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兒女,為什麼總會覺得,不能擺脫原生家庭,反而活得更像父母

2020-08-27 心理諮詢師Luna

兒女為什麼會延續父母的性格?

除了基因外,就是家庭關係。

一個強勢的母親,她的孩子不是強勢,就是軟弱。

強勢,是與母親達成一致,無意識中繼承了母親的狀態;而軟弱,是在母親的強勢下,逐漸迷失了自我。


一位年輕媽媽:「養了女兒後,發現有時候發脾氣,會看到我母親。發現我身上有我母親的影子。」

遺傳性的性格特點延續了下一代。

源自深層的父母關係,即夫妻關係

當父母產生某些矛盾時,他們可能很少直面衝突。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把兒女拉進來,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父母想要藉助外力,旁敲側擊表達自己的想法,無論是意識到的,還是沒有意識到的。

不良的家庭關係是,父母不直面現狀,總是採取「緩兵之計」。

這種狀態下,人的不安全感,會快速飆升,一點小事,可能就會牽起「大幹戈」。

  • 或是出現:「你看看你做的事情,孩子都... ...了,你... ....」
  • 或是出現:「別聽你爸(你媽)的,你爸(你媽)這樣做,對得起我們嗎?」

不良的家庭關係中,到處都是父母控制兒女。

父母為什麼想要控制兒女?是因為父母內心缺乏安全感。控制欲越強的人,內心越是沒有安全感。越沒有安全感,就越會嘮叨。

兒女小的時候,父母的那種不安全感,就會通過自己的地位——「專制」的角色,得到彌補。就像一些在外面,比如工作上長期受了氣的男人,回到家,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而父母長期處於「專制」的狀態下,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就是「你是我的孩子,你永遠是我的孩子」,雖然這個定義,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出發點,變了。你是我的孩子,同時,你也將會成為大人,成為別人的父母。



青春期,是自我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兒童走向成年人的過程。而兒女青春期的到來,也是很多家長焦慮並且擔憂的時刻。

於是很多家長到了青春期,就變成了被「嘮叨」。

孩子自我想要獨立——而父母焦慮,擔心孩子而內心又缺乏安全感——話就會變多。並且從孩子那裡——孩子開始「叛逆」,也會讓父母加劇內心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不能樹立正確的觀念,就會一直在「你是我的孩子」的狀態下,「我說的話,你要聽」。

然後孩子不聽,父母就會重複,不能抽離出來。

當父母沒有辦法解決這個時期變化的親子關係,認知思想就會變得狹窄,人也會變得固執。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僵硬,也會下意識迴避這種關係。

此時,父母覺得沒有安全感,就會緊緊的抓住,他能抓住的人。兒女越是表現出不想束縛,父母就越是想束縛兒女。

某種程度上,一個家庭關係中,出現「控制」的狀態,除了父母關係有問題,就是父母之間有問題。

父母是首要兩位主心骨,父母之間的問題是本質,然後隨著兒女的加入,關係變得複雜起來。

如果要解決,就要大家一起參與進來解決。



不同的母親——同一個媽


男人通過徵服世界來獲得成就感,而女人則是通過徵服男人而徵服世界。老公是成人,如果媽媽徵服不了,就會用本能的方式,選擇控制。如果控制不了老公,那她只能控制兒女。

在「喪父式」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媽媽。——對兒女的控制欲極強。

而解決辦法是,明確角色,並且讓媽媽明確的知道兒女已經長大了。兒女可以照顧自己,並且也有能力,照顧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要勇於用柔和的溝通方式去溝通,但由於心身發展的影響,體內激素的變化,孩子也不能很好的平衡自己。而父母這個時候則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平等的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而之所以,兒女不能面對父母,父母說什麼,兒女都覺得煩,是因為生活中,沒有一種儀式,來讓父母覺得,兒女已經長大了。而兒女也因為長期在父母的「專制」下,心裡由衷的尊重或恐懼,而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根源,他們面對「專制」的父母,不知道怎麼解決,而選擇暴力的、本能的方式。



早年和父母的關係投射到今天

兒女每次都會想家,想父母,但是回家說不上幾句話,就會和父母吵架。然後又離開父母。


相愛相殺。

而不能與原生家庭和解,就會延續父母的方式,然後傳遞給下一代。

除了家庭關係,還有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比如,遇到和父母狀態很像的領導,內心就會觸發和父母關係一樣的狀態,被動、煩躁,很難與領導溝通。


擺脫原生家庭,首先與自己和解,釋放自己的力量。然後與原生家庭和解。

這個過程,很難。

而人這一生,做的哪一個事情,它不難呢?

