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鍋上的家庭》:停止指責,別讓孩子成為「復刻」的孩子

2020-09-07 糖糖聊育兒

文/糖芯

用個衣架,一分鐘就解決了教育難題是一種什麼體驗?

昨天我姨生日,我們去了一屋子的人和她一起慶祝,午飯後大人們七嘴八舌地聊著家常,小孩子上躥下跳的玩著玩具,甚是熱鬧。

時表弟卻掃興地對讀三年級的大女兒琪琪「下逐客令」,命令她回房間做作業。琪琪拒絕聽指揮,表弟順手就拿起了桌上的衣架來個裝腔作勢,琪琪才極不情願地走進房間,「砰」一聲關上門。表弟為自己的簡單粗暴式教育感到滿意,繼續海聊。

跟了進去,預料中,琪琪並沒有打開作業,而是嘟著嘴巴在擺弄桌上的玩具。

我感同身受地說:「琪琪,你最辛苦,個個都在休息,你卻要做作業。」琪琪像遇到了知音,嗶嗶叭叭地說了起來:「對啊,為什麼你們都不用做作業?真不公平。」

我說:「如果你能在客人來之前完成作業,現在你也可以玩了;你嫉妒弟弟妹妹玩樂,但你忘記了你也曾有純玩樂的時光,就像他們也將有作業的經歷一樣。不是嗎?」

在我耐心的分析下,琪琪終於同意了做作業,於是我又給了她只要完成一個科目的作業的玩樂獎勵。

這樣的親子關係,可以說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父母不分場合的強制教育,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用意。

在《熱鍋上的家庭》一書就提到:「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厲聲嚴斥來表現的,是可以一種人性化和靈活的方式表達。」

這麼熱鬧的家庭聚會,就應該人性化地讓孩子一起享受,而不是區別對待。作業可以靈活地商量在聚會結束後,當然更好的方式是安排在聚會前。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就應該在作業面前無條件服從,把孩子當成了大人思維對待。其實是大人都不是絕對自律,小孩卻都講公平,於是孩子所謂的公平成了大人的「病態」。認為她不懂事,親子關係的矛盾就是從互不理解開始。

一、不快樂的人來自充滿壓力的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裡就有一個讓人頭痛欲裂的孩子。主人公布萊斯的大女兒克勞迪婭16歲正值青春期,與母親卡羅琳之間嚴重的矛盾衝突,導致克勞迪婭有了想要輕生的念頭。於是找到了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醫生作為自己的家庭治療師,開啟了家庭治療的一段旅程。

克勞迪婭覺得母親只會頤指氣使地做一件事,就是掌控她,挑剔她的毛病,包括作業,交友,房間衛生等,她在家得到不到溫暖,包容和理解,她沒辦法取悅任何人,也沒有一點家庭地位。於是她用爭吵,離家出走,甚至輕生來對抗與母親的矛盾。

而母親打著做任何事都是關心孩子的幌子,在教育上對孩子獨斷掌控,嚴厲呵斥。加上一個在母女戰中處於「局外人」狀態的父親,總是關上書房門逃避,使三角親子關係更加劍拔弩張。

當遇到問題時,各自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都像刺蝟一樣用言語攻擊對方,絲毫不退讓,唯一沒有做的就是理解對方,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

就像作家蘇珊·福沃德說:「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惡劣不堪!」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指責和怪罪。

指責對方是因為人總是覺得問題都在別人身上,而自己是受害者。但除了指責又什麼都不做,明明知道指責不可靠,還很痛苦,但就是企圖依賴它改變對方。才會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緩和親子關係關鍵在於停止指責,換一種人性化的溝通方式。

比如克勞迪婭很不喜歡母親偷窺她的信件,母親就應該認同並尊重,而不是仗著特權指責孩子對父母隱瞞。

比如琪琪不願意進房間做作業,可以跟她商量什麼時間做,並隨機引導她做個有禮貌的小主人去招呼客人和招呼弟弟妹妹。作業可以換時間做,但禮貌教育的時機不是時時有。

二、父母是原生家庭的復刻者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曾經說過:「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通過治療師深入了解發現,布萊斯和卡羅琳都受自身原生家庭影響很深,都遭遇了極端權威或者極端挑剔的教育模式。

