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篇丨趙小明:原生家庭決定論,虛構你的童年毒記憶

2020-09-18 趙小明心理團隊

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崔貫利

承接上文:

上文中,我們了解到心理創傷的三要素,以及療愈創傷的方法,對錯誤賦義的部分進行重構和重新賦義。本文我們繼續了解心理創傷。

1

PTSD的創傷後遺症的症狀上來說,這些典型的症狀,比如說侵入性的回憶、過度警覺的狀態,還有迴避的心理狀態......不僅僅是由於創傷性事件導致的,更多是來自於當事人對創傷性事件的回憶過程中發生的一些錯誤賦義和扭曲的過程

現在很多網絡上關於原生家庭的傷害、家會傷人這類文章,為什麼說產生了最大壞作用,就是在於此。
導致來訪者不能形成一個正確的賦義,反而不斷地在誘導當事人形成錯誤的賦義。

一般我們認為出現PTSD的症狀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個是創傷性事件嚴重破壞了當時人的大腦的信息認知加工過程,導致當事人產生一種注意偏差以及對於自己記憶的提取的一種失衡狀態。
使得當時很容易激活所謂的與創傷有關的記憶,引發一種侵入式的,不斷的閃回的狀態。


什麼叫做注意偏差呢?
為什麼我們一直反對原生家庭這個概念?
因為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就是一種注意偏差,行為遺傳學是能夠被重複試驗的,才能叫做科學。

十大研究成果證明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內的因素和家庭外的因素,在孩子未成年前,比如說在兒童時期是各佔50%,另外一些東西就是遺傳基因。
12歲之後,家庭外的影響因素將遠大於家庭內的,家庭內的影響因素甚至消失為零。
但是這些原生家庭文章不斷地在強化你產生注意偏差,讓你只看到僅有的50%的要素。


人成長中更多的影響因素,綜合來看,其實是家庭外的影響因素。
但這些文章不斷的強化一個錯誤,最大特點就是引發每一個人都產生了注意偏差,似乎小時候的經歷僅僅只有家庭記憶組成。
再加上網絡上這樣的文章,點擊量很大,很能夠吸粉,能夠產生很大的流量。
這些文章數量巨大,因為他們通過寫這些文章來吸粉呀,所以就創造出了好多好多這方面的文章。
這些文章又不斷的刺激、不斷的激活著你個人對於所謂的家庭內記憶的一些過度的關注和提取。

所以就會導致一個人提取自己早年記憶的過程中,產生了失衡現象,這就叫做記憶的編碼和提取記憶產生失衡


這就像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一樣,在認知治療裡面,有個詞彙叫做自動性的負性反應
指的是當事人不知不覺之中,總是從記憶裡去提取那些負性的記憶和情緒,所以持續的讓自己處於一種抑鬱的狀態。
事實上他大腦裡面有很多中性的、快樂的記憶,但是他不會去提取,因為他有了提取的偏差。
這種注意的偏差和提取記憶的失衡狀態,就是出現PTSD創傷後應激症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在心理諮詢室裡面,反而要來訪者去回憶更多的、所謂的原生家庭之外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那些童年的記憶部分。



2


科學的詞彙不會用原生家庭,而會用早年教養環境的原因,就在這裡。

因為早年教育環境裡面包含著大量的孩子成長中非家庭內的對孩子人格影響的那些要素。
所以讓一個人產生注意的均衡現象,而不再是注意的偏差。
讓他能夠提取更多的非家庭內的傷害性因素,讓他看到成長過程中還有大量的被他忘記的、被他忽視的對他人生和成長起作用、對他人格起到關鍵作用的那些家庭以外的因素。
比如說小明曾經給一個監獄的犯人做過心理諮詢,當時讓他回憶在成長過程中,有誰對他好過。


他說所有人都是壞的,父母是壞的,沒有一個人對他好過。
通過讓他去重新提取這種偏差的記憶,讓他把注意力的偏差調整過來,注意到除了家庭內,還有家庭以外更多的童年組成部分,這個當事人才回憶出來。

「哦,我想起來了,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帶我到他們家去吃餃子」。

你看人的成長因素,根本不是由家庭因素單方面決定的,是由各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來決定的。
所以讓人看到成長中的平衡的、多方面的、對他產生影響的源泉,這就是治療創傷最重要的環節


