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西樓
童年,意味著什麼?
對大多數人來說,童年就是無憂無慮,滿眼童真,似乎童年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快樂的味道,歷經成年煩惱的我們,滿心希望,自己的童年永遠不要長大。
沉浸在幸福童年的我們,絕對無法想像,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的童年就是他們的噩夢,他們無法逃離,甚至成年後依然被噩夢糾纏。
他們的童年就是人間地獄,而且無人相救。
他們經歷童年創傷,而這些創傷依然影響著成年後的他們,如影隨形,他們的心靈仿佛被套上了無形的鐐銬,備受折磨,嚴重影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
有這樣一位心理治療師,國際知名,致力於心理研究和心靈療傷,已有無數童年創傷者在她的幫助下重新開啟新的生活。她就是來自美國的蘇珊•福沃德。
她把她的多年來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驗,集結成書,就是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這本書,分析了「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背後的原因,闡述了童年創傷給人帶來的痛苦和深遠影響,但本書最重要的是旨在給童年創傷者帶來了希望,讓他們擺脫苦痛,恢復自信和力量,迎接新的人生。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看蘇珊是如何讓童年創傷者恢復自信的。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這句話提醒我們,父母對孩子的烙印是何其深刻。父母是什麼樣子,子女就極有可能是什麼樣子。
這是來自家庭強大的傳承和影響力。
有毒父母也有父母,一輩輩繼承,逐漸累積形成了一整套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這就是有了有毒的家庭體系。
「有毒」的家庭體系給年幼的孩子帶來無盡的傷害:無論身體的或心理的,最終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中毒」的孩子,或多或少的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根據「施毒」的方式,有毒的父母又可分為幾種:
1. 不稱職的父母
這類父母,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維護,以工作忙碌為由 或 以弱者的形象,讓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置換,本來是被愛護者的身份卻被迫成為了家庭守護者,孩子承擔了大人的責任,童年被剝奪。
而離婚後對孩子不聞不問的父母,當然也是不稱職的父母。離婚,離開的是伴侶,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離婚後的消失,就是一種遺棄。
2. 操控型父母
這種父母,生活中很常見。
他們常常打著「這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操控著孩子的生活。甚至在孩子成年成家後,依然想要主宰孩子的一切。
這種父母會因為孩子的獨立而感覺到背叛和遺棄,他們其實是害怕失去孩子的需要,所以寧願孩子生活在被控制的痛苦中。
3. 身體虐待型父母
身體虐待,顧名思義,對身體進行摧殘。
這類父母,無處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最後選擇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情緒宣洩,因為孩子幼小,無力反抗,並依賴父母生存。
在這種自強敵弱的情況下,父母幾乎是想打就打,毫無障礙,沒有時間沒有地點的限制。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生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沒有存在價值,嚴重缺乏安全感。
4. 言語虐待型父母
語言的殺傷力,其實並不遜色任何武器。它傷人於無形。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這就是言語虐待。
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就是他們世界的中心。如果經常否定、侮辱、貶損或輕蔑的指責孩子,就奠定了孩子形成自卑心理的基礎,很容易否定自己的價值和能力。
5. 性虐待型父母
這種父母,其實是在挑戰人性的倫理道德底線,是名副其實的惡行。
它不僅給孩子的身體造成創傷(有些傷,甚至是不可逆的),更是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摧殘了孩子的感情,摧毀了孩子童年最寶貴的本質---純真。
「有毒」父母對子女的傷害,猶如心魔,對孩子成年後的交友、戀愛、工作、親子關係,形成障礙,無法擁有正常人的情感, 無法正常生活。
他們執拗在自己的傷痛裡,躲在被傷害的陰影裡,似乎難以出逃。
但,其實這種傷痛也可以走出,這種陰影也可以消散。
蘇珊就帶著她的患者,走出了陰影。
首先,學會理解。
理解父母那些有毒行為的成因。
他們是有毒家庭體系的傳承者,他們從先輩繼承了有毒的家庭感受、規則、觀念,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無處宣洩,又不去面對並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於是對自己的孩子不自覺的實施了有毒的行為。
他們也是有毒家庭體系的受害者,只是,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更談不上去解決自身問題。遇到問題,他們選擇逃避,或者向自己的孩子推卸責任,或者對弱小的孩子宣洩自己的憤怒和傷痛。他們是有毒家庭體系的完美繼承者。
理解自己繼承了有毒的家庭觀念。
比如:「我永遠都不可能戰勝父母,我的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等,要知道,這些有毒的觀念都具有自我破壞性,它們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它們加大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剝奪了孩子作為成人的權力。
正是這些從小被灌輸的自我毀滅性的觀念,我們深藏內心,並奉為人生準則,但這些觀念又違背正常的情感關係。所以我們會感覺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會時常感到內疚、害怕、難過、憤怒。
比如,經常被父母