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是人的天性,也是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2020-09-09 業餘心理學磚家

導語:無論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我們還是要獨立地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將自己當前面臨的困難歸咎於原生家庭,也許是真實的,但對於此刻的你,並無裨益。


剛剛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將女兒看作自己一生最大的事業,在各個方面都強迫齊明月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包括上什麼大學、選擇什麼職業。而齊明月在長期的壓迫下變得非常自卑,難以用正常的方式和母親交流,最後只能選擇在高考時不填答題卡的方式對母親的作出反抗。這真是一幕悲劇。


我想起我當年上大學,也是在父親的壓力下選擇了自己並不很喜歡的大學和專業,以至於在開學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自己悶悶不樂,心裡充滿了憤怒。我在心裡問自己,「為什么爸爸要替我做這個決定?」那個時候,每天傍晚,我都去校園籃球場上投籃。我並不喜歡打籃球,但重複投籃這個動作,會讓我心中的鬱悶漸漸舒緩釋放出來。


籃球場上的頓悟


我還記得大概是10月底的一天傍晚,天光尚未完全消失,我又一次次向籃球筐投出籃球,心裡一遍遍問自己「爸爸為什麼要替我做決定?」突然,就在手中籃球拋出,將要撞擊籃板的一瞬間,我的腦海裡閃過一絲念頭:「無論之前怎樣,從現在開始,你要對自己承擔責任了,你可以為自己做主了……」


我意識到父母並沒有錯,至少我父母一直在用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養育我。如果他們的方法不對,那是他們的時代、他們的父母給予他們的認知。如果要責備誰的話,那只能無窮無盡地追溯到遠古的人類祖先了。而這顯然是荒謬的。正如《以家人之名》裡齊明月所說:人都是在一瞬間突然長大。那一刻,當我決心為自己承擔起責任的時候,我的內心得到了解放,也真正理解了父母對我既普通又偉大的愛。


我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告訴我:「人就是應該一代比一代強!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就還不如動物。」這句話清楚地表明了,超越原生家庭本身就應該是人的天性。人類有著其它動物所不具備的高級意識,能夠感受、分析、理解,並且應該能夠選擇正確的做法。如果沒有這麼做,就是浪費了人的靈性。從這個角度說,超越原生家庭還是人的一種責任。


人的進化史就是超越原生家庭的歷史


對任何人來說,每一個原生家庭都不會是絕對完美的。還有的人(包括我最親近的人),曾經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歷經磨難。即便如此,即便存在巨大的困難,人也可以選擇不一樣的道路。即使不能擺脫過去陰影的痛苦,也可以不受到它的束縛。在電視劇中,齊明月終於直面自己內心的自卑,開始大膽地選擇自己想要的職業,並承擔家庭變故的苦難。剛開始可能會很痛,但漸漸地,她會變得堅強,並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找到自己的前提是為自己承擔責任


後來,我大學選修了計算機第二專業,在畢業後從事了自己喜歡的軟體開發工作。當為工作付出巨大努力時,我從來沒有一絲一毫對程序開發的厭倦。當一個人的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是幸運的。最終,我為自己選擇了自己的道路。

