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蒙拐騙、勸女兒做小三,這個父親像個鬼:她能擺脫原生家庭嗎?

2021-01-08 暖小如

不像張愛玲的小說《心經》,寫出了驚世駭俗的父女不倫戀。

也不似堪稱經典的《金鎖記》,寫出了一個變態母親施害自己親生兒女的心理歷程。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多少恨》,更像是一部通俗小說,寫得平實樸素,低吟淺唱,然而讀到最後,一股蒼涼之感湧上,給人一種悽涼而哀傷的惋惜之情。

《多少恨》講的是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家庭老師虞家茵與一個富家已婚男之間的愛情故事。

虞家茵堅強獨立,孤身一人在上海謀生。

她在電影院退票時偶遇要買票的夏宗豫,而後來才發現,閨蜜給自己找的工作恰恰是給夏宗豫的女兒當家庭教師,兩人的緣分從此開啟,一來二去,兩個長相都非常漂亮的男女產生了感情。

然而,兩人美好的感情的之間橫亙著不可跨越的鴻溝:

夏宗豫在鄉下有個患有重病的妻子,兩人的相愛名不正言不順。

而虞家茵那好吃懶做、潑皮無賴的父親又找上門來,更加快速地導致兩人愛情的終結。

年輕時拋妻棄女,年老時坑蒙拐騙。

虞家茵的父親可謂有是典型的浪蕩子,年輕時喜歡上了別的年輕女子,不顧一切與家茵的母親離了婚,剩下一對孤苦無依的母女相互依靠。

再婚後的他依然本性不改,漸漸地生活無以為繼,竟然恬不知恥地到上海來找家茵要錢。

當看到家茵租住的家裡簡陋不堪,雖然有些失望,卻還是接受了家茵省吃儉用的5萬元錢。

當他發現藥廠老闆夏宗豫與自己的女兒關係曖昧時,立刻纏上了他,大開其口讓夏宗豫幫自己找份好工作。

深知父親習性的家茵一口回絕,而善良仁厚的夏宗豫還是給他在自己藥廠安排了一個不錯的位置。

有了好工作的虞父卻變本加厲,在公司裡到處借錢,甚至還做出挪用公款這種背信棄義的事。

種種無恥行為終於讓夏宗豫深受其害進而厭惡至極,將之從藥廠開除。

視女兒為生財的工具,不顧女兒幸福慫恿女兒去做小妾

得知女兒糾結與夏宗豫的感情走向時,虞父擅自去找夏宗豫的太太:

「你們夏先生要是娶個妾,您要是身子有點有舒服,不正好有個人侍候您——哪兒能說什麼離婚的話?真是您讓我小女進來,她還爭什麼名分麼?

而他這樣做的目的竟然是為了讓夏太太借給自己一筆錢去還債。

甚至為達目的,厚顏無恥地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去勸女兒:

「哪個男人不喜歡姨太太!哪人是喜歡太太的!我是男人我還不知道麼?就是我後來娶的那個,我要是沒跟她正式結婚,或許我現在還喜歡她呢!」

可以說,自私的虞父不顧自己女兒的意願,心裡眼裡只有自己,為了錢,竟然可以犧牲自己女兒的未來與幸福。

這樣的父親,讓家茵陷入深深的原生家庭的泥淖之中,深受其害卻無法脫身,以至於到後期,家茵看到她的父親:

「惘惘地望著他,簡直像見了鬼似的,說不出話來。」

雖然夏宗豫的懦弱猶豫、優柔寡斷也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家茵那不成器的父親卻是導致這個愛情悲劇的最主要原因。

在多層力量的共同阻撓下,最終,家茵無奈選擇離開,兩人的美好戀情,卻成了一曲悽涼的愛情悲歌。

同樣,在都市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也是一個的美麗女孩,她被稱為「胡同公主」。

這個心高氣傲的女孩卻偏偏生在重男輕女的貧寒家庭。

她在公司做HR,掙的錢不多不少,一個人用肯定是過得瀟灑自在,但是她屢屢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拖累,工資全部用來填了家裡的無底洞。

「作為一個30歲的女人,沒有一分錢存款,哥哥結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還貸也是我,連生孩子的錢都是我出的。」

這是樊勝美心酸獨白。她家裡有一個臥病在床的父親,一個不斷惹禍的哥哥,一個天天壓榨她的母親,可以說,她的家庭,是一個貪婪可惡的「吸血鬼」。

最終,她的男朋友王柏川的父母因為不能接受樊勝美的家庭,兩人因為買房署名的事產生矛盾而分手。

無論是虞家茵還是樊勝美,她們原本美好的愛情之夢破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她們的原生家庭。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句話深刻地剖析了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影響的重要性。

然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與樊勝美同樣遭遇,卻並沒有像樊勝美般落魄悽涼,最終,她有家,有事業,有愛情,一切都苦盡甘來。

生而為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與家庭。

或許有的人幸運,出生在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而有的人運氣差些,需要背負起整個家庭的重擔與負累。

但是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自己內心強大,充實豐盈,就有擺脫、改變惡劣環境的能力。

如蘇軾,走在路上突遇大雨,卻不感狼狽,泰然處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如曾國藩教給我們的,做人還要「有志、有識、有恆」。

有志,要有進取之心,有識,要努力開闊視野,儘量不拘泥於現實,最終,還是要有恆心,有改變命運、永不服輸的精神 。

因此,那些自強樂觀、內心堅定的人,無論命運如何不堪,遭遇怎樣的困境,相信,他們最終都能有所改變,並有勇氣迎接更多的挑戰!

