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為什麼會延續父母的性格?
除了基因外,就是家庭關係。
一個強勢的母親,她的孩子不是強勢,就是軟弱。
強勢,是與母親達成一致,無意識中繼承了母親的狀態;而軟弱,是在母親的強勢下,逐漸迷失了自我。
一位年輕媽媽:「養了女兒後,發現有時候發脾氣,會看到我母親。發現我身上有我母親的影子。」
遺傳性的性格特點延續了下一代。
當父母產生某些矛盾時,他們可能很少直面衝突。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把兒女拉進來,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父母想要藉助外力,旁敲側擊表達自己的想法,無論是意識到的,還是沒有意識到的。
不良的家庭關係是,父母不直面現狀,總是採取「緩兵之計」。
這種狀態下,人的不安全感,會快速飆升,一點小事,可能就會牽起「大幹戈」。
不良的家庭關係中,到處都是父母控制兒女。
父母為什麼想要控制兒女?是因為父母內心缺乏安全感。控制欲越強的人,內心越是沒有安全感。越沒有安全感,就越會嘮叨。
兒女小的時候,父母的那種不安全感,就會通過自己的地位——「專制」的角色,得到彌補。就像一些在外面,比如工作上長期受了氣的男人,回到家,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而父母長期處於「專制」的狀態下,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就是「你是我的孩子,你永遠是我的孩子」,雖然這個定義,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出發點,變了。你是我的孩子,同時,你也將會成為大人,成為別人的父母。
青春期,是自我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兒童走向成年人的過程。而兒女青春期的到來,也是很多家長焦慮並且擔憂的時刻。
於是很多家長到了青春期,就變成了被「嘮叨」。
孩子自我想要獨立——而父母焦慮,擔心孩子而內心又缺乏安全感——話就會變多。並且從孩子那裡——孩子開始「叛逆」,也會讓父母加劇內心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不能樹立正確的觀念,就會一直在「你是我的孩子」的狀態下,「我說的話,你要聽」。
然後孩子不聽,父母就會重複,不能抽離出來。
當父母沒有辦法解決這個時期變化的親子關係,認知思想就會變得狹窄,人也會變得固執。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僵硬,也會下意識迴避這種關係。
此時,父母覺得沒有安全感,就會緊緊的抓住,他能抓住的人。兒女越是表現出不想束縛,父母就越是想束縛兒女。
某種程度上,一個家庭關係中,出現「控制」的狀態,除了父母關係有問題,就是父母之間有問題。
父母是首要兩位主心骨,父母之間的問題是本質,然後隨著兒女的加入,關係變得複雜起來。
如果要解決,就要大家一起參與進來解決。
男人通過徵服世界來獲得成就感,而女人則是通過徵服男人而徵服世界。老公是成人,如果媽媽徵服不了,就會用本能的方式,選擇控制。如果控制不了老公,那她只能控制兒女。
在「喪父式」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媽媽。——對兒女的控制欲極強。
而解決辦法是,明確角色,並且讓媽媽明確的知道兒女已經長大了。兒女可以照顧自己,並且也有能力,照顧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要勇於用柔和的溝通方式去溝通,但由於心身發展的影響,體內激素的變化,孩子也不能很好的平衡自己。而父母這個時候則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平等的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而之所以,兒女不能面對父母,父母說什麼,兒女都覺得煩,是因為生活中,沒有一種儀式,來讓父母覺得,兒女已經長大了。而兒女也因為長期在父母的「專制」下,心裡由衷的尊重或恐懼,而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根源,他們面對「專制」的父母,不知道怎麼解決,而選擇暴力的、本能的方式。
兒女每次都會想家,想父母,但是回家說不上幾句話,就會和父母吵架。然後又離開父母。
相愛相殺。
而不能與原生家庭和解,就會延續父母的方式,然後傳遞給下一代。
除了家庭關係,還有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比如,遇到和父母狀態很像的領導,內心就會觸發和父母關係一樣的狀態,被動、煩躁,很難與領導溝通。
擺脫原生家庭,首先與自己和解,釋放自己的力量。然後與原生家庭和解。
這個過程,很難。
而人這一生,做的哪一個事情,它不難呢?
我們不是每一件,都走過來了嗎?
難的是事件本身嗎?
最難的其實是,自己能夠有勇氣,走出來。
*作者簡介:Luna,一個專注於內在成長的心理原創作者。閱生活,寫心理,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