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家庭中的潛規則,你了解嗎?

2020-09-05 凡平美

「悲觀也沒用。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東野圭吾在《時生》裡曾這樣說。

「原生家庭」近年來已成為一個流行標籤,不僅在自媒體、新聞報導裡頻頻出現,影視劇也瞄準這一主題,從《都挺好》到《小歡喜》,作為父母的我們很難不關注它。

早在10多年前就有一個非常活躍的豆瓣小組名為「父母皆禍害」,很多組員將自己的人生困難和性格問題不加辨別地歸咎於父母,足以瞥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

誠然,在多數人的經驗裡,原生家庭是其成長中代表「家庭是什麼樣子的」唯一模板,去原生家庭裡尋找問題的根源,也有一定的心理學依據,但這絕不是在提倡「原生家庭決定論」,尤其是成年之後的人生軌跡更不能簡單歸咎於父母。

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有著來自原生家庭的烙印,但如何看待這種烙印以及如何自我成長,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我們特別選擇這本《超越原生家庭》就是要幫你找到應對自己原生家庭的新辦法,擺脫原生家庭遺留的問題,從而讓你在自己的新家庭中過得更加幸福快樂。

作者羅納德·理查森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專注於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方面的研究20多年。

在本書中,他結合了在從業過程中遇到的大量典型案例以及他個人的實際經歷,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他在一開篇就提到「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和情感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再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這提醒我們,一方面請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自己身上,不必勞神費心地試圖改變他人;另一方面,你必須有充足的動力。這一改變過程尤其困難,而並不適合每個人,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大量的思考。

但對那些在原生家庭上備受困擾的人來說,其回報也極其豐厚。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你可以像觀察一個剛認識的人一樣去觀察自己,並提醒自己改變是件困難的事,它甚至是一生的功課,這或許能讓你的成長之路走得更順利一些。

當一對夫妻結婚之後,我們傾向於認為他們的婚姻是一種獨立關係。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或不幸似乎完全是由他們二人的個性造成的。

但實際情況往往非常複雜。任何婚姻都是處於動態平衡中的兩個家庭的結合。他們各自家庭中所發生過的事、家庭內部應對問題的方式,都會對他們二人造成極大的影響。

書中有這樣一對夫妻,家庭背景對其婚姻關係的影響可以從他們在金錢觀上的分歧體現出來。

妻子薩拉說:「喬總是大手大腳,錢到他兜兒裡根本存不住。」薩拉想把更多的錢存進銀行。

而喬會說:「薩拉手太緊了,根本不懂得花錢享受。有了錢卻不能用來享受生活,那還有什麼意思?」

薩拉和喬的金錢觀也許跟其父母相同,也許完全相反,但無論如何,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都受到了其父母金錢觀的影響。

薩拉的父母艱難的熬過了「大蕭條」時代,特別強調儲蓄的必要性,薩拉認同這一點。

喬的父母也這樣教育過他,還曾嚴格限制他的開銷,以至於無論喬花錢多節儉,父母都認為他在經濟上不負責。現在,薩拉重提舊事,喬會想起他跟父母在金錢上的爭執。

於是,喬對待薩拉的態度就跟當年他對父母的態度一樣了。

不僅如此,他們二人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還學到了處理矛盾的不同方式。當薩拉知道喬不想存錢時,她很生氣,指責喬不關心他們的未來。

喬想讓薩拉平靜下來,就對她說:「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談吧。」薩拉以為喬是要她改變主意,否則就不跟她說話。這讓她更加惱怒,於是開始摔東西。

好,停在這裡,我們來看看發生了什麼——在喬的原生家庭中,發生矛盾時,家人只會稍微對抗一下,然後各自回到角落裡調整心態,最後笑著回到大家庭中。

之後再也不會有人提起這個矛盾,更不會做什麼共同決定。相反,在薩拉的原生家庭中,當矛盾出現時,大家會立即展開討論。

爭吵過後一切都會過去,大家的關係仍然穩固,還通常會一起做出一個結論或決定。顯然,喬和薩拉在解決家庭矛盾上存在極大分歧。

原生家庭說到底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人際關係圈,家庭關係的運行有著其特殊的運行原理,即內在的規則。

這些規則說明了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而哪些不被允許,也說明了當規則被遵守或被違背之後會產生什麼後果。

規則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能公開討論、就事論事的「顯規則」,比如父母告訴孩子「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不要把音樂開得太大聲」等。

