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大學生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意義
從以上分析來看,大學生在學習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還是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學習依舊停留在等待被灌輸的階段,對教師教育有著較強的依賴心理。要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合格的大學生,高校除了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改變大學生學習的態度和意識,幫助大學生克服過去依賴教育管理的習慣,指導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並結合社會需要制訂符合個人發展需求的學習目標,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安排好學習計劃,利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各種資源,合理支配自己的時間,完成好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鍛鍊。要幫助大學生從被教育者轉變成為主動學習者,幫助他們成為自己學習的管理者。
近年來,各高校逐步加強了對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教育活動。其中自我管理是個體主動應用認知及行為策略對自身思維、情緒、行為以及所處環境等進行目標管理的過程,對於人們的學習、生活乃至畢生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3]。自我管理特別強調個體主動性、目標導向性以及行為和認知策略的運用,尤其在學習方面,Zimmerman等人把學習者自我管理定義為通過個體主動對自身狀況、學習行為和環境的調節以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4]。也就是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進行自我資源整合,開展自我認識、自我計劃、自我組織、自我控制和自我督促的一系列活動,從而完成學習目標。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管理,就是學習者首先要根據周圍環境條件以及自身的條件為自己制訂一個恰當的學習目標,並圍繞這個目標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效地對自己進行監督和管理,對學習的情況不斷進行自我評估、自我激勵,合理地對學習目標進行調整並最終達到學習目標,即是學習者的自我管理。
對大學生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一方面其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他們的自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必定會逐步脫離對家庭和學校的依賴,在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謀求自身的獨立和發展;另一方面,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知識信息的不斷更新,科技的高速發展,要求競爭者必須具備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獨立創新等能力,這對大學生掌握新知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因而,改變大學生被動學習的思維模式,培養大學生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僅符合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發展規律,有利於促進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發展,也能夠儘快幫助大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為將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幫助大學生充分釋放自我意識,健康發展,這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