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文字整理:邢娟 編輯排版:崔貫利
承接上文:
上文中我們了解了自殺和抑鬱症的關係,以及抑鬱症患者容易去尋找消極信息的特點。本文我們繼續了解,心理網紅過度負面的文章對人的影響,以及我們怎樣識別可能自殺的人,我們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到這些消極思維的自殺高風險人群。
這樣的話,時間長了就構成了一個鏡像關係,也就是說消極思維的人越喜歡讀這類的文章,那麼這些網絡信息就給他們越推薦這類文章,他們讀得越多,他們就越會傾向於沉浸在這種負面情緒和記憶之中。由此他們會形成更加固化和僵化的一個概念。
這個概念就是他的童年糟糕透了,他的原生家庭糟糕透了。這種過度概括化的對自己早年經歷的一句話形容,反過來又構成了他的抑鬱症狀的一個原因,而且會增加和加重他的症狀。
所以,一個人如果總是不能均衡地回憶他的童年,而是偏好於回憶某一類痛苦的、傷害類的信息,並且偏好於去網絡上搜索這類文章,那麼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他越是喜歡閱讀原生家庭傷害了他的這類文章,那麼越有可能導致他的病情加重,甚至有時候經過治療之後的抑鬱症,復發的概率也會增高。抑鬱症患者復發之後,成功自殺的比例高達15%。
所以大家就可以知道,無論是在抑鬱症病發的早期,還是在抑鬱症的治療期間,大家都要特別留意網絡上的這類信息,對抑鬱症治療的負面的傷害作用。
大家如果增強這方面的認識,就會能夠對這類信息會增強識別的敏感度。
當然,這也就是為什麼心理諮詢工作者在和來訪者在做諮詢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和來訪者確認下次是否來訪者能夠堅持做諮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增加諮詢的頻率。因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來訪者能夠始終有一個可以維繫他生命的一個繩索。
他在自殺之前曾經給他的經紀人打過電話,通話很久,他不斷的對經紀人說,你這次出去花了不少錢,我再給你轉些錢過去。經紀人說沒有花多少錢,不需要,但是他還是反覆地給經紀人說,要不我再給你轉些錢,你再去給誰誰再買些禮物等等。
這些信號有一些可能在平時看起來也很正常,但是對於一個抑鬱症患者來說,我們都應該給予多倍的一種關注。
我們重視這些信號,並不代表這些信號就一定意味著什麼,但重視這些信號就能夠給他們更多的一些溝通,甚至給他們一些專業的輔導和幫助,就能夠在他們實施自殺之前,有效降低這種自殺的風險和概率。
所以我想非常強調一點,懇求懇請那些心理網紅不要再寫這些原生家庭傷害了人的文章了。因為你寫得越多,你越會給很多當事人造成一種無望感、絕望感和對自己未來生活的一種失望和不良的預期。因為這些文章無一例外地,都指向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傷害一輩子都解決不了,甚至有的網文直接就說原生家庭毀三代人。
這樣的一種絕望的情緒,通過一種文字在網上不斷的散布,所以大家可想而知,這類心理網紅每天其實無形之中,在推動著傷害甚至殺害別人的事情。有的時候他們個人可能並不知道,而有的人是有意而為之。
對於那些無意而為之人,可能他自身也有一個抑鬱的一個因子在驅使著他,不斷的去寫這類的文章,因為他也在用一種選擇性偏好的方式,優先的去選擇這類能夠傷害他,也能夠傷害別人的信息。
所以,這篇文的目的,就是呼籲我們全社會大眾的注意,包括很多心理諮詢師的注意,不要在心理諮詢中再給來訪者不斷地散布,這類原生家庭傷害了他的這種信息了,這種信息很有可能對你的來訪者是致命的。傷害了他的這種信息了,這種信息很有可能對你的來訪者是致命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