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原生家庭的「索取」,義務與人情的衡量,會決定你的人生走向

2020-12-20 錦鯉媽咪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近期熱播的《都挺好》也劇終了,結尾引得觀眾熱議,其實《都挺好》的作者和《歡樂頌》的作者是同一個人,都是圍繞原生家庭相關問題展現。兩部劇中,受原生家庭迫害的兩個主角人物,一個是蘇明玉,一個是樊勝美。雖然有著類似的境遇,但是人生軌跡卻是大不相同。

蘇明玉和樊勝美相同境遇,不同的人生

蘇明玉從小在一個不是很富裕的家庭長大,家裡有兩個哥哥,重男輕女的思想,導致明玉在家裡的地位不是很高。母親強勢,父親遇到事情躲在牆角,不會說一句公道話。

明玉從小連買本習題母親都不給,而哥哥想要找個好工作,就開始買房託關係找工作。而明玉明明成績優秀,卻被母親安排上師範大學,希望以後找個老師的工作,可以踏踏實實地嫁人。當然明玉開始對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一次次地反抗,造成和母親的矛盾,最後發誓不再是蘇家人,不花蘇家一分錢。

當然從那之後的明玉每天做家教,發傳單,每天做著很多的兼職,直到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導師老蒙,帶著明玉走上了商業圈,最終成為了一個公司相當重要且有能力的人。

而樊勝美擁有著和明玉類似的境況,卻過得不如明玉硬氣。樊勝美家裡有個哥哥,從小的環境並不好,好不容易逃離了家庭,考取了大學,在上海找到了一個好的工作,也算是一個大公司資深的HR,其實本來可以混得很好,但是樊勝美一家都是吸血鬼。

哥哥和侄子的生活費都由樊勝美支出,即使知道自己在這個家庭毫無地位,樊勝美卻每次都拒絕得不徹底,因此樊勝美在偌大的上海,想要立足是何其的難,這就造成了樊勝美希望嫁一個有錢人,來改變自己現在的處境。

生活中,很多受到原生家庭迫害的人,最終有幾個能變成像蘇明玉這樣的?大多數甚至連混成像樊勝美這樣的都比較難

現實生活中,受重男輕女家庭影響的女孩,如果不能通過自己改變命運,想通過嫁人來改變命運也是比較難的。畢竟這個社會還是比較現實的,所有家庭都希望自己孩子的另一半,可以是門當戶對,這樣吸血鬼似的家庭,很少人願意去接觸。

原生家庭幾類情況,對孩子的影響

不同的家庭都會存在不同的問題,當然父母處事原則的不同,對孩子未來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

1、重男輕女

重男輕女在上個世紀是很普遍的現象,男孩子是這個家庭的支柱,而女孩子長大了終究是要嫁人的。這種家庭裡出生的女兒,從小開始就和哥哥或者弟弟的待遇不同,例如明玉就是典型的例子,哥哥都可以吃雞腿,而自己只能吃青菜,每天放學還要給哥哥洗衣服。

從小就受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就會變得非常缺愛,害怕失去,也特別自卑,且不自信。

2、父母總是希望女兒多扶持兒子,養出「扶弟魔」

「扶弟魔」是網絡比較流行的詞,這樣的姐姐,一輩子都在為自己的弟弟付出。父母長時間通過女兒來扶持兒子,兒子會覺得應該的,最後變成了爛泥扶不上牆的人。凡事不通過自己的雙手,就想靠自己的姐妹,最後變成一個一無是處的男人。

3、父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易養出「鳳凰男」

有些父母把會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砸鍋賣鐵也希望兒子出人投地,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凡事太過,總會適得其反。寄託的希望越多,對孩子的期望就會越大,一旦孩子滿足不了這個期望,就會拿出「供你上學」這件事,當做「必殺技」。

很多「鳳凰男」就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和妻子發生爭執的時候,永遠站在父母的那一邊,對於眼高手低的親戚來投靠時,又舍不下面子拒絕。

4、家庭暴力

從小生活在父母家庭暴力環境下的孩子,會對婚姻家庭產生恐懼心理,很難與人發生親密關係,甚至對人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不容易接受他人。有些甚至受到父母親的影響,在結婚之後,也有有一定的暴力行為。

5、父母離異

從小父母離異的孩子,一般不是跟著媽媽生活就是爸爸生活,無論是哪一方,內心對家庭都是有一定的缺失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無論哪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父母的離異,會給孩子的童年蒙上陰影。即使成年之後,也極度害怕失去,有時甚至想去擁有卻又不敢靠近,產生一定的矛盾心理。

深受原生家庭的迫害,該怎樣讓自己過的更好?

