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的「鏡像自我」意識

2021-01-08 搖籃網

  雨彤是個很優秀的女孩,但她總是懷疑自己。即便得到真心的讚美,她也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像別人說的那麼好。而且由於過分「謙虛」,雨彤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

  以前,領導安排的每項工作她都完成得很出色,但每次她總是對自己的表現不放心,要一再地說些「我準備得還不夠充分」、「這個地方我做得還不夠好」之類的話。這讓她顯得非常不自信,所以在面對一些難度大、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時,領導就不再考慮她了,儘管她完全有這個能力。為此雨彤感到很苦惱,卻又無法擺脫這份一如既往的「謙虛」。

  臨床診斷:被矮化的「鏡像自我」,讓她依靠過度謙虛來保護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的「鏡像自我」概念認為,個體是把別人當做鏡子來進行自我感知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在嬰幼兒時期,由於受自身心理發展水平特別是認識發展水平的限制,個體還不能對自己進行獨立、客觀的評價,往往會根據生活中「重要他人」(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形成自我認識。所以,孩子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評價與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自我價值感的發展。

  名詞解釋:

  自我價值感:一個人基於對自身價值的認識而形成的對自己的態度和情感。

  缺少父母的積極回應和肯定影響了孩子的自我價值定位

  其實,聰明好學、做事認真細緻的雨彤一直受到老師、同學和同事、領導的喜愛、讚揚。而她的父母都是很優秀、要求很高的人,不管她在外面受到多少表揚和獎勵,父母也從來沒誇過她,只是告訴她要繼續努力、做得更好。

  由於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對自己行為表現的積極回應和肯定,雨彤形成了一個矮化的「鏡像自我」,那就是「我還不夠好。」由父母的態度和評價所產生的鏡像自我往往居於個人價值系統的中心位置,所以無論受到外界的多少讚揚,雨彤都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別人評價的那樣,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而是根據被矮化的鏡像自我進行自我價值定位,覺得自己還是不夠好。

  名詞解釋:

  自我價值定位:指個體選擇什麼樣的價值標準來評價自身的價值。

  矮化自己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發展出一套保護自己的措施。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積極評價和肯定是一種痛苦的體驗,它會成為一種對「自己不能獲得愛」的憂慮,讓一個人缺乏自信心。儘管長大後的雨彤十分出色,但被矮化的鏡像自我仍然時刻讓她感到憂慮,缺乏自我價值感。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後,為了避免再遭受小時候那種「不能獲得愛」的痛苦體驗,她都會主動矮化自己,認為「我做得還不夠好」。因為這樣一來,得不到肯定和表揚就成為理所應當的結果,可以讓她逃避「我已經做得足夠好,但還是不能獲得愛(父母的肯定和讚揚)」所帶來的痛苦。

  這在別人看來是一種「謙虛」,其實是雨彤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這種不成熟的、脆弱的自我保護方式對她的自我和職業生涯發展都產生了阻礙作用。

  育兒建議:幫助孩子建立客觀、積極的「鏡像自我」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面「鏡子」,孩子需要通過這面「鏡子」的反射了解和認識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孩子?等等。幫助孩子獲得客觀的自我知覺、積極的自我評價,會為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營造寬鬆、愉悅的家庭氛圍

  幼兒時期的自我價值感與孩子真正能力的關係並不大,許多經驗證明,良好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成人的愛與接受,是與愉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的。父母營造寬鬆、愉悅的家庭氛圍,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鏡像自我」的基礎。

  2歲多的斯宇可淘氣了,特別喜歡趁媽媽不注意偷偷地按電水壺的開關。媽媽沒有批評斯宇,而是經常把水壺裝滿,每次發現斯宇按下開關之後,媽媽總會用讚許的口氣說:「斯宇又幫媽媽燒水了,謝謝!」等需要燒開水的時候,媽媽也一定會說:「斯宇,來幫媽媽燒水。」幾次下來,斯宇很是為此自豪,也不再隨便玩電水壺了。媽媽接受斯宇的行為,就避免了用批評的方式讓孩子感到自己是糟糕的,而是用智慧的引導讓斯宇在這個行為上體驗到愉悅,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能幹的孩子。

  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積極回應

  通過做事情的過程,孩子能體驗獨立感和成功感,證明自己的價值。對於孩子的每一次嘗試和努力,哪怕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父母都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與支持,幫助孩子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價值、能力和重要性。

