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初期兒童的自我意識進入學校後,兒童不僅要努力掌握學校提出的學習大量知識的要求,還要找到在學校群體中自己所處的位置。如若成功度過這一階段,兒童就在熟練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會獲得成就感,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開始發展;如果度過這一階段有困難,兒童就會有一種失敗感兒和自卑感,繼後可能在學業追求和同伴交往上出現退縮,表現出較低的興趣和取勝的信心。
去自卑或自尊心降低常常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低自尊→預期考試會失敗→高度焦慮→難以告集中學習→考砸了,預期變成了現實,於是更消極、更自卑,進而→放棄努力。以後,有的軍學生就會藉故曠課或乾脆逃學。
第就像埃裡克森所指出的這一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勤奮對自卑階段。有項研究對450個男些性被試從兒童早期開始進行了長達35年的追蹤(Vaillant &. Vaillant, 1981)。結果發現,那些學齡初期最勤奮、最努力學習的被試成年後在職業成就和個人生活方面也是最成功的。
事實上,兒童期勤奮與成年期成功之間的關係,比智力或家庭背景與成年期成功的關係要密切得多。
學齡初期的兒童是如何獲得對自我的認識的呢?一是環境的改變,客觀上對兒童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學業上的、體能上的、運動技巧上的,與人相處、溝通的人際上的等),迫使兒童必須按照這些要求來對照檢查自己,同伴和成人也會按這些要求來評定兒童。二是兒童的語言能力加強了,能利用語言符號來調節和指導自己的行為,因而使兒童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最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社會比較」來認識自己。「社會比較」是指當個體無法對自己某種能力進行具體客觀的測量時就會求助於「社會現實」一一根據他人如何行動、思考、感受和看待世界而衍生出來的理解一一來評價自己。對於這個年齡的兒童來說,比較的對象就是他們天天接觸的同齡人,通過與同齡人的比較來評價自己,認識自己的行為、能力、專長和觀念等。
學齡初期的個體對自己的描述或認識已開始從外部活動轉向自身內部一一心理特徵、個性特質等更加抽象的一面,而且自我的概念也由簡單變得細化而複雜。如,不僅有學業上的「我語文好作文常常被宣讀,但是數學不太理想」,還有社會性的(「我有很多同學喜歡我勺、情緒的(我這個人容易激動,高興起來就管不住自己了),以及體能的(「我跑步很快,伏地挺身一級棒")、技能的(「我喜歡做航模,還得過獎」「我會十宇繡,還繡了個小兔子")、身體外貌的等等。當然,這種向內的認識還只是個開始。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發生突變的時期,產生這種突變的原因有四個方面。生理上的原因。青少年時期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高峰的青春期,身高體重劇增,性成主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發生突變的時期,產生這種突變的原因有四個方面。
熟開始。生理上這些急劇的變化使兒童開始更加敏感地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個小孩子,出現了兒「成人感」。靠』性·心理上的原因。在身體迅速發育的同時,青少年獲得了一種新的思維能力,即能夠對的自己的心理過程、內心活動力似分析、評定的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稱為反省思維能力。有了這聲種思維能力,兒童就可以把自身作為思考的對象,把自己的心理活動清晰地呈現在思維的屏幕上,按照內化了的社會化標準,像以前分解每個具體動作那樣審視自己的個性特點、道德品行和情緒狀態。
·社會的原因。隨著身心的發展,兒童進入了高一級學校,他們在家裡和學校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雖然父母和教師還未把兒童當成人看待,但也不再把他們當孩子了,並向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青少年正面臨著許許多多有待他抉擇的社會問題。這一切就不得不使青少年要正視自己,了解自己。
·對自尊和友誼的需求。引起青少年認識自己的另→個社會因素是他們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與同齡人的關係,以便在集體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齡同伴的尊重。如果說小學生只需要作為集體中的一個成員,以能夠參加集體舉辦的一切活動為愉快的話,那麼,中學生就不會以此為滿足,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力求找到知心朋友。在與同齡人相處中,青少年不僅喜歡注意和評論別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和品質,而且自覺地將自己和同齡人比較,找出優點和缺點。這就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有以下的特點成人感和獨立意向的發展。隨著成人感的產生,兒童一方面更加自覺地希望參加成人的活動,另一方面也更加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希望別人把他當成人看待,讓他享受與成人同樣的權利。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繼續把兒童當孩子看待,他就會產生不滿情緒,以為這是父母對他的束縛和監視。兒童與父母的衝突往往在於父母還不了解兒童內心已發生的這種變化。
