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缺席孩子成長的家長是否值得被原諒?

2020-09-05 琢紫

《以家人之名》:缺席孩子成長的家長是否值得被原諒?


《以家人之名》前部分看出《請回答1988》的味道,猛打溫情治癒牌,治癒的先決條件是受到了傷害。劇中三小隻主角:李尖尖、凌霄及賀子秋,性格大有不同,成長裡卻有著相似遭遇——一個或一對家長長時間缺席人生。



三人中最幸福的該是「團寵」李尖尖,媽媽難產去世,母愛被動缺失,但她擁有著全世界最溫暖善良、勤懇細膩的爸爸,還有兩個隨時隨地無條件寵妹的哥哥。小尖尖帶小凌霄看爸爸秘密時說過讓人淚奔的話:「他(爸爸)都是偷偷地想媽媽,我想(媽媽),但是要假裝不想,因為爸爸會傷心的。」比男孩調皮淘氣的李尖尖把傷心痛苦藏起來,堅強又善於自我調節,更有李爸爸對女兒無微不至的關懷開導,成就了陽光活潑的她。


有兩處細節很亮,尖尖對著流星打呼「媽媽,看到我了嗎,我在這裡。」再就是哥哥們高考出門前,尖尖叮囑李爸爸9點準時給媽媽上柱香,讓她飄過去保佑哥哥們。對於尖尖來說母愛缺席是可以坦然接受的事兒,也沒對她成長及性格造成多大影響,反而思念媽媽是幸福的事兒。


大哥凌霄一直困在童年陰影中:照顧年幼妹妹吃核桃,妹妹被噎後窒息而亡。究其根源卻是凌母陳婷出門打牌,將家門反鎖導致凌霄不能及時出門呼救。陳婷無法走出喪女之痛,與工作狂丈夫凌和平當著凌霄的面頻繁吵架,直到動手後拋下孩子,決絕離婚出走。失去一個孩子痛入骨髓,未能自我緩解,再強行拋下另一個孩子,讓年幼的他承受對妹妹意外離世的深深自責,同時又承擔本不屬於他這個年紀該有的至親離散之苦。


凌霄沒變成孤僻、自閉、陰鬱的人,這得益於他遇到了溫暖如陽光的李爸爸和尖尖。陽光照耀內心每一個陰暗角落,人才能感知愛和溫度。十多年後,陳婷衣錦還鄉,給凌霄帶來了親妹妹,試圖用女兒拉近與兒子的距離,抹平十多年對兒子不聞不問的過往。再後來陳婷家遭遇巨變,無依無靠之際,也是凌霄拋下一切,去照顧癱瘓在床的她及年幼的妹妹,因為她是媽媽,而他是兒子。


比起凌霄,更慘的是子秋,雖雙親健在,卻在他最需要的年紀裡雙雙消失的無影無蹤。子秋母親賀梅心氣高運氣差,嫁給前夫趙華明懷著子秋離婚,無力負擔孩子的養育,逃避式的將子秋丟給窮鄉僻壤的娘家,去南方打工。幸運如斯,子秋也遇到了李爸爸和尖尖,渴望父愛的小子秋對李海潮脫口喊出的「爸」字無疑發自肺腑,對幼小孩童來說父愛和母愛在成長中都不可或缺,所有的缺失,哪怕嘴上不說,心底都會留下永遠的「洞」,要在漫長時光裡一點點修補。



子秋很懂事,努力為來之不易的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兒,哪怕是後來生父因為再婚無子,強行要求他出國留學,子承父業,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件事嚴重違背了子秋的個人意願,卻在家庭遭遇的一連串打擊下,為了能換來家人平安健康,為李爸爸分憂解難,無論多不情願,多憤怒,多不舍,甚至可能被誤解,子秋依舊做出了艱難選擇。據劇透社傳言子秋在國外的生活並不幸福,極有可能被生父二次拋棄。