我們不是每一件,都走過來了嗎?

難的是事件本身嗎?

最難的其實是,自己能夠有勇氣,走出來。


*作者簡介:Luna,一個專注於內在成長的心理原創作者。閱生活,寫心理,得自在。

相關焦點

  • 與父母關係很差怎麼辦,怎樣擺脫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比如說很多學員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無法真正的享受愛情,反而備受感情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心理諮詢就要成為指導工作的一部分。幾年前我還是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諮詢師。那個時候雖然說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都能遇到,但是相比起其它類型的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導致的心理問題對個體成長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的影響特別大。父母婚姻關係不好,自身不容易習慣親密關係。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就是在這樣偏執的管束下,明玉選擇拼盡全力,擺脫母親給予的不堪,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雖然,這只是一個電視劇,可這樣的事情並非個例。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被父親的信仰折磨的遍體鱗傷的女孩,努力從廢墟中站起來,讓自己像一朵花一樣綻放美麗。她所處的原生家庭的環境惡劣,遠遠超過了蘇明玉,超出了常人的想像。
  • 心理學:你的婚姻要怎麼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01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婚姻、人生的影響。很多人回溯過去,才發現如今生活的困境的解答,就藏在你的原生家庭裡,你的童年來。所以為什麼家會傷人?因為你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對待你的模式,你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應對一切的模式,成為了你的人生底色。有的人很堅強,即使家庭不幸福,但是依然能活得很陽光。但是大部分人,對於童年時代所遭遇的陰影,耿耿於懷多年。甚至影響了他們對婚姻等重大人生事件的選擇,影響他們人生的走向。
  • 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真的不能全怪你自己,還有環境因素
    只要是孩子接觸到這種「有毒」的原生家庭,他必然不能獨善其身。你想,孩子還那麼小,他的心智還不成熟,沒有是否對錯的判斷能力,「有毒」的父母會用各種方式對他們進行操控,擺布,孩子根本無力反抗。所以說,孩子絕對是無辜的,因為他們自身難保。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
    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共讀《原生家庭》第9-11章。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了解到各種有毒的父母以及有毒的家庭體系。我們回顧我們過往的人生,發現我們在情感上、人生選擇上、性格養成上出現的問題,其根源就是原生家庭。
  •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在我的印象中,【原生家庭】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陌生的。當我步入成年,看到同齡孩子有的我沒有;同齡學生用的我沒有,在此刻,我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和他們不一樣?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其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這類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這是關於【原生家庭】的名詞解釋。)
  • 我們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為我們寫來文章的讀者們,很多講述了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或者至今還在延續的原生家庭與核心家庭之間的衝突,有一篇來稿的標題甚至叫《我已不再教小孩要孝順父母》。這裡面大多是由「50後」的父母與「80後」的子女產生的張力,上一代經歷上山下鄉,青年期之前都在一種集體主義的、激蕩的環境裡生長,下一代是獨生子女,隨著中國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中長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崇尚自我。兩代人猶如火星撞地球。
  • 活得憋屈,這些原生家庭的秘密,你該知道
    隨著電視劇熱評一起火起來的,還有人們對原生家庭的討論。當所有的孩子都認為父母欠他們一句「對不起」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身為成年人的我們,為什麼不能選擇更加成熟的方式看待自己,看待原生家庭以及親密關係呢。
  • 《安家》:房似錦為何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困擾?因為她沒安家
    很多人都說,房似錦就應該狠下心來與這樣的原生家庭徹底劃清界限。只有擺脫原生家庭的痛,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然而,房似錦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居然全用來填家裡那個無底洞了。委屈自己,造福全家,好無私,好感人,真是個以德報怨有孝心的好姑娘啊!可是,如此這般高大的人物形象,並沒有換來觀眾的同情,反而覺得她性格有問題,太優柔寡斷。
  • 能別總拿 「原生家庭」 說事嗎?父母不背鍋!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原生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有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比如,幼年時在原生家庭裡缺乏安全感的人,會在伴侶身上尋找安全感;很少得到父母認可的人,會在學習工作中,拼命想獲得別人的讚許。
