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成於斯,毀於斯

2020-12-11 木子小又又啊

「熱鍋上的家庭」這個書名實在有趣,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們基本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熱鍋上的螞蟻」,我們知道「熱鍋上的螞蟻」是用於形容人心裡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我想這也是將本書命名為「熱鍋上的家庭」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生病」了的家庭,又何嘗不會讓人著急呢?

《熱鍋上的家庭》是2015年1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美國的奧古斯都·納皮爾及卡爾·惠特克。作者用生動細膩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布萊斯一家的具體情況,非常具有代表性地向我們揭示了「家庭」對於我們個人而言的重要性。

家庭中的某一個成員出現了「問題」,或許並不只是這一個人的問題,其實很有可能是整個家庭的責任,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極有可能存在相應的問題。

作者借講述布萊斯一家從四分五裂,到求助家庭治療師,最後在理解和傾聽中重建愛的信仰,重獲新生的過程。由書中家庭所面臨的危機,向我們揭開了家庭治療的面紗,也向我們解釋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關係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等諸多問題。而本文就擬從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出發談談它對我們的重要性。

父母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自出生之時,便耳濡目染著父母的一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每一對「父母」也都毫無例外是其父母的「孩子」,如今作為「父母」的他們也曾在其原生家庭中受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響。

書中的布萊斯一家所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離不開卡羅琳·布萊斯和大衛·布萊斯之間的夫妻關係問題,而二人的夫妻關係問題又不得不追溯於二人各自的原生家庭影響。

① 母親卡羅琳受外祖母的深刻影響

母親卡羅琳·布萊斯與女兒克勞迪婭·布萊斯之間劍拔弩張的母女關係究其根源是由於外祖母對母親卡羅琳·布萊斯的影響。母親卡羅琳對待女兒克勞迪婭桀驁不馴的態度實際上潛藏著她過去與外祖母之間母女相處模式的陰影:卡羅琳不自覺地將從前母親加諸自身的影響,帶進自己與女兒的關係裡。

卡羅琳一心想要控制女兒克勞迪婭其實是源於自己曾長期處於外祖母的強勢打壓之下,遭受著外祖母的怒氣與挑剔。

「我想我一直很怕我媽。」 卡羅琳狠狠吐了一口煙說,「就像我先生說的,到現在都還想討好她。」她停了一下。「她對我很挑剔,不時地傷害我,總是把我弄得哭哭啼啼。」「她挑剔些什麼?」我問。「哦,那不是問題。」卡羅琳生氣地說,「我做什麼事她都不高興。我管教孩子的方式、我住的地方、我穿的衣服。她只要一惱火起來,生什麼氣都不重要。」

而卡羅琳與其母親之間的這一切「矛盾」其實都對卡羅琳與女兒克勞迪婭的相處模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哪怕她們之間的這種相處在卡羅琳看來完全不能劃等號。也正是因為二者並不是完全等同,其實反而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問題所在。

由於卡羅琳在與其母親的相處中一直處於遭受母親挑剔與怒氣的弱勢一方,長年處於被強勢一方的各種打壓之下。故而在與其女兒克勞迪婭的相處中,自己或由於發洩積壓多年的「負面情緒」,或模仿母親教育子女的態度,在不自覺中便將與女兒的相處發展成了「劍拔弩張」的關係。

卡爾微微笑一下,「這就是我的意思。是很不一樣。就好像你事先安排好,讓克勞迪婭用你從來不敢對抗你母親的態度來反抗你、貶低你。「所以在這支舞蹈裡,你成了你母親,克勞迪婭變成了那個想站出來和母親吵架卻不敢的你。」「事情可能遠比你藉由女兒進行替代性的反叛還複雜。在克勞迪婭開始貶低你的時候,在你腦海裡她就變成了你的母親——你知道的,打擊你,挑剔你。於是你有了孩提時候的感覺——挫敗。 」

所以母親卡羅琳實際上是其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長期處於外祖母的強勢打壓之下;而在其與女兒克勞迪婭之間「失敗」的母女關係中,卡羅琳其實也比較「受傷」。如此一來,可以說卡羅琳肩負著與母親相處的悲傷以及與克勞迪婭衝突的雙重痛苦。

