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進醫生:孤獨症兒童的自我意識

2020-09-10 兒童心理專家靜進

孤獨症的損害特徵

眾所周知,人是一種趨利避害的物種。這一特性恰是在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上逐漸進化而來的。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願望,具有目的行為及主觀能動性;它在人的自我防禦/保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那就是知道自己「半斤八兩」、還是「無所不能」,避免與他人發生直接衝突而「忍辱負重」或是「臥薪嘗膽」。其基本認知元素就是「我是誰」、「我會什麼、不會什麼」、「我如何保持低調或是友誼,才能夠保全自己」諸如此類。人類進化至今,自我意識印刻在我們的認知深層,促成了我們識別敵友、倫理道德、害羞窘迫、價值觀念、助人為樂及利他行為等。

三歲以後的正常兒童,將個人行為與所接受的道德和價值觀做比較時,他們會自動地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自我意識上。

典型孤獨症症譜系障礙(ASD)孩子通常被描述為缺乏想像力和自我意識,因此他們會在自我理解、自我接納兩方面苦苦掙扎,程度不同,損害亦不等。

ASD兒童自我意識不同程度的損害,對其社交行為帶來不利影響和挑戰。神經心理研究認為,ASD由於大腦處理認識自我的功能缺陷,導致他們很難建立正常的自我意識和人際關係。輕度ASD或是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則會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所以說,自我意識水平,可作為ASD嚴重程度的辨別指標之一。

劍橋大學科學家認為,自我意識缺欠是ASD人士的主要問題之一。他們使用功能磁共振測試志願者大腦活動,要求被試者對自己的想法、觀點、偏好以及對他人的想法做出判斷。結果發現,這些思維活動激活了大腦的腹側前額葉。就是說,當人們反觀和思考自己時,該腦區活動就會活躍起來。ASD則恰恰是這些腦區激活水平極弱,或乾脆不被激活。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試圖通過探索ASD的自我意識來繪製其大腦網絡。結果表明,ASD往往在社交場合中缺乏自我意識,但他們個人獨處時,自我意識反而會顯現,並會表現出相應行為。很多高功能ASD自我描述:自己獨處時,腦海中就有清晰的自我感覺,知道自己是誰、誰的孩子、我應該和如何做之類想法。反而,當他們處於感覺信息超荷,或是面臨社交活動時,自我意識瞬間消失,猶如「靈魂出竅」,恍如失掉自己的存在。

這項研究表明,ASD面臨壓力時,會自動啟動神經抑制系統,即自我防禦,旨在保護自我,防止自己受到傷害。他們一旦處於社交恐怖時,行為抑制系統就會發揮「多餘」作用,並限制其活動。研究小組認為:「對ASD來說,他們的抑制系統功能過於強大,以至於極小刺激,即可觸發其發揮作用,對將面臨的危險和可能的威脅表現出過度反應「。例如接觸陌生人,或是某些噪音均可輕易激活ASD的抑制系統發揮作用,進而剝奪和損害其自我意識正常發展,進一步損害他們的社交功能。

有研究稱,由於ASD孩子自幼就缺少認知和語言參與日常活動,反過來又加重自我意識損害。這項研究的主試,使用自我理解訪談方式,測試了10名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測試包含不同層次和水平的自我意識問題。結果,與對照兒童比較,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在「自我為對象「和'自我為主題」的測試上表現出困難或障礙,研究支持了ASD人士自我意識和自我能力受損的觀點及理論。


靜老師說

自我意識是幾乎所有社會性動物的基本屬性之一。很多靈長類和哺乳類動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識」。動物的自我意識是通過鏡子裡觀察辨認自我來測試的。例如,實驗人員在黑猩猩額頭上塗個紅點,再讓它照鏡子看,結果它會用手指觸摸額頭上的紅點,然後還拿到鼻前聞一聞。說明,黑猩猩知道鏡子裡的影像是它自己。這在大象和海豚,甚至是喜鵲身上同樣得到證實。

正常嬰幼兒自我意識,可由其探索行為/動作顯現出來。例如,視覺跟隨他人眼神-跟隨移動物體-手觸探究物體-探究自身:如看鏡子裡面的自己、探究自己的肚臍眼或是「小雞雞」等。ASD則罕見探究自身。

對人類而言,自我意識是對「我是誰」的認知,自我理解則是對個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我描述。兒童大約在一歲半時就會認出鏡子裡的自我,而ASD兒童則不大可能或十分困難。當然,某些腦損傷、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裂腦人等也有身份識別困難,不認識鏡像裡的自己。自我意識的神經基礎大致是所謂的「鏡像神經元」區域,它也是人能夠自省的神經基礎。據說,ASD的「鏡像神經元」區域有著發展性缺陷。

