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缺席孩子成長的家長是否值得被原諒?
《以家人之名》前部分看出《請回答1988》的味道,猛打溫情治癒牌,治癒的先決條件是受到了傷害。劇中三小隻主角:李尖尖、凌霄及賀子秋,性格大有不同,成長裡卻有著相似遭遇——一個或一對家長長時間缺席人生。
三人中最幸福的該是「團寵」李尖尖,媽媽難產去世,母愛被動缺失,但她擁有著全世界最溫暖善良、勤懇細膩的爸爸,還有兩個隨時隨地無條件寵妹的哥哥。小尖尖帶小凌霄看爸爸秘密時說過讓人淚奔的話:「他(爸爸)都是偷偷地想媽媽,我想(媽媽),但是要假裝不想,因為爸爸會傷心的。」比男孩調皮淘氣的李尖尖把傷心痛苦藏起來,堅強又善於自我調節,更有李爸爸對女兒無微不至的關懷開導,成就了陽光活潑的她。
有兩處細節很亮,尖尖對著流星打呼「媽媽,看到我了嗎,我在這裡。」再就是哥哥們高考出門前,尖尖叮囑李爸爸9點準時給媽媽上柱香,讓她飄過去保佑哥哥們。對於尖尖來說母愛缺席是可以坦然接受的事兒,也沒對她成長及性格造成多大影響,反而思念媽媽是幸福的事兒。
大哥凌霄一直困在童年陰影中:照顧年幼妹妹吃核桃,妹妹被噎後窒息而亡。究其根源卻是凌母陳婷出門打牌,將家門反鎖導致凌霄不能及時出門呼救。陳婷無法走出喪女之痛,與工作狂丈夫凌和平當著凌霄的面頻繁吵架,直到動手後拋下孩子,決絕離婚出走。失去一個孩子痛入骨髓,未能自我緩解,再強行拋下另一個孩子,讓年幼的他承受對妹妹意外離世的深深自責,同時又承擔本不屬於他這個年紀該有的至親離散之苦。
凌霄沒變成孤僻、自閉、陰鬱的人,這得益於他遇到了溫暖如陽光的李爸爸和尖尖。陽光照耀內心每一個陰暗角落,人才能感知愛和溫度。十多年後,陳婷衣錦還鄉,給凌霄帶來了親妹妹,試圖用女兒拉近與兒子的距離,抹平十多年對兒子不聞不問的過往。再後來陳婷家遭遇巨變,無依無靠之際,也是凌霄拋下一切,去照顧癱瘓在床的她及年幼的妹妹,因為她是媽媽,而他是兒子。
比起凌霄,更慘的是子秋,雖雙親健在,卻在他最需要的年紀裡雙雙消失的無影無蹤。子秋母親賀梅心氣高運氣差,嫁給前夫趙華明懷著子秋離婚,無力負擔孩子的養育,逃避式的將子秋丟給窮鄉僻壤的娘家,去南方打工。幸運如斯,子秋也遇到了李爸爸和尖尖,渴望父愛的小子秋對李海潮脫口喊出的「爸」字無疑發自肺腑,對幼小孩童來說父愛和母愛在成長中都不可或缺,所有的缺失,哪怕嘴上不說,心底都會留下永遠的「洞」,要在漫長時光裡一點點修補。
子秋很懂事,努力為來之不易的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兒,哪怕是後來生父因為再婚無子,強行要求他出國留學,子承父業,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件事嚴重違背了子秋的個人意願,卻在家庭遭遇的一連串打擊下,為了能換來家人平安健康,為李爸爸分憂解難,無論多不情願,多憤怒,多不舍,甚至可能被誤解,子秋依舊做出了艱難選擇。據劇透社傳言子秋在國外的生活並不幸福,極有可能被生父二次拋棄。
比較對生父生而不養的憤恨,子秋對母親一直沒放棄找尋,他想得到一個答案,當年為什麼將他拋棄,這大概是個藉口,他內心深處更多是對母親的依戀和思念。而賀梅在信裡清楚寫到將子秋送給了李海潮,目前無法猜推測賀梅如此選擇的理由,後期是否會洗白,姑且等等。(題外不得不說,本劇大約劇情所限,編劇對母親這個群體友好度十分不夠。)
凌霄和子秋相繼出國求學,某種程度上是被親情裹挾、壓制,被逼無奈而為之。趙華光愛子秋嗎?不,他不愛,在他窮困時選擇性失憶的忘掉這個兒子,當他富有時兒子變成他的工具。賀梅愛子秋嗎?也許愛吧,但她對自己的責任無力承擔唯有逃避。陳婷愛凌霄嗎?妹妹對凌霄說媽媽想你想的總是哭。如果哭、自責和承諾能讓孩子健康成長,那養孩子就變成一件輕鬆事兒。然而哭和承諾都解決不了問題,也不可能撫平父愛母愛缺失帶來的創傷。
劇中靈魂小人物凌爸李爸,尤其是李爸李海潮是最溫暖的的存在,他幾乎包攬了三個孩子的吃喝拉撒,說李尖尖是他手心裡的明珠,那凌霄和子秋就是另外兩珠,一樣被他捧在手心裡,寶貝著、疼愛著。只要有情有愛,血緣算得了什麼,生活在一起,又毫無保留的奉出一片真心就是親人。兩個爸爸三個孩子的組合雖然奇特,卻也其樂融融,幸福開心。血緣至親論者是不是要去自省什麼叫:不是親生勝似親生。所謂血濃於水如今看來也是一面之詞。
本劇後期劇情走向似乎朝著狗血愛情的道路一去不返,前半段的溫馨親情留在回憶裡,其實接下來有什麼並不重要,前面這部分溫馨溫情又沉甸甸酸楚楚足夠回味了。
大人可以決定要不要某個孩子降生,孩子卻沒有任何機會選擇生身父母,他們一旦來到人世就會被血緣牽絆。多數孩子在多數父母那裡如珠如寶,父母恨不得給出全世界最好的。很可惜,這世上還有一些父母或愚蠢或自私,或無知或無能,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無方,枉為人父(母)。
終極問題:對於父母的遺棄之罪,多年後值得孩子去原諒嗎?也許大概可能會被試著原諒吧,畢竟哪怕心中有傷痕,孩子們也都在不斷成長,逐漸明理,告別過去,學著包容與接納。與自己與世界和解本就是成長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