② 父親大衛活在祖父母的陰影之下

父親大衛·布萊斯與母親卡羅琳·布萊斯之間的夫妻關係一直處於比較疏離、不夠親密的一種狀態,而這種不夠親密卻是源於大衛從小受其父母相處模式的影響。祖父亞瑟·布萊斯與祖母伊莉莎白·布萊斯的婚姻是大衛對待自己與卡羅琳婚姻關係的唯一示範。

而祖父與祖母兩人都是屬於那種不會把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的人,祖父受其父親的影響,祖父的父親因為生活所迫工作繁忙,唯一能讓祖父感到自己與父親親近的方式便是像父親一樣沉迷於自己的工作中。

祖母又由於祖父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上,沒有時間和自己親密而不開心,想要和自己的丈夫親密,可是祖父又會覺得妻子的這種「黏性」讓他很難受。如此循環往復,祖母與祖父之間非常疏遠,而祖母也非常痛苦。

這一切又都深深地影響著大衛,祖母會向大衛抱怨祖父,祖父也會向大衛控訴祖母。大衛夾在中間,非常擔心自己父母的這種情況,甚至想要搬家去幫忙解決父母的問題。同時,也因為父母之間的這種婚姻關係影響著自己與卡羅琳之間的婚姻。

大衛原生家庭的人際關係非常複雜,祖父亞瑟一心撲在工作上、與妻子伊莉莎白不夠親密的狀態都是源於他的父親迫於生計、努力工作與其母親不夠親密的影響。同時,也因為祖父常年在工作場上的「交際方式」使他在家裡也是不善於表明心跡的一種狀態。而祖母也因為常年不會表露自己的心跡而不僅與丈夫亞瑟越發疏遠,就連與女兒芭芭拉(大衛的妹妹)之間的相處也很不愉快。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對大衛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上,大衛的父親祖父想要借著一樣努力工作的狀態與自己的父親親近,而大衛也是如此模仿祖父沉迷於工作的狀態,想要用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吸引自己父親的關注。

「但你和大衛很難相處,原因是你和你父親並不親密,無法提供給你良好的模板。」「除非通過工作!你父親做得半死是因為他被生活所迫。唯一使你感到和父親親近的方式就是如法炮製。大衛也一樣, 他甚至有意藉此取悅你。」

而不是利用父親的關係「搞特權」,因此得知自己的工作是父親所提,便十分惱怒。

「爸,對工作的事我還很生氣。我知道是你一手安排的,一發現這點,我就覺得自己簡直任人擺布,也被人輕視了,仿佛我不夠優秀,沒辦法靠自己找到一份工作!」

生活上,大衛的父親即祖父因受他的父親與母親之間相敬如賓,不夠親密的狀態影響,自己與妻子伊莉莎白之間也是一種「疏遠」的狀態,故而大衛與妻子卡羅琳之間的婚姻關係同樣如此。

你父母的婚姻怎麼樣?」卡爾將話題轉開。「一樣,我知道得不多。」老人承認,「他們相敬如賓,但距離相當遠。他有他的天地, 她也一樣。 他們從不吵架,可是也很少交談,我以為是沒時間。」

大衛由於能夠感受到母親伊莉莎白的「痛苦」,擔心她的狀態,又害怕她出事,於是便想要搬家至父母身邊,如此一來又更加深了與妻子卡羅琳之間的「矛盾」。

父親與母親都在受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對待著自己的小家。不論是祖父模仿著其父親的狀態,父親模仿著祖父的狀態;亦或是祖母在迴避其父母的過分親密同時又渴望與自己丈夫親密的矛盾狀態,母親受外祖母影響與女兒克勞迪婭劍拔弩張的母女關係。甚至正如女兒克勞迪婭所說,祖父與祖母之間吵架的樣子都與父親與母親吵架一模一樣。

