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庶
近期,青島一位15歲的女孩,殺死了她的律師媽媽。
我想,所有的父母,看到這個新聞都會不寒而慄,這不是又一個女版吳謝宇嗎?
大家肯定像我一樣,迫切想知道這個15歲的花季少女,為什麼要殺死她的母親?她到底和自己的母親有什麼深仇大恨。
女孩的媽媽是一位知名律師,優秀獨立而強勢。她對女兒的要求是:
在生活上,希望女兒遵照媽媽的意願來生活。
在學習上,考試必須名列前茅,必須考上名牌學校。
甚至禁止女兒和她的爸爸見面,調查女兒交往的朋友,讓女兒處於被同學孤立的處境······
無獨有偶,大多數媽媽會不由自主地想幫孩子掃清學習的障礙,減少成長的挫折,讓孩子少走彎路,少一點辛苦。只能說這一切只是媽媽的一廂情願。
在孩子看來,如此的「愛」,無疑是對她的壓迫,有壓迫就會有反抗。而像這個15歲的花季少女這樣的反抗實在讓人太難以承受了。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如果你不讓孩子承受任何自然的侵害,幫他掃除一切障礙,免於他經受各種小小的磨難,是給未來囤積了多少的意外和災禍。」
幫孩子做決定、幫孩子規劃未來、幫孩子清掃一切障礙,「沒有自我界限感的父母」總是想手把手的教孩子成長,孰不知如此幹涉和包辦的愛,溫柔而殘酷地扼殺了孩子事非屈直的判斷能力,在人生道路上自主選擇的能力,應對困難險阻的能力。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空間。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與母親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著成長的越好。遺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母親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安全的成長。換一種說法,就是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01幫孩子做決定,扼殺了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
《小別離》由海清飾演的方朵朵的媽媽,逼著方朵朵去補文化課,方朵朵不同意,媽媽還是執意幫她報了,並逼著她去上。方朵朵卻並沒有順從地去上,而是讓同學代替她去上,自己和同學一起組建了樂隊,一起玩音樂。
媽媽知道方朵朵沒去補課班,去玩音樂後,氣極敗壞,火速趕往朵朵的音樂隊聚集地,不顧方朵朵自尊的各種謾罵:「你們要玩自己玩,再也不要叫方朵朵。」方朵朵看了看樂隊的同學,傷心難過,因此而離家出走。
方母累死累活盯孩子寫作業,給孩子作業加量,在分數上斤斤計較。孩子卻越來越牴觸學習,被動學習,甚至為了應付媽媽而學習。考學成了為媽媽考學。她絲毫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沒有自信心和自主性。
方母其實是很多父母的翻版,以愛之名,對孩子學習、生活、交友的強勢控制。
孰不知,成長是殘酷的,孩子獨立意識要增強,就要和父母分離。在分離的過程中,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對她的支持和肯定,如果沒有持續的肯定,一個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判斷、聽從父母的意見和安排而放棄自我。
每個人生來具有四種功能:感覺、知覺、直覺和思考,這些功能使我們產生自我感。
如:一個人走進一間屋子,他可能會感受到屋子的溫度、氣味和顏色(知覺),注意到屋子裡人們的情緒(感覺),當把現在的情形和過去的經歷對比(思考),他覺得一個不常到場的朋友可能會隨時出現(直覺)。雖然我們出生時這些功能一應俱全,但如果不去用它們,汲取經驗的能力、對自身與周圍世界的理解,就會遭到削弱。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隨意評判,都會不同程度地扭曲或切斷孩子的知覺、感覺或思考、直覺,那孩子自我感就很容易缺失。
作為父母,也許我們會有意無意間對孩子評價,指責,否定,幫他們做判斷。
那麼,我們身為父母要靜下心想想,待孩子20歲的時候,我們是希望他能夠有自己的主見,還是希望他事事聽別人的安排?遇到不好的人或事是希望他跟隨內心堅決說不,還是希望他唯唯諾諾聽天由命痛苦萬分?