3

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就是注意力的偏差信息提取的失衡
第二方面,是個體經歷了這些事件之後,他的記憶系統建立起了一種恐懼的圖式
這種恐懼的圖式,又使他對這種恐懼刺激的關注以及刺激賦予的意義,都產生了一系列錯誤關聯
其實恰好說明很多人總喜歡在網上去看這些所謂的原生家庭傷害他的文章,這又導致他對這種恐懼刺激過於的關注,然後又對於這些刺激賦予了一些錯誤的賦義,在他的整個認知圖式裡面產生了一系列的錯誤的關聯。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在真實情況下,無論這些刺激是否與他個體的心理創傷經驗有關係,都被這個人判斷為是危險因素,這些都叫做心理創傷。
第三方面的原因,就是當個體不斷的回憶恐懼刺激時,他會通過逃避來降低自己的焦慮水平,所以就導致他的社會生活中採用一系列的迴避現象
這種迴避現象,包括迴避真實生活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過度的從網絡上的弱聯繫裡面,來補償真實的人和人之間關系所帶來的正面的作用。

(未完待續,本文節選自小明老師系列微課《創傷心理學》,內容不及原課程1%)

相關焦點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決定論,虛構你的童年毒記憶
    important}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崔貫利這個加工實際上是一種無害化的加工,或是對記憶的某些部分進行重新建構,重新組織自己的經驗系統。最終能使當事人把創傷作為一個獨立的記憶,合併入自己的整個經驗系統內。心理創傷,從動力學角度解釋,就是個體的經驗系統不能合併整個創傷的獨立記憶,導致創傷記憶獨立於個人的經驗系統之外。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童年的創傷記憶是假象
    第2, 源於青春期後經歷的某些記憶。第3, 源於成年之後經歷的某些事件,觸發了早年事件的記憶,這個早年事件包括童年,也包括青春期後的這些東西。很多人都以為記憶代表真相,不是的。記憶是可以創造出來,可以是假的,可以是從外邊植入進去的,是你原來沒有的。記憶可以是虛構的,人們每天會對自己的記憶進行修改。怎麼修改的?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偽心理概念"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作者:趙小明 排版編輯:馬荊芳 崔貫利承接上文:研究發現:在孩子童年時期,基因對人的影響佔50%,另外的50%由家庭內和家庭外的因素共同組成03.真實網絡環境對人格退化的影響所謂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造成傷害的表述
  • 人生如戲,改寫童年劇本擺脫原生家庭的「毒」
    我們有必要來辨駁一下原生家庭的作用。在社會學概念中,家庭結構有兩個相對應的概念: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原生家庭也可以稱為核心家庭,是指一對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有夫妻、父子(女)和母子(女)三種關係支撐,是一切家庭中最穩定的形式。在某些國家或地區,比如我們中國,核心家庭有可能還包含祖父母。
  • 趙小明:為什麼喜歡看「原生家庭會傷人」的文章容易得抑鬱症?
    這樣的話,時間長了就構成了一個鏡像關係,也就是說消極思維的人越喜歡讀這類的文章,那麼這些網絡信息就給他們越推薦這類文章,他們讀得越多,他們就越會傾向於沉浸在這種負面情緒和記憶之中。由此他們會形成更加固化和僵化的一個概念。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金馬影后春夏在《奇遇人生》中說:「我家庭中沒有一個女性婚姻幸福,我雖然希望婚姻能長久幸福,但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生活中,持類似「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人數不勝數。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他的原生家庭,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
  • 《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都挺好》的熱播掀起了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討論。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迪,到《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蘇明成,這幾年關於家庭的劇,總能牽出「原生家庭決定論」,家庭決定性格乃至命運的觀點,深深烙印在人物的身上,也成為自媒體熱衷的噱頭。家庭固然重要,可它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所有嗎?
  • 一切武志紅式的「原生家庭決定論」都是耍流氓
    「原生家庭決定論」的流行,正迎合了這種心態。作者:柯晗(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在收到又一篇以原生家庭為角度分析公眾人物的微信推送後,我取關了公眾號列表裡最後一個娛樂號。當然,在當下這樣做已經絲毫不能阻止「原生家庭」這個詞的濫用繼續出現在我的視野裡了,連微博營銷號也煞有介事地引用原生家庭來分析政治人物。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說很多人當真的童年創傷是假象?
