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帶來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2020-08-21 一路是江南

文|路西樓


童年,意味著什麼?

對大多數人來說,童年就是無憂無慮,滿眼童真,似乎童年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快樂的味道,歷經成年煩惱的我們,滿心希望,自己的童年永遠不要長大。

沉浸在幸福童年的我們,絕對無法想像,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的童年就是他們的噩夢,他們無法逃離,甚至成年後依然被噩夢糾纏。

他們的童年就是人間地獄,而且無人相救。

他們經歷童年創傷,而這些創傷依然影響著成年後的他們,如影隨形,他們的心靈仿佛被套上了無形的鐐銬,備受折磨,嚴重影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

有這樣一位心理治療師,國際知名,致力於心理研究和心靈療傷,已有無數童年創傷者在她的幫助下重新開啟新的生活。她就是來自美國的蘇珊•福沃德。

她把她的多年來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驗,集結成書,就是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這本書,分析了「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背後的原因,闡述了童年創傷給人帶來的痛苦和深遠影響,但本書最重要的是旨在給童年創傷者帶來了希望,讓他們擺脫苦痛,恢復自信和力量,迎接新的人生。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看蘇珊是如何讓童年創傷者恢復自信的。


一、「有毒」的家庭行為,無處可逃的傷害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這句話提醒我們,父母對孩子的烙印是何其深刻。父母是什麼樣子,子女就極有可能是什麼樣子。

這是來自家庭強大的傳承和影響力。

有毒父母也有父母,一輩輩繼承,逐漸累積形成了一整套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這就是有了有毒的家庭體系。

「有毒」的家庭體系給年幼的孩子帶來無盡的傷害:無論身體的或心理的,最終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中毒」的孩子,或多或少的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根據「施毒」的方式,有毒的父母又可分為幾種:

1. 不稱職的父母

這類父母,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維護,以工作忙碌為由 或 以弱者的形象,讓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置換,本來是被愛護者的身份卻被迫成為了家庭守護者,孩子承擔了大人的責任,童年被剝奪。

而離婚後對孩子不聞不問的父母,當然也是不稱職的父母。離婚,離開的是伴侶,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離婚後的消失,就是一種遺棄。

2. 操控型父母

這種父母,生活中很常見。

他們常常打著「這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操控著孩子的生活。甚至在孩子成年成家後,依然想要主宰孩子的一切。

這種父母會因為孩子的獨立而感覺到背叛和遺棄,他們其實是害怕失去孩子的需要,所以寧願孩子生活在被控制的痛苦中。

3. 身體虐待型父母

身體虐待,顧名思義,對身體進行摧殘。

這類父母,無處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最後選擇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情緒宣洩,因為孩子幼小,無力反抗,並依賴父母生存。

在這種自強敵弱的情況下,父母幾乎是想打就打,毫無障礙,沒有時間沒有地點的限制。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生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沒有存在價值,嚴重缺乏安全感。

4. 言語虐待型父母

語言的殺傷力,其實並不遜色任何武器。它傷人於無形。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這就是言語虐待。

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就是他們世界的中心。如果經常否定、侮辱、貶損或輕蔑的指責孩子,就奠定了孩子形成自卑心理的基礎,很容易否定自己的價值和能力。

5. 性虐待型父母

這種父母,其實是在挑戰人性的倫理道德底線,是名副其實的惡行。

它不僅給孩子的身體造成創傷(有些傷,甚至是不可逆的),更是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摧殘了孩子的感情,摧毀了孩子童年最寶貴的本質---純真。

毒」父母對子女的傷害,猶如心魔,對孩子成年後的交友、戀愛、工作、親子關係,形成障礙,無法擁有正常人的情感, 無法正常生活。

他們執拗在自己的傷痛裡,躲在被傷害的陰影裡,似乎難以出逃。

但,其實這種傷痛也可以走出,這種陰影也可以消散。

蘇珊就帶著她的患者,走出了陰影。


二、「掙脫束縛,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首先,學會理解。

理解父母那些有毒行為的成因。

他們是有毒家庭體系的傳承者,他們從先輩繼承了有毒的家庭感受、規則、觀念,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無處宣洩,又不去面對並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於是對自己的孩子不自覺的實施了有毒的行為。