原生家庭的問題,造成了很多孩子從小生活的不如意,從小就想快點長大,走出這樣的家庭。當然有些孩子可能受不了這樣的折磨,在成年之後就離家出走,外出打工,不再管家裡的事情,甚至和家庭一刀兩斷。

當然也有人在成年之後,就外出打工,但是依舊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心裡再多委屈,不會反抗。因此,深受原生家庭的迫害人,想讓自己過的好,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多盡義務,少講人情

家庭重男輕女,從小不受重視,無論做什麼,父母眼裡只有哥哥或者弟弟。這種情況對父母的撫養之恩,該報答依舊報答,但是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不承擔

就像明玉可以指著蘇明成的鼻子說他啃老,罵他不要臉,就是這麼硬氣。對於不公平的情況,就一定會發出抵抗。但是樊勝美與此不同,對於哥哥無止境地索取、惹事,自己總是默默承受,只要媽媽跟她說在家有多麼的不容易,連吃的都沒有,都給哥哥了,樊勝美就會心疼父母,自己收緊腰包給媽媽寄過去,但是媽媽依舊來補貼給哥哥,從來不考慮樊勝美能不能在上海立足。

對於這種情況儘自己應盡的本分就可以了,不要讓人養成吸血的習慣,否則突然有一天想斷絕這個吸血的行為,對方還會恨你,這種人永遠不知道知足

2、讓自己放下

從小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長大之後,依舊是內心傷痕累累。無法忘記父母的行為,甚至成年結婚之後,還要對原生家庭不停地付出,內心滿是怨恨,其實對於這種傷害已經造成了,能做的只有把這種傷害降到最低,不要再進行延續下去。

放下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解脫,能相處就繼續相處,如若不能,就選擇不相處。總之一定不要一直在心裡徘徊,也不利於心理健康的發展。

3、不被綁架,做自己

很多原生家庭的受傷害孩子,長大之後,依舊是不被父母喜愛,甚至被肆無忌憚地搜刮、吸血。當孩子開始拒絕這種行為,對這種行為開始反抗的時候,父母就會開始進行道德綁架,覺得作為子女,把你養這麼大,現在能掙錢了,就應該給自己的這個家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不這麼做,就會覺得養了個白眼狼。

