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彼此都有自我界限感

2020-12-22 媽媽文刊

文/黎庶

近期,青島一位15歲的女孩,殺死了她的律師媽媽。

我想,所有的父母,看到這個新聞都會不寒而慄,這不是又一個女版吳謝宇嗎?

大家肯定像我一樣,迫切想知道這個15歲的花季少女,為什麼要殺死她的母親?她到底和自己的母親有什麼深仇大恨。

女孩的媽媽是一位知名律師,優秀獨立而強勢。她對女兒的要求是:

在生活上,希望女兒遵照媽媽的意願來生活。

在學習上,考試必須名列前茅,必須考上名牌學校。

甚至禁止女兒和她的爸爸見面,調查女兒交往的朋友,讓女兒處於被同學孤立的處境······

無獨有偶,大多數媽媽會不由自主地想幫孩子掃清學習的障礙,減少成長的挫折,讓孩子少走彎路,少一點辛苦。只能說這一切只是媽媽的一廂情願。

在孩子看來,如此的「愛」,無疑是對她的壓迫,有壓迫就會有反抗。而像這個15歲的花季少女這樣的反抗實在讓人太難以承受了。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如果你不讓孩子承受任何自然的侵害,幫他掃除一切障礙,免於他經受各種小小的磨難,是給未來囤積了多少的意外和災禍。」

幫孩子做決定、幫孩子規劃未來、幫孩子清掃一切障礙,「沒有自我界限感的父母」總是想手把手的教孩子成長,孰不知如此幹涉和包辦的愛,溫柔而殘酷地扼殺了孩子事非屈直的判斷能力,在人生道路上自主選擇的能力,應對困難險阻的能力。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空間。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與母親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著成長的越好。遺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母親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安全的成長。換一種說法,就是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01幫孩子做決定,扼殺了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

《小別離》由海清飾演的方朵朵的媽媽,逼著方朵朵去補文化課,方朵朵不同意,媽媽還是執意幫她報了,並逼著她去上。方朵朵卻並沒有順從地去上,而是讓同學代替她去上,自己和同學一起組建了樂隊,一起玩音樂。

媽媽知道方朵朵沒去補課班,去玩音樂後,氣極敗壞,火速趕往朵朵的音樂隊聚集地,不顧方朵朵自尊的各種謾罵:「你們要玩自己玩,再也不要叫方朵朵。」方朵朵看了看樂隊的同學,傷心難過,因此而離家出走。

方母累死累活盯孩子寫作業,給孩子作業加量,在分數上斤斤計較。孩子卻越來越牴觸學習,被動學習,甚至為了應付媽媽而學習。考學成了為媽媽考學。她絲毫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沒有自信心和自主性。

方母其實是很多父母的翻版,以愛之名,對孩子學習、生活、交友的強勢控制。

孰不知,成長是殘酷的,孩子獨立意識要增強,就要和父母分離。在分離的過程中,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對她的支持和肯定,如果沒有持續的肯定,一個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判斷、聽從父母的意見和安排而放棄自我。

每個人生來具有四種功能:感覺、知覺、直覺和思考,這些功能使我們產生自我感。

如:一個人走進一間屋子,他可能會感受到屋子的溫度、氣味和顏色(知覺),注意到屋子裡人們的情緒(感覺),當把現在的情形和過去的經歷對比(思考),他覺得一個不常到場的朋友可能會隨時出現(直覺)。雖然我們出生時這些功能一應俱全,但如果不去用它們,汲取經驗的能力、對自身與周圍世界的理解,就會遭到削弱。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隨意評判,都會不同程度地扭曲或切斷孩子的知覺、感覺或思考、直覺,那孩子自我感就很容易缺失。

作為父母,也許我們會有意無意間對孩子評價,指責,否定,幫他們做判斷。

那麼,我們身為父母要靜下心想想,待孩子20歲的時候,我們是希望他能夠有自己的主見,還是希望他事事聽別人的安排?遇到不好的人或事是希望他跟隨內心堅決說不,還是希望他唯唯諾諾聽天由命痛苦萬分?