所以長大以後的夫妻倆,雖然相愛,卻無法建立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

當女兒克勞迪婭諷刺挖苦母親時,卡羅琳就忍不住回到從小的「爭吵經驗」,她跟自己媽媽吵架時的狀態上,和女兒互吼。

而布萊斯則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進書房裡,逃避家庭問題。

一個渴求又逃避看見,一個缺少人性化感情,他們都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極為相似。

而原生家庭的惡劣關係像一個魔咒,沒有人意識到要「自救」,要「擺脫」。甚至沒有覺知到這些問題,或者說是一直不願意承認。在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又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新的家庭成員和新身份,新老問題的疊加,就造成了現有代代相傳的局面。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對原生家庭的復刻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說:「問題不是問題,家庭成員對問題的不接納、對抗,或執著於解決問題,才構成了真正的「問題」。

其實卡羅琳她對自己媽媽的獨斷專行原本就有意見,也受夠了這種相處模式,但是又改變不了自己,潛移默化地轉嫁到女兒身上,這樣的家庭氛圍顯然混亂又恐懼。

這種情況下,家庭應該發展出一個新的語言系統。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應該學習談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繼續復刻不管用的舊教條。例如廚房裡需要幫忙的母親不該對女兒說:「你只會偷懶!」她應該說:「我在廚房裡感覺好煩好難過,你可以幫我嗎?」

三、孩子成了隱形的替罪羊

經過治療,大女兒的情況剛好轉,小兒子丹又莫名的繼續背上「替罪羊」的角色。

布萊斯的兒子丹因為一張紙條的事,與卡羅琳相互攻擊起來。丹想讓父親幫忙寫紙條告訴姐姐克勞迪婭,明早借用她的自行車,可是媽媽覺得留紙條實在很蠢,要求丹馬上上床睡覺。

一張紙條三兩分鐘的事情,卡羅琳就是堅決不同意,而布萊斯也並沒有和卡羅琳親商量一下允許孩子這麼做,或者讓卡羅琳親收回決定,而是說他可以幫丹寫紙條,但讓丹自己決定聽爸爸的還是聽媽媽的,這個燙山芋讓丹很左右為難。

布萊斯把問題決定權交給丹,等於無視了卡羅琳的存在,相信卡羅琳也同樣做過無視布萊斯的存在。

無形中孩子成了父母無視對方的「替罪羊」。

一個家庭發生的問題看似教育問題,熊孩子的問題,實則原生家庭衍生出的夫妻原生問題。孩子不過是夫妻原生問題的發洩口。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替罪羊遊戲

布萊斯夫婦無視對方的夫妻關係,像一把雙刃劍一樣垂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身上,他們對彼此意見充耳不聞,卻又互相依賴,於是轉而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壓力。

如果卡羅琳能不那麼斤斤計較,寬容一點給丹幾分鐘,就不存在這種衝突。就能平和地滿足對方要求,愉快入睡。但很多父母就像卡羅琳那樣,只看到按時入睡的規則,不能靈活地處理突發事情,矛盾自然無法避免。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說:「想要改變糟糕的局面,就要善於表現父母人性的一面,摸索著在舊系統中做出變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現在應該試著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統中你和她之間將更會是人對人的關係。最好的情況是成為她可以諮詢的對象,使她樂於接近你。」

《熱鍋上的家庭》講述的是這樣一個真實的家庭治療案例,在不同家庭成員跳出問題的「煙霧彈」中,抽絲剝繭,由兒女和父母的衝突,也挖掘了夫妻二人各自的本質問題。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個人問題,是一個家庭的原生問題。

這本書是1978年首次出版的,因為即使已經時隔40多年,書中所講述的布萊斯一家的問題,仍是當代很多家庭的縮影。如果同樣處在熱鍋中不斷掙扎的你們,不妨走進書本,學習如何停止復刻原生家庭,停止一味的怪罪和指責;停止讓孩子們成為夫妻關係的「替罪羊」。

