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2020-12-17 了凡心療愈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比如每個家長在潛意識層面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但是現實跟理想的差距實在有點大,我們大部分人終將一生平凡碌碌無為地度過這一生。但是父母不可遏制的驅使孩子踏上一條不可能到達終點的道路。因為我們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會不斷的孩子施加壓力,去實現那個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去達成自己曾經沒有達成的目標,去彌補自己未曾被滿足的缺憾。

那麼我們讓孩子讀書並不是口口聲聲為了孩子好,是在我們內在焦慮感驅使下的必然行為,會將小概率事件通過頭腦思維的加工變成絕對化真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於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理將讀書曲解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通道,成為日後被迫謀生的手段。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社會裡,有多少人藉助讀書之名作為拒絕融入現實生活的藉口,讀書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最後一個堡壘,讀書當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何讀書卻成了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使命而讀書,那麼它必將成為一個負擔,他們多數都是被動的帶有沉重感地去讀書,就成了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讀死書!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在的欲望,當自己的能力不能支撐起自己的欲望,痛苦就產生了。讀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再囿於父母給自己劃定的圈子過著祖輩一樣的生活,去經歷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選擇。不是要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人生而不是被迫謀生!當孩子對讀書有了這樣認知轉變,就會帶有極大主觀能動性地去讀書,他們可不是為了父母而讀書,是為了自己而讀書,也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提升能力,為了提升認知,為了擁有更多人生選擇而讀書!表現出來極大的自我意識。

控制欲強烈的原生家庭導致孩子往往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自我意識人格也不會完整,遇到事情沒有自我選擇的能力也沒有擔當的勇氣。內在的心理標準都是父母指定的,他們只是父母的影子。脫離這些標準他們舉步維艱,但是潛在的自我意識與這些標準會發生強烈的碰撞跟衝突,所以痛苦也就如影隨形了。在青春期表現出來的就是叛逆。意識療法(TOC)認為每個人都會經歷叛逆期,叛逆是自我整合心身的過程,有的人很幸運他能夠走得出來。有的人可能會發展為心理疾病或者人格障礙,所以契合的阿德勒的那句名言: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療愈童年,幸福的人被童年療愈一生!

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缺失的時候,只能同流於群體意識,像是海底的裙帶菜一樣隨波逐流。在家裡依附於父母的意識,步入社會要依附於他人的意識,發展為討好型人格,當我們的意識落在別人那裡,我們就會不斷地去發現自己身上的種種不足,進而不斷想著如何想方設法去改造自己,試圖讓自己變得跟別人一樣優秀,而實際所謂的優秀,只不過是你頭腦的評判標準,別人所展現出來的恰好是想讓你看到的那一面!但是人際交往之間的衝突也恰恰來自於這裡,當你不符合我的標準,我就想要改造你,於是就產生所謂的意識形態。

