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2020-08-28 如沐RuMu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看得很多人憤懣不平,我們接受不了的,不止劇中不斷壓榨女主的母親形象,還有這種嚴重違反我們常識的情況:本應呵護孩子的母親為何成了「吸血鬼」?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


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


今日分享:《原生家庭》

推薦指數:⭐⭐⭐⭐(4/5)

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

1.為什麼家會傷人?

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現在請你直面它,停止自責,因為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各行各業都講究培訓上崗,但卻沒有哪裡能夠教授為人父母這項技能,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通常來自他們的父母。


依靠口頭經驗形成的親子關係模式缺乏穩定性,父母亦是普通人的前提更讓這種模式充滿不確定性。當父母持續使用負面行為模式對待孩子時,家就被變成傷害的溫床。


2.怎麼判斷所受傷害的程度?

作者將傷害型的家庭行為模式稱作「有毒的模式」,並列舉了幾種典型的有毒模式:角色混亂,操控型,酗酒型,語言虐待,身體虐待與性虐待。為了更準確地判斷,作者還給出了幾張心理量表,回復關鍵詞「原生家庭」獲取。


(1)暴力行為


暴力行為包括身體和精神兩方面。前者有著明顯破壞性,包括酗酒等上癮行為和直接的暴力。受到此類傷害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演變成施暴者,也可能長期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中。


精神暴力最常見的是語言暴力和精神操控,施暴者通常是無意識的,這種行為也往往因無形而被忽視。不知你的父母是否也會在拋出傷害性語言後還責怪:「你就沒有點幽默感?」。

(2)角色混亂


角色混亂源於父母的失職,父母把本應承擔的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便被迫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逐漸模糊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操持家務,照顧同輩,甚至照看父母,讓「懂事過頭」的孩子背負起對所有人負責的心理重擔,註定的失敗又使他們產生歉疚和挫敗感。


這樣的孩子被剝奪了正常的童年,也被剝奪了表達自身需求的權利,成年後往往難以在親密關係中放開自己,陷於一種極度的孤獨。


(3) 性虐待


性侵尤其是親人為之,對純真的兒童而言,無異於心理上的謀殺,只需偶發的一次,就會對孩子造成永久性傷害。


這種扭曲的行為不僅打破了孩子對親人的信任,也會摧毀他們的自我認知,孩子會將大部分罪責歸於自己,自責,自卑,甚至長期陷於抑鬱狀態。成年後極可能存在性障礙、自殘等自毀行為。


英劇《梅爾羅斯》中,卷福飾演的富家公子梅爾羅斯便是典型的家庭性虐受害者,表面位高權重的父親私下卻持續性侵男主、家暴母親,懦弱的母親不敢作為,男主只能用人格分裂和毒品來麻痺自己……


3.如何進行自我療愈?

也許幼弱時的我們別無選擇,幸而成年後的不幸我們尚可避免。如果你仍受著有毒家庭模式的操控,不妨試著用下面的方式做些改變,作者闡述了如下步驟:


(1)改變觀念


受害者有罪論的套路:「要不是你……我也不會……」、「你不……我就不會……」、「其他小孩並未……,只有你一人……」、「我也有我的難處,我也不知道…」


不知你發現沒有?支撐這種受害者有罪論的居然是這個強盜的邏輯:施暴是有理由的,這理由就在於受害者本身暗示了施暴者去施暴。


實際上這件事本不該有辯證的餘地,任何藉口都不能抹殺事實。我們需要做的是頂住邪惡的聲音,記住:需要為這件事負全責的是施害者以及那些有責任保護你而未作為的成人,而不是當時那個無力保護自己的小孩。


(2)尋找自我


童年的創傷往往並不會隨年齡增長而自愈,相反,童年的受害者角色將長期保留在你的潛意識中。你需要找到幼年的自己,同時找到成年後的自我邊界。


試著傾聽記憶裡那個傷痕累累的孩子,允許他脆弱,因為他理應受到保護、安全健康地成長,現在用你成人的身份去保護他,以寬容對待他。


試著找出自我與家庭的邊界,一個有效的方法是非辯護型應答。簡單說就是你無需對每件事做出回應,面對父母的苛責,你沒必要為自己辯解,因為你已成為獨立個體,如果你不願意,家庭將不再是你唯一的幸福來源。


(3)解開壓抑


做好了前面的準備,這一步將進行實戰:向外界表達,打破負面模式。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面談,電話,或書信。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確保你不再害怕與父母關係的變化,因為無論你與父母的關係變好還是變得更壞,你都將從舊的行為模式之中解脫出來,獲得自由。


今天這本書就推薦到這裡了,關注如沐,下期一起看看卷福飾演的梅爾羅斯表面華麗的家庭藏著怎樣傷人的利刃?他又怎樣才能掙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祝願每個受過傷的「小孩」,都能把支離破碎過的自己完好無損地放回童年。