因此,人們聯想到可否通過某種技術訓練ASD的自我意識。如聯合注意(JA)也叫共同注意的訓練,就是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而開發的技術。通過JA訓練,可以幫助ASD兒童積極提高自我意識。其策略在於教給ASD孩子鏡像裡的人像與自己的反射關係,這種鏡像自我意識發展活動包括四個步驟,用來衡量ASD兒童自我意識的提高。該方法與策略並非是簡單用鏡像來訓練兒童,而是在與生活環境互動中教給他們如何觀察、體驗和了解自己、認識自我意識。實踐證明,這種鏡像理解及與自我發展關係的訓練確實可以提高ASD的自我意識。當ASD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他們的社交願望和技能也會得到提升。

相關焦點

  • 靜進醫生:關於孤獨症還有哪些爭議
    文| 靜進醫生差異還是障礙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兒童被診斷為孤獨症,同時也引致社會各界對孤獨症病因與診斷性質的各種質疑和爭論。例如對孤獨症究竟是否完全為遺傳所致,還是神經多樣性發育的問題,抑或是環境因素所誘導,如何判定高功能和嚴重智力損害譜系的定性與定位,都是當前科學爭論和研究的問題。甚至,是否將孤獨症視為殘障,也成為社會乃至政治層面辯論的話題。
  • 靜進醫生:孤獨症兒童需要運動康復與幹預
    文 | 靜進醫生孤獨症孩子運動發育不良居多大部分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兒童都伴有不同程度運動困難,阿斯伯格症候群兒童似乎更為普遍。ASD兒童大都存在的精細運動和粗大運動發育不良。相關研究發現,約90%的ASD兒童在兒童運動評估成套測驗(MABC-2)上成績不佳,尤其在協調動作、接球投球、平衡感等幾個分測驗上得分顯著低下。
  • 靜進醫生: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的語言特點
    文 | 靜進醫生這些年,我接觸很多阿斯伯格綜合症(AS)孩子,經長期仔細觀察,甚感他們的語言發展特點非常奇特,且有一定規律可循。總體來講,AS兒童的語言發育基本正常,個別會有語言發育遲滯史。語言發展規律較正常兒童的循序遞進,更具有起伏不定特點。有時話多,且饒舌,但語用學方面很落後,即日常溝通用語詞彙偏少和使用不靈活。而非日常用語、書面語反而較普通兒童豐富。
  •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如何發展的呢?
    兒童如何意識自己兒童「自我意識」說白了,就是明白自己「我是誰?」,它是一種對自我的關注。這看似簡單,實則是個有趣的科學問題。它利於了解孤獨症孩子的內心世界,如孤獨症孩子能夠明白自己是誰嗎,他們為何缺乏自我意識,他們的社會認知損害,是否與缺乏自我意識有關?這得從正常兒童說起,嬰兒是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的存在的。
  • [新聞調查]孤獨症兒童
    進入[新聞調查]>>     CCTV.com消息(新聞調查):    孤獨症兒童(視頻一)    孤獨症兒童(視頻二)    被採訪人:    尚 瑤 羅意的媽媽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緣起 2015年5月17日是第二十五次全國助殘日,活動主題為「關注孤獨症兒童,走向美好未來」。 為進一步推動孤獨症兒童康復工作,加強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全社會扶殘助殘意識,營造更適合孤獨症兒童融合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國殘聯康復部組織專家編寫了《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簡稱「《手冊》」)。
  • 孤獨症青少年的就業建議
    文 | 靜進醫生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很多大年齡孤獨症青少年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融入社會,並找到適合於個人的工作。▷職業培訓機構短缺:迄今,孤獨症兒童的康復機構為數不少,但多集中於低年齡兒童,且以最基本生活自理、語言康復以及基本社交技巧訓練為重點,待到青春期則將其推還給父母,沒有後續的職業培訓機制。雖然有些公立私立特校在開展這類青少年的培訓,但學位供需矛盾突出、針對性不強、入口出口都存在著瓶頸和卡頓問題。
  • 孤獨症兒童的語言發展階段
    多數的孤獨症兒童的語言發展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早期,語言出現的時間明顯落後於正常兒童,有的孩子到了三四歲,甚至五六歲仍然還沒有發音;還有的孩子早期語言發展和同齡嬰兒差距不大,進入幼兒期出現語言的退化,各種障礙開始顯現出來。語言的發展異常是鑑別孤獨症的主要指標之一,一般孩子會在這個時候被診斷並進入訓練,其中語言訓練是康復訓練的一項主要內容。
  • 靜進醫生:心智理論能解釋孤獨症的內心世界嗎?
    二、孤獨症的心智理論早在1985年,Simon Baron-Cohen等世界頂級的孤獨症研究者提出,孤獨症兒童的心智解讀能力損害明顯,即使是具有語言能力的高功能孤獨症或是因此,認為缺乏心智解讀能力是孤獨症們的主要特徵之一。
  • 自閉症日:史上最全的兒童孤獨症知識手冊
