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糖芯
用個衣架,一分鐘就解決了教育難題是一種什麼體驗?
昨天我姨生日,我們去了一屋子的人和她一起慶祝,午飯後大人們七嘴八舌地聊著家常,小孩子上躥下跳的玩著玩具,甚是熱鬧。
時表弟卻掃興地對讀三年級的大女兒琪琪「下逐客令」,命令她回房間做作業。琪琪拒絕聽指揮,表弟順手就拿起了桌上的衣架來個裝腔作勢,琪琪才極不情願地走進房間,「砰」一聲關上門。表弟為自己的簡單粗暴式教育感到滿意,繼續海聊。
跟了進去,預料中,琪琪並沒有打開作業,而是嘟著嘴巴在擺弄桌上的玩具。
我感同身受地說:「琪琪,你最辛苦,個個都在休息,你卻要做作業。」琪琪像遇到了知音,嗶嗶叭叭地說了起來:「對啊,為什麼你們都不用做作業?真不公平。」
我說:「如果你能在客人來之前完成作業,現在你也可以玩了;你嫉妒弟弟妹妹玩樂,但你忘記了你也曾有純玩樂的時光,就像他們也將有作業的經歷一樣。不是嗎?」
在我耐心的分析下,琪琪終於同意了做作業,於是我又給了她只要完成一個科目的作業的玩樂獎勵。
這樣的親子關係,可以說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父母不分場合的強制教育,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用意。
在《熱鍋上的家庭》一書就提到:「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厲聲嚴斥來表現的,是可以一種人性化和靈活的方式表達。」
這麼熱鬧的家庭聚會,就應該人性化地讓孩子一起享受,而不是區別對待。作業可以靈活地商量在聚會結束後,當然更好的方式是安排在聚會前。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就應該在作業面前無條件服從,把孩子當成了大人思維對待。其實是大人都不是絕對自律,小孩卻都講公平,於是孩子所謂的公平成了大人的「病態」。認為她不懂事,親子關係的矛盾就是從互不理解開始。
一、不快樂的人來自充滿壓力的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裡就有一個讓人頭痛欲裂的孩子。主人公布萊斯的大女兒克勞迪婭16歲正值青春期,與母親卡羅琳之間嚴重的矛盾衝突,導致克勞迪婭有了想要輕生的念頭。於是找到了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醫生作為自己的家庭治療師,開啟了家庭治療的一段旅程。
克勞迪婭覺得母親只會頤指氣使地做一件事,就是掌控她,挑剔她的毛病,包括作業,交友,房間衛生等,她在家得到不到溫暖,包容和理解,她沒辦法取悅任何人,也沒有一點家庭地位。於是她用爭吵,離家出走,甚至輕生來對抗與母親的矛盾。
而母親打著做任何事都是關心孩子的幌子,在教育上對孩子獨斷掌控,嚴厲呵斥。加上一個在母女戰中處於「局外人」狀態的父親,總是關上書房門逃避,使三角親子關係更加劍拔弩張。
當遇到問題時,各自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都像刺蝟一樣用言語攻擊對方,絲毫不退讓,唯一沒有做的就是理解對方,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
就像作家蘇珊·福沃德說:「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惡劣不堪!」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指責和怪罪。
指責對方是因為人總是覺得問題都在別人身上,而自己是受害者。但除了指責又什麼都不做,明明知道指責不可靠,還很痛苦,但就是企圖依賴它改變對方。才會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緩和親子關係關鍵在於停止指責,換一種人性化的溝通方式。
比如克勞迪婭很不喜歡母親偷窺她的信件,母親就應該認同並尊重,而不是仗著特權指責孩子對父母隱瞞。
比如琪琪不願意進房間做作業,可以跟她商量什麼時間做,並隨機引導她做個有禮貌的小主人去招呼客人和招呼弟弟妹妹。作業可以換時間做,但禮貌教育的時機不是時時有。
二、父母是原生家庭的復刻者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曾經說過:「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通過治療師深入了解發現,布萊斯和卡羅琳都受自身原生家庭影響很深,都遭遇了極端權威或者極端挑剔的教育模式。
所以長大以後的夫妻倆,雖然相愛,卻無法建立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