自我的分化。心理學家把自我分成兩種,一種是具有知覺能力、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自我;另一種是可以作為客觀對象加以觀察和分析的自我。前者稱主體的我,後者稱客體的我。主我和客我最初是混沌不分的。嬰兒期主要是把自我從客體中逐步分離出來,認識自己是行為的主體。童年時期主要是學會評定自我(主體)發出的行為。
只有進入青春發育期後,兒童不僅能認識和評定自我的所作所為,還能把作出這些行為的自我作為客觀的對象加以分析、評定。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兒童才仿佛第一次發現了自己,開始認識自己並試圖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自己、統一自己。心理學家把青少年時期稱為「第二次誕生」。一般認為,這種「第二次誕生」是兒童個性重新改組的時期,處於青少年的後期。自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劃分為現實的自我,即現實中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指自己努力想成為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以是現實生活中兒童接觸過的、值得崇拜和敬仰的人,也可以是影視小說中的典型人物,還可以是體育、流行音樂、科學界或其他有價值領域的特定偶像或是這些人物中典型的、突出的心理品質兒綜合而成的理想的範型。理想的自我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幻想的。
去臨床心理學家認為現實的自我若與理想的自我距離太遠,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也需有人擔心青少年過於沉溺於自我觀察和自我陶醉中,會使自己脫離現實,陷於孤立,乃至懷疑望自己的真實性,導致人格解體。一般地說,現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個體發第展中正常的現象,是個體自我意識成熟的表現。正視這段距離就會迫使兒童積極地去尋求新版的、積極的自我同一。如果青少年理想的自我是一種幻想的、不切實際的自我,或是不正確的自我,那就可能成為埃裡克森所說的消極的自我同一或與社會要求相反的同一。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一一「假想觀眾"( imaginary audience)和「個人寓言青少年強烈地渴望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他們常會在鏡子前左顧右盼研究自己的相貌體態,注意自己的服飾儀表,注意別人對自己裝扮後的反應。青少年還十分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性品質,對自我的認識越來越深化。也十分敏感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埃爾金德(D. Elkind)發現青少年不僅十分關心自己,而且也十分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當青年人聚在一起時,他們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人觀察的對象,是別人注意的焦點。而較少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觀眾,於是產生了「想像的觀眾」。
這一點與青少年新近發展出的複雜的元認知能力有關。他們很容易想像出別人正在思考自己,甚至還能想像到別人關注他的一些細節。就像他能想像別人正在想他、觀察他的那樣。
青少年自我中心是一種熱衷於自我的表現,甚至走在路上也感到滿街的人都在注視他。十幾歲的青少年經常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是獨一無二的,自己的痛苦也是別人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因而認為別人都不會理解自己。於是發展出青少年自我中心思維的另一個特點一一「個人寓言飛他們自以為有一種不易受傷害的自我不朽的天真的想法,認為自然法則或社會法則只對別人起作用,而自己是個例外。故在行為上表現為各種魯莽的危險行為,如開飛車、吸毒、飲用酒精,或沒有防護的性交流一一因為他們認為死亡、愛滋病、懷孕是別人的事,與己無關。
青少年自我意識中自我中心的特點在青少年早期(12一15歲)達到高峰,然後就逐漸下降。
自我評價漸趨於成熟。自我評價是指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和行為的評價,是個體自我調節的重要機制。青少年自我評價的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評價的獨立性日益增強;二是自我評價逐漸從片面'I韭向全面性發展;三是對自己的評價已從身體特徵和具體行為向個性品質方面轉化。
逐步實現自我同一。大部分青少年由於有了更多的社會經歷,加之思維能力的提高,逐漸從矛盾的自我中走向自我同一,解決了我是誰、我要成為誰的一系列問題,變得更加獨立和自主,基本上已結束「心理斷乳期」。但依然存在個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