    霍普金斯大學著名兒童精神科醫生 Leo Kanner 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孤獨症的論文,裡面列舉了 11 個孩子的病例,並首次提出了孤獨症的概念。1982年,南京腦科醫院兒童精神病學家陶國泰教授首次報告了4例孤獨症患兒,此後引起國內關注。 6、孤獨症的患病率是多少?
  • 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等10位專家「硬核」支援孤獨...
    賈美香醫生多次強調,有效的兒童康復模式必須要有專業、早期、密集、家校共育四個關鍵詞。影響醫生正確診斷的維生素D缺乏、鉛含量超標?患病和孩子營養代謝有關?因孤獨症病因不明,一直以來都有孤獨症與營養代謝有關的探討。
  • 當孩子出現這些疑似孤獨症的特徵,家長應該怎麼做?
    生活和職場上的各種巧合,讓我投身到了孤獨症兒童教育的工作中。現開闢此專欄,在此不定期更新一些關於孤獨症兒童教育的手記和感想;若能留給家長或同行一些參考,則深感榮幸!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一些傾向孤獨症的可疑特徵時,習慣性地在網上求助。
  • 孤獨症兒童不適當行為的處理原則
    孤獨症兒童的不適當行為也是具有其特定的功能的。三.孤獨症兒童自我刺激行為的功能與可行的處理方式:   意義(功能): 消極性處理 積極性處理 發展性處理   休閒娛樂的一種: 給予厭惡刺激限制忽視 轉移注意力差遣設定時間 教導休閒活動增加參與活動的機會加強辨別學習 抒解情緒(精神安定劑): 給予厭惡刺激限制安撫 轉移注意力減少可能引起情緒變化的情境預告可能改變或影響情緒的事件
  • 她,讓孤獨症兒童不再孤獨
    秉承著「幫助家長認識特殊兒童,並掌握在生活中促進孩子的良性發展的知識及技巧,促進社會認識、理解、接納殘障兒童,並尊重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權」的辦園宗旨。機構全日制康復受訓兒童220人,至今已有一千多名孤獨症、智力障礙及唐氏綜合症兒童在接受了專業的康復教育訓練後,有效康復率達100%,部分不同類別兒童已經進入普通的學校和幼兒園隨班就讀。
  • 幫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
    本報訊(記者 韓雯)到2020年底,建成基本滿足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需求的康復服務體系和工作格局,基本實現孤獨症兒童應篩盡篩、應治盡治、應救盡救、應管儘管。這是今年7月,我市出臺《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為幫助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陰影列出的時間表。如今進展如何?
  • 孤獨症兒童語言特徵及幹預方法總結
    語言障礙是孤獨症兒童核心障礙之一。孤獨症兒童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問題。1.構音異常。語音語調使用不當;發音問題,有些孤獨症兒童不發音或發很小的音。2.說者技能障礙。當孤獨症兒童想要獲得物品時,大部分會自己去拿想要的東西,無法獲取時部分可能拉著大人的手去指想要的東西。
  • 靜進醫生: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社交恐懼症
    文 | 靜進醫生動輒紅臉為哪般記得幾年前,有位大二男生找我諮詢。待他入室入座,顯得舉手無措、扭捏不自在、不敢直視我,隨之臉紅冒汗不止,回答問題吞吐無序,間歇無語沉默。這種恐懼症狹義上也稱「對人恐怖症」,日語術語為「Taijin kyofusho」。在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被列在「其他特定的強迫症和相關疾病」中。英文為anthropophobia或anthrophobia,意思是「害怕與人為伍」或「厭人症」。
  • 父親殺死孤獨症女兒,讓人不寒而慄!誰能拯救孤獨症兒童?
    關注我,每日一更孤獨症家庭教育小技巧!孤獨症(別名自閉症),是最近一個世紀才被世人發現並且開始專注的一個精神發育疾病。據統計,至今為止中國有300多萬個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症,一個孤獨症孩子帶給一個家庭更多的是辛苦和迷茫。因為以現在醫學技術來看,並沒有一個可以直接根治孤獨症的有效方法,只能依靠教育手段來改善。
  • 孤獨症兒童的自理能力訓練
    自理的概念 自理就是指自我照顧的能力,包括:進食、穿衣、梳洗和如廁等。 自理能力訓練的重要性 自理是獨立生活的必要條件,而獨立生活是我們訓練孤獨症兒童的根本目標,顯然,培養孤獨症兒童的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理訓練的過程非常艱巨,需要很大的耐性、循序漸進的去訓練。
  • 如何教孤獨症兒童主動問問題?
    家長需要確保在任何特定的時間,不論是在學校裡或是在家裡,儘量讓孩子們做到至少一次自我發起的互動。關注自我發起的互動家長需要令孩子明白:即使孩子會意識到即便談話很困難,他也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如果每次都這樣,那孩子的互動行為就會有所改變。這不是無意義的艱難工作或操演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