這個時候不要被道德綁架,心裡明白就好,跟著自己的內心走,本來就奢求不了的愛,就沒必要再去強求了。

原生家庭的傷害已經造成,過多糾結,怨恨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要想下半生不再受到迫害,一定要「快準狠」,明白自己想要,斬斷與自己無關的,忘記曾經的煩惱,向未來出發。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但是,到我們成年才發現,這樣會抑制我們發展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導致我們面對複雜的社會是,缺乏承擔責任的能力和勇氣,也沒有足夠的信心與人社交。很多人因此變成「啃老族」。 在了解了原生家庭之傷的源頭後,你會發現,其實你並不能把人生中所有的不順心都歸咎於父母,因為你和你的父母一樣,都是時代、家庭、個人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你的父母可能至今依然沒有很多的資源和途徑去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緣由,他們不知不覺地當了受害者,又不知不覺地當了加害者。
  • 簡談學堂 | 原生家庭--人生的起源與延伸
    近日,「原生家庭」這一名詞頻頻出現在各大流量平臺上,尤其是向觀眾展示三種不同成長環境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以及直指原生家庭問題的影視劇《在劫難逃》,兩者聯袂將「原生家庭」的熱度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行為比物質更重要可能有些人會認為,一個物質條件好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有天然的氣質與良好的性格;而物質條件稍差的家庭,因為不具有種種條件,所以在孩子的氣度養成方面就會差上一些。但事實確是如此嗎?
  • 簡談學堂|原生家庭——人生的起源與延伸
    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隱秘的、直接的、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所以,對於這一名詞的了解,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尚未成婚的子女與家長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對於孩子仍在初中、高中且並未去其他城市讀書而長時間不回家的家庭來說,就仍處於「原生家庭」的範疇。
  • 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浪潮工作室的文章《原生家庭理論都是胡說八道》在知乎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絕大部分用戶都表示我們從小被父母言傳身教,原生家庭一定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並不是絕對的,我們仍有能力去減小甚至擺脫這種影響,去過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這些言論與《原生家庭》一書所表達的思想不謀而合。
  • 原生家庭只能影響你一陣子,不能決定你一輩子
    當我們成年以後,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自主選擇的,原生家庭並不能決定我們過得怎麼樣,主動權在我們自己手裡,成年以後我們完全有能力化被動為主動,有能力自主的脫離改變原生家庭帶給自身的影響,並不是說原生家庭會跟隨我們一生,影響我們一生,就看自己有沒有想要改變與脫離的決心。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無聲告白》裡有這樣一段關於原生家庭的描寫,印象很深:「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在我的印象中,【原生家庭】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陌生的。當我步入成年,看到同齡孩子有的我沒有;同齡學生用的我沒有,在此刻,我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和他們不一樣?內心的自卑情緒也會逐漸湧現。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其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這類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這是關於【原生家庭】的名詞解釋。)
  • 《原生家庭》:孩子,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帶有原生家庭的東西,包括性格、脾氣、習慣等等,這些是我們在無形中慢慢被滲透的結果,而一些不好的影響,我們可能也會被複製到下一代身上。如果這些觀念你有3條以上符合,說明你仍然處於和父母的糾纏關係中。這些觀念會阻礙你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加大你對你父母的依賴,也剝奪了你作為成人的權力。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
  • 不管你的人生有多麼的不堪,也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然而不同的人在面對這4個字的時候,卻選擇了不同的態度,有的人選擇積極的面對,並且開始試著做出改變。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將這4個字當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藉口,認為自己之所以無法取得成功,之所以會淪為一個失敗者,都是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 顯然,這樣的一種認知是極其錯誤的。
  • 西安原生家庭紀實:父母影響了我人生的底色
    就像《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你很難直接用「善」或「惡」去定義這個複雜的小孩,他接濟朋友但又陷害朋友、乖巧懂事卻會借刀殺人。看似出乎意料的性格轉變,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每個孩子性格的養成,追溯到根源,都是出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說到底,是父母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溫度與底色。
  • 《都挺好》| 原生家庭不能決定你的一生
    這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著實有點火,去年《都挺好》這部劇再次掀起了一波話題熱議,今天也和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那麼什麼才是「原生家庭」?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那個家就是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找回來
    我們一生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長大的家,這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另一個是我們成年後進入婚姻組成的新家,那是我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擅長發現別人的缺點,且一針見血,這很聰明,但不是什麼智慧,因為它只會令自己痛苦。原生家庭會讓一個人變得對外界敏感、警惕,不信任,卻偽裝得很堅強、無所畏懼,實際內心很累。他偽裝的堅強是為了保護自己,但面對別人時,防禦心太重,很難給到別人溫柔的愛。
  • 《重啟人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日後的影響,意義是巨大的。很多上了熱搜的案例,追蹤溯源,幾乎都是關於親生父母和原生家庭,童年治癒和親情之痛。已經成年,仍突圍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經衰老,卻無法靠近親生孩子的父母。為何最愛的人,相愛相殺?這種問題,如何破?《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可以為我們答疑解惑。
  • 受困於原生家庭,或是你自己的選擇
    朋友為什麼會有這種要求?這還要追溯到她自己的原生家庭,即她與媽媽的相互影響上。朋友她總體來說是一個合群的、自律的、有些才能的職場與家庭兩棲的女性。可是她卻始終認為自己的脾氣太差,這是自身的巨大缺點,這個缺點甚至妨礙到了她的職場升遷。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超越原生家庭
    每一部都能掀起一場關於原生家庭的大討論,並讓很多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縮影。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了困境,也常常會從原生家庭上尋求答案,剖析根源。 缺乏安全感,是因為小時候不被父母重視;現在自卑、不自信,是小時候父母的語言暴力造成的;不信任感情、恐婚、戀愛不順利,也是小時候父母感情不和、經常爭吵引起的。
  • Twins出道19周年,阿嬌和阿sa的兩種人生,藏著原生家庭的宿命
    19年的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唯一不變的是Twins,這也是我們愛這個組合的原因之一吧。其實更讓我感慨的是,回過頭去看阿嬌和阿sa的人生,會發現兩個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經歷風風雨雨的阿嬌,還是沒能等到下一站幸福。
  • 「原生家庭」只是起點 後天努力才能決定未來
    前不久上映的青春電影 《狗十三》,讓大家熟悉的「原生家庭論」再次躍入公眾視線。更多人將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解讀為:「來自家庭的『愛暴力』,是導致我們這代人敏感、膽怯、自卑、多疑等負面性格的重要因素。」更有評論指出,「這部電影剖開這些家庭相處,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為何會成為今天的我們」。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金馬影后春夏在《奇遇人生》中說:「我家庭中沒有一個女性婚姻幸福,我雖然希望婚姻能長久幸福,但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生活中,持類似「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人數不勝數。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他的原生家庭,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枷鎖,想要斬斷,就從學會和父母對峙開始
    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 了解「有毒父母」的教育類型,是擺脫不良影響的前提條件「有毒父母」是在《原生家庭》中所指出的一種父母類型,在書中也有明確的說出這類父母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 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你一定要走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和親生父母組成的家庭。在一個健康或者正常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自然會獲得自尊、自愛和自信。而有些原生家庭,在本書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看來,就是「有毒的」家庭。中國有句古話:子不教,父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