師所肩負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舉世公認的「終身教育」理念題中應有之義。
  • 錯在希望寄託,困在精神束縛,看《無聲的告白》中原生家庭之殤
    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還是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不要急於回答,畢竟前者縱然嗤之以鼻,卻是當下最普遍的現實,後者雖是美好期待,終究很難到達。在華裔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無聲告白》一書中,我們看到了大多數家庭的相處模式,看到了父母將無法實現的夙願嫁接在子女身上的模樣,看到了無法遵循內心喜好而走投無路的現實。
  • 母愛的力量作文(精選一篇)
    睜開朦朧的眼睛,初視萬物,第一眼看見的便是將自己擁入懷中的母親。從此,我們這一生再也無法走出母親的視線,無法擺脫母親的牽掛。  在我們的生命裡,母親似空氣一般平淡,只有在感冒時,才能發現它的存在;母愛如水滴一樣平凡,只有在乾涸時,才能覺察它的可貴;母愛如月光般平和,只有在陰雨的夜晚,才能體現它的慈愛與光明;母愛又好春蠶般無私,把一生奉獻給子女,卻熬白了自己的頭髮,佝僂了自己的身軀。因此,從古到今,無人不讚頌著母親的偉大。
  • 母愛細緻耐心,父愛客觀冷靜,親子間的交流陪伴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好的家庭教育給孩子的性格情緒帶來的裨益,不只是學習上的,還有心理上的,良好而又健全的身心,能給孩子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親子教育中,無論父親母親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在家庭教育中陪伴的作用有多重要呢,可以說,親子之間的交流陪伴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而父親在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長期以來,人們都在強調母愛的力量,但父愛和母愛其實同樣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無法代替的。
  • 民主型親子關係,為何淪為育兒焦慮的製造機?-虎嗅網
    與之相對應的,「爸爸媽媽不理解自己」「他們只在乎成績」「總把別人家的小孩掛在嘴邊」也常常緊隨在對家長「為你好」話語的批評之後。當孩子向家長宣洩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痛苦時,為人父母或許也會感到痛楚和無奈,但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又只能無力地用 「為你好」封死剛剛被開啟的交流可能,一切回到原點。
  • 童年經歷之殤 | 《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格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你的人格你做主,人生發展的選擇權就在自己手中。但是,有一些人卻做不到或者無法做到。為什麼?因為人格受內外環境的制約,特別是童年經歷的影響。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沃茲沃思(William Wordsworth)在他的《彩虹》一詩中寫下了這句話:「兒童是成人的父親。」
  •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家長與子女關係脆弱,你知道有哪些原因?
    在中國,父母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其實相當脆弱又令人尷尬。原因也很簡單:第一:父母養育子女的目的非常功利,這點不用贅述,一句「養兒防老」已經說明了一切。養育子女就是為了後半生的金錢和精力回報。既然是出於功利的目的,所有的付出都是功利的目的,其中文學家們謳歌的「父愛母愛」便退到了很次要很尷尬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