  珂珂從幼兒園回來,高興地說:「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媽媽只說了一句「好啊」就忙著做飯了。過了一會兒,珂珂端著一個盛滿了水的果凍盒搖搖晃晃地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快看,這是我做的飯,你快吃呀!」媽媽不耐煩地說:「別鬧了,快去衛生間玩兒水。」珂珂只好委屈地走開了。媽媽對珂珂的行為沒有給予積極的關注和評價,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的事是沒用的、不被認可的,長此以往,孩子看不到自身的價值,會形成消極的鏡像自我。

  教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由「接受他評」到「自我評價」發展的。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看待他人的評價,避免孩子完全依賴別人的態度,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

  鵬鵬午睡的時候尿床了,老師幫他換褲子的時候小朋友都笑他:「鵬鵬尿床!羞、羞、羞……」回到家鵬鵬難過地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問:「鵬鵬是不是覺得害羞了?」鵬鵬點點頭,媽媽故作神秘地說:「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媽媽小時候也尿過床,而且所有的人小時候都尿過床。小朋友不知道這個秘密,所以他們會笑你,老師知道這個秘密就沒有笑你,對吧?鵬鵬才3歲多,等長大了就不會尿床了!」聽媽媽這麼一說,鵬鵬也笑了。媽媽的引導讓鵬鵬對自己尿床這一行為有了客觀的看法,避免因為別人的態度而感到羞恥,影響自我評價。

  專家介紹:高麗,甘肅省河西地區首家專業心理諮詢機構——心悅心理工作室創辦人,資深心理諮詢師。擅長兒童問題行為治療,焦慮、強迫神經症的心理治療,婚戀情感諮詢等。

   

