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比如每個家長在潛意識層面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但是現實跟理想的差距實在有點大,我們大部分人終將一生平凡碌碌無為地度過這一生。但是父母不可遏制的驅使孩子踏上一條不可能到達終點的道路。因為我們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會不斷的孩子施加壓力,去實現那個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去達成自己曾經沒有達成的目標,去彌補自己未曾被滿足的缺憾。
那麼我們讓孩子讀書並不是口口聲聲為了孩子好,是在我們內在焦慮感驅使下的必然行為,會將小概率事件通過頭腦思維的加工變成絕對化真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於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理將讀書曲解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通道,成為日後被迫謀生的手段。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社會裡,有多少人藉助讀書之名作為拒絕融入現實生活的藉口,讀書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最後一個堡壘,讀書當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何讀書卻成了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使命而讀書,那麼它必將成為一個負擔,他們多數都是被動的帶有沉重感地去讀書,就成了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讀死書!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在的欲望,當自己的能力不能支撐起自己的欲望,痛苦就產生了。讀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再囿於父母給自己劃定的圈子過著祖輩一樣的生活,去經歷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選擇。不是要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人生而不是被迫謀生!當孩子對讀書有了這樣認知轉變,就會帶有極大主觀能動性地去讀書,他們可不是為了父母而讀書,是為了自己而讀書,也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提升能力,為了提升認知,為了擁有更多人生選擇而讀書!表現出來極大的自我意識。
控制欲強烈的原生家庭導致孩子往往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自我意識人格也不會完整,遇到事情沒有自我選擇的能力也沒有擔當的勇氣。內在的心理標準都是父母指定的,他們只是父母的影子。脫離這些標準他們舉步維艱,但是潛在的自我意識與這些標準會發生強烈的碰撞跟衝突,所以痛苦也就如影隨形了。在青春期表現出來的就是叛逆。意識療法(TOC)認為每個人都會經歷叛逆期,叛逆是自我整合心身的過程,有的人很幸運他能夠走得出來。有的人可能會發展為心理疾病或者人格障礙,所以契合的阿德勒的那句名言: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療愈童年,幸福的人被童年療愈一生!
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缺失的時候,只能同流於群體意識,像是海底的裙帶菜一樣隨波逐流。在家裡依附於父母的意識,步入社會要依附於他人的意識,發展為討好型人格,當我們的意識落在別人那裡,我們就會不斷地去發現自己身上的種種不足,進而不斷想著如何想方設法去改造自己,試圖讓自己變得跟別人一樣優秀,而實際所謂的優秀,只不過是你頭腦的評判標準,別人所展現出來的恰好是想讓你看到的那一面!但是人際交往之間的衝突也恰恰來自於這裡,當你不符合我的標準,我就想要改造你,於是就產生所謂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