也許你也能在混亂和恐懼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熱鍋上的家庭》:別讓孩子成為夫妻矛盾的「替罪羊」
    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開始互相抱怨,然後彼此爭吵,卻全然忘了最初爭吵的目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整個家庭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家庭成員之間就像被拋進了熱鍋中的螞蟻,焦慮而痛苦。
  • 《熱鍋上的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出問題背後,很大是父母的責任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告訴你,「生病」的不光是你的子女,而是整個家庭。孩子的一些心理行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除了本質之外,和所處的家庭結構、家庭關係以及父母個性,父母間的關係也密切相關。透過《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家長們或許能找到家庭系統性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包括孩子以及夫妻之間的關心,有時候不需要割裂地看,放在整個家庭關係中會變得豁然開朗。
  • 《熱鍋上的家庭》:「有怎樣的家庭」就有怎樣的孩子
    人類生活中對個人成長最有力的影響,不是個體,也不是他所屬的工作團體或社會團體,而是家庭。——《熱鍋上的家庭》這句話是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合著的《熱鍋上的家庭》,提到的一個觀點。最近讀過《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才知道問題並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家長的情緒。換句話說,家長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是為孩子好,所以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比如說讓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用目使頤令的態度去命令孩子,不給孩子一丁點反駁的空間。
  • 當親子問題成為父母婚姻關係的替罪羊,這就是熱鍋上的家庭
    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我不知道,但是當我讀到《熱鍋上的家庭》裡說,「孩子尿床,丈夫酗酒,夫妻考慮離婚,妻子沮喪,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優等生成績突然一落千丈,症狀不過是家庭巨大壓力的冰山一角」的時候,我想,這本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 《熱鍋上的家庭》: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要注意的兩點
    熱鍋中的家庭》一書中講述的大衛女兒正是這樣。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都任職於威斯康星大學精神醫學系,並參與了兒童與家庭研究計劃。他們堅持要大衛家的五位成員都參與治療過程,最終化解了這家的家庭危機。他們將整個家庭治療的過程記錄下來,整理成了《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這本既有治療過程,又加入心理學理論的書籍一上市,就成為了暢銷書。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治療師層層剖析16歲女兒離家出走的深層原因
    11歲的兒子看爸媽吵得不可開交,故意把6歲的妹妹弄哭,爸媽停止了爭吵,過來安慰小女兒。這一幕是《熱鍋上的家庭》布萊斯家經常發生的事情,這個家庭生病了,苦不堪言,但他們及時尋求到家庭治療師的幫助,最終使他們家走向健康成長的方向。《熱鍋上的家庭》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和醫學博士卡爾·惠克特。
  • 給生了病的家庭治療,好過你孤獨一人生病 |《熱鍋上的家庭》
    當家庭出了問題,人就如熱鍋之蟻,煎熬無助。家庭,便也成了「熱鍋上的家庭」。映心堂諮詢師們,從不同角度,談了對《熱鍋上的家庭》的讀後感受。《熱鍋上的家庭》是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之作。它提示我們:當一些問題出現的時候,不必想著孤軍奮戰,可以藉助家庭治療,更好地包紮創傷,治癒關係。
  • 《熱鍋上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模式,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熱鍋上的家庭》是一本幫你解決婚姻、孩子和自身問題的書籍。書中的治療師卡爾.惠特克是家庭治療的先驅,他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出強烈的批判,開創了一套全新的、很有價值的家庭治療模式。本書以案例的形式的呈現,雖然講的是布萊斯一家接受治療的全過程,但實際上融合了無數個接受治療的家庭。
  • 《熱鍋上的家庭》:鬧自殺女兒是替罪羊,貌合神離的父母才是根源
    但是《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說的是一種全家人一起接受心理治療的方式。這種方式與常見的對單個人的心理幹預很不同,每次進行心理幹預時,家庭成員的每個人都在場——意味著家庭內部所有的矛盾、衝突、問題等,都會暴露在外人面前。《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是以一個真實案例為基礎,結合了其他案例的一些情況,寫成的一本書。