「克勞迪婭,」我微笑著說,「你以前聽過這樣的吵架嗎?」她興奮得笑了出來,「簡直就是我爸媽吵架的翻版,只是比較文明一點。」

——這一切的一切都擺脫不了他們各自所在的原生家庭的影響!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真的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在父母成家之前,能夠接觸的婚姻唯一模板便是他們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所以這種「耳濡目染」就會作為自己成家之後的婚姻示範,深刻影響著自己的婚姻關係。

孩子是父母關係問題的替罪羊

通常孩子作為家裡父母權威之下的「弱勢」群體,是最容易成為「替罪羊」的。父母之間有什麼問題常常不是採用直接溝通的方式而是極有可能將對對方的「怨氣」撒在無能為力的孩子身上。

這在很多家庭中都是非常常見的。而且,一個家庭中的「替罪羊」往往還不止一個。

① 克勞迪婭是保護父母婚姻的「替罪羊」

克勞迪婭是大衛和卡羅琳的大女兒,16歲,經常離家出走,夜不歸宿,甚至企圖自殺。全家人都把問題焦點聚集在了克勞迪婭身上,但是卻沒有人發現克勞迪婭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正如克勞迪婭與母親卡羅琳矛盾大爆發的一次,那天,卡羅琳在準備晚餐,突然她覺得被繁冗的家務壓得透不過氣。而家裡的其他成員,卻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愛做的事。她大聲喊人來幫忙擺餐具。其他人都沒聽到,只有克勞迪婭後來不甘願地去幫忙擺了餐具。

但是,卡羅琳心想還有那麼多事要做,克勞迪婭卻只是擺好餐具就又不管了,於是矛盾便這樣爆發了。當克勞迪婭擺完餐具要走開時,卡羅琳生氣地問她,是否只打算做這些。克勞迪婭憤怒地回她,去你媽的,要做你自己做。

於是,氣急之下,卡羅琳便打了克勞迪婭一巴掌,接著兩人就大打出手。卡羅琳無法容忍女兒這樣對自己說話。她說,如果克勞迪婭不改變對她的態度,就必須離開這個家。

但是直到後來他們全家人面對家庭治療師的提問時,卡羅琳才說出了其內心真正生氣的「點」,實際上克勞迪婭非常委屈地成了父母婚姻問題的「替罪羊」。

「不錯。」卡羅琳終於回答。又停頓一下,「每個人都算準我會將一切料理得妥妥噹噹, 照顧他們的三餐、衣食住行,還有一切瑣事。我已經很厭煩了。」卡羅琳的火氣又大了起來:「丹長這麼大幾乎沒有自己掛過一件衣服!他應該拿垃圾出去倒,可是我已經懶得再嘮叨他,乾脆就自己倒。蘿拉,也許還太小,但她應該可以擺擺餐具。」「那你先生呢?」我微笑著問,「你沒跟他說洗碗的事男人也能幹嗎?」「他?」卡羅琳瞧著大衛,聲音混合著怒意和驚訝,大衛幫忙做家事的想法令她覺得十分突兀,「他才不會這麼委屈自己呢!」她挖苦他。

其實這是非常常見的場景:媽媽一個人在廚房忙著一切,而其他人都在自顧自地玩自己的,這種對比之下總是會讓媽媽覺得非常委屈,因此充滿怨氣。可是怨氣又總得要有一個發洩口,於是克勞迪婭便為其提供了這個「發洩口」。

卡羅琳覺得自己被全家人利用,滿是怨氣;而克勞迪婭覺得自己被母親當作替罪羊,充滿委屈。故而二人相撞,便出現了大打出手的一幕。

② 丹成為父母婚姻衝突的第二個「替罪羊」

丹是卡羅琳與大衛的兒子,11歲,是克勞迪婭的弟弟,蘿拉的哥哥。

經過家庭治療師的治療後,隨著卡羅琳和克勞迪婭母女關係的緩和,克勞迪婭的問題得到了局部解決。但是不久後,丹又成為了父母的又一個替罪羊。

事情要從克勞迪婭的自行車開始說起,有天晚上,丹原本已經躺在床上了,在睡覺前突然想起第二天要借姐姐的自行車。他想讓父親大衛替他寫張字條,可是大衛卻讓自己下樓寫。就在這個時候,母親卡羅琳又開始喝令丹趕緊睡覺,不準下樓。