    作者:趙小明 排版編輯:馬荊芳 崔貫利榮格對創傷的理解榮格對創傷的理解,跟弗洛伊德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認為創傷是一個記憶,是一個心理現實,而不是真相。原生家庭類文章對人記憶的傷害原生家庭這一類的文章,就是把個別人的創傷記憶放大、強化並加以扭曲。
  • 續篇丨趙小明:想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嗎?揭秘那些路上等著你的坑
    就培養出了一個本領,把一切都解釋成原生家庭。甚至他們不知道原生家庭這個詞,在全世界科學的大學心理學專業的所有教材裡面從來都沒有出現過。剩下的25%為家庭的影響因素。另外的25%為家庭外的影響因素。孩子在12歲之後對其影響最大的因素遺傳佔60%。剩下的35%為家庭外影響因素。家庭影響因素逐漸消失。
  • 續篇丨你的抑鬱,源於大腦索引文件被他人篡改
    >上文中我們了解了人的大腦索引機制,抑鬱症來訪的大腦索引機制,本文我們繼續了解原生家庭文章對抑鬱症來訪和普通人的傷害,以及改變大腦索引的方法。原生家庭文章對抑鬱症來訪的傷害為什麼我一直強調,不要去看網上散布的那些原生家庭傷害你的文章?因為那些文章不斷強化著你的大腦的負性化自動反應的索引、大綱和目錄。
  • 趙小明:心理專家告訴你,原生家庭的魔咒,別再上當了
    作者:趙小明 編輯:周玉傑 崔貫利瑪麗爾是一個糟糕了幾代人的家庭成員之一。如果你是瑪麗爾,你面對一個如此的家庭,你會生病嗎?這就是海明威的家庭魔咒,困擾了四代人,幾乎無人善終,不是死於酗酒、怪病,就是死於精神抑鬱,幾乎都是自殺而亡。
  • 「原生家庭」為什麼會成為流行病?
    去原生家庭裡面尋找問題根源,這種做法的源頭來自於經典精神分析學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成人的人格特徵是童年時期性本能活動壓抑的結果。中國很多「心理學專家」和「心理諮詢師」正是精神分析學派,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們當中很多人認為成年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原生家庭」決定的,十分強調童年時期家庭的影響力。為什麼原生家庭的概念在中國突然流行起來?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造成人們心理創傷的秘密
    作者:趙小明 排版編輯:馬荊芳 崔貫利人的認知通過不斷地在你的大腦裡面植入某一種認知,比如植入消極的自我信念,不斷去找你身上有很多問題,很多毛病。總是告訴你原生家庭有很多病,原生家庭有很多罪,原生家庭有很多創傷等等,不斷培育你產生對小時候家庭的消極的觀點。
  • 趙小明:菸民都是可憐的人,都是嬰兒期你媽沒讓你喝夠奶造成的?
    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崔貫利很多人都相信原生家庭這個詞,今天小明給大家扒一扒把它的前世今生。原生家庭這個詞其實是源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某分支流派的一個假設。弗洛伊德小時候最受媽媽寵愛,父親對他的態度就比較消極,經常罵他「這孩子將來一事無成!」如果按照現在這些原生家庭的洗腦文來說,那弗洛伊德應該一事無成才對。
  • 趙小明:進入心理學圈,你被套路了嗎?
    important}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崔貫利他們給這些人樹立了一個父母的靶子和所謂的原生家庭的靶子,然後讓這群人每天對著靶子宣洩憤怒。或者不斷的在放大你的傷口,戳痛你的痛點,或者把沒有痛點變成痛點,或者把沒有的創傷變成創傷,或者不斷的顛覆你對童年的記憶。運用各種回憶童年的心理學技術,不斷的把仇恨植入到你的心理世界。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
  • 「原生家庭」傷害了我,然後呢?
    這名年輕的歷史學家追溯自己特殊的成長過程,寫成《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也許可以看作一本關於如何從原生家庭傷害的陰影中走出來的指南。最近兩三年,「原生家庭」這個詞熱極一時,許多人訴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種種身體的、心理的傷害,控訴家人不懂得尊重孩子。
  •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的困擾,與童年息息相關
    她通過5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凝練,闡述了如何理解並面對原生家庭和早年創傷的影響,幫我們對父母和孩子、夫妻和夥伴間的人類關係的挑戰有著更加深入和廣泛的理解。不過,我認為這本書不單純是一本育兒方面的書籍,每個人都從童年走過,童年的創傷,原生家庭的影響,會影響你的一生,通過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了解童年的秘密,也就是了解每一個人走過的每一段路的心理歷程,換句話說,就是了解你自己走過的路,走過的童年,所以,我說這本書是從了解童年開始,闡明了影響我們所有人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是一本溫暖又令人振奮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