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崔貫利
承接上文:
上文中,我們了解到心理創傷的三要素,以及療愈創傷的方法,對錯誤賦義的部分進行重構和重新賦義。本文我們繼續了解心理創傷。
1
從PTSD的創傷後遺症的症狀上來說,這些典型的症狀,比如說侵入性的回憶、過度警覺的狀態,還有迴避的心理狀態......不僅僅是由於創傷性事件導致的,更多是來自於當事人對創傷性事件的回憶過程中發生的一些錯誤賦義和扭曲的過程。
現在很多網絡上關於原生家庭的傷害、家會傷人這類文章,為什麼說產生了最大壞作用,就是在於此。
導致來訪者不能形成一個正確的賦義,反而不斷地在誘導當事人形成錯誤的賦義。
一般我們認為出現PTSD的症狀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個是創傷性事件嚴重破壞了當時人的大腦的信息認知加工過程,導致當事人產生一種注意偏差以及對於自己記憶的提取的一種失衡狀態。
使得當時很容易激活所謂的與創傷有關的記憶,引發一種侵入式的,不斷的閃回的狀態。
什麼叫做注意偏差呢?
為什麼我們一直反對原生家庭這個概念?
因為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就是一種注意偏差,行為遺傳學是能夠被重複試驗的,才能叫做科學。
十大研究成果證明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內的因素和家庭外的因素,在孩子未成年前,比如說在兒童時期是各佔50%,另外一些東西就是遺傳基因。
12歲之後,家庭外的影響因素將遠大於家庭內的,家庭內的影響因素甚至消失為零。
但是這些原生家庭文章不斷地在強化你產生注意偏差,讓你只看到僅有的50%的要素。
人成長中更多的影響因素,綜合來看,其實是家庭外的影響因素。
但這些文章不斷的強化一個錯誤,最大特點就是引發每一個人都產生了注意偏差,似乎小時候的經歷僅僅只有家庭記憶組成。
再加上網絡上這樣的文章,點擊量很大,很能夠吸粉,能夠產生很大的流量。
這些文章數量巨大,因為他們通過寫這些文章來吸粉呀,所以就創造出了好多好多這方面的文章。
這些文章又不斷的刺激、不斷的激活著你個人對於所謂的家庭內記憶的一些過度的關注和提取。
所以就會導致一個人提取自己早年記憶的過程中,產生了失衡現象,這就叫做記憶的編碼和提取記憶產生失衡。
這就像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一樣,在認知治療裡面,有個詞彙叫做自動性的負性反應。
指的是當事人不知不覺之中,總是從記憶裡去提取那些負性的記憶和情緒,所以持續的讓自己處於一種抑鬱的狀態。
事實上他大腦裡面有很多中性的、快樂的記憶,但是他不會去提取,因為他有了提取的偏差。
這種注意的偏差和提取記憶的失衡狀態,就是出現PTSD創傷後應激症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在心理諮詢室裡面,反而要來訪者去回憶更多的、所謂的原生家庭之外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那些童年的記憶部分。
2
科學的詞彙不會用原生家庭,而會用早年教養環境的原因,就在這裡。
因為早年教育環境裡面包含著大量的孩子成長中非家庭內的對孩子人格影響的那些要素。
所以讓一個人產生注意的均衡現象,而不再是注意的偏差。
讓他能夠提取更多的非家庭內的傷害性因素,讓他看到成長過程中還有大量的被他忘記的、被他忽視的對他人生和成長起作用、對他人格起到關鍵作用的那些家庭以外的因素。
比如說小明曾經給一個監獄的犯人做過心理諮詢,當時讓他回憶在成長過程中,有誰對他好過。
他說所有人都是壞的,父母是壞的,沒有一個人對他好過。
通過讓他去重新提取這種偏差的記憶,讓他把注意力的偏差調整過來,注意到除了家庭內,還有家庭以外更多的童年組成部分,這個當事人才回憶出來。
「哦,我想起來了,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帶我到他們家去吃餃子」。
你看人的成長因素,根本不是由家庭因素單方面決定的,是由各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來決定的。
所以讓人看到成長中的平衡的、多方面的、對他產生影響的源泉,這就是治療創傷最重要的環節。
3
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就是注意力的偏差和信息提取的失衡。
第二方面,是個體經歷了這些事件之後,他的記憶系統建立起了一種恐懼的圖式。
這種恐懼的圖式,又使他對這種恐懼刺激的關注以及刺激賦予的意義,都產生了一系列錯誤關聯。
其實恰好說明很多人總喜歡在網上去看這些所謂的原生家庭傷害他的文章,這又導致他對這種恐懼刺激過於的關注,然後又對於這些刺激賦予了一些錯誤的賦義,在他的整個認知圖式裡面產生了一系列的錯誤的關聯。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在真實情況下,無論這些刺激是否與他個體的心理創傷經驗有關係,都被這個人判斷為是危險因素,這些都叫做心理創傷。
第三方面的原因,就是當個體不斷的回憶恐懼刺激時,他會通過逃避來降低自己的焦慮水平,所以就導致他的社會生活中採用一系列的迴避現象。
這種迴避現象,包括迴避真實生活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過度的從網絡上的弱聯繫裡面,來補償真實的人和人之間關系所帶來的正面的作用。
(未完待續,本文節選自小明老師系列微課《創傷心理學》,內容不及原課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