「所以當我出來向樓下的爸爸大喊的時候,媽媽也在另一個房間大喊,要我上去.....去睡覺,她說留字條的事實在很蠢。所以我又對爸爸大喊,請他到樓上我的房間,然後爸爸就......開始正要上樓來。這時媽媽又叫他不要上去,說這實在太蠢了,一時之間我也不知道該上床還是怎麼辦。」

這就讓丹很矛盾,陷入了兩難的局面。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該聽父親的下樓去寫紙條,還是該聽母親的趕緊上樓睡覺。他就又問父親大衛。大衛完全沒有跟卡羅琳對話商量,卻只對丹說,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下樓。

「後來我就問爸爸可不可以下樓,爸說可以。所以我就下去了,可是我知道媽媽一定在生氣,我也覺得......有點害怕我問爸爸可不可以寫字條,他叫我儘管去寫。那個時候我很擔心媽媽可能會懲罰我,可是我還是去書房找了張紙。接著媽媽大聲說我最好不要寫,她說我應該上床了,不然她就要我好看。那時我真的很害怕。」

左右為難的丹感到很崩潰,似乎原本是三個人之間發生的一起衝突,最後卻全部要丹一個人來承擔。

「而丹沒有辦法處理那種左右為難的處境,所以那天晚上他幾乎崩潰。他不知道該聽爸爸的,還是媽媽的。」我繼續說:「如果丹選擇聽從任何一方,結果將是,他成為父親或母親的搭檔,而父母之中的另一位將會成為孩子的一方。」

就這樣,原本是大衛和卡羅琳之間意見不合,可是二人卻直接把「燙手山芋」扔給了丹,要丹自己來決定他究竟應該聽誰的。表面上看來,大衛和卡羅琳之間並沒有對話,而實際上是夫妻二人不敢坦誠相待,直面衝突。他們把丹夾在中間,讓他當傳聲筒,間接地表達對彼此的不滿。

而再進一步仔細研究他們之間的這種衝突模式便會發現丹現在是取代了克勞迪婭曾經的「替罪羊」位置,成了父母不願直面二人衝突的第二個「替罪羊」。

「你們從前很可能就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克勞迪婭的,然後丹是第二個替罪羊。除非你們願意坦誠地處理你們的婚姻問題,否則丹可能會一直倒黴下去,再不然就是把壓力轉到蘿拉頭上,或者又回到克勞迪婭身上。」一直保持沉默的克勞迪婭,此時又好奇又懷疑,便說道:「你的意思是丹恰恰接替了我原先的角色嗎?」「是呀!」卡爾說。

這種情況不知道會不會讓大家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哪怕不是同樣的事件,但是仔細想想是不是在布萊斯一家的情況中看到了自己家的些許影子?原本是父母之間的問題,可是最後總是無辜的孩子成了「替罪羊」。

家庭成員直面問題才能重獲新生

正如前文所述,布萊斯一家最初都把所有的問題聚集在了克勞迪婭身上,但是卻不知道克勞迪婭的問題實際上是源於卡羅琳和大衛之間的夫妻關係問題;而卡羅琳與大衛二人的婚姻關係又不得不追溯於他們二人各自的原生家庭影響。

① 直面問題:

大衛方面:

從小到大,大衛的爸爸總是想操控他的人生。大衛認為,自己所找的這份工作也是他爸爸一手策劃,把他當三歲小孩。而且,他們家的相處模式使他痛苦。大衛夾在父母中間,媽媽會向他抱怨爸爸,而爸爸會跟他控訴媽媽。

大衛父母的相處模式,就是極力維持表面的和平。大衛的家庭關係,缺少人性化的互動和表達,感情疏遠。大衛與卡羅琳的相處,也像極了他的原生家庭。

卡羅琳方面:

卡羅琳的母親是個老師,性格堅強,家裡基本靠著她支撐,同時她也會就此不斷提醒著卡羅琳的爸爸。她是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的人,十分強勢,家裡沒有人敢惹她。同時,她還很挑剔,會把氣撒在所有人的身上。

