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父母第一課《超越原生家庭》

2021-01-09 予醉

我曾一直在思考,想要成為父母,第一步我們需要做什麼?提高收入?制定教育計劃?報家庭教育班?

直到我在讀到這本《超越原生家庭》時,我才真的恍然大悟。

超越原生家庭

其實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一直在輪迴,我們教育子女的方式,基本取決於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

這樣說很多人都會反駁,覺得我們的教育理念一直在進步,哪些陳舊的教育理念在慢慢被遺棄。

然而核心思想是不變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面臨生活困境時都會思考,為什麼我會這樣?如果當時我聽了父母的話,好好讀書,考一個好大學,也許就不會面臨這樣的困境了。

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父母是對的。然後你就會要求你的子女去學習,如同當年我們父母要求我們一樣。

馬東在《奇葩說》裡問過武志紅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

武志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有!

這一點,其實我深有體會,5歲那年,我和隔壁的一個小夥伴一起去街道上賣菜的阿姨家玩,他將稱弄壞了,事後,他說了一句,不是他做的,然後就回家看動畫片了,而我不論如何辯解,我父母依然堅信是我弄壞的,並在眾人面前將我揍了一頓,讓我道歉。

筆者已經30歲了,這一幕依然時常在我眼前浮現,至今在生活上不太願意去相信別人,包括自己的愛人。

《都挺好》蘇明玉

也許這個例子並不能代表什麼,我只是想闡述的是原生家庭對我們所有人都有深刻的影響,就如同一杯清水中,倒入了一瓶墨汁,很明顯也很濃鬱。

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會伴隨我們一生,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合格的父母,你必須要明白,你的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看到這,其實很多人都會說,那我該如何擺脫甚至是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不是需要不斷遠離它,抹殺掉它的影響?

但現實是,越是刻意遠離,刻意去抹殺它,就越是深入骨髓,幼年時的遭遇仍會時不時浮現眼前,如同夢魘。

還是上面的例子,墨水倒進了一杯水中,我們清晰易見,但如果倒進了汪洋,卻了無痕跡。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不是想法設法讓墨水消失,而是努力把自己變成汪洋大海。

《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自我超越,遠比懦弱地逃避來得更加有效。

所以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不管他們是否曾今帶給你的是傷痛還是開心,接受它,強大自身,去超越它,從而組建新生家庭。

這本書值得每位父母去反覆咀嚼,不管是你即將擁有寶寶,還是已經擁有寶寶,努力去給他們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