關於原生家庭的困惑,你還有什麼想知道或分享的呢?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吧~

主筆:阿丘

編輯:如沐書單

圖片:網絡 侵刪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帶來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他們經歷童年創傷,而這些創傷依然影響著成年後的他們,如影隨形,他們的心靈仿佛被套上了無形的鐐銬,備受折磨,嚴重影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 有這樣一位心理治療師,國際知名,致力於心理研究和心靈療傷,已有無數童年創傷者在她的幫助下重新開啟新的生活。她就是來自美國的蘇珊•福沃德。
  • 會有誰沒有心理創傷嗎?如何修補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呢
    個體會有先天的屬性,也會不同的安全感,就會對事情有不同的敏感度,和原生家庭中父母或者相當於父母身份的人的不同對待方式,交織糾葛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個體在原生家庭中的創傷。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如何修復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個體有什麼樣的信念、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一種人,自信、自尊水平如何,和客體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很多時候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修復原生家庭創傷的過程,也是把記憶中原生家庭裡發生的故事,重新換一個角度再講一遍,而這是寫在記憶裡的故事,修補的過程中,也在很多時候不需要父母的配合。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目錄:序:關於本書一、關於原生家庭創傷為什麼家會傷人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代際創傷對我們有什麼影響身體不會忘記:那些創傷與記憶二、療愈代際創傷的一般步驟康復第一階段:重建安全感,愛之虛擬療法康復第二階段: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當下康復第三階段:消除內疚感,重建清白感
  • 《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還有療愈的可能嗎?
    相反,有些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卻伴隨了孩子的一生,很多人終身都無法擺脫,只能在原生家庭造成的悲劇命運中轉圈。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詳細分析了幾種典型的「有毒」型父母的特徵,以及「有毒」型父母對子女成年後生活的影響,告訴讀者如何直面原生家庭的真相,應對原生家庭帶來傷害,以及如何從與父母不良的關係中解脫,修補心靈創傷,獲得勇氣和力量。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
  • 原生家庭是軟肋也是鎧甲:走出童年創傷,是老天交給我們的功課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研究也早已發現,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尤其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被忽視的童年雖然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童年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偽心理概念"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研究發現:在孩子童年時期,基因對人的影響佔50%,另外的50%由家庭內和家庭外的因素共同組成03.真實網絡環境對人格退化的影響所謂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造成傷害的表述榮格說當一個人經歷創傷後無法從場景中退縮的時候,他只有從人格中退縮。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我推薦的這100本書籍,他們有些致力於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教你如何應對傷害,有些帶你剖析和認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還有一些,則致力於帶你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價值之所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20.蘇珊·福沃德《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執迷:學會正常地愛與被愛》21.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尋找生命意義,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於是,阿德勒那句名言深入人心: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事實上,不論是軀體上,還是心理方面,抑或是情感方面,大多數人的早年經歷中,多多少少總會有一點創傷留下來,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伴隨一生。輕者,影響情緒,重者,影響人生。
  • 童年原生家庭的傷,為何要用一輩子時間去和解?
    "有些父母只是名義上的父母,沒有"更新迭代",處處映襯著上一輩父母的影子,註定了一些孩子的童年悲劇!而童年原生家庭的傷,卻註定要用一輩子時間去和解!沒有誰生來就是一名合格的父母,沒有任何一個具體標準可以去核驗父母的合格程度。孩子和父母之間到底該如何相處?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個都是因人而異的,多少人還在沉浸在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中無法自拔?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心理學家金尚結合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裡,就給出了諸多實用又有效的方法。這本書的主標題《重啟人生》,副標直接題為《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用五個章節論述了如何走出代際創傷,包括了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虛擬愛之療法、如何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如何療愈身心靈、療愈內在關係的各種實用方法。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讓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不再複製粘貼
    2019年曾經有一位杭州大叔,在給自己女兒徵婚的時候,要求「雙親原生家庭,家庭和睦。」這一徵婚條件在當時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原生家庭的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創傷,以及由此造成的性格方面的缺陷。
  • 五個步驟,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文|夢寒若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那麼我們的童年是快樂的,所塑造的人格便是健全的。相反,如果我們的童年是在缺乏愛的環境下生活的,那麼,我們的童年是壓抑的,所塑造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
  • 孩子,是療愈父母原生家庭創傷的人間天使
    接連幾天都收到多位朋友的傾訴求助,雖然他們的遭遇多少有些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了緊張的親子關係。覺得有必要就當前親子關係和父母原生家庭的關係做些梳理,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們因此而受益。他們中的很多人雖成年多年,卻依然煎熬在原生家庭教育錯誤的毒害之中。卻在不知不覺中又將原生家庭的錯誤模式複製到了自己的新生家庭之中,從而無意識的讓自己的孩子也深陷其中,重蹈錯誤家庭教育的覆轍。很多時候,父母們都極力想要掙脫錯誤的家庭教育模式,想要發自內心的去愛自己的孩子,卻發現總是陷入舊有模式的惡性循環之中。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從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分類、影響、療愈方法等方面評論講述《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的重點內容,讓大家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精彩紛呈。一、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表徵與分類,你曾受過哪些傷害?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關於愛與恨的心理衝突,或者說是親密與分離、愛與自由、愧疚與仇恨等。
  • 別把原生家庭的創傷帶給孩子!父母做到4點,降低原生家庭的創傷
    童年的時候,母親和爺爺奶奶不合。因為一次家庭矛盾,她想不開……年幼的我找不到母親,嚇死了。一個人跑到黑黢黢的河邊,發現了嗚嗚哭泣的母親!母親懦弱、膽小,遇事只會私底下發牢騷,不會當面駁斥別人。總是說,要給她娘家人爭面子,所以不能隨便和別人吵架!面子很重要!所以,我在外也是表現得很乖。學習遇到不太懂的,也不太好意思問,怕丟了面子。
  • 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所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那些發生於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