卡羅琳的母親對她很挑剔,一直傷害著她,卡羅琳從小到大都處於被母親不斷挑剔與傷害的環境之中。甚至挑剔的內容並不重要,就是有關卡羅琳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她母親挑剔的點。用卡羅琳的話說,就是「她只要一惱火起來,生什麼氣都不重要」。

卡羅琳一直很怕母親,所以在母親吵她的時候,她從來都不敢頂嘴。同時也正是由於母親一直以來對她的挑剔使得卡羅琳非常沮喪、挫敗。

夫妻雙方:

丈夫大衛與妻子卡羅琳之間一直在逃避夫妻二人的婚姻問題,不願意直面二人的衝突,總是讓孩子夾在中間為難,共同將問題聚焦於孩子身上轉移注意力,從而學習自己父母維繫婚姻表面和諧的方式來維繫著二人的婚姻。

② 重獲新生:

只有當家庭成員意識到家庭問題所在並決定全家總動員接受治療,同時齊心協力直面並解決問題,最終才能使全體成員「恢復健康」,走上各自的正確道路,使家庭歸於真正的和諧狀態。

布萊斯一家正是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從開始的內心抗拒再到後來願意吐露心聲,直面每一個人的問題根源,同時願意配合治療師接受相應的治療,所以才使得最後情況好轉了起來。

由於了解了大衛與卡羅琳各自的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治療師便讓他們邀請各自的父母到場來進行溝通。

大衛將自己的父母成功邀請到了現場,配合了治療師的提問之後,治療師向大衛的父母指明了他們的婚姻問題,以及他們對兒子大衛的影響。此後,大衛的父母就兩人的問題,接受獨立的家庭治療。

而大衛經過父母參與的治療,也開始梳理自己的問題。大衛的改變,由於得到了原生家庭的默許,也使他變得更有力量。就這樣大衛在原生家庭的幫助下,慢慢地開始擺脫原先僵化的人際關係,變得更自在,更能享受生活。

卡羅琳由於無法邀請到自己的父母到場,因此選擇了治療師合作,進行了兩個月的治療。

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她試著讓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試著釋放自己的沮喪。直到後來自己能夠直面問題所在:她了解,一個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強烈攻擊的人,終其一生都將陷入沮喪和不斷掙扎中。同時也能針對自己的問題採取相應舉措:但現在她覺得問題已經有了更進步的觀點,她也能針對問題採取一些措施行動。

如此一來,丈夫大衛因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得自己更加懂得享受生活;妻子卡羅琳漸漸擺脫家庭的束縛獨立了出來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這也就使得夫妻二人漸漸地找到了適合二人的相處模式,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同時也將夫妻生活過得更好。

布萊斯一家的家庭問題的根源——夫妻的婚姻問題,解決好了之後,其他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了。克勞迪婭已經是大學生了,弟弟丹也不再是替代克勞迪婭作為父母婚姻問題的第二隻「替罪羊」了。一切都這樣步入了正軌:妻子接納沮喪,丈夫享受感性,孩子各奔前程。

小結

布萊斯一家的治療案例就非常鮮明地說明了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原生家庭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

正如卡羅琳與大衛的「症狀」是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一樣,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那麼原生家庭就會這樣毀了他們;而同時他們不斷地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替罪羊」這又是使自己的孩子毀於原生家庭。如此惡性循環,只會不斷讓各自的孩子為原生家庭所累。

相反,布萊斯一家最後的好轉也都是源於原生家庭配合治療,共同努力的結果。大衛在原生家庭的幫助下恢復了「健康」,克勞迪婭和丹也在卡羅琳和大衛的配合治療下走上了「正道」。