他們也是有毒家庭體系的受害者,只是,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更談不上去解決自身問題。遇到問題,他們選擇逃避,或者向自己的孩子推卸責任,或者對弱小的孩子宣洩自己的憤怒和傷痛。他們是有毒家庭體系的完美繼承者。

理解自己繼承了有毒的家庭觀念。

比如:「我永遠都不可能戰勝父母,我的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等,要知道,這些有毒的觀念都具有自我破壞性,它們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它們加大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剝奪了孩子作為成人的權力。

正是這些從小被灌輸的自我毀滅性的觀念,我們深藏內心,並奉為人生準則,但這些觀念又違背正常的情感關係。所以我們會感覺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會時常感到內疚、害怕、難過、憤怒。

比如,經常被父母隨意打罵,認為一定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父母才生氣;認為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不值得被人愛;被父母嫌棄貶損,就認定自己是多餘的,沒有存在的價值;爸爸沒空照顧媽媽,照顧媽媽和弟弟就是我的責任,沒照顧好,就是我的問題,是我的能力不夠。

也正是這些感受,導致了自毀性行為。

所以,很多從小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存在嚴重的自卑感,沒有安全感,喜歡在角落;覺得不會有人喜歡自己,不喜交流;在戀愛中,認為對方看清真實的自己後會討厭自己,總擔心對方會隨時離開,無端猜忌,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

理解了這些感受來自「有毒」觀念,也終會理解我們自身行為的原因。

而這理解,就是改變的開始,這將會開啟我們新的人生。


第二,情感獨立,自我界定

情感獨立,即「保持情感的完整性,忠於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就需要你進行「自我界定」。

如果避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你依然可以自主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那麼你就進行了「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時,會減少對父母的依賴,質疑他們的觀念行為,挑戰他們的家庭權威,必然會引起父母的不滿和不快,此時,你需要信念堅定,否則會前功盡棄。忍受他們的不滿,就是情感獨立必須承受的代價,你要知道,擁有選擇的權利和質疑他們的自由對你是非常重要 的。

但自我界定,並非自私自利,只是拿回生活情感的自主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因為只有這樣,別人的想法和感覺才不會將你再次拉入自我懷疑的深淵。

自我界定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少一些反應,多一點回應。

反應,其實是在為自己辯護,在證明,在解釋,是一種被動的辯解;而回應,則是一種主動思考行為,非辯護性的,讓自己不再做「讓他們明白」的無謂努力。

不少人認為,在衝突中不為自己辯護,就是軟弱、好欺負,實際上,沉著冷靜、臨危不亂的非辯護性回應,就能很好的讓自己保存實力。

2. 表明自身立場。

明確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什麼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有得商量,什麼沒有商量等等。

3. 不說「我不能」,而說「我還沒有」,讓自己有選擇的自由。


第三,確定責任歸屬

「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給你帶來童年不幸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監護人,你的父母,他們應為你的不幸童年負有全部的責任,是他們的失職,他們自身的問題為何要一個孩子來負責解決。

他們對你的忽視、殘忍而冷漠的嘲笑、毆打、猥褻,以及他們自己的問題,都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他們的失職,他們應該解決的問題。

如果不認清主要的責任方,你一直因此責怪自己,你的內心就會永遠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就會不停地懲罰自己;確認了責任的歸屬,你才會慢慢放下一直以來壓在肩頭的重擔,你的心才自由,才能開啟你的新生活。

放下,才有機會重生!


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成年後的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拿回自己人生的自主權,開始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也曾經歷童年的痛苦,也為現在的你種種怪異行為所困擾,那麼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也許可以解答你的疑惑,解封你的痛苦,翻開你人生新的篇章,讓你快樂自由的生活。