相關焦點

  • 超越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家庭內部的運行機制,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在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我們到底在原生家庭中都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母親或者父親為孩子包辦一切,他們負責家中所有的家務活,從不讓孩子插手,從孩子應該穿什麼衣服,孩子應該學什麼專業,到孩子應該與什麼樣的人談戀愛、結婚,父母一一幹涉,導致孩子即便成年之後,也不具備自立的能力,他們不但無法很好地照顧自己的生活,而且絲毫沒有主見,在碰到人生大事的時候,他們往往要依靠別人替他們做出決定。
  • 《超越原生家庭》生命中與原生家庭相關的坑,都無法超越嗎?
    《都挺好》《小歡喜》再次把原生家庭的影響推上了全民熱議。但原生家庭就一定是決定因素而不可超越嗎?其實,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我們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鼓勵我們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做自己」,並且同時與別人保持親密關係。
  • 超越原生家庭:做成熟的父母,別讓傷害傳遞給孩子
    有關原生家庭的話題一直比較熱門,也是近幾年熱門影視劇裡常常涉足的題材,比如《都挺好》《小歡喜》《以家人之名》等。我對「原生家庭」這個話題一直很感興趣,加上有了寶寶以後,疑惑也更多了起來。於是,我便找來與原生家庭相關的書籍來看,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本——《超越原生家庭》。本書作者是美國臨床心理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已經從事婚姻和家庭心理問題治療工作有20年。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在這種模式下,孩子會在家庭中扮演那個強勢的一方,在部分程度上承擔了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可實際上他又沒有能力去充當那個角色,從而出現家庭功能的紊亂,和孩子角色的混亂。 原生家庭生活中應該是父母佔主導地位,承擔好父母的角色和功能,而不能讓孩子和父親或母親一方結盟,或者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有多個孩子的家庭,要十分注意不能偏袒和偏愛某一個孩子,應該一視同仁,做到儘量公平裁決和對待,才能更好的讓孩子們之間達成友愛。
  • 當你的力量大過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在受教育的階段,你有機會睜開眼睛看世界,了解到世界跟你的家庭不一樣的地方,這個時候你有機會形成自己獨立的認知和追求。加之在社會上的歷練,通過這些你如果能夠形成這種獨立的認知,你會批判或者借鑑家庭給你的三觀、處事方式,形成自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個時候原生家庭的影響會越來越小。
  • 想要超越原生家庭的壓抑,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
    (2)女孩有勇氣,可以義無反顧的獨立生活,不接受家庭錯誤的影響;可是,女孩最終還是遇到了解決不了的麻煩,還是要向父母求救,又重新回到家庭的錯誤觀念當中。為什麼努力了這麼久,還是不能超越原生家庭的壓抑和束縛?
  • 《超越原生家庭》讀書會招募中│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人們常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原生家庭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原生家庭。     2020年11月23日,木林心理工作室主辦心理讀書會將如期開展,屆時木林心理工作室創始人李鍾鵬將帶領你一起學習《超越原生家庭》,一起探討原生家庭的機制,發現走出原生家庭的方法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1、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什麼叫代際創傷?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創傷會通過下一代遺傳到下下一代。也就是說,這些創傷會像遺傳病一樣,遺傳到下一代當中,影響子孫,其做法與上一輩的人極其相似。代際創傷的特點:對下一代造成深遠的,懷有破壞性的影響,與下一代形成了一種強迫性重複。有人說:原生家庭之傷,既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環境的餘孽。
  •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我們談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自己的情感問題、行為問題、性情不定等找到問題的根源——早期的行為模式、早期的自我認知,然後超越,重塑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陷在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上無法自拔。蘇珊·福沃德是一位從業18年的心理醫生,不論是在個人診所,還是在醫院,她都接觸過大量的諮詢者。
  • 6個步驟帶你「超越」原生家庭
    但若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不是假性獨立或其他,還真不能繞過充分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這一龐大冗雜而重要的工作。了解原生家庭,才能讓自己超越原生家庭。本文是讀過《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後的一些感想,作者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是美國的婚姻家庭治療師,他認為多年原生家庭方面的研究,給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帶來了重要的改變。
  • 心理丨《超越原生家庭》: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近些年,因為電視劇《都挺好》《安家》的熱播,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也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感慨劇中人物命運的同時,人們突然意識到,自己似乎也受到了原生家庭的深刻影響。原生家庭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之大,可能我們從未真正地意識到。即使我們選擇逃離家庭,選擇將過去遺忘,我們仍然無法擺脫自己過去的經歷,並且它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現在以及未來。
  • 《完美關係》:佟麗婭、黃軒、田依桐攜手探尋超越原生家庭之路
    原生家庭留給兒女的痛,一天天撕裂著他們的心,如何跳出原生家庭傷害帶來的後遺症,逃離魔坑,走出原生家庭的深潭,與原生家庭和解,探尋一條超越原生家庭之路成為當下許多受原生家庭所累的人的人生必修課。01找尋與原生家庭合理的界限《如何建立合理的家庭界限》一書中寫道:每個家庭裡都有不同的「部門」,這些部門體現了家庭成員的不同身份、角色、職責。
  • 合格父母第一課《超越原生家庭》
    超越原生家庭其實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一直在輪迴,我們教育子女的方式,基本取決於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馬東在《奇葩說》裡問過武志紅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武志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有!
  • 超越原生家庭:為啥我成了那個最不待見的人?出生順序的影響
    我們一起繼續共讀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所著的《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建議今早讀完第7章第119至155頁。弗洛伊德在他九個月的時候,母親懷孕,後來生下了他的弟弟,這讓他感覺到非常的憤怒。他有一種強烈的願望,詛咒弟弟去死。後來,他的弟弟在不到兩歲時夭折了。當弟弟真的死了,他非常地內疚,他隱隱約約覺得弟弟的死跟他有關係。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 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 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 | 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明明想成為蘇明玉,卻活成了樊勝美,原生家庭為什麼難以超越?
    近幾年,「原生家庭」一詞被廣泛提及。電視劇《都挺好》和《歡樂頌》的熱播,更是讓人們對原生家庭的理解越來越深刻。那麼,什麼是原生家庭呢?每個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建立的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 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 第95期家庭系統班——《原生家庭與自我超越》第一天課程回顧
    第95期家庭系統班——《原生家庭與自我超越》第一天課程回顧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 對原生家庭的深度解析
    ,首先聯想到的一個概念就是「童年創傷」似乎原生家庭,就成了創傷的代名詞。我們不可能在完美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不管怎樣的原生家庭,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童年創傷。對原生家庭父母的批判聲音也越來越多,父母皆禍害,都是父母的錯。近些年來,我接到的個案也越來越多的呈現這種思想影響下的一些不良社會現象,例如;孩子毆打,辱罵父母,並且把這種錯全部歸結到之前父母對他的傷害上。父母面對這種現象也是深深的無奈,一方面,覺得確實自己之前確實做錯了,可是已經做錯了,怎麼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