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張愛玲的小說《心經》,寫出了驚世駭俗的父女不倫戀。
也不似堪稱經典的《金鎖記》,寫出了一個變態母親施害自己親生兒女的心理歷程。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多少恨》,更像是一部通俗小說,寫得平實樸素,低吟淺唱,然而讀到最後,一股蒼涼之感湧上,給人一種悽涼而哀傷的惋惜之情。
《多少恨》講的是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家庭老師虞家茵與一個富家已婚男之間的愛情故事。
虞家茵堅強獨立,孤身一人在上海謀生。
她在電影院退票時偶遇要買票的夏宗豫,而後來才發現,閨蜜給自己找的工作恰恰是給夏宗豫的女兒當家庭教師,兩人的緣分從此開啟,一來二去,兩個長相都非常漂亮的男女產生了感情。
然而,兩人美好的感情的之間橫亙著不可跨越的鴻溝:
夏宗豫在鄉下有個患有重病的妻子,兩人的相愛名不正言不順。
而虞家茵那好吃懶做、潑皮無賴的父親又找上門來,更加快速地導致兩人愛情的終結。
年輕時拋妻棄女,年老時坑蒙拐騙。
虞家茵的父親可謂有是典型的浪蕩子,年輕時喜歡上了別的年輕女子,不顧一切與家茵的母親離了婚,剩下一對孤苦無依的母女相互依靠。
再婚後的他依然本性不改,漸漸地生活無以為繼,竟然恬不知恥地到上海來找家茵要錢。
當看到家茵租住的家裡簡陋不堪,雖然有些失望,卻還是接受了家茵省吃儉用的5萬元錢。
當他發現藥廠老闆夏宗豫與自己的女兒關係曖昧時,立刻纏上了他,大開其口讓夏宗豫幫自己找份好工作。
深知父親習性的家茵一口回絕,而善良仁厚的夏宗豫還是給他在自己藥廠安排了一個不錯的位置。
有了好工作的虞父卻變本加厲,在公司裡到處借錢,甚至還做出挪用公款這種背信棄義的事。
種種無恥行為終於讓夏宗豫深受其害進而厭惡至極,將之從藥廠開除。
視女兒為生財的工具,不顧女兒幸福慫恿女兒去做小妾
得知女兒糾結與夏宗豫的感情走向時,虞父擅自去找夏宗豫的太太:
「你們夏先生要是娶個妾,您要是身子有點有舒服,不正好有個人侍候您——哪兒能說什麼離婚的話?真是您讓我小女進來,她還爭什麼名分麼?
而他這樣做的目的竟然是為了讓夏太太借給自己一筆錢去還債。
甚至為達目的,厚顏無恥地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去勸女兒:
「哪個男人不喜歡姨太太!哪人是喜歡太太的!我是男人我還不知道麼?就是我後來娶的那個,我要是沒跟她正式結婚,或許我現在還喜歡她呢!」
可以說,自私的虞父不顧自己女兒的意願,心裡眼裡只有自己,為了錢,竟然可以犧牲自己女兒的未來與幸福。
這樣的父親,讓家茵陷入深深的原生家庭的泥淖之中,深受其害卻無法脫身,以至於到後期,家茵看到她的父親:
「惘惘地望著他,簡直像見了鬼似的,說不出話來。」
雖然夏宗豫的懦弱猶豫、優柔寡斷也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家茵那不成器的父親卻是導致這個愛情悲劇的最主要原因。
在多層力量的共同阻撓下,最終,家茵無奈選擇離開,兩人的美好戀情,卻成了一曲悽涼的愛情悲歌。
同樣,在都市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也是一個的美麗女孩,她被稱為「胡同公主」。
這個心高氣傲的女孩卻偏偏生在重男輕女的貧寒家庭。
她在公司做HR,掙的錢不多不少,一個人用肯定是過得瀟灑自在,但是她屢屢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拖累,工資全部用來填了家裡的無底洞。
「作為一個30歲的女人,沒有一分錢存款,哥哥結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還貸也是我,連生孩子的錢都是我出的。」
這是樊勝美心酸獨白。她家裡有一個臥病在床的父親,一個不斷惹禍的哥哥,一個天天壓榨她的母親,可以說,她的家庭,是一個貪婪可惡的「吸血鬼」。
最終,她的男朋友王柏川的父母因為不能接受樊勝美的家庭,兩人因為買房署名的事產生矛盾而分手。
無論是虞家茵還是樊勝美,她們原本美好的愛情之夢破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她們的原生家庭。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句話深刻地剖析了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影響的重要性。
然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與樊勝美同樣遭遇,卻並沒有像樊勝美般落魄悽涼,最終,她有家,有事業,有愛情,一切都苦盡甘來。
生而為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與家庭。
或許有的人幸運,出生在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而有的人運氣差些,需要背負起整個家庭的重擔與負累。
但是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自己內心強大,充實豐盈,就有擺脫、改變惡劣環境的能力。
如蘇軾,走在路上突遇大雨,卻不感狼狽,泰然處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如曾國藩教給我們的,做人還要「有志、有識、有恆」。
有志,要有進取之心,有識,要努力開闊視野,儘量不拘泥於現實,最終,還是要有恆心,有改變命運、永不服輸的精神 。
因此,那些自強樂觀、內心堅定的人,無論命運如何不堪,遭遇怎樣的困境,相信,他們最終都能有所改變,並有勇氣迎接更多的挑戰!
女孩們,希望你產敢於打破、勇於承擔。可甜可鹹,可俗可雅。做喜歡的事,成想成的人,努甘心的力,成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