女孩們,希望你產敢於打破、勇於承擔。可甜可鹹,可俗可雅。做喜歡的事,成想成的人,努甘心的力,成最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我們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學習這些以科學實驗為依據的理論,也許就不小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方式,那麼已經發生的事情會伴隨一生嗎?陳兌說:「科學家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都證實了,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不過,可以通過創建新的人生經驗和新的依戀關係來減低原生家庭的影響。雖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點擊右上方,關注@庫小七站長,和你一起實現個人成長曾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是個聰明、能幹、大氣、多金的女強人。可我們都知道,她是一個從不幸的原生家庭裡走出來的女孩子,最起碼對她來說那是個不幸的家庭。母親重男輕女,父親唯唯諾諾,即使知道妻子對女兒的苛待,也不敢替女兒說句話。
  • 《重啟人生》:擺脫原生家庭陰影,活在當下才是智者的謙辭
    80後演員毛曉彤,在《三十而已》熱播後,她在劇中的角色又火了一把,而這個努力漂亮的女孩,卻也經歷過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毛曉彤的母親是個苦命人,父親極其不負責任,兩人自結婚以來,父親就沒為家裡出過力,母親為了生計,懷孕大著肚子還在做生意。毛曉彤出生以後,重男輕女的父親得知是個女孩時,將母女倆扔在產房,獨自離開。
  • 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你擺脫了嗎?
    但這樣美好的句子並不適合用在所有的家庭裡。一個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思想家庭裡的孩子,你覺得他能在這個家庭裡感受到溫暖嗎?答案當然是不會。他能得到的可能是自卑、可能是缺愛、也有可能是孤獨,等他成年後他可能會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 《安家》:房似錦為何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困擾?因為她沒安家
    孫儷在劇中扮演的女主房似錦,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爹不疼娘不愛,差點被丟井裡淹死。好不容易長大成人,還完成了學業,在社會也拼得一錐之地,卻怎麼也擺脫了原生家庭的困擾。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為了壓榨女兒的錢,無所不用其極。她給房似錦發信息要100萬,那語氣特別嚇人,還以為她是黑幫老大,著實為房似錦捏了把冷汗。
  • 原生家庭的那些事兒!
    不知不覺我對小孩的所做所為的都成了我最討厭的事!大寶出生至今12個年頭過去,她包容這個精神病一樣的媽媽真的太不容易了,但願我現在的醒悟,能夠減少帶給她的不良影響!經濟來源也得不到保障,媽媽總說為了我為了這個家,再苦再累她也能堅持下去。可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堅持呢,過得那麼痛苦。都是因為我嗎?外公舅舅他們心疼我母親,每每我隨母親到外公家, 他們看到母親憔悴消瘦的樣子,總要重複一遍數落父親的話題。像是對我說,母親忍受這一切都是因為我一樣。讓我既心疼母親,又覺得自己就是個拖累。
  • 原生家庭那些事!
    不知不覺我對小孩的所做所為的都成了我最討厭的事!大寶出生至今12個年頭過去,她包容這個精神病一樣的媽媽真的太不容易了,但願我現在的醒悟,能夠減少帶給她的不良影響!經濟來源也得不到保障,媽媽總說為了我為了這個家,再苦再累她也能堅持下去。可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堅持呢,過得那麼痛苦。都是因為我嗎?外公舅舅他們心疼我母親,每每我隨母親到外公家, 他們看到母親憔悴消瘦的樣子,總要重複一遍數落父親的話題。像是對我說,母親忍受這一切都是因為我一樣。讓我既心疼母親,又覺得自己就是個拖累。
  • 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孫儷的家庭是這樣的
    有的人成為了他小時候最鄙視的人,因為他並沒有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有的人成為了與父母完全相反的人,並儘量刻意為之。有的人把原生家庭那一套吵架的模式、相處的模式完全照搬進了自己的生活,讓親人去承受著同樣的痛苦。現在熱播劇《安家》中有孫儷扮演的房似錦。房家有三個女兒盼著生個兒子,結果第四胎又是女兒,打算扔到井裡淹死,這個孩子命大被爺爺救下來。
  • 那些原生家庭造成的悲哀和缺失誰來承擔
    日前周董前女友侯佩岑被大家扒了出來一陣品評,因其母親林月雲是小三,在懷她並且生下她5歲後,他的親生爸爸都沒能與原配離婚,她媽媽帶著她轉向現在的爸爸,現在的爸爸也有個豪門正妻,她現在的爸爸很愛她媽媽也很愛她,但是豪門正妻也不離婚,這個爸爸帶著她和媽媽搬出來自己住,給了她足夠的愛,因她媽媽小三名聲,而且不是一般的小三,她媽媽同時是兩個家庭的小三,大眾對她印象不好,因為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因為不自信
  • 電視劇《都挺好》大結局:原生家庭之痛,你真的能原諒嗎?