02幫孩子編排未來,容易養成孩子「習得性無助」
《繼承者》(Inheritor)是一部片長僅有3分鐘,卻引起很大反響的教育短片。
影片講述了男孩艾倫在其父母「期待」下循規蹈矩長大,艾倫就是人人羨慕的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一櫥櫃的獎盃、掛滿整面牆的獎狀,這些都無不在證明著艾倫的優秀。
但這些優秀表象下面,是一顆空虛的內心。艾倫的手腳被父母束縛,他沒有自我選擇的權力,他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夢想。
童年時,艾倫夢想成為一名太空人,只是父母為了讓他變成一個他們認為的「優秀人」,掃除了他所有的愛好,艾倫在被動順從的走向了所謂的「成功之路」,但艾倫卻慢慢忘記了自己,成為父母心中的乖孩子,他繼承了父母的優異,卻成了父母的傀儡。
動畫的最後一幕仍然讓我們觸目驚心,父母的身上也纏滿了提線,這也點名了片名的含義,原來傀儡也能繼承。
從「媽媽→孩子」與「孩子→媽媽」的方式對比中我們反思發現,父母育兒最大問題是包辦代替太多,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太少。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即使生理上長成為大人,但他時刻都需要一根可以時刻提住手足的「木偶提線」。滑稽的是,這根提線孩子起初是拒絕的,而是被父母強捆綁了上去。這樣的過程,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做過一項實驗:將狗關入籠子裡,然後再給狗以電擊,通過這個過程觀察狗的反應。狗因為被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一開始,他還會做一些嘗試,但多次實驗之後,打開籠門,對狗給予電擊。結果發現:狗不但不逃走,相反還不等電擊出現,它就先倒在地上了,並開始呻吟和顫抖。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可以逃避的呀,為何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呢?這是因為,狗在多次的嘗試過程中,學習到了這樣一種經驗:「既然逃脫不了控制,為何要嘗試呢?」
不僅是(狗)動物如此,人也是如此。他們若經歷了多次逃跑的受傷後(如躲避行為),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被電擊),他便會接受現狀,並在現狀中委屈求全(即,會坐等電擊的到來)。
那麼,我們該反思想要一個木偶式的孩子,還是一個自由和創造力的孩子?要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孩子,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
03彼此都活出真正的自我,才能清晰自我界線感。
很多成年人面臨的心理問題,性格缺陷都要追責到童年時的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上。當然,本文的目的並不是對父母的追責和控訴,而是意在讓父母反思,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問題癥結,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彼此都活出真正的自我,清晰自我界線感。
克服唯唯諾諾的性格,你首先要學會拒絕順從討好父母;
克服自卑膽怯的性格,你首先要不在乎父母對你的否定;
克服猶豫不決的性格,你首先要學會在做決定的時候,不徵求父母意見;
······
最近翻到蘇珊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有關原生家庭的書都在控訴父母的問題。然而,這本書不但追溯了原生家庭造成我們性格缺陷的根源,教會父母如何反思,給孩子給出了修補性格缺陷的方法。其中提到6個有效表達憤怒,從順從、妥協、害怕父母的關係中,自我解放的方法:
第一: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憤怒,和喜悅、恐懼一樣,無關對錯,只是一種感受。
第二:表達出你的憤怒。可以用力捶打枕頭;對著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獨自在車裡或家裡時,假裝和生氣的對象對話。不必為發洩憤怒去暴力傷害或者言語侮辱任何人——和你信任的人聊聊你有多生氣。只有發洩出憤怒,才能夠應對憤怒。
第三: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幫助你釋放出內心的緊張情緒。
第四: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你沒有因生氣而變得卑劣。
第五: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憤怒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什麼,幫助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這樣一來,你才可以很大程度地從順從、妥協、害怕父母反對的陳舊的關係模式中解放出來。當然你的憤怒可以幫助你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而不是去為改變父母而做徒勞的鬥爭。把「我很氣憤,因為我爸從來不讓我做自己」變成「我不會再允許我爸控制我、貶低我。」
將責任歸於父母,並不是讓你將自損行為的責任全部歸咎於父母,也不是讓你覺得這一切的一切「全是父母的錯」。作為一個人,必須認清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應負的責任:
首先,成為一個獨立於父母的個體。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其次,勇敢地承認自己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的生活的關係。勇敢的向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面對並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
最後,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別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癒內心的童年創傷。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力和自信。例如作者例舉的方式,以寫書信或著寫童話故事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從而得到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