相關焦點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哇~哇~伴隨著響亮的哭聲,一個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然而,同樣可愛的小生命卻在十幾年後或者二十幾年後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人自信、樂觀、開朗,有的人卻自卑、敏感、膽小。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
  • 《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還有療愈的可能嗎?
    相反,有些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卻伴隨了孩子的一生,很多人終身都無法擺脫,只能在原生家庭造成的悲劇命運中轉圈。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詳細分析了幾種典型的「有毒」型父母的特徵,以及「有毒」型父母對子女成年後生活的影響,告訴讀者如何直面原生家庭的真相,應對原生家庭帶來傷害,以及如何從與父母不良的關係中解脫,修補心靈創傷,獲得勇氣和力量。
  • 會有誰沒有心理創傷嗎?如何修補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呢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如何修復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個體有什麼樣的信念、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一種人,自信、自尊水平如何,和客體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很多時候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修復原生家庭創傷的過程,也是把記憶中原生家庭裡發生的故事,重新換一個角度再講一遍,而這是寫在記憶裡的故事,修補的過程中,也在很多時候不需要父母的配合。
  • 《原生家庭》:淺談如何修復性格缺陷,成全自己的碧海藍天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他們的自尊心大多受過傷害,而這些傷害來自於他們的父母——經常打罵、訓斥他們;嘲笑他們愚笨、醜陋或無用,使他們深受負罪感的折磨;強加給他們太多的責任或者對他們極度溺愛和過度保護……如果大家正在經歷失戀難以自拔,或者是討好型人格讓你很痛苦,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壞脾氣,不妨和我一起研讀《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 原生性格,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放棄逃避,認識和改變自己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前言什麼樣的父母才夠資格被稱為有毒?不盡義務、操控意志、酗酒無度、身體虐待、言語侮辱等等,這樣的父母不僅不會給孩子成熟地指引,還會在精神和肉體多維度折磨孩子。這類孩子的童年是被慢性毒藥麻痺過的,可能在成年之後他們也難以發現自己中毒的事實。孩子所中的毒,即童年陰影,或者說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找回迷失自我
    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治癒了我的童年,直到我看到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同時也是一本可以治癒童年的書籍,書裡列舉了各種「有毒」家庭模式,以及「有毒的父母」是如何「毒害」自己的孩子。
  • 彌補性格缺陷,化解原生家庭之毒,解救受傷的小孩
    寫出了這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在美國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並且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除此之外,蘇珊·福沃德博士主持美國廣播公司一談話節目長達六年,並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蘇珊蘇珊和克雷格兩位作家合作,寫出這本《原生家庭》的書籍。這本書籍,能夠讓讀者察覺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角色,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修補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缺陷造成的性格缺陷,對自己的性格進行修補。武志紅說過: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會減輕很多。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我推薦的這100本書籍,他們有些致力於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教你如何應對傷害,有些帶你剖析和認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還有一些,則致力於帶你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價值之所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20.蘇珊·福沃德《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執迷:學會正常地愛與被愛》21.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很多時候,成年後的人們很難區分自己遇到的問題究竟是來自問題本身,還是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內心衝突?比如人們往往內心掙扎,搖擺不定,弄不清究竟自己是受到了言語暴力還是只是過於敏感。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寫到,那些創傷對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驚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讓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不再複製粘貼
    2019年曾經有一位杭州大叔,在給自己女兒徵婚的時候,要求「雙親原生家庭,家庭和睦。」這一徵婚條件在當時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原生家庭的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創傷,以及由此造成的性格方面的缺陷。
  •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在書中的案例中,萊斯的童年是被母親漸漸剝奪的,一開始認為是自己作為老大,家裡什麼事都是應該做的。 可是隨著年齡增長,父母將自己的一些責任強加給自己,令其喘不過氣來。 要知道,當一個孩子迫於家庭的壓力,讓他成長得過早過快,也是被剝奪了一個孩子的正常童年生活。
  • 原生家庭:請斬斷這連鎖式的荼毒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所以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其實原生家庭的好壞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如此大的影響的時候我其實愣了好久,正如開篇所說的我的一生都在被孩提時代美好所保護著,並沒有意識到單親,家庭暴力爭吵或者意外的橫禍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創傷。這種長期的,反覆的,嚴重的負面影響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們的內心深處。直到他有獨立的能力去生活,他甚至會迫不及待的想逃離這個原生家庭。卻不知道他自己的性格也被打上深深的烙印。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心理學家金尚結合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裡,就給出了諸多實用又有效的方法。這本書的主標題《重啟人生》,副標直接題為《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用五個章節論述了如何走出代際創傷,包括了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虛擬愛之療法、如何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如何療愈身心靈、療愈內在關係的各種實用方法。
  • 心理學家:性格缺陷、婚姻問題,其實在童年早已決定了
    ,不幸的童年需要被一生療愈」。很多人性格畏手畏腳,做事優柔寡斷;在關係中總是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現敵對情況。其實這些問題從來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和我們早年的成長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認為,大部分性格的問題都源自早年的創傷。比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用了一個詞語描述叫「陰影」,即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