相關焦點

  • 靜進醫生:孤獨症兒童的自我意識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試圖通過探索ASD的自我意識來繪製其大腦網絡。結果表明,ASD往往在社交場合中缺乏自我意識,但他們個人獨處時,自我意識反而會顯現,並會表現出相應行為。很多高功能ASD自我描述:自己獨處時,腦海中就有清晰的自我感覺,知道自己是誰、誰的孩子、我應該和如何做之類想法。
  • 自我意識是什麼?
    相信所有人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對自我開始思考。自我意識的了解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自我意識」。簡單來說,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作為人類,我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大概在2歲多,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出現了關於「我」的概念。那麼,什麼可以作為自我意識覺醒的標誌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實驗來證明——點紅鼻子實驗。
  • 大學生為何關注自我意識
    一、大學生為何關注自我意識(一)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從青春期以後到成年的大約十年時間裡,個體的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並逐漸趨向成熟,進入心理自我形成的階段。這個階段也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即自我意識在逐漸擺脫兒童時期具體形式的思維模式以後,逐步形成抽象思維能力。思維與想像能力的發展,感受力的提高,使個體開始把關注的重點轉向自身內部,開始去發現、體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並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與獨特的理解方式,努力對自己內心世界長久而專注地審視、研究和探索。
  • 嬰兒的自我意識何時出現?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有主見」
    前幾天有位做嬰幼兒心理輔導的心理諮詢師問我,嬰兒的自我意識何時出現?是不是1歲的嬰兒就有主見了?是啊,自我意識問題經常給心理諮詢師 學員講,但是,嬰兒的自我意識是何時出現的呢?有時做心理諮詢時,也會給來訪者解釋什麼是自我意識,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可能與他的自我意識有關。
  • 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幾個階段,幫助孩子擁有正確「自我意識」
    之前在教育機構工作,經常會有家長問到: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對學習那麼有主見,我家孩子就不行呢?這其實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問題。當孩子的自我發展比較完善時,他們就會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從辛巴看自我意識發展三階段1、 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是自我意識發展最原始的形態,是孩子對自己的存在有一定的認知。孩子剛出生時的自我意識還沒形成,不了解自己身體的存在,在自己的手手的時候,以為在吃別的東西。
  • 孩子什麼時候產生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說白了,就是明白自己「我是誰?」,它是一種對自我的關注。它利於了解自閉症孩子的內心世界——TA們能明白自己是誰嗎?他們為什麼缺乏自我意識?他們的社會認知損害,是否與缺乏自我意識有關?孩子怎麼意識自己?小嬰兒是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呢?
  •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如何發展的呢?
    兒童如何意識自己兒童「自我意識」說白了,就是明白自己「我是誰?」,它是一種對自我的關注。這看似簡單,實則是個有趣的科學問題。它利於了解孤獨症孩子的內心世界,如孤獨症孩子能夠明白自己是誰嗎,他們為何缺乏自我意識,他們的社會認知損害,是否與缺乏自我意識有關?這得從正常兒童說起,嬰兒是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的存在的。
  • 《西奧和不先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西奧在自我意識剛覺醒的時候,「不先生」其實就是他無法控制自我情緒的表現,雖然明知道一些做法會讓人不開心,但西奧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對孩子來說也很矛盾。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後的變化在「鼻點實驗」中,在孩子的鼻子上點一個紅點,讓孩子觀察鏡子裡的自己。
  • 心理學:鏡像自我,你是怎麼認識你自己的
    這句確實在理,我們的自我是很複雜的,當然不是簡單的一句話。 可是有時我們就是很在乎別人評價,就算知道上面的那些道理,一部分人甚至會因此自責、難過。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別人評價為什麼會讓人這麼在意。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叫鏡像自我的說法。鏡像自我:「我們以為別人怎麼看我們」為鏡子來認識我們自己。
  • 2個小妙招,輕鬆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不知不覺提升自控力
    反之,如果自控力佔上風,原始的本能衝動就會被壓制,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必須意識到自己有衝動的一面,以及抑制這種衝動的能力。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有更強的自控力,就一定要先培養孩子有完整的自我意識。
  • 「自我意識」產生或與大腦前額葉相關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原野課題組和胡新天課題組發現了靈長類大腦前額葉背側部涉及和「自我」相關的信息處理,這可能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神經基礎。
  • 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有多重要?
    迪斯科覺得,這位老師的說法是荒唐的、是不經大腦思考的……這是在無意識地限制與控制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孩子會自己照鏡子,從鏡子中認出自己,認出自己的部位:脖子、耳朵、眼睛等等。這時候的孩子還有個特點:喜歡說「不要」。這就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孩子會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有時當我們問孩子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時,孩子雖然口頭上說「不」,但其實並不代表他真的不願意去做,他只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宣告自己的自主權。 一個懂得共情的孩子,會發展出同理心、善良等優秀的品質。
  • 幼兒自我意識活動的基本結構及發展策略
    二、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策略1.在教學和生活活動中,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1)建構有效的主題活動,了解個體自我與客體小班入園階段是幼兒從家庭環境過渡到幼兒園環境的關鍵期。對於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師可以創設行之有效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對個體自我和客體有所了解。(2)抓住日常生活契機樹立幼兒自信心由於家長過分溺愛,生活小事也一味包辦代替,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幼兒園的日常生活非常瑣碎,卻在幼兒一日生活中佔相當多的時間,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契機,對於小班孩子樹立自信尤為重要。
  • 魚也有自我意識?近50年的權威試驗遭重創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鳥類研究所的演化生物學家Alex Jordan認為,這隻裂唇魚(cleaner wrasse)通過了一項經典的自我識別測試。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能夠在鏡子中辨認出自己,反映出該生物體具備某種自我意識甚至能感知他人意識的存在。近50年來,他們一直在利用鏡子試驗測試動物的自我意識。
  • 用思維導圖解讀繪本《西奧和不先生》——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過程
    在西奧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他的拒絕是&34;所為,那是他不能控制且不能理解的所在。&34;代表了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他又害怕父母會生氣。
  • 孩子難以建立自我意識?父母耐心指導是關鍵,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隨著孩子的慢慢成長,你會發現,孩子會有著一些變化,比如會好端端的發脾氣,會產生嫉妒心理,會看別人不順眼等等這些行為,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產生了自我意識。什麼是自我意識呢?自我意識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它包括方方面面,但卻又不止步於此,"自我意識"是一種意識形式,他可以透過主觀看問題。
  • 家長請注意,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識?
    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我這麼做有點小題大做,或者覺得在中國,這種操心純屬多餘,我認為,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國外,經常在別人面前叫孩子的名字,而不是用稱謂代替,能有效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識。 什麼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呢?
  • 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近教師招聘正處於積極備考的階段,而且很多考試都出現了主觀題的考點,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下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一、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是隨年齡增長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的。在整個小學時期,小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發展,但不是直線的、等速的,既有上升時期,也有平穩發展時期。
  • 孩子總抱著毛絨玩具?別急著剝奪,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體現
    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個方面即知,情,意三個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三個子系統構成,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確的自我認知,客觀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我提升和關注自我成長。人生不同的發展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形成各有特點。
  • 《獅子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這部電影能夠經久不衰,深得孩子和大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辛巴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引起了大人們的共鳴,激起了孩子們對自我成長的渴望。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具體包括體重、身高、體態等生理狀態,興趣、能力、氣質等心理特徵和自己與周圍人相處關係、自己在集體中位置與作用等人際關係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