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幾個場景,想必很多家長都很熟悉:
寫作業時,看到孩子做錯了,順口就是一句:你怎麼這麼笨?孩子期末考試沒發揮好,家長開完家長會,回來就斥責孩子:你真讓我丟臉。孩子到外面玩,玩的很盡興,可是把衣服鞋子都弄的髒兮兮,自己的臉也成了大花貓,此時,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就來了一句:你是從垃圾堆裡揀出來的嗎?
或許說者無意,但我們的小聽眾在聽到自己最愛的父母說出這些話之後,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
隨著時間的累積,慢慢地,本該優秀的孩子,也逐漸發展成了問題孩子。
當然,上面例舉的只是一些養育過程中的一些常見的大眾問題,還有一些大問題,比如情感虐待、軀體虐待等,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看過這樣一句話:在中國,一個人,最痛的傷疤和最深的牽掛,都是家。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日後的影響,意義是巨大的。
很多上了熱搜的案例,追蹤溯源,幾乎都是關於親生父母和原生家庭,童年治癒和親情之痛。
已經成年,仍突圍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經衰老,卻無法靠近親生孩子的父母。
為何最愛的人,相愛相殺?這種問題,如何破?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可以為我們答疑解惑。
02
作者金尚,本名李紅豔,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已出版心理學專著《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等,並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
本書是作者思考了20年的研究成果,也是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
與很多著作不同的地方是,這本書更多的重點部分,在於實際操作和實際運用,是一本拿到手後就可以直接操作運用的工具書。
03
主持人蔡康永說過一句話:有時家人真可怕。
很多人在做了家長之後,總是會有掩飾不住打孩子的衝動。
當孩子不停哭鬧時;當遭遇了不順心的事情時;當與配偶吵架時……這種衝動就會特別的強烈。
很多時候,與其說是孩子有什麼問題,不如說是父母自身的情緒失控。
但是,我們最大的悲哀也在於: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既然逃無可避,那麼不如迎頭而上,跟著作者學習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書中首創的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具體分為5個步驟:
一是重塑安全感,虛擬愛之療法
都說愛是治癒一切的力量,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堅信自己的生命是在愛中誕生,在愛中成長的,那麼,他的一生,也將會是幸福快樂的。
虛擬愛之療法就是在病人還沒有足夠強大的自體去承受人生真相的時候,給自體注入一些能量和生命力。
在實際治療中,可以根據創傷的輕重程度,選擇敘事療法,SAT催眠或者是時間線催眠的方法,給受創傷者重新構建一個充滿愛的溫情故事,從而改寫父母的故事,而且將這個故事深入潛意識中,消除創傷記憶,讓他感覺到自己在愛中誕生,在愛中成長,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從而給受創傷的人的身體注入能量和生命力。
二是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當下
當對愛有了一個堅定的信仰之後,我們就可以直面一個慘澹的人生: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樣揭傷疤的好處,本質上就是一個對悲傷的哀悼。
哀悼,是在經歷了喪失之後,在某種程度上對某人或某事情感投資的收回,其過程大概分為4個階段:不可置信或者麻木——情感大爆發——尋找往日痕跡——接受並面對現實。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悲傷,會痛苦,也許還會產生憤恨。
但哀悼過後,你會發現,過去的傷害,並不是你的錯,而是因為你的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的種種差錯,你無須為此負任何責任。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哀悼是完結悲劇的終結力量,哀悼意味著完整地體驗了生命中該有的情緒。
三是消除內疚感,重建清白感
中國傳統的「孝道」,讓大多數子女都無異味父母對子女是有「恩」的。
但事實上,父母養育子女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子女也享有獨立的自我,並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正如胡適所說:「譬如樹上開花,花落偶然結果,那果便是你,那樹便是我。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清楚了這一點,就會意識到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更是相互的。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對方一味地要求你做犧牲,甚至是攻擊你侮辱你,那絕不是真的愛,你可以選擇退出,完全不必愧疚。
四是消除羞恥感,重建價值感
在原生家庭中遭受傷害,會使人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或低人一等,這就是可怕的羞恥感。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敢於表達。愛的時候需要表達,感覺不到愛也需要表達出來。
如果由於羞恥感而沒有表達出來,父母就會認為自己做的沒問題。
溝通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之後,不再束縛在父母的情感綁架之下,學會自我理解、自我接納、自我鼓勵,與內在的自己和解。
五是尋找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武志紅說過:生命的意義在於成為你自己,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每個人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一個人活著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
世間各種療法不離其蹤,歸根結底都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外境由心造,用正確的方法,改變了靈魂狀態之後,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就改變了。
本書除了實用性和操作性強之外,而且語言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很有吸引力,非常適合心理學入門的人群和心理諮詢從業者閱讀。
如果你也喜歡,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