另一種則是「潛規則」,是針對個人的、有明顯情感傾向並帶有懲罰性質的規則。比如,有些家庭的潛規則就是,不允許表露「恐懼」情緒,尤其是針對家庭中的男性。

這樣一來,當這個家庭中的男性感到害怕時,他們必須否認自己害怕這件事,然後用「憤怒」代替「恐懼」,甚至會在憤怒之下做出極端行為。

在喬和薩拉這對夫妻之間,他們都認為自己處理家庭矛盾的方式是正確的,認為對方「破壞了規矩」。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在學習相應的規則了。

孩子一般會通過兩種方式學會這些規則:一種是當他破壞規則之後會感到焦慮;另一種是當他破壞規則之後,會感受到父母的焦慮。

我們都知道,焦慮會讓人感到虛弱無力、容易受到傷害等。能讓你感到焦慮的人往往是處於控制地位的人。

在跟孩子打交道時,父母很早就能發現這一點。孩子破壞家庭規則之後,父母通常採用的最為有效的一種懲罰就是對孩子置之不理或威脅要遺棄孩子。

孩子深知自己依賴父母,所以寧可壓抑自己性格中不討大人喜歡的一面,也不願忍受焦慮的痛苦。

這樣一來,孩子從小就學會了——顯露出自己的真實性情常常是一件危險的事。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這一點:一位父母告訴2歲的兒子時間不早了,應該離開公園回家。孩子卻紋絲不動。父親本可以把孩子抱起來直接帶走,但他使用了心理戰術。

他逐漸走開,還對兒子說:「好吧,你留在這兒,我要走了。」父母走了幾步,孩子也跟了上來。

這種管教方式就是家庭內部的一種「潛規則」,表面上看的確達到了管教的目的,實質上是利用了孩子的焦慮情緒、犧牲了他的安全感。

即使父母沒有對孩子實施心理上的懲罰,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焦慮而認識到這種規則的存在。如果孩子的某種行為讓父母感到不快,他自己往往也感到難過。

如果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孩子很有可能從此以後再也不做那種行為了。

另一種與「潛規則」類似的模式,是「親疏舒適度」。通常情況下,伴侶雙方往往表現出的是一方想要親近一些,另一方則試圖疏遠一點。

「我們再聊聊吧!」

「別來煩我!」

其實雙方都在試圖維持人際關係的平衡,只不過一方扮演「追逐者」,另一方扮演「疏遠者」。如果其中一方發生了轉變,另一方常常也會隨之轉變,這樣才能維持家庭關係的平衡。

但過分的「親密」和過分的「疏遠」都有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這一點在《憤怒之舞》一書中也著實體現過。在家庭關係中一個極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學會親密、開放、包容,並同時保持自己獨特個性。