我是予醉,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相關焦點

  • 《超越原生家庭》生命中與原生家庭相關的坑,都無法超越嗎?
    《都挺好》《小歡喜》再次把原生家庭的影響推上了全民熱議。但原生家庭就一定是決定因素而不可超越嗎?其實,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我們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鼓勵我們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做自己」,並且同時與別人保持親密關係。
  • 超越原生家庭:做成熟的父母,別讓傷害傳遞給孩子
    有關原生家庭的話題一直比較熱門,也是近幾年熱門影視劇裡常常涉足的題材,比如《都挺好》《小歡喜》《以家人之名》等。我對「原生家庭」這個話題一直很感興趣,加上有了寶寶以後,疑惑也更多了起來。於是,我便找來與原生家庭相關的書籍來看,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本——《超越原生家庭》。本書作者是美國臨床心理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已經從事婚姻和家庭心理問題治療工作有20年。
  • 超越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家庭內部的運行機制,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在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我們到底在原生家庭中都扮演了什麼角色呢?然而,如果你的父母不但強制要求你按照他們的方法去做菜,還不聽你解釋什麼食材一起煮對身體不好,一意孤行,那這個時候,你的父母既是功能過度者,又是功能不足者。這是兩種類型的角色,卻是同一個人扮演的,就會使家庭關係陷入了負面的交流之中。實際上,無論是「功能過度者」,還是「功能不足者」,他們互相依賴,都沒有超越原生家庭,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
  • 《超越原生家庭》讀書會招募中│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共上一堂課】也許你喜歡傾聽學習,也許你喜歡暢所欲言,也許你需要深度理解…一起深度閱讀一本書吧!     2020年11月23日,木林心理工作室主辦心理讀書會將如期開展,屆時木林心理工作室創始人李鍾鵬將帶領你一起學習《超越原生家庭》,一起探討原生家庭的機制,發現走出原生家庭的方法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直到40歲後,他才慢慢地,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歌手張靚穎,結婚後又離婚,與母親相依為命卻在結婚之前,遭到她的母親在報紙上公開發文反對她和馮柯結婚。和高曉松相比,她的原生家庭是明顯的破碎不堪。小學一年級時,父母就離婚。每個月小小的靚穎就要騎著車去向父親討100元的生活費,低三下四地忍受著父親的臉色和羞辱。
  • 每天5分鐘,讀完一本書——《超越原生家庭》
    今天分享的書是《超越原生家庭》對於這本著作,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在此就不多做闡述,直接上思維導圖。不過在上圖之前,有些話還得寫在前面。關於這本《超越原生家庭》,我認為前兩部分寫得比較好,第三部分「超越原生家庭,完成自我分化」則是過於理想了,例如擺脫三角關係。
  • 心理丨《超越原生家庭》: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是讓父母承認他們當年做錯了,給我們道歉?還是疏遠他們甚至中斷與他們的聯繫,來表達憤怒?似乎這些並不可行,因為我們回不到過去,但我們卻還活在過去。我們無法改變別人,超越原生家庭,只能靠我們自己。那麼,人們如何在不破壞親密關係的前提下,從心理和情感上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找到真正的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呢?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中。
  • 第95期家庭系統班——《原生家庭與自我超越》第一天課程回顧
    第95期家庭系統班——《原生家庭與自我超越》第一天課程回顧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是人的天性,也是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導語:無論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我們還是要獨立地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將自己當前面臨的困難歸咎於原生家庭,也許是真實的,但對於此刻的你,並無裨益。剛剛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將女兒看作自己一生最大的事業,在各個方面都強迫齊明月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包括上什麼大學、選擇什麼職業。
  • 超越原生家庭|家庭中的潛規則,你了解嗎?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東野圭吾在《時生》裡曾這樣說。「原生家庭」近年來已成為一個流行標籤,不僅在自媒體、新聞報導裡頻頻出現,影視劇也瞄準這一主題,從《都挺好》到《小歡喜》,作為父母的我們很難不關注它。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 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 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 | 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第一所學校——原生家庭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子女未成婚前,與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組成的家庭。我們第一所學校就是原生家庭,這個家庭不是以教育為主,主要是一家人的生活,而生活卻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一生。下面我們來說說對孩子影響比較大的幾種原生家庭。第一種,父母重男輕女對孩子的影響。比如《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深受其害,母親嚴重的重男輕女,父親的懦弱無能,讓她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他的大哥因為是學霸,受到家裡器重,對妹妹的委屈視而不見,好面子,對自己的家庭也少了責任感;二哥就是溺愛了,做事都不靠譜,貪慕虛榮,欺負妹妹變得理所當然。
  • 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
    教育作為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照顧、最好的教育。尤其是教育,更是從未出生就開始了胎教。父母總想孩子通過教育跳過原生家庭的種種障礙,長大成為優秀人才。為此,辛勤的父母帶孩子上各種早教班、網上聽知名育兒博主、專家的課程。但是,回歸到雞零狗碎的生活,我們下意識裡還是按照上一輩人對待孩子的方式教育子女,養育方式就像遺傳基因,不知不覺代代相傳。無意識中,父母童年的悲劇總在孩子身上重演。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枷鎖,想要斬斷,就從學會和父母對峙開始
    有位名人曾說過,「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帶來的影響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經典語錄中,有這樣一則名言:「父母要想培養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營造一個輕鬆和睦的家庭」。
  • 《完美關係》:佟麗婭、黃軒、田依桐攜手探尋超越原生家庭之路
    文/寧靜致遠說落魄,貧窮,都抵不過父母不靠譜,原生家庭是一輩子都逃不出的夢魘,然而我們可以也必須把夢魘換成夢寐以求的美好親情時光。《完美關係》中,田依桐飾演的馬邦尼聲嘶力竭地想把原生家庭的記憶掐去;《安家》中,孫儷飾演的房似錦悲憤地說:朋友可以反目,夫妻可以離婚,血緣關係怎麼斷?
  • 超越原生家庭,我們如何和曾經的不幸和解?
    羅納德·查理森的《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和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再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僅一句話,就說明了了原生家庭對我們很大的一個影響。這句話中,「刻意」兩個字會讓有親身經歷的人心痛,因為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刻意有多麼辛苦!
  • 想要超越原生家庭的壓抑,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
    (2)女孩有勇氣,可以義無反顧的獨立生活,不接受家庭錯誤的影響;可是,女孩最終還是遇到了解決不了的麻煩,還是要向父母求救,又重新回到家庭的錯誤觀念當中。為什麼努力了這麼久,還是不能超越原生家庭的壓抑和束縛?
  • 6個步驟帶你「超越」原生家庭
    文|胡蝶 (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最近幾年,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這概念似乎被用濫了,我總能嗅到身邊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息:一種,把「原生家庭」當成自己當下各種問題的背鍋俠但若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不是假性獨立或其他,還真不能繞過充分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這一龐大冗雜而重要的工作。了解原生家庭,才能讓自己超越原生家庭。本文是讀過《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後的一些感想,作者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是美國的婚姻家庭治療師,他認為多年原生家庭方面的研究,給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帶來了重要的改變。
  • 《自卑與超越》④ |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掌握人生主導權
    除了父母兩人的態度外,父母婚姻的狀態,也會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們對婚姻和性伴侶的第一印象,就是從父母的相處中觀察得到的。而歐巴馬父母的婚姻狀態比較複雜,因此歐巴馬認為婚姻不一定是愛情的最終歸宿,不結婚也沒問題。所以,我們會看到,父母婚姻美滿的人,對婚姻比較有信心,在面對另一半的時候,也能大方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積極地想與對方合作,共築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