比較對生父生而不養的憤恨,子秋對母親一直沒放棄找尋,他想得到一個答案,當年為什麼將他拋棄,這大概是個藉口,他內心深處更多是對母親的依戀和思念。而賀梅在信裡清楚寫到將子秋送給了李海潮,目前無法猜推測賀梅如此選擇的理由,後期是否會洗白,姑且等等。(題外不得不說,本劇大約劇情所限,編劇對母親這個群體友好度十分不夠。)


凌霄和子秋相繼出國求學,某種程度上是被親情裹挾、壓制,被逼無奈而為之。趙華光愛子秋嗎?不,他不愛,在他窮困時選擇性失憶的忘掉這個兒子,當他富有時兒子變成他的工具。賀梅愛子秋嗎?也許愛吧,但她對自己的責任無力承擔唯有逃避。陳婷愛凌霄嗎?妹妹對凌霄說媽媽想你想的總是哭。如果哭、自責和承諾能讓孩子健康成長,那養孩子就變成一件輕鬆事兒。然而哭和承諾都解決不了問題,也不可能撫平父愛母愛缺失帶來的創傷。


劇中靈魂小人物凌爸李爸,尤其是李爸李海潮是最溫暖的的存在,他幾乎包攬了三個孩子的吃喝拉撒,說李尖尖是他手心裡的明珠,那凌霄和子秋就是另外兩珠,一樣被他捧在手心裡,寶貝著、疼愛著。只要有情有愛,血緣算得了什麼,生活在一起,又毫無保留的奉出一片真心就是親人。兩個爸爸三個孩子的組合雖然奇特,卻也其樂融融,幸福開心。血緣至親論者是不是要去自省什麼叫:不是親生勝似親生。所謂血濃於水如今看來也是一面之詞。


本劇後期劇情走向似乎朝著狗血愛情的道路一去不返,前半段的溫馨親情留在回憶裡,其實接下來有什麼並不重要,前面這部分溫馨溫情又沉甸甸酸楚楚足夠回味了。

大人可以決定要不要某個孩子降生,孩子卻沒有任何機會選擇生身父母,他們一旦來到人世就會被血緣牽絆。多數孩子在多數父母那裡如珠如寶,父母恨不得給出全世界最好的。很可惜,這世上還有一些父母或愚蠢或自私,或無知或無能,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無方,枉為人父(母)。


終極問題:對於父母的遺棄之罪,多年後值得孩子去原諒嗎?也許大概可能會被試著原諒吧,畢竟哪怕心中有傷痕,孩子們也都在不斷成長,逐漸明理,告別過去,學著包容與接納。與自己與世界和解本就是成長必修課。