  • 修復愛情的第一步: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而我想補充的是,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能不能幸福,也要追溯到原生家庭來說。可能有很多小夥伴說,父母生你養你不容易,為什麼要把錯歸咎給父母,其實並不是這樣,"百善孝為先",愛父母永遠是我們作為兒女的課題,但是,成長中被父母影響出來的帶有"缺陷"的性格,也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父母的恩情和父母帶來的影響是不衝突的。
  • 為什麼你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陰影?心理學家一語道破真相
    03 未完成的「精神分離」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應該為父母的情緒買單呢而我需要做的,是允許和接納他們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溫柔的喚醒父母的邊界意識,並幫助他們完成自我賦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可以為自己的情緒「買單」的。
  • 超越原生家庭:做成熟的父母,別讓傷害傳遞給孩子
    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幫助我們明確了家庭對人的影響,人在成長中要實現的目標、遇到的阻力;還提出了積極地應對方法,那就是回歸原生家庭,建立與原生家庭的積極聯繫,主動了解家庭成員的故事以及家庭內部運營的模式,才能真正擺脫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接下來,我將分三個部分來詳細介紹本書的觀點。
  • 坑蒙拐騙、勸女兒做小三,這個父親像個鬼:她能擺脫原生家庭嗎?
    不像張愛玲的小說《心經》,寫出了驚世駭俗的父女不倫戀。也不似堪稱經典的《金鎖記》,寫出了一個變態母親施害自己親生兒女的心理歷程。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多少恨》,更像是一部通俗小說,寫得平實樸素,低吟淺唱,然而讀到最後,一股蒼涼之感湧上,給人一種悽涼而哀傷的惋惜之情。
  • 人生如戲,改寫童年劇本擺脫原生家庭的「毒」
    痛苦代代傳遞,像海濱沙洲越陷越深。趁早跳將出去,可別再養什麼孩子。 ——菲利普.拉金近來原生家庭的輿論甚囂塵上。如果沒有父母給我們提供生存必須資源,我們很可能活不過10天。以恆河猴的實驗為代表,大量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實驗表明,人類幼崽如果沒有情感支撐,也很可能壽命不長久。中國歷來注重家風,詩書禮樂,足以修身齊家,溫良恭儉,足以治平天下。《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作為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傳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為我們提供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支持系統。
  • 《完美關係》:佟麗婭、黃軒、田依桐攜手探尋超越原生家庭之路
    《都挺好》中,姚晨飾演的蘇明玉面對母親不公待遇,決絕地與父母籤訂了協議:十八歲以後不用家裡一分錢,將來父母老死,也不需她養老送終。原生家庭留給兒女的痛,一天天撕裂著他們的心,如何跳出原生家庭傷害帶來的後遺症,逃離魔坑,走出原生家庭的深潭,與原生家庭和解,探尋一條超越原生家庭之路成為當下許多受原生家庭所累的人的人生必修課。
  • 出生貧寒家庭,家長看不起女孩,掌握這幾招從原生家庭走出來
    80年代出生以前的孩子都面臨著國家計劃生育的調控,很多家庭都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有些家庭甚至為了生育男孩生了十個八個孩子,一般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子比較吃虧,為什麼呢?一般家裡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都會優先拱手相讓於弟弟才能輪到自己吃,女孩子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反而男孩子長大後容易養成懶惰自私的品德,為什麼呢?
  • 「原生家庭會影響一生」,「照你這麼說,那心理學就都是邪教了」
    若帶著傷向前走,就很可能會限制我們活得更好。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總會有「卡點」,總會被某些事卡住……我在看過《重啟人生》之後,對「療愈」有了更系統的認知。這是一套完整而有序的心理療愈過程,作者將很多心理學流派中的方法,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從而更具有可實踐性。讀罷此書,我對以下3點有了更全面的認知:1、每個人都曾被深深愛過很多認為自己原生家庭不好的人都有「缺愛」的感覺。
  • 《都挺好》主角受原生家庭的毒害,父母怎樣做才能減少對孩子傷害
    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曾經寫過這樣的故事:一個小男孩,他的腦袋是用金子做的,有次他的頭部受傷,流出來的不是血而是金子,被父母發現。於是他們很小心照顧這個孩子,不讓他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生怕被人發現並把金子拿走。孩子長大後,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父母對他說:「我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也應該和我們分享你的財富。」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如今的我們不斷地走著過去父母的路
    小時候,我最害怕的就是上桌吃飯,因為這個時候,父親總會說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所以經常邊吃邊哭。————董卿所謂的「原生家庭」是指子女還沒有組成新的家庭,依舊與父母一起生活,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