    近來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通過戲劇化的表演老蘇家的家庭生活,觸及到了許多人的痛點。許多人不禁開始反思,原生家庭真的決定了一切嗎?對於這個話題,導演簡川訸也談及了自己的想法:「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是一生都很難改變的。要正確面對過去的積怨,不能迴避,更不能躲避。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打擊讓小玲很痛苦,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個沒用的人,否則爸媽為什麼都不喜歡自己,也許她就不該活在這個世上。這種負面情緒如影隨形,讓小玲患上了抑鬱症,到現在都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有人會說,小玲太不自信了,為什麼要委屈自己?不能好好生活嗎?誠然,這話沒錯,但是,如果我們懂得心理創傷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我們就不會如此苛責小玲了。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超越原生家庭,我們如何和曾經的不幸和解?
    羅納德·查理森的《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和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再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僅一句話,就說明了了原生家庭對我們很大的一個影響。這句話中,「刻意」兩個字會讓有親身經歷的人心痛,因為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刻意有多麼辛苦!
  • 做「小三」的女人,後來是怎樣的「下場」?這個女人的經歷告訴你
    他們的女兒當時撕心裂肺地哭喊著:「媽媽,我不要,媽媽你別拉我,我自己跳!」大多數人看到這個視頻都心疼這個孩子,還不忘罵一句這個做娘的太狠心,可是很少有人去關注躲在背後的「第三者」。真的不知道這個「小三」在圖什麼,據說這個男人是個靠老婆吃軟飯的,妻子一個月能掙一萬多,對老公唯一的要求,就是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生活中,似乎「小三」們總是趾高氣揚,穿金帶銀住著男人為她準備的豪宅,難道她們插足別人的家庭還能如此理直氣壯?
  • 原生家庭的傷,像一場噩夢,只有學會自我救贖,才能重生
    她抵禦外侵的方式就是:撒潑、跋扈、打、罵、摔東西。菊是這部劇中令人恨到牙癢的人物,但偏偏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深受原生家庭的「毒害」。父母那一輩人,像極了劇中的刁順子,沒有什麼文化,只顧著自己,從來不在意孩子的感受,甚至連發脾氣都不會避諱孩子。
  • 做為兒女,為什麼總會覺得,不能擺脫原生家庭,反而活得更像父母
    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把兒女拉進來,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父母想要藉助外力,旁敲側擊表達自己的想法,無論是意識到的,還是沒有意識到的。不良的家庭關係是,父母不直面現狀,總是採取「緩兵之計」。這種狀態下,人的不安全感,會快速飆升,一點小事,可能就會牽起「大幹戈」。或是出現:「你看看你做的事情,孩子都... ...了,你... ....」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說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太公平,還真的一點都不冤枉。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成於斯,毀於斯
    而祖父與祖母兩人都是屬於那種不會把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的人,祖父受其父親的影響,祖父的父親因為生活所迫工作繁忙,唯一能讓祖父感到自己與父親親近的方式便是像父親一樣沉迷於自己的工作中。「克勞迪婭,」我微笑著說,「你以前聽過這樣的吵架嗎?」她興奮得笑了出來,「簡直就是我爸媽吵架的翻版,只是比較文明一點。」——這一切的一切都擺脫不了他們各自所在的原生家庭的影響!
  • 努力奮鬥,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跟樊勝美差不多的,她媽媽早逝,他爸爸再娶了個老婆,她有了新媽媽、弟弟跟妹妹了,但是因為家裡比較拮据她初中沒畢業就開始出來打工補貼家用。但是打工賺的錢太少了,無奈到最後做了坐檯女。錢是賺到了,但是卻是變得現實與虛榮。到了適婚年齡她也曾想放棄這個工作找個人嫁了,無奈遇到個不爭氣的弟弟老是跟她要錢,她妹妹上大學她爸爸也是安排她給她妹妹寄生活費。無奈繼續做這個職業。
  • 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與「原裝的自己」和解,升級到一個更好的版本
    我們怨恨父母為自己的抑鬱埋下了種子,怨恨他們讓自己變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可問題是,要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讓自己擺脫抑鬱呢?聽完今天她的故事,或許你會豁然開朗。她有一個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她的家庭的主題是由貧窮、暴力、父母的強勢不講理以及無休止的吵架構成的,自童年起,她的母親就向她傳遞了自己對於生活的焦慮和抑鬱,而父親的缺席和不作為更讓她覺得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