在家庭治療師看來,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系統,系統的正常運作離不開每一個環節的正常運轉,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那麼都有可能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猶如一面鏡子。它庖丁解牛式地再現了布萊斯一家接受家庭治療的全過程。使得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或者家人,抑或是與家人的相處模式。同時,通過解讀布萊斯一家治療的過程,又能夠使我們由此生發一些自省,隨之從布萊斯家庭的治療案例找到一些自己所遇矛盾或困惑的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熱鍋上的家庭》:「有怎樣的家庭」就有怎樣的孩子
    人類生活中對個人成長最有力的影響,不是個體,也不是他所屬的工作團體或社會團體,而是家庭。——《熱鍋上的家庭》這句話是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合著的《熱鍋上的家庭》,提到的一個觀點。卡爾教授認為人類生活中對個人成長最有力的影響,不是個體,也不是他所屬的工作團體或社會團體,而是家庭。深以為然!我回憶小時候的家庭環境果真如此,儘管兒時的經歷不盡相同,但環境如實的影響著我的性格和脾氣。
  • 書評《熱鍋上的家庭》:看一個家庭如何走出煎熬
    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可見螞蟻在熱鍋之上不得安寧,焦躁異常,卻沒有解決之道,只能於熱鍋之上烤乾消亡……螞蟻的境況十分緊急,《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所描寫的大衛一家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個人治療無果的情況下,大衛卡羅琳一家找到了卡爾.惠特克及奧古斯都.納皮爾做家庭治療。惠特克及納皮爾密切配合,與大衛家庭開始了家庭治療的探險之旅……2 他們是誰……惠特克及納皮爾是誰?不可否認他們是出色的家庭治療師,同時他們兩人又是《熱鍋上的家庭》一書的作者。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治療的關鍵是有難同當,而不再孤軍奮戰
    家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近年來屢屢搬上螢屏,愛情、親情,家庭、婚姻,都是千古不變的永恆話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於家庭問題的討論和探究也在逐步深入。而有幸讀到一本叫做《熱鍋上的家庭》的書,這本書說來是亦舊亦新,舊在已經出版40周年,我讀到的是2020年北京聯合出版社的第二版。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你家庭經得起挑戰嗎
    《熱鍋上的家庭》:許多人因太早結婚而失去了那種從孤獨中淨化自我,及尋求更多自信的機會。他們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萬火急地抓住一個伴侶,借婚姻逃離孤獨。他們並不清楚,這麼快從一個家庭逃到另一個家庭,很容易將他們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轉移到新的婚姻裡。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你家庭經得起挑戰嗎
    《熱鍋上的家庭》:許多人因太早結婚而失去了那種從孤獨中淨化自我,及尋求更多自信的機會。他們並不清楚,這麼快從一個家庭逃到另一個家庭,很容易將他們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轉移到新的婚姻裡。 這本書是由美國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聯合著作,被尊稱為會講故事的家庭治療師!
  • 淺談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我是從生命中覺醒的蓮花/原創,抄襲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我曾是長期受情緒困擾,關注我做您的貼心使者,讓我用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陪伴您。談到原生家庭這個話題,現在已經不再陌生,很多人都慢慢明白了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成長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我們每個人生命都來自於我們的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乃至點點滴滴都會成為我們成長過程中的烙印,我們是父母的複印件。可能有的朋友會有些許疑惑,如果從小不是父母帶大的呢?比如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大的呢?
  • 熱鍋上的家庭
    9-10月份,除了公眾號裡《遊戲力2》的悅讀分享,心上心裡研習生們將給大家帶來《熱鍋上的家庭》讀書報告(單周的周三晚8點)。在此之前,我來給大家簡單介紹這本書。有多少家庭,生活在矛盾、爭吵中,像處在熱鍋裡。又有多少家庭,為避免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和平。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或互撕或暗戰,上演相愛相殺的戲碼。
  • 《熱鍋上的家庭》幸福家庭關係來自於原生家庭?
    作者從治療師的角度告訴了我們很多關於夫妻關係對孩子教育方面的影響。深入往下讀的話,會有很多顛覆你之前的認知的思維,這樣是好的,我們可以從中反思糾正過往自己在家庭關係裡的不足和缺陷。這本書看似是再現了一個家庭的治療的全過程,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與家人的相處模式,通過這些自省與反思尋找內心真正的力量。
  • 《熱鍋上的家庭》:沒關係,有辦法
    提起原生家庭,可能很多人都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情緒。這個詞背後帶了沉甸甸的力量,好像隨之而來的就是有關家庭的種種問題和抱怨。而《熱鍋上的家庭》一書,帶我們看到了家庭裡更多的「真相」。這些真相,包括我們常常能看見的那些傷與痛,也包含我們可能忽視掉的愛與在乎。