02幫孩子編排未來,容易養成孩子「習得性無助」

《繼承者》(Inheritor)是一部片長僅有3分鐘,卻引起很大反響的教育短片。

影片講述了男孩艾倫在其父母「期待」下循規蹈矩長大,艾倫就是人人羨慕的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一櫥櫃的獎盃、掛滿整面牆的獎狀,這些都無不在證明著艾倫的優秀。

但這些優秀表象下面,是一顆空虛的內心。艾倫的手腳被父母束縛,他沒有自我選擇的權力,他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夢想。

童年時,艾倫夢想成為一名太空人,只是父母為了讓他變成一個他們認為的「優秀人」,掃除了他所有的愛好,艾倫在被動順從的走向了所謂的「成功之路」,但艾倫卻慢慢忘記了自己,成為父母心中的乖孩子,他繼承了父母的優異,卻成了父母的傀儡。

動畫的最後一幕仍然讓我們觸目驚心,父母的身上也纏滿了提線,這也點名了片名的含義,原來傀儡也能繼承。

從「媽媽→孩子」與「孩子→媽媽」的方式對比中我們反思發現,父母育兒最大問題是包辦代替太多,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太少。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即使生理上長成為大人,但他時刻都需要一根可以時刻提住手足的「木偶提線」。滑稽的是,這根提線孩子起初是拒絕的,而是被父母強捆綁了上去。這樣的過程,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做過一項實驗:將狗關入籠子裡,然後再給狗以電擊,通過這個過程觀察狗的反應。狗因為被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一開始,他還會做一些嘗試,但多次實驗之後,打開籠門,對狗給予電擊。結果發現:狗不但不逃走,相反還不等電擊出現,它就先倒在地上了,並開始呻吟和顫抖。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可以逃避的呀,為何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呢?這是因為,狗在多次的嘗試過程中,學習到了這樣一種經驗:「既然逃脫不了控制,為何要嘗試呢?」

不僅是(狗)動物如此,人也是如此。他們若經歷了多次逃跑的受傷後(如躲避行為),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被電擊),他便會接受現狀,並在現狀中委屈求全(即,會坐等電擊的到來)。

那麼,我們該反思想要一個木偶式的孩子,還是一個自由和創造力的孩子?要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孩子,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

03彼此都活出真正的自我,才能清晰自我界線感。

很多成年人面臨的心理問題,性格缺陷都要追責到童年時的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上。當然,本文的目的並不是對父母的追責和控訴,而是意在讓父母反思,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問題癥結,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彼此都活出真正的自我,清晰自我界線感。

克服唯唯諾諾的性格,你首先要學會拒絕順從討好父母;

克服自卑膽怯的性格,你首先要不在乎父母對你的否定;

克服猶豫不決的性格,你首先要學會在做決定的時候,不徵求父母意見;

······

最近翻到蘇珊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有關原生家庭的書都在控訴父母的問題。然而,這本書不但追溯了原生家庭造成我們性格缺陷的根源,教會父母如何反思,給孩子給出了修補性格缺陷的方法。其中提到6個有效表達憤怒,從順從、妥協、害怕父母的關係中,自我解放的方法:

第一: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憤怒,和喜悅、恐懼一樣,無關對錯,只是一種感受。

第二:表達出你的憤怒。可以用力捶打枕頭;對著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獨自在車裡或家裡時,假裝和生氣的對象對話。不必為發洩憤怒去暴力傷害或者言語侮辱任何人——和你信任的人聊聊你有多生氣。只有發洩出憤怒,才能夠應對憤怒。

第三: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幫助你釋放出內心的緊張情緒。

第四: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你沒有因生氣而變得卑劣。

第五: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憤怒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什麼,幫助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這樣一來,你才可以很大程度地從順從、妥協、害怕父母反對的陳舊的關係模式中解放出來。當然你的憤怒可以幫助你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而不是去為改變父母而做徒勞的鬥爭。把「我很氣憤,因為我爸從來不讓我做自己」變成「我不會再允許我爸控制我、貶低我。」

將責任歸於父母,並不是讓你將自損行為的責任全部歸咎於父母,也不是讓你覺得這一切的一切「全是父母的錯」。作為一個人,必須認清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應負的責任:

首先,成為一個獨立於父母的個體。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其次,勇敢地承認自己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的生活的關係。勇敢的向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面對並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

最後,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別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癒內心的童年創傷。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力和自信。例如作者例舉的方式,以寫書信或著寫童話故事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從而得到療愈。

相關焦點

  • 《家庭的覺醒》:原生家庭決定教養模式!新的養育從自身覺醒開始
    《家庭的覺醒》一書中的觀點是更革命性的,這本書從另一個方向告訴我們,養育孩子,是一次父母從自身的原生家庭中覺察出自己的行為模式。」,而自我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童年的經歷會給我們創建了一個樣板,我們在這個樣板上構建人生,形成我們自身的家庭教養方式。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我們的教養方式,我們就會繼續重複這些模式。一個上高中的孩子出現了退行的行為,每天像5、6歲的小孩一樣依賴父母,父母特別的生氣和憤怒,又無計可施。
  • 婆婆在孫子前換衣服,老公與女兒親親,沒有界限感的家庭真可怕
    最近,有位寶媽在家長慕課後臺留言訴苦,說婆婆不避嫌,經常當著兒子、孫子面換衣服,她十分焦慮,很擔心長期的耳濡目染,養出沒有性別意識、沒有身體界限感的孩子。這不是小慕第一次聽到寶媽吐槽家庭成員沒有界限感了。
  • 家庭教養方式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括,是一種具有相當穩定性的行為風格。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  據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根據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可分為常見的以下幾種類型:專制型、溺愛型、縱容型、民主型這四種類型。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據調查顯示,不同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的特點對幼兒性格的影響是不同的。
  • 淺談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第一類:權威型家庭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高期待,父母和孩子之間愛的互動很流暢,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能體會到自己被愛和被尊重,感受到自己有價值感,很容易養成對待周圍事物的規矩意識,尊重各類規則,能按照基本要求去做,一般都比較樂觀和自信。 第二類: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
  • 《超越原生家庭》讀書會招募中│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人們常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原生家庭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原生家庭。,學會自我分化,並在新的家庭中實現超越。  有人選擇按照父母的意志做事,有人成為了叛逆者,有人選擇與原生家庭劃清界限,也有人選擇用不同的方式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本書揭示了原生家庭的運作機制,幫助我們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從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 一切武志紅式的「原生家庭決定論」都是耍流氓
    「這個人原生家庭有問題,導致ta長大後如何如何」的說法,很多時候不過是身份、背景、出身歧視的稍微文雅一點的版本。有關「原生家庭」的說法並非沒有可信度。在心理諮詢範疇內,「原生家庭」是了解來訪者的重要背景信息,亦是幫助來訪者實現自我探索的起點。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他們似乎找到了一個出口,認為這種回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困境,避免自己的下一代受錯誤教養方式的傷害。 她說,當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礎,才有勇氣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長、發展。 原生家庭幫助人們學會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建立連結,懂得如何處理「關係」,這對人的影響非常大。 但龍迪坦言,原生家庭容易給孩子造成的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人際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好的關係,一定要有界限感
    界限就像是標示出一個極限、範圍或邊緣的一些界線或事物,在心理層面,界限是對於自己與他人為不同個體的認知,因為這種的不同感,所以每個人都具有獨特且獨立的身份。,與這樣的人相處也會很累,在不同的關係中,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要想擁有一段又舒適又能長久的關係,就要講究分寸,懂得保持界限感。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父母角色的榜樣作用對於孩子的自我認同感的形成——尤其是性別身份的形成至關重要。蘇珊和克雷格兩位作家合作,寫出這本《原生家庭》的書籍。這本書籍,能夠讓讀者察覺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角色,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修補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缺陷造成的性格缺陷,對自己的性格進行修補。武志紅說過: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會減輕很多。