  • 《熱鍋上的家庭》: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奇怪的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或者能幫我們撥開迷霧,更加理性地審視自己的成長軌跡,讓我們找到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深刻的影響,並且實現自我救贖。熱鍋上的家庭》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7分,樊登讀書會的收聽收看量達到了1300萬,是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美國權威心理學雜誌《今日心理學》、《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強烈推薦的必讀書刊之一。
  • 《熱鍋上的家庭》|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學生跳樓、小學生作業問題、青春期孩子叛逆……一直困擾著無數的家庭。父母把矛頭直指孩子,但是他們不明白,其實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而《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正是幫助我們找出問題,並利用家庭治療的方式解決問題。
  • 《熱鍋上的家庭》: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為什麼出現叛逆行為嗎?
    這就是《熱鍋上的家庭》書中的內容,你可以把他當作一本小說來看,這是兩位作者——卡爾和奧古斯都,同時也是家庭治療師將真實的一個家庭治療案例寫出書,告訴我們:家庭就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家裡每個人之間都在相互作用,沒有一個人能置身事外。
  • 《熱鍋上的家庭》:三個角度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心理真相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博士納皮爾教授和醫學博士卡爾教授布萊斯一家的家庭體系中,夫妻關係逐漸冷淡,妻子對丈夫有怨言,但是他們不願意正面衝突破壞感情,妻子通過教育女兒的方式向丈夫表達不滿,以此獲取丈夫跟她站在同一陣線上,而女兒發現自己跟母親爭吵會促進父母關係和諧,也會無意中犧牲自己,促進家庭和諧。這種模式無疑是錯誤的,夫妻關係的解決只能靠夫妻雙方,而不是把孩子當做替罪羊。
  • 《熱鍋上的家庭》:沒關係,有辦法
    提起原生家庭,可能很多人都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情緒。這個詞背後帶了沉甸甸的力量,好像隨之而來的就是有關家庭的種種問題和抱怨。而《熱鍋上的家庭》一書,帶我們看到了家庭裡更多的「真相」。這些真相,包括我們常常能看見的那些傷與痛,也包含我們可能忽視掉的愛與在乎。
  • 書評《熱鍋上的家庭》:看一個家庭如何走出煎熬
    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可見螞蟻在熱鍋之上不得安寧,焦躁異常,卻沒有解決之道,只能於熱鍋之上烤乾消亡……螞蟻的境況十分緊急,《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所描寫的大衛一家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個人治療無果的情況下,大衛卡羅琳一家找到了卡爾.惠特克及奧古斯都.納皮爾做家庭治療。惠特克及納皮爾密切配合,與大衛家庭開始了家庭治療的探險之旅……2 他們是誰……惠特克及納皮爾是誰?不可否認他們是出色的家庭治療師,同時他們兩人又是《熱鍋上的家庭》一書的作者。
  • 《熱鍋上的家庭》:家有「叛逆」的孩子,到底是誰的錯?
    我用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用一個詞概括感想的話,就是「驚嘆」,用一句話形容的話,就是「我的認知被重塑了。」甚至是再往上延伸一代的原生家庭問題。傳統意義上我們只會覺得一個家庭出現了矛盾,是因為叛逆的孩子或者是不負責任的父母,這些都是個人的情況,要解決問題也是從個人出發,教給這個「看似有問題」的人該怎麼改正,怎麼調節自己的情緒,怎麼控制等等。但這本書卻提出了「家庭系統」的概念,告訴我,你沒有辦法將個人與家庭割裂開來。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 你指責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但會停止愛自己
    你指責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一個抑鬱症的孩子在複診,看見小孩子在看書,於是醫生表揚了一句孩子真用功。本來表揚孩子是一件好事,沒想到母親卻說出一句帶有鄙夷和嘲諷味道的話:「用功,假用功。」醫生頓時被母親氣得跳腳,也很無奈。無論醫生怎麼叮囑父母不要這樣說,父母還是習慣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費盡心機把孩子心裡的傷痛撫平了,家長卻又輕而易舉地用一句話把孩子扎得滿身血窟窿。被父母不斷否定貶低的孩子,真的不在少數。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有不可撼動的位置。
  • 《熱鍋上的家庭》:一個故事一個真相一個方案,讓家庭走出危機
    我們往往怪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殊不知,孩子的問題只是婚姻家庭問題的冰山一角,孩子出了問題,更多情況下是整個婚姻家庭存在嚴重問題。有多少家庭的生活在矛盾、爭吵中度過,像處在熱鍋裡。又有多少家庭,為避免衝突而維持表面的和平。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或互撕或暗戰。 很多家庭 ,就像處在熱鍋上一樣焦灼。
  • 暢銷40年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家庭衝突的背後是愛的牽絆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一本暢銷40餘年的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經典著作,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家庭治療領域的著名諮詢師: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