相關焦點

  • 分析原生家庭要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嗎?尋找心理卡點釋放自己
    ,最後來自外界的冷漠,讓自我受到嚴重的傷害,但這個時候頭腦的思維模式早已經固化,不管受不受到傷害,孩子都沒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種刻板的思維模式,因為已經深入到潛意識層面形成他們的行為方式。通過有意識的行動踐行,慢慢的有一天你會忘了自己的自卑,自信就是給你最大的獎賞!你已經變得覺知,你已經超越了自卑。這也是意識療法的知行合一。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其中,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最大,甚至是影響了一生。在原生家庭當中,孩子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並且模仿父母的行為。他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於是,在家中獲取的關於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當做普世真理,深深銘刻於心。
  • 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文|水月正能量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個話題近日在網絡上討論十分熱烈。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心情容易抑鬱、焦慮,對人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在社交、職場、親密關係中屢受挫折。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困惑,區別在於程度的深淺。
  • 自我覺察丨為什麼原生家庭總是輕易背鍋?
    這些年很火的一個概念:原生家庭原罪論。有一丁點兒的雞毛蒜皮的事兒,都能推到原生家庭上去。工作不順利,性格內向自卑敏感,感情失敗缺愛缺安全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生家庭成了最大的背鍋俠,所有的負能量都能輕易找到源頭。你看,都是因為我原生家庭…….那麼,原生家庭真的這麼可惡嗎?
  • 自我覺察丨為什麼原生家庭總是輕易背鍋?
    這些年很火的一個概念:原生家庭原罪論。有一丁點兒的雞毛蒜皮的事兒,都能推到原生家庭上去。工作不順利,性格內向自卑敏感,感情失敗缺愛缺安全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生家庭成了最大的背鍋俠,所有的負能量都能輕易找到源頭。你看,都是因為我原生家庭…….那麼,原生家庭真的這麼可惡嗎?
  •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包括了三個層次,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的發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自我意識的形成各有特點。
  • 自我在,意識在?
    意識的最大謎題在於,物質為何會被感覺經驗(felt experience)照亮。畢竟,我們都是由粒子組成,它們與陽光下旋轉的微粒別無二致,而構成我們身體的原子也曾構成宇宙中的繁星。它們穿越了數十億年來到這裡,成為了此刻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你。
  • 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人格結構中的自我調控系統和自我意識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近年來,考查角度越來越多樣化,且考生容易將二者混淆,需要廣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深入備考。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就是人格發展的內部因素。自我調控系統是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
  • 心理學:不必治癒原生家庭的傷,也能達到自我成長
    雖確實因父母的某些傷害,受到心理創傷。但這是整個家族系統的責任,父母同樣未能倖免。對原生家庭錯誤認知形成的原因為什麼人們揪住原生家庭不放,認為它是不幸的罪魁禍首?原因到底是什麼?1.社會輿論導向的影響。
  • 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近教師招聘正處於積極備考的階段,而且很多考試都出現了主觀題的考點,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下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一、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是隨年齡增長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的。在整個小學時期,小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發展,但不是直線的、等速的,既有上升時期,也有平穩發展時期。
  • 大學生為何關注自我意識
    他所說的「第二次出生」就是指人進人青年階段以後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他用「自我發現,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擴大了的生活領域」等特徵來描述這一階段。這個階段青年大學生不僅在情緒上從青少年時期的「疾風怒濤」過渡到相對平穩,不僅對自身的興趣濃厚,對他人的評價也更為敏感,並會為此而體驗到或自卑或自豪的情緒狀態,希望通過觀察自已以及他人的評價來探索和確立真正的自我。
  • 《原生家庭》: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彼此都有自我界限感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隨意評判,都會不同程度地扭曲或切斷孩子的知覺、感覺或思考、直覺,那孩子自我感就很容易缺失。作為父母,也許我們會有意無意間對孩子評價,指責,否定,幫他們做判斷。從「媽媽→孩子」與「孩子→媽媽」的方式對比中我們反思發現,父母育兒最大問題是包辦代替太多,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太少。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即使生理上長成為大人,但他時刻都需要一根可以時刻提住手足的「木偶提線」。滑稽的是,這根提線孩子起初是拒絕的,而是被父母強捆綁了上去。這樣的過程,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習得性無助」。
  • AI啟示錄:人類並沒有真正的自我意識
    那麼,為什麼人類一邊說自己有意識,一邊又否認Facebook的面部識別算法有意識呢?我們之所以有意識,是因為我們不僅有區分事物的能力,還有識別第一種能力存在的能力。我可以說,我正在看電腦屏幕,確實有我們通常所說的體驗,這會被解釋為獨立的東西(虛幻的我)從身體內部的某個地方目擊視覺刺激。
  • 自我覺察丨如何打好原生家庭這張爛牌
    這些年很火的一個概念:原生家庭原罪論。有一丁點兒的雞毛蒜皮的事兒,都能推到原生家庭上去。工作不順利,性格內向自卑敏感,感情失敗缺愛缺安全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生家庭成了最大的背鍋俠,所有的負能量都能輕易找到源頭。你看,都是因為我原生家庭…….那麼,原生家庭真的這麼可惡嗎?
  • 教師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也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成分。教師自我意識的內容除了包括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對自身教育教學的意識,特別是對課堂教學的意識。教師自我意識的特點集中表現在自我概念與自我評價方面。
  • 教師自我意識
    教師自我意識的內容除了包括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對自身教育教學的意識,特別是對課堂教學的意識。教師自我意識的特點集中表現在自我概念與自我評價方面。教師自我概念分為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鏡中自我。現實自我是個體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現實中的「我」的認識,也即對實在的我的認識。理想自我是個體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將來的「我」的認識,也即對想像的我的認識。
  • 《重啟人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日後的影響,意義是巨大的。很多上了熱搜的案例,追蹤溯源,幾乎都是關於親生父母和原生家庭,童年治癒和親情之痛。已經成年,仍突圍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經衰老,卻無法靠近親生孩子的父母。為何最愛的人,相愛相殺?這種問題,如何破?《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可以為我們答疑解惑。
  • 自我意識的發展
    所謂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看法和態度,包括對自己的存在以及與周圍人或物的關係的意識。你學會了嗎?2.5歲的紅紅還不會自己吃飯,可偏要自己吃飯;不會穿衣服,偏要自己穿。這反應幼兒( )的發展。
  • 猴子能在鏡中識別自我 有助於人類自我意識起源研究
    原標題:猴子能在鏡中識別自我 有助於人類自我意識起源研究 科研人員發現猴子也能學會認識鏡中的自己。經過訓練,小猴子在照鏡子時能準確用手指摸到臉上多出來的「小紅痣」。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這項研究將為臨床治療智障、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神經疾病中自我意識的缺失提供有用線索。與人類和某些類人猿不同,恆河猴面對鏡子時並不能本能地認識到鏡中的影像就是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