  • 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分類
    1.權威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兒童的一切都是由父母來控制的,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甚至不誠實的人格特徵。2.放縱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對兒童過於溺愛,讓兒童隨心所欲,對兒童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 |《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基因和受精卵動力(每個個體都源於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的結合,我們的生命基因一半來源於父親的基因,一半來源於母親的基因);2.出生動力(包括出生方式、出生地點、出生時父母的狀態);3.性別動力(父母的性別期待、重男輕女);4.
  • 《安家》:吸血鬼似的原生家庭荼毒下,女性的頑強生存與自我崛起
    推此及彼,原生家庭常被歸為人們成長路上的原罪,即現實中不盡人意或不幸都可以追溯或歸因於童年的陰影或原生家庭的荼毒。如《安家》中房似錦的遭遇。眾所周知,每個家庭都有原生和新生之分,原生和新生是一組相對概念。原生家庭是父母的家庭,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環境,自己和兄弟姐妹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而「新生家庭」是自己的家庭,是夫妻雙方通過婚姻關係維繫並共同組建的家庭,不包括雙方父母。
  • 接納自己,放下原生家庭的痛
    孝道其實分為兩種,一種孝道是情感上他們之間是彼此平等,彼此關愛,尊老愛幼,很友善,有同理心,而且這種孝道是不太會發生親子衝突的,一個男孩的家庭裡的媳婦是很輕鬆的;另一種孝道是要求無條件的順從,或者是要求光宗耀祖的孝道,而且男性的優越感是很強的,很神經質的,大男子主義,這種家庭出來的很多男孩子都會有攻擊性行為。
  • 原生家庭的正確打開方式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出生最早進入的單位,也是我們在還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時需要依附仰賴的巢穴,因此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早些年許多文章會刻意討伐,後來又有很多觀點說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原生家庭,那我們該怎樣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呢?
  • 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原標題: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我們往往因為愛,而模糊了界限。父母和孩子是兩個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一個人有自我界限感是很重要的。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基因和受精卵動力(每個個體都源於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的結合,我們的生命基因一半來源於父親的基因,一半來源於母親的基因);2.出生動力(包括出生方式、出生地點、出生時父母的狀態);3.親子關係動力(是否寄養、送養、收養、父母的教養方式、母嬰關係、依戀模式、俄狄浦斯情結);10.家庭暴力與虐待動力(父母彼此有暴力、或父母對孩子有暴力或虐待);11.
  • 每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孩子的行為,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孩子身上藏著父母最真實的品行。當很多人急於通過名包、名表、跑車來炫耀自己的富足時,卻不知,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成了最高級別的炫富。鄰桌有幾個大人領著三個小孩,看樣子是三個家庭在聚餐。其中一位濃妝的中年婦女,將有著碩大LOGO的包放在桌子最顯眼的位置,一邊塞著飯,一邊興奮地講話,嗓門奇大,附近幾桌都不得不被迫聽她各種買買買的事情,言語間滿是優越感。
  •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而那些孩子在父母有毒的教養方式下,都缺少了正常的童年生活。這些成年人存在著一個情感盲區:不會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自己的父母聯繫起來。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 《原生家庭》:淺析問題家庭的三大類型以及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通過案例尋找內在原因和表現託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男生開始旅行後,媽媽每天都要給他打電話,於是他心裡覺得很愧疚,因此跟女友經常吵架,聖誕節那天,他的媽媽心情很差,影響了全家人沒過好聖誕節,於是男生的兄弟姐妹都打電話指責他。這個真實案例生活中不少見,看起來父母答應放手孩子們的生活,但是無形中總有一根線來操控一切,案例中男生的媽媽通過負罪感控制他,讓他覺得自己「不孝順」,因此幹涉他的生活。
  • 想教育好孩子,這個坑一定不能踩丨家庭教養方式評估
    很多時候,原生家庭就像一根隱形的藤蔓,看似無形,卻將我們的過去緊緊纏繞,又影響著我們走向前方。當我們以為過去已遠去時,卻發現我們的一些思維模式就是父母的複製品,一些行為方式與父母驚人的相似。那麼「原生家庭」到底是什麼?我們從小生活、成長的那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在這個家庭裡,我們耳濡目染地接受父母的教養方式,並潛移默化地繼承它。我們內心構建了原生家庭的模型,並可能不自覺地應用於我們的婚姻、交友、職場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