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8月10日首播的國產新劇《以家人之名》連上熱搜,該劇聚焦「90後」原生家庭,講述了兩爸三娃組成的特殊混搭家庭在成長中彼此扶持,克服各自內心的傷痛,與過去和解,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作為國內首部聚焦「90後」原生家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由獨特的故事視角切入,不以「血緣定義家人」,打破了傳統意義的家人觀念,重新定義「家人」和「家庭」,引發觀眾情感共鳴與網絡熱議。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以家人之名》背後值得深扒反省的那些育兒事!
01.缺位母愛的家庭教育,何去何從?
故事的前幾集的劇情交待了三個孩子在原生家庭的傷痛經歷,女主李尖尖的媽媽因意外去世,父親李海潮開了一家麵館,呵護女兒長大;
樓上住的是警察凌和平一家,兒子凌霄小時候與小女兒單獨在家時被媽媽反鎖,妹妹不慎被核桃噎住而去世,媽媽心結難解,怨念家人,最終拋棄孩子離家;
有人把賀子秋的媽媽介紹給李海潮認識,希望他倆搭夥過日子,沒想到賀子秋的媽媽跟李海潮借錢之後就把兒子丟下,被親生父母接連拋棄的賀子秋自小懂事成熟得像個大人。
最終,三個因親情受傷的孩子、兩戶破裂的單親家庭走到一起,李海潮和凌和平承擔起照顧孩子的重任。
劇情再次觸及原生家庭問題,這次「喪偶式育兒」的關鍵是——媽媽「缺位」。不少觀眾把「凌霄的媽媽陳婷太氣人」頂上熱搜,也引發觀眾針對家庭教育中媽媽「缺位」的熱議與思考。
02.缺失母愛的成長,該用什麼來彌補?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他著名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中曾提及,兒童在出生至十八個月時就要通過感官去領會世界,從母親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
如果他得到了母親的關懷和愛撫,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就會感到安全,從而對周圍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
但是如果母親的關愛不夠,甚至沒有,孩子就會對人、對世界產生恐懼,充滿不信任,可見母愛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
而缺失母愛的孩子,在以後的成長中也許會:
1、少言寡語,不願敞開心扉與別人交往
2、邋遢成性,讓人對他避而遠之
3、唯我獨尊,受不得半點委屈和挫折
4、品德不良,聽不進師長的規勸
03.完整的家庭與愛,勝過世間千言萬語
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最為中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蕪。」這句話表明,幼年的經歷影響一生,其中母愛對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無可替代。
而在子女長大以後,很多家長會因為子女失了母愛而有一種愧疚心理,認為自己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便又想從金錢和其他物質方面給孩子補償,對子女過份地寵愛嬌慣,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不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為是否正確,一概予以滿足。
久而久之,反而促成了孩子不良習慣的養成,更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結果又是另一種惋惜與痛心。
04.愛他,就給他更多的陪伴
我們常說,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孩子,則是在用自己的一生治癒童年。
所以,愛他,就趁著孩子還需要我們,還依賴我們,儘量不要把孩子丟開,多在他的成長曆程中留下你的印記,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也許只是共讀一本繪本,又或是同做一次家務、共玩一次遊戲......但是他的童年與成長時光卻從此被治癒,勝過世間一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