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做嬰幼兒心理輔導的心理諮詢師問我,嬰兒的自我意識何時出現?是不是1歲的嬰兒就有主見了?
是啊,自我意識問題經常給心理諮詢師 學員講,但是,嬰兒的自我意識是何時出現的呢?
有時做心理諮詢時,也會給來訪者解釋什麼是自我意識,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可能與他的自我意識有關。
自我意識,簡單的說就是&34;的問題,我對自己、對周圍的人、事物的關係的認識和評價。
︱發展心理學家關於自我意識的觀點
代表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心理學認為,嬰兒在8個月之前沒有萌發自我意識,大概到了一歲以後,嬰兒才顯示出主體我的認知。
以哈特曼等代表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在一周歲出現自我意識,嬰兒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嬰兒在一歲之前,還不能區分自己與自己之外的事物,此時嬰兒與外界是物我不分的混為一體。
二是是嬰兒把自己作為活動主體的認知,表現為嬰兒主動地引起自身動作與鏡像動作相匹配,用自己的動作引發鏡像的動作。
三是嬰兒能把自己與他人分開,例如嬰兒喜歡玩扔玩具,讓成人拾起,再扔,再拾,反反覆覆,這說明嬰兒已經把自己視為活動主體,並能把自己與他人分開。
四是在一歲以後,嬰兒的客體自我發展出來,嬰兒開始內化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方式,即嬰兒開始像其他人那樣對待自己,這時的嬰兒能夠認出鏡子中的自己,照片中的自己,並對其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應。
五是嬰兒的自我意識是在生理自我(本能自我)基礎上發育發生的,心理學的各個學派的心理學家都認為,在嬰兒的心理自我及社會自我的形成過程中,生理自我作為一個原發性組織為心理自我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性。
︱精神分析學客體關係理論等學派關於自我意識的觀點
關於嬰兒的自我意識或者個體的自我問題,精神分析學可以說對心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凡是學習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理論的人都知道,在精神分析學中有一個學派叫自我心理學,專門研究人類個體的自我以及自我的功能;再如客體關係理論也研究自我問題,依戀理論對自我意識也有涉及,以及自體心理學也把自我的出現及自我感作為研究的核心。
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理論家丹尼爾·斯特恩、旅美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勒內·斯皮茨都是研究嬰兒心理發展及嬰兒自我心理的著名學者。
丹尼爾·斯特恩提出嬰兒是如何體驗自身及日常生活的?他認為,這一切都要從對嬰兒的自我觀察和研究開始。
︱自我究竟是什麼?
自我是不是自我感?
自我感屬於不屬於一種主觀感受?
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怎麼是這個樣子的?
自我感與嬰兒的人際互動有何關聯?嬰兒是不是在與母親等人的人際互動中逐漸體驗並形成自我意識的?即嬰兒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和主觀體驗;嬰兒通過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節三個環節進行自我感知,並逐漸形成自我認識。
勒內·斯皮茨認為,嬰兒8個月出現的&34;是嬰兒自我意識出現的重要標誌,是嬰兒與母親客體關係的真正建立,這表明從這一刻開始,嬰兒能夠區分開我是我,母親是母親了;嬰兒能夠在與人的社交互動中區分陌生人和熟人,開始形成心理意義上的自我。
丹尼爾·斯特恩在多年觀察嬰兒和對嬰兒的心理髮育發展研究中發現,一歲內的嬰兒已經出現自我意識,但這時的自我依然是生理意義上的自我,沒有自己和他人、或在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行為之間劃定界限,區分不開自己與他人,仍然處於物我混沌的狀態(非我狀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歲以後,嬰兒能夠運動(學會走步)、說話、眼界的開闊,嬰兒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並出現自我中心的意識和行為,開始用&34;稱呼自己和他人;能夠認識自己的身體特徵,可以從客體(照片等)中認識自己(我是)
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兒科醫生唐納德·溫尼科特在他對嬰兒自我意識的研究中發現,當嬰兒會說&34;的時候,一個新的時期就到來了,在這個以後,嬰兒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具有了某種自我意識的整合能力,開始用&34;的眼光看世界,表現出個人化的言行,不僅能夠認識一個看得見的外在世界,也可以理解自己還有一個能夠思考自己的內在世界。例如嬰兒不僅怕陌生人,而且也害怕一個人獨處;晚上睡覺需要父母陪伴,不然就會哭鬧。
︱父母要尊重寶寶的合理主見
不錯,隨著嬰兒慢慢長大,自我意識的逐步出現,到了1歲以後,嬰兒獨特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明顯,活動能力越來越強,語言表達越來越好,嬰兒在家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嬰兒會在吃飯、穿衣、活動以及遊戲中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動,有時還會對父母的幫助加以拒絕,用&34;、&34;或者發脾氣等對父母的幹涉表示不滿。
可是,許多父母不理解,認為是嬰兒不聽話,認為是嬰兒搗亂,是嬰兒與父母作對;其實,這都是嬰兒有了自我意識以後,有自己主見的一種表現,不想再接受父母的約束,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此時,父母要知道,寶寶有主見了,寶寶有自己的主張了;有自己的意見、好惡和最愛都能讓人成為現在的自己。父母在把握原則(設置界限)的基礎上要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尊重寶寶合理的主見,處理好寶寶不合理的要求。
面對寶寶的主見,合理的要尊重;不合理的說&34;,為孩子劃清界限,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可是自我意識的表達和滿足是有界限的。
本文為心理老師左叔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