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它的準確含義是什麼,又是誰最先把它提出來的?一般認為,這句話指的是人心險惡,不可揣測,因此不要試探人性。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以現代漢語來解釋古代的含義了。
事實上,「危」的原意並不只指險惡,而主要是「高」的意思。比如,崑曲《慈悲願·認子》裡唱道:「倚危樓高峻,瞑眩藥難痊」。這是講唐僧的母親在樓上看到一個小沙彌來往踅(xue)門,頗有感應,後來知道這個小沙彌就是唐僧。這裡的「危樓」不可能是現代意義上危險要倒的樓,而單純指比較高的樓。危就是「高」,因為「高」才又引申出危險可怕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解釋「危」,也說「在高而懼也」,更證明了這一點。
一字理解之差,顯示出對人心把握的偏頗。人心險惡嗎?不盡然,否則就無法解釋那些善行美德了。但是,人心總是嚮往高處的。民間俗語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講的就是水流就下,而人卻嚮往高處。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也指人心總是不知足,希望向高處攀爬,在社會上有更高的地位和成就,能夠體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按照這種理解,應該更有助於我們把握人心和應對世事。
提出「十六字心傳」
其實,這個「人心惟危」的說法還大有來頭。它來自是儒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裡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十六字心傳」是遠古堯舜禹時期,舜帝在禪讓帝位給大禹時說的一段話,極為精闢。這段話記載在《尚書·大禹謨》中,全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對於這段話歷來解釋很多,大意是說,把握人心關鍵在於「危」,把握道心關鍵在於「微」,對待天道人心要靠精妙入微、公平一貫,要真誠地保持下去,使人心與道心和合,執中而行。可以說,在這段話的背後,託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寓意深刻,意義非凡。
舜帝為何能對天道人心領悟得如此透徹,是他的家人前輩教導有方嗎?根本不是。如果我們對舜的家庭出身有所了解,就會感到非常意外。事實上,他的原生家庭惡劣極了。根據《史記》記載,是「父頑,母嚚(yín),弟傲」,就是說父親愚蠢頑固,母親奸詐,弟弟傲慢。舜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不僅得不到教導支持,而且處處是陷阱阻滯。
惡劣的原生家庭
舜的父親被稱為瞽叟(gǔ sǒu),瞽是指眼睛看不見,也是指他不明事理。舜的母親是後媽,又生了個弟弟叫象。後媽很奸詐,弟弟從小被慣壞。這就是舜的原生家庭的狀況,令人抑鬱嘆息。史料記載,舜的家人不僅不疼愛他,還處處針對他,甚至想要除之而後快。
舜的父親瞽叟,有次居然趁舜在修繕屋頂而在房下放火,舜情急之中藉助兩個草帽增加空氣阻力從房頂跳下,才僥倖沒被燒死。還有一次,瞽叟和象弟讓舜挖井,等舜下去了就一起填土試圖活埋舜,舜機智地從斜道逃走才倖免於難。象弟以為舜死了,竟然霸佔舜的家產,坐在舜的房間裡撫琴,等看到舜回來一時驚嚇不已,而舜卻很鎮定地與象兄弟相稱,重歸於好。
舜謹慎勤勉地操持家事,繼續把瞽叟和象弟視為家人。他一方面沒有兇狠地對待家人,盡到了作為一個兒子和哥哥的本分,另一方面也沒有讓父親和弟弟害死自己,使他們犯下大錯,落下罵名。舜的這種表現,又不禁令人感到讚嘆不已。
成長為千古一帝
舜極為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他即使在令人非常絕望的人生處境中,依然能不放棄、不拋棄、不墮落、不沉淪,能堅持活出自己。尤其是他沒有以惡制惡,以報復的方式懲罰傷害自己的人,而是超越了原生家庭的環境,以一種更高的境界來處理傷害和鬥爭,這樣不僅平息了低層次的鬥爭,而且使自己最終走上了理想的人生道路。
很多人都在被動地等待別人拯救自己,但舜卻是一個在黑暗裡也能夠發出光和熱的人。後來,世人都知道了舜的賢名。當堯帝選擇接班人時,人們紛紛舉薦舜。堯帝還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並讓舜接手處理越來越多的天下事務。無論私事和公務,舜都能夠處置得很妥當,深得人心,不負眾望。最終,舜接替了堯的帝位,並協調百官百姓,任命大禹治水,成就了華夏文明的一個遠古盛世。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人們對舜帝總是推崇備至。這不僅是因為他彪炳千古的功業,更在於他對於天道人心的透徹領悟。從今天的眼光看,他能夠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超越環境的限制這一點,尤其發人深省,值得我們思考學習。
真正的成長不是對抗,而是超越。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活出真正的自己,不會因為身邊人的傷害而停止成長的步伐,不會因為環境的限制而放棄心中的理想。
文|烏衣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