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dù)肺之殤
小組成員:郭紀旭、黃群、趙清娟
指導教師:趙文婧、劉登宇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
引言:蠹,蛀蝕也;殤,滅亡、哀悼也;蠹肺之殤,蟲之蛀於肺中,肺敗壞也;肺之敗壞,為其而哀、為其而悲,警示世人也。
《呂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意為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常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腐蝕。由此引申,運動是生命的源泉,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被侵蝕,經常鍛鍊的身體也不易被細菌、病毒、寄生蟲所侵害。積極運動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機體建造一堵堅固的城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攻擊,促進機體內各個器官和系統高效率的工作
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但卻像花兒一樣嬌嫩,容易被外界所損害而使得呼吸功能喪失。中醫將肺稱為「嬌肺」,因為肺往上與喉嚨相通、外界氣體直接進入,並且結構疏鬆、富含血管(見圖1、圖2),病原微生物從口鼻或皮膚侵入都會影響肺,小小的感冒也會牽扯到肺而導致咳嗽。因此,肺需要細心的呵護,蠹肺之殤便由此而來。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個,左肺分兩葉、右肺分三葉。肺小葉是肺的功能單位,,它猶如一棵大樹,主支氣管是樹幹,各級支氣管是分叉的樹枝。支氣管將我們吸入的氣體傳遞到肺泡;細支氣管如分叉的樹枝一樣逐漸散開,肺泡則像樹葉覆蓋在細支氣管,它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結構(見圖3)。成人約有3-4億個肺泡,可保證足夠的氣體交換。肺泡細胞有Ⅰ型肺泡細胞與Ⅱ型肺泡細胞。Ⅰ型肺泡細胞可進行氣體交換;Ⅱ型肺泡細胞夾雜在Ⅰ型肺泡細胞之間或凸向肺泡腔,可分泌表面活性物質降低肺泡表面張力,防止在呼吸過程中肺泡塌陷導致的呼吸困難(見圖4)。肺泡周圍有大量毛細血管,奔騰不息的血液更像是「順風」快遞攜帶氧氣和營養到達全身的器官。
由於肺的解剖位置與結構較特殊,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容易遭到寄生蟲悄悄進攻, 「夜行」潛入進肺,肆意破壞肺的組織結構。輕則引起肺炎、哮喘,重則有可能導致肺癌。偷偷寄居在肺內的寄生蟲主要有:肺吸蟲、鉤蟲、阿米巴、血吸蟲、蛔蟲等。
肺吸蟲,蟲體肥厚、呈橢圓形,體表披著細小的皮棘。蟲體上有口吸盤與腹吸盤,猶如粘鉤,可以讓蟲體緊緊吸附在黏膜(見圖5)。淡水蟹或者蝲蛄(lā gū)就像運載車,在我們大快朵頤享用他們的同時也將肺吸蟲囊蚴帶入體內。囊內幼蟲脫囊後會分泌液體,這種「液化武器」,強有力的幫助肺吸蟲穿過腸道進入腹腔,猖狂地在各器官間或相鄰組織內四處竄擾,穿過橫膈侵入胸腔到達肺。於是「嬌肺」便產生咳嗽、血痰、胸痛等典型症狀。老年人、兒童或體弱者易導致肺膿腫、胸腔積液等併發症。開展健康教育是預防肺吸蟲感染的重要措施,告誡民眾尤其是兒童不吃生溪蟹和蝲蛄、不飲用生水。
鉤蟲細長,形似繡花針,主要寄生於人體消化道,亦可移行至肺。鉤蟲頂端有發達的角質口囊,這是鉤蟲的嘴巴(見圖6、圖7)。十二指腸鉤蟲口囊呈扁卵圓形,腹側緣有鉤齒兩對,美洲板口鉤蟲口囊呈橢圓形,有板齒一對。板齒是鉤蟲的攻擊武器,猶如掘土機不斷咬掘腸壁組織並吸附於小腸黏膜,可導致出血、貧血等。其幼蟲,即鉤蚴(you)可在皮下移行進入小靜脈或淋巴管,穿破毛細血管進入肺泡(見圖4),隨血液循環到達肺。肺鉤蟲病常引起低熱、咽癢、乾咳,部分感染者亦出現氣急、胸悶、喘息等哮喘樣症狀。日常生活中,鉤蟲的幼蟲主要集中於泥土,人們在田中徒手赤足勞作時,可能會將蟲子「順帶」到人體。要想讓鉤蟲遠離我們,需注意個人防護,儘量減少皮膚與泥土的直接接觸機會,避免「引蟲上身」。
全民健身和運動是增強體魄和幸福生活的保障,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運動鍛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們以動抗蟲(chóng),避免蠹肺之殤!
續言:
目有所觀,才心有所忌;心有所忌,才行有所動。
蠹肺之殤,為人之所哀,當為世人所警覺。
備註:以上文中7幅插圖和立體模型均是小組成員原創性作品,獨立繪圖。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關注,獲取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