當女兒克勞迪婭諷刺挖苦母親時,卡羅琳就忍不住回到從小的「爭吵經驗」,她跟自己媽媽吵架時的狀態上,和女兒互吼。
而布萊斯則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進書房裡,逃避家庭問題。
一個渴求又逃避看見,一個缺少人性化感情,他們都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極為相似。
而原生家庭的惡劣關係像一個魔咒,沒有人意識到要「自救」,要「擺脫」。甚至沒有覺知到這些問題,或者說是一直不願意承認。在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又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新的家庭成員和新身份,新老問題的疊加,就造成了現有代代相傳的局面。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對原生家庭的復刻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說:「問題不是問題,家庭成員對問題的不接納、對抗,或執著於解決問題,才構成了真正的「問題」。
其實卡羅琳她對自己媽媽的獨斷專行原本就有意見,也受夠了這種相處模式,但是又改變不了自己,潛移默化地轉嫁到女兒身上,這樣的家庭氛圍顯然混亂又恐懼。
這種情況下,家庭應該發展出一個新的語言系統。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應該學習談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繼續復刻不管用的舊教條。例如廚房裡需要幫忙的母親不該對女兒說:「你只會偷懶!」她應該說:「我在廚房裡感覺好煩好難過,你可以幫我嗎?」
三、孩子成了隱形的替罪羊
經過治療,大女兒的情況剛好轉,小兒子丹又莫名的繼續背上「替罪羊」的角色。
布萊斯的兒子丹因為一張紙條的事,與卡羅琳相互攻擊起來。丹想讓父親幫忙寫紙條告訴姐姐克勞迪婭,明早借用她的自行車,可是媽媽覺得留紙條實在很蠢,要求丹馬上上床睡覺。
一張紙條三兩分鐘的事情,卡羅琳就是堅決不同意,而布萊斯也並沒有和卡羅琳親商量一下允許孩子這麼做,或者讓卡羅琳親收回決定,而是說他可以幫丹寫紙條,但讓丹自己決定聽爸爸的還是聽媽媽的,這個燙山芋讓丹很左右為難。
布萊斯把問題決定權交給丹,等於無視了卡羅琳的存在,相信卡羅琳也同樣做過無視布萊斯的存在。
無形中孩子成了父母無視對方的「替罪羊」。
一個家庭發生的問題看似教育問題,熊孩子的問題,實則原生家庭衍生出的夫妻原生問題。孩子不過是夫妻原生問題的發洩口。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替罪羊遊戲
布萊斯夫婦無視對方的夫妻關係,像一把雙刃劍一樣垂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身上,他們對彼此意見充耳不聞,卻又互相依賴,於是轉而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壓力。
如果卡羅琳能不那麼斤斤計較,寬容一點給丹幾分鐘,就不存在這種衝突。就能平和地滿足對方要求,愉快入睡。但很多父母就像卡羅琳那樣,只看到按時入睡的規則,不能靈活地處理突發事情,矛盾自然無法避免。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說:「想要改變糟糕的局面,就要善於表現父母人性的一面,摸索著在舊系統中做出變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現在應該試著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統中你和她之間將更會是人對人的關係。最好的情況是成為她可以諮詢的對象,使她樂於接近你。」
《熱鍋上的家庭》講述的是這樣一個真實的家庭治療案例,在不同家庭成員跳出問題的「煙霧彈」中,抽絲剝繭,由兒女和父母的衝突,也挖掘了夫妻二人各自的本質問題。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個人問題,是一個家庭的原生問題。
這本書是1978年首次出版的,因為即使已經時隔40多年,書中所講述的布萊斯一家的問題,仍是當代很多家庭的縮影。如果同樣處在熱鍋中不斷掙扎的你們,不妨走進書本,學習如何停止復刻原生家庭,停止一味的怪罪和指責;停止讓孩子們成為夫妻關係的「替罪羊」。
也許你也能在混亂和恐懼中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