相關焦點

  • 田亮給兒子的道歉信:孩子的這個重要時刻,聰明父母都不會缺席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是父母缺席的話,孩子會失落會難過不說,更不會重視這個畢業典禮或者成人禮,潛意識裡還沒有從自己的年紀中掙脫出來。各位家長們可以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否出現過缺席上述特殊時刻?可能我們都不會很在意,因為我們的重心都是在工作上,在柴米油鹽上,在養家餬口上。
  • 《以家人之名》背後隱藏的教育真相,值得父母深思
    近日,《以家人之名》熱播,一起來看看其中蘊含的教育真相!提到家人,你腦海裡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一起吃飯的熱鬧,是一起睡覺的踏實,還是一起玩耍的快樂?是生氣了哄你開心,委屈了替你出頭?還是小事隨你鬧,大事往他身後靠?
  • 《以家人之名》:孩子長大,是一瞬間的事
    最近熱播的《以家人之名》,就有這樣異父異母的「三兄妹」,因為巧合、陪伴與羈絆而成為一家人。跟著劇情哭過笑過氣過,這8條教育真相,值得每個父母看一看。其實孩子的內心非常敏感,越是小的孩子越會察言觀色。當家長不懂得管理負面情緒,孩子也會被折磨得遍體鱗傷:父母猙獰的面孔、耳邊刺耳的謾罵,都可能成為孩子的陰影,伴隨他的一生。即使長大後,家長再多的反思與道歉,都無法彌補和孩子之間的裂縫。
  • 《以家人之名》收官!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是父母的修行之路
    是枝裕和的電影裡說:並不是只有血緣關係才能成為家人,而是有了羈絆,才成為家人。,一個家庭,歡樂,苦惱,衝突,所有的所有羈絆在一起 《以家人之名》收官,結局可能讓很多人頗感遺憾,因為有很多人很多事都沒有來的及交代,故事卻戛然而止了……
  • 孩子的說明書丨《以家人之名》熱播!劇中值得學的8條教育真相
    最近熱播的《以家人之名》,就有這樣異父異母的「三兄妹」,因為巧合、陪伴與羈絆而成為一家人。跟著劇情哭過笑過氣過,這8條教育真相,或許也值得每個父母看一看。其實孩子的內心非常敏感,越是小的孩子越會察言觀色。當家長不懂得管理負面情緒,孩子也會被折磨得遍體鱗傷:父母猙獰的面孔、耳邊刺耳的謾罵,都可能成為孩子的陰影,伴隨他的一生。即使長大後,家長再多的反思與道歉,都無法彌補和孩子之間的裂縫。
  • 以家人之名 龍牡壯骨顆粒為孩子成長保駕護航
    原標題:以家人之名 龍牡壯骨顆粒為孩子成長保駕護航近期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的熱播讓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原生家庭問題,「媽媽」幾乎是這個特殊家庭的禁忌詞,窒息的兒時經歷、破碎的家庭到後來相互扶持的救贖,讓眾多觀眾感同身受,唏噓不已賺足了眼淚。
  • 《以家人之名》熱播:沒有一個孩子,不能被成就
    新劇《以家人之名》火了,一開播便口碑爆棚!所以刷劇的同時,家長們來看看劇裡有哪些教育方式值得學習吧!以自身行動代替說教整部劇裡,李海潮給觀眾的印象都不是一個擅長說教的人,他喜歡用行動傳達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觀。從始至終,都沒有看到他如何教育、開導女兒,但他日常樂觀、樂於助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女兒看在眼裡。所以女兒同樣成長得熱情洋溢、善良大方。
  • 《以家人之名》別用"懂事"綁架孩子的成長,壓抑孩子的天性
    一個孩子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為什麼要過早的注重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苦,分擔大人的擔子,他難道不是應該享受童年,享受這個年齡該有的放肆和任性嗎!如果可以,我真想對所有的家長說,別讓孩子太早懂事,讓他們慢慢的長大,放肆的成長。
  • 《以家人之名》:不要以父母之名,捆綁孩子的人生
    《以家人之名》刷爆全網,溫暖的親情到瑪麗蘇的愛情,每一步都是現實的寫照,不要總說電視劇狗血,現實中更狗血的例子都比比皆是。李海潮把凌霄、賀子秋、李尖尖三個孩子撫養大,既當爸又當媽,給了他們最好的愛和關懷,讓他們出生在如此奇葩的家庭也沒有長歪,一個比一個溫暖可愛。
  • 父母犯錯,孩子買單,《以家人之名》扎心了
    最近有小夥伴兒們看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嗎?反正喵妹不但看了,還看哭了。在追劇的過程中,喵妹不但感動的熱淚盈眶,還不爭氣的流下了氣憤的淚水。原來「以家人之名」的意思不是以家人的名義愛你,而是以家人的名義折磨你。
  • 《以家人之名》揭露童年裡,父母給的兩種痛:一是責備,二是拋棄
    《以家人之名》劇照陳婷的出現,凌霄並沒有完全原諒她,只是出於責任,他不得不接受。一個在生命裡一直缺席的媽媽,突然出現,大部分孩子都無法接受,但是,因為那一份實實在在存在的血緣關係,再大的怨恨,都能被時間化解。每一個曾被父母遺棄的孩子,也許都在怨恨他們,但內心深處,總有那麼一處角落,是留給原生家庭的,盼望著有一天,能重獲缺失的親情。
  • 《以家人之名》揭露童年裡,父母給的兩種痛:一是責備,二是拋棄
    《以家人之名》劇照在《與原生家庭和解》一書中,寫道:「一個孩子如果滿足了父母有意或無意的要求,他就是一個「好孩子」;但如果他拒絕滿足要求,或者自己的想法與父母的背道而馳《以家人之名》劇照陳婷的出現,凌霄並沒有完全原諒她,只是出於責任,他不得不接受。