  • 《熱鍋上的家庭》:三個角度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心理真相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博士納皮爾教授和醫學博士卡爾教授原生家庭影響著孩子成年後的行為模式,我們大多數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都在模仿著原生家庭。很多人都不想把成年後「過得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原生家庭上,但是只有勇敢面對過去的經歷,才能從中發現我們是如何被影響的,才能改寫以後的人生,我們並不是要抱怨父母,而是理解並接納過去,真正的打開心結,擁抱未來。
  • 《熱鍋上的家庭》:揭秘家庭運作機制,使問題家庭重獲幸福寧靜
    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精神分析學派則來源於精神病學,奧地利的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之父。《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於1978年,卡爾·惠特克是家庭治療領域大名鼎鼎的先驅,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探索家庭治療。
  • 重新定義心理治療丨個人或許無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這就是《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給我們呈現出來的各種不同的家庭狀況所帶來的一個「熱鍋上的家庭」,而相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而言,這個家庭的療愈過程更像是為我們展現自己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應該如何在之後的小家庭裡得到排解和消化。
  • 《熱鍋上的家庭》:停止指責,別讓孩子成為「復刻」的孩子
    一、不快樂的人來自充滿壓力的家庭。《熱鍋上的家庭》裡就有一個讓人頭痛欲裂的孩子。主人公布萊斯的大女兒克勞迪婭16歲正值青春期,與母親卡羅琳之間嚴重的矛盾衝突,導致克勞迪婭有了想要輕生的念頭。於是找到了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醫生作為自己的家庭治療師,開啟了家庭治療的一段旅程。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 暢銷40年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家庭衝突的背後是愛的牽絆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一本暢銷40餘年的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經典著作,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家庭治療領域的著名諮詢師: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女孩兒……
    該節目聚焦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等當代女性生存痛點,向社會發出女性真實的聲音。由於第一集《許願》中,楊紫的精彩演繹,在微博重掀對原生家庭的討論。楊紫飾演的是一個叫小雨的女孩兒,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她從小到大經受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和被控制,令她窒息到想要逃離。這種狀態更讓她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理解,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也同時影響著她的生活。所以她決定在自己26歲生日的這天,跟媽媽說出在心裡積藏已久的話。
  • 《熱鍋上的家庭》:任何一個成員的問題都有其家庭背後的心理真相
    由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所著的《熱鍋上的家庭》,將他們多年臨床心理治療的經驗結合具體的家庭實例,來告訴我們家庭所面臨的各種危機,並帶我們揭開了家庭治療的神秘面紗,也向我們解釋了家庭中存在的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關係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等等,並針對家庭中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和建議。
  • 《熱鍋上的家庭》: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奇怪的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或者能幫我們撥開迷霧,更加理性地審視自己的成長軌跡,讓我們找到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深刻的影響,並且實現自我救贖。熱鍋上的家庭》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7分,樊登讀書會的收聽收看量達到了1300萬,是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美國權威心理學雜誌《今日心理學》、《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強烈推薦的必讀書刊之一。
  • 《熱鍋上的家庭》:家有「叛逆」的孩子,到底是誰的錯?
    我用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用一個詞概括感想的話,就是「驚嘆」,用一句話形容的話,就是「我的認知被重塑了。」甚至是再往上延伸一代的原生家庭問題。傳統意義上我們只會覺得一個家庭出現了矛盾,是因為叛逆的孩子或者是不負責任的父母,這些都是個人的情況,要解決問題也是從個人出發,教給這個「看似有問題」的人該怎麼改正,怎麼調節自己的情緒,怎麼控制等等。但這本書卻提出了「家庭系統」的概念,告訴我,你沒有辦法將個人與家庭割裂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