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為何關注自我意識
(一)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
從青春期以後到成年的大約十年時間裡,個體的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並逐漸趨向成熟,進入心理自我形成的階段。此時個體在生理、認識、情感等各方面產生深刻變化,逐步獲得心理自我,不僅關心自己的形象,也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活動,獨立的傾向越來越強烈,不再簡單地認同別人的觀點,而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事物的批判、否定、破壞的傾向也是強烈的,具有濃厚的主觀性。盧梭曾經說過:「人在世界上出生兩次,一次是為了生存,第二次是為了活。」他所說的「第二次出生」就是指人進人青年階段以後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他用「自我發現,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擴大了的生活領域」等特徵來描述這一階段。
這個階段青年大學生不僅在情緒上從青少年時期的「疾風怒濤」過渡到相對平穩,不僅對自身的興趣濃厚,對他人的評價也更為敏感,並會為此而體驗到或自卑或自豪的情緒狀態,希望通過觀察自已以及他人的評價來探索和確立真正的自我。這個階段也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即自我意識在逐漸擺脫兒童時期具體形式的思維模式以後,逐步形成抽象思維能力。思維與想像能力的發展,感受力的提高,使個體開始把關注的重點轉向自身內部,開始去發現、體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並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與獨特的理解方式,努力對自己內心世界長久而專注地審視、研究和探索。
(二)大學生對個人願望的強烈
大學時代正處於青年中期,或者說是"延緩償付期"。在中學階段,個體常常沉浸在緊張的學習和高考的氛圍中,沒有什麼時間思考自己和自己的人生:當進人大學這個更接近社會、更為成人化的環境中,開始真正專心地審視自我,探索自我和確立自我這一課題。大學生這種內心深處對自我意識的強烈渴望,從外部表現來說,一種是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和對自我形象的重視,另一種就是自尊的不容侵犯, 交往中特別啊注意別人對自己的意見與態度,開始學會批判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和事。
這種對自我的審視和探索使青年大學生從習慣於作為父母附屬品的生活中突然覺醒,發現了一個活生生的自我的存在,自我認識也就不再停留在主觀臆斷的狀態,而逐漸開始將自我意識分為二: 一個是理想中的我,也就是主體我(I); 一個是現實中的自我,即客體我(me)。 這種分化導致自我意識分離為主觀體驗和客觀感受。因此,從心理過程來說,此時期的自我有一個明顯的分化、矛盾、 同一、轉化、穩定的過程。
(三)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的意義
大學階段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將理想自我和觀實自我重新整合的過程。但是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生理特別是性反熟引起的急劇變化和心理上擺脫對家庭的依賴,對於個體的心理世界產生巨大的衝擊。在這種狀態下,青年學生對於理想自我的設計往往無法避開現實中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挫折,而現實中的自我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紛繁複雜的社會制約和條件限制。如何使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達到統一, 是修正理想還是改變現實,是擺在每個青年面前的現實的人生課題。
對於大學生而言,自我意識的實現過程就是一一個 在理想自我的感召下不斷探索人生未知領域的過程,也是一一個在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中不斷抗爭的過程。個體在青年期逐漸累積的生活經驗也直接影響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隨著經驗的增多以及自己對這些經驗的再評價,個體可以修正自我意識。對處於青年期的個體而言,自我意識尚未確定,對他人的評價更為敏感,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不僅可以確認自我的存在價值,並且對自我意識的修正、積極自我意識的形成也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大學生能否在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學會評價和批判自我,進而重新認識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對於將來能否承擔起歷史和社會賦予的責任,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來說, 大學生對自我的關注可以歸為以下三點:①對自己的身體、
欲求的關注;②對自己因人際關係問題而引發的自己的素質、能力、性格等問題的關注:③對自己行動的存在價值和人生意義進行的思考。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分化,意味著自我矛盾衝突的加劇,其結果便造成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達到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