  • 不要缺席孩子的生活,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成長之路
    現如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忙於生計、事業或各種應酬,往往忽略了與孩子的和諧相處與陪伴,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其實陪伴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長之路。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常年在省內出差,每次都出去10天半個月。家裡都是老婆照顧兩個年齡都在3-4歲的哥哥和妹妹。
  • 《以家人之名》獲贊:父母最大的惡意,是對孩子安全感的無視
    在播出之前,親情劇《以家人之名》就被媒體預定「暑期爆款」。果然,自播出後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熱搜不斷。有人說:這個劇名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是至親之人以家人之名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另一層是血緣上的陌生人以家人之名治癒孩子的心理創傷,重塑他們對成人的依賴。
  • 《以家人之名》: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了湯,提前觀影!
    由華策出品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已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收視熱度持續走高。李尖尖、凌霄、賀子秋相互扶持著長大,從幼時到高中生再到職場人士,從分別九年到再次重逢,三兄妹的成長和關係的變化牽動著觀眾的心,引發了熱議。有網友點讚:「《以家人之名》甜中帶虐、笑中帶淚,將觀眾情緒拿捏得死死的,怎麼看都看不夠」。
  • 《以家人之名》父母這些細節影響孩子的一生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一生不可磨滅,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搜不斷。深受很多單親家孩子的苦楚,也讓更多的值得深入關愛孩子的成長。上學是班長考試前二,嫌她沒有第一名好工作後,曾經是學渣的李尖尖成了木雕藝術家,嫌她沒有那樣的藝術天賦。選擇自己的職業,嫌她工作不是編制,不比公務員好。當她憑自己努力買上的第一輛車,嫌太便宜,丟面子,不願坐。都是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在媽媽眼裡總是不夠好。滿心歡喜的期待,返回的都是否定。
  • 《以家人之名》完結!劇中的8條教育真相,家長再忙也要看看
    是枝裕和的電影裡說:並不是只有血緣關係才能成為家人,而是有了羈絆,才成為家人。 最近熱播的《以家人之名》,就有這樣異父異母的「三兄妹」,因為巧合、陪伴與羈絆而成為一家人。跟著劇情哭過笑過氣過,這8條教育真相,或許也值得每個父母看一看。
  • 《以家人之名》:家庭環境給孩子的影響
    近日《以家人之名》剛開播就火了!而兄妹三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故事。媽媽的「缺席」也引發探討,這種「喪偶式育兒」給孩子帶來的變化。這樣時時刻刻膽戰心驚的成長環境,別說培養出一個陽光樂觀的孩子,只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這個創傷,需要他用一生的時間來療養。
  • 《以家人之名》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以家人之名》這仨兄妹倆爸爸的故事真的太好看了吧!三個異父異母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成為了比親人還親的家人,都說「原生家庭會帶給孩子永遠的記憶」,「不被善待的孩子也不會善待別人」,而這三個孩子之所以能成長得健康樂觀善良,主要源於爸爸李海潮。他以一己之力給了三個孩子愛的能量,也給了孩子們愛的能力。
  • 《以家人之名》:都是被媽媽拋棄,為何賀子秋的性格更陽光?
    文|樂晨媽媽圖片來源|網絡《以家人之名》快接近尾聲,但圍繞這部劇展開的對親情的拷問,對原生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影響的各種討論遠未停止,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都說一個好女人是一本書,一個好媽媽是一所好學校,媽媽的角色、媽媽的性格與素養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我們來看一下《以家人之名》裡的賀子秋和凌霄的性格對比,你就可以看出媽媽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了。01在這部劇中,這兩個角色都是很讓人心疼的角色,尤其是賀子秋,不知道賺了多少人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