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是一種趨利避害的物種。這一特性恰是在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上逐漸進化而來的。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願望,具有目的行為及主觀能動性;它在人的自我防禦/保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那就是知道自己「半斤八兩」、還是「無所不能」,避免與他人發生直接衝突而「忍辱負重」或是「臥薪嘗膽」。其基本認知元素就是「我是誰」、「我會什麼、不會什麼」、「我如何保持低調或是友誼,才能夠保全自己」諸如此類。人類進化至今,自我意識印刻在我們的認知深層,促成了我們識別敵友、倫理道德、害羞窘迫、價值觀念、助人為樂及利他行為等。
三歲以後的正常兒童,將個人行為與所接受的道德和價值觀做比較時,他們會自動地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自我意識上。
典型孤獨症症譜系障礙(ASD)孩子通常被描述為缺乏想像力和自我意識,因此他們會在自我理解、自我接納兩方面苦苦掙扎,程度不同,損害亦不等。
ASD兒童自我意識不同程度的損害,對其社交行為帶來不利影響和挑戰。神經心理研究認為,ASD由於大腦處理認識自我的功能缺陷,導致他們很難建立正常的自我意識和人際關係。輕度ASD或是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則會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所以說,自我意識水平,可作為ASD嚴重程度的辨別指標之一。
劍橋大學科學家認為,自我意識缺欠是ASD人士的主要問題之一。他們使用功能磁共振測試志願者大腦活動,要求被試者對自己的想法、觀點、偏好以及對他人的想法做出判斷。結果發現,這些思維活動激活了大腦的腹側前額葉。就是說,當人們反觀和思考自己時,該腦區活動就會活躍起來。ASD則恰恰是這些腦區激活水平極弱,或乾脆不被激活。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試圖通過探索ASD的自我意識來繪製其大腦網絡。結果表明,ASD往往在社交場合中缺乏自我意識,但他們個人獨處時,自我意識反而會顯現,並會表現出相應行為。很多高功能ASD自我描述:自己獨處時,腦海中就有清晰的自我感覺,知道自己是誰、誰的孩子、我應該和如何做之類想法。反而,當他們處於感覺信息超荷,或是面臨社交活動時,自我意識瞬間消失,猶如「靈魂出竅」,恍如失掉自己的存在。
這項研究表明,ASD面臨壓力時,會自動啟動神經抑制系統,即自我防禦,旨在保護自我,防止自己受到傷害。他們一旦處於社交恐怖時,行為抑制系統就會發揮「多餘」作用,並限制其活動。研究小組認為:「對ASD來說,他們的抑制系統功能過於強大,以至於極小刺激,即可觸發其發揮作用,對將面臨的危險和可能的威脅表現出過度反應「。例如接觸陌生人,或是某些噪音均可輕易激活ASD的抑制系統發揮作用,進而剝奪和損害其自我意識正常發展,進一步損害他們的社交功能。
有研究稱,由於ASD孩子自幼就缺少認知和語言參與日常活動,反過來又加重自我意識損害。這項研究的主試,使用自我理解訪談方式,測試了10名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測試包含不同層次和水平的自我意識問題。結果,與對照兒童比較,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在「自我為對象「和'自我為主題」的測試上表現出困難或障礙,研究支持了ASD人士自我意識和自我能力受損的觀點及理論。
自我意識是幾乎所有社會性動物的基本屬性之一。很多靈長類和哺乳類動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識」。動物的自我意識是通過鏡子裡觀察辨認自我來測試的。例如,實驗人員在黑猩猩額頭上塗個紅點,再讓它照鏡子看,結果它會用手指觸摸額頭上的紅點,然後還拿到鼻前聞一聞。說明,黑猩猩知道鏡子裡的影像是它自己。這在大象和海豚,甚至是喜鵲身上同樣得到證實。
正常嬰幼兒自我意識,可由其探索行為/動作顯現出來。例如,視覺跟隨他人眼神-跟隨移動物體-手觸探究物體-探究自身:如看鏡子裡面的自己、探究自己的肚臍眼或是「小雞雞」等。ASD則罕見探究自身。
對人類而言,自我意識是對「我是誰」的認知,自我理解則是對個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我描述。兒童大約在一歲半時就會認出鏡子裡的自我,而ASD兒童則不大可能或十分困難。當然,某些腦損傷、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裂腦人等也有身份識別困難,不認識鏡像裡的自己。自我意識的神經基礎大致是所謂的「鏡像神經元」區域,它也是人能夠自省的神經基礎。據說,ASD的「鏡像神經元」區域有著發展性缺陷。
因此,人們聯想到可否通過某種技術訓練ASD的自我意識。如聯合注意(JA)也叫共同注意的訓練,就是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而開發的技術。通過JA訓練,可以幫助ASD兒童積極提高自我意識。其策略在於教給ASD孩子鏡像裡的人像與自己的反射關係,這種鏡像自我意識發展活動包括四個步驟,用來衡量ASD兒童自我意識的提高。該方法與策略並非是簡單用鏡像來訓練兒童,而是在與生活環境互動中教給他們如何觀察、體驗和了解自己、認識自我意識。實踐證明,這種鏡像理解及與自我發展關係的訓練確實可以提高ASD的自我意識。當ASD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他們的社交願望和技能也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