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看得很多人憤懣不平,我們接受不了的,不止劇中不斷壓榨女主的母親形象,還有這種嚴重違反我們常識的情況:本應呵護孩子的母親為何成了「吸血鬼」?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
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
今日分享:《原生家庭》
推薦指數:⭐⭐⭐⭐(4/5)
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
1.為什麼家會傷人?
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現在請你直面它,停止自責,因為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各行各業都講究培訓上崗,但卻沒有哪裡能夠教授為人父母這項技能,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通常來自他們的父母。
依靠口頭經驗形成的親子關係模式缺乏穩定性,父母亦是普通人的前提更讓這種模式充滿不確定性。當父母持續使用負面行為模式對待孩子時,家就被變成傷害的溫床。
2.怎麼判斷所受傷害的程度?
作者將傷害型的家庭行為模式稱作「有毒的模式」,並列舉了幾種典型的有毒模式:角色混亂,操控型,酗酒型,語言虐待,身體虐待與性虐待。為了更準確地判斷,作者還給出了幾張心理量表,回復關鍵詞「原生家庭」獲取。
(1)暴力行為
暴力行為包括身體和精神兩方面。前者有著明顯破壞性,包括酗酒等上癮行為和直接的暴力。受到此類傷害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演變成施暴者,也可能長期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中。
精神暴力最常見的是語言暴力和精神操控,施暴者通常是無意識的,這種行為也往往因無形而被忽視。不知你的父母是否也會在拋出傷害性語言後還責怪:「你就沒有點幽默感?」。
(2)角色混亂
角色混亂源於父母的失職,父母把本應承擔的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便被迫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逐漸模糊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操持家務,照顧同輩,甚至照看父母,讓「懂事過頭」的孩子背負起對所有人負責的心理重擔,註定的失敗又使他們產生歉疚和挫敗感。
這樣的孩子被剝奪了正常的童年,也被剝奪了表達自身需求的權利,成年後往往難以在親密關係中放開自己,陷於一種極度的孤獨。
(3) 性虐待
性侵尤其是親人為之,對純真的兒童而言,無異於心理上的謀殺,只需偶發的一次,就會對孩子造成永久性傷害。
這種扭曲的行為不僅打破了孩子對親人的信任,也會摧毀他們的自我認知,孩子會將大部分罪責歸於自己,自責,自卑,甚至長期陷於抑鬱狀態。成年後極可能存在性障礙、自殘等自毀行為。
英劇《梅爾羅斯》中,卷福飾演的富家公子梅爾羅斯便是典型的家庭性虐受害者,表面位高權重的父親私下卻持續性侵男主、家暴母親,懦弱的母親不敢作為,男主只能用人格分裂和毒品來麻痺自己……
3.如何進行自我療愈?
也許幼弱時的我們別無選擇,幸而成年後的不幸我們尚可避免。如果你仍受著有毒家庭模式的操控,不妨試著用下面的方式做些改變,作者闡述了如下步驟:
(1)改變觀念
受害者有罪論的套路:「要不是你……我也不會……」、「你不……我就不會……」、「其他小孩並未……,只有你一人……」、「我也有我的難處,我也不知道…」
不知你發現沒有?支撐這種受害者有罪論的居然是這個強盜的邏輯:施暴是有理由的,這理由就在於受害者本身暗示了施暴者去施暴。
實際上這件事本不該有辯證的餘地,任何藉口都不能抹殺事實。我們需要做的是頂住邪惡的聲音,記住:需要為這件事負全責的是施害者以及那些有責任保護你而未作為的成人,而不是當時那個無力保護自己的小孩。
(2)尋找自我
童年的創傷往往並不會隨年齡增長而自愈,相反,童年的受害者角色將長期保留在你的潛意識中。你需要找到幼年的自己,同時找到成年後的自我邊界。
試著傾聽記憶裡那個傷痕累累的孩子,允許他脆弱,因為他理應受到保護、安全健康地成長,現在用你成人的身份去保護他,以寬容對待他。
試著找出自我與家庭的邊界,一個有效的方法是非辯護型應答。簡單說就是你無需對每件事做出回應,面對父母的苛責,你沒必要為自己辯解,因為你已成為獨立個體,如果你不願意,家庭將不再是你唯一的幸福來源。
(3)解開壓抑
做好了前面的準備,這一步將進行實戰:向外界表達,打破負面模式。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面談,電話,或書信。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確保你不再害怕與父母關係的變化,因為無論你與父母的關係變好還是變得更壞,你都將從舊的行為模式之中解脫出來,獲得自由。
今天這本書就推薦到這裡了,關注如沐,下期一起看看卷福飾演的梅爾羅斯表面華麗的家庭藏著怎樣傷人的利刃?他又怎樣才能掙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祝願每個受過傷的「小孩」,都能把支離破碎過的自己完好無損地放回童年。
關於原生家庭的困惑,你還有什麼想知道或分享的呢?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吧~
主筆:阿丘
編輯:如沐書單
圖片: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