相關焦點

  • 《超越原生家庭》生命中與原生家庭相關的坑,都無法超越嗎?
    《都挺好》《小歡喜》再次把原生家庭的影響推上了全民熱議。但原生家庭就一定是決定因素而不可超越嗎?其實,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我們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鼓勵我們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做自己」,並且同時與別人保持親密關係。
  • 心理丨《超越原生家庭》: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超越原生家庭,只能靠我們自己。那麼,人們如何在不破壞親密關係的前提下,從心理和情感上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找到真正的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呢?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中。#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多大#本書的作者羅納德.理察博士,是「美國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協會」的臨床心理治療師和督導。
  • 超越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家庭內部的運行機制,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在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我們到底在原生家庭中都扮演了什麼角色呢?然而,如果你的父母不但強制要求你按照他們的方法去做菜,還不聽你解釋什麼食材一起煮對身體不好,一意孤行,那這個時候,你的父母既是功能過度者,又是功能不足者。這是兩種類型的角色,卻是同一個人扮演的,就會使家庭關係陷入了負面的交流之中。實際上,無論是「功能過度者」,還是「功能不足者」,他們互相依賴,都沒有超越原生家庭,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
  • 6個步驟帶你「超越」原生家庭
    文|胡蝶 (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最近幾年,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這概念似乎被用濫了,我總能嗅到身邊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息:一種,把「原生家庭」當成自己當下各種問題的背鍋俠但若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不是假性獨立或其他,還真不能繞過充分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這一龐大冗雜而重要的工作。了解原生家庭,才能讓自己超越原生家庭。本文是讀過《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後的一些感想,作者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是美國的婚姻家庭治療師,他認為多年原生家庭方面的研究,給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帶來了重要的改變。
  • 合格父母第一課《超越原生家庭》
    超越原生家庭其實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一直在輪迴,我們教育子女的方式,基本取決於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然後你就會要求你的子女去學習,如同當年我們父母要求我們一樣。馬東在《奇葩說》裡問過武志紅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武志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有!
  • 《超越原生家庭》讀書會招募中│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這句話你可能深以為然,但我想告訴你,原生家庭是我們一定要去治癒,而且越早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越好。因為它不僅會影響你的工作、生活、婚戀,更為可怕的是,還會傳遞給你的孩子。正如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超越原生家庭:做成熟的父母,別讓傷害傳遞給孩子
    有關原生家庭的話題一直比較熱門,也是近幾年熱門影視劇裡常常涉足的題材,比如《都挺好》《小歡喜》《以家人之名》等。我對「原生家庭」這個話題一直很感興趣,加上有了寶寶以後,疑惑也更多了起來。於是,我便找來與原生家庭相關的書籍來看,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本——《超越原生家庭》。本書作者是美國臨床心理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已經從事婚姻和家庭心理問題治療工作有20年。
  • 第95期家庭系統班——《原生家庭與自我超越》第一天課程回顧
    第95期家庭系統班——《原生家庭與自我超越》第一天課程回顧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 每天5分鐘,讀完一本書——《超越原生家庭》
    今天分享的書是《超越原生家庭》對於這本著作,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在此就不多做闡述,直接上思維導圖。不過在上圖之前,有些話還得寫在前面。關於這本《超越原生家庭》,我認為前兩部分寫得比較好,第三部分「超越原生家庭,完成自我分化」則是過於理想了,例如擺脫三角關係。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 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 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 | 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當你的力量大過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所以中國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所以人們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強調出身、強調家風。良好的家風、教育和財力為個人的長進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如果你有幸生在這樣的家庭裡面,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
    「你會因為原生家庭而自卑嗎?」在我的印象中,【原生家庭】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陌生的。當我步入成年,看到同齡孩子有的我沒有;同齡學生用的我沒有,在此刻,我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和他們不一樣?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其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這類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中的表現。(這是關於【原生家庭】的名詞解釋。)
  • 你的孩子是否超越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響太深遠了!在百度百科中,原生家庭的介紹是這樣的: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好的,更有壞的。
  • 超越原生家庭影響,參悟天道人心玄機,此人終成千古一帝
    舜帝為何能對天道人心領悟得如此透徹,是他的家人前輩教導有方嗎?根本不是。如果我們對舜的家庭出身有所了解,就會感到非常意外。事實上,他的原生家庭惡劣極了。根據《史記》記載,是「父頑,母嚚(yín),弟傲」,就是說父親愚蠢頑固,母親奸詐,弟弟傲慢。舜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不僅得不到教導支持,而且處處是陷阱阻滯。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之前答應大家會出關於治癒原生家庭傷害的文章,但後期的準備過程中發現工作量很大,前人諸多論述,諸多本書,我就算取其精華,也不是十幾二十篇公號文章可以講清楚的,並且就算我把精華理出來了,知識點太硬,乾貨太枯燥,會不會讓大家沒有閱讀興趣?會不會影響實際的治療效果?
  •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我們談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自己的情感問題、行為問題、性情不定等找到問題的根源——早期的行為模式、早期的自我認知,然後超越,重塑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陷在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上無法自拔。蘇珊·福沃德是一位從業18年的心理醫生,不論是在個人診所,還是在醫院,她都接觸過大量的諮詢者。
  • 《妻子的浪漫旅行》:蔡少芬娘娘告訴你怎樣超越原生家庭!
    《妻子的浪漫旅行》蔡少芬:超越原生家庭,她用了這一高招!文/寧靜致遠說蔡少芬娘娘在近期播出的《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中爆料:最想忘記的事情是過去自己非常的自卑,沒有安全感,總覺得自己是社會的負累,曾經叫自己「垃圾」。原來那麼開朗、自信、知性又大方的蔡少芬娘娘生長的原生家庭非常的不幸。
  • 超越原生家庭是人的天性,也是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導語:無論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我們還是要獨立地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將自己當前面臨的困難歸咎於原生家庭,也許是真實的,但對於此刻的你,並無裨益。剛剛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將女兒看作自己一生最大的事業,在各個方面都強迫齊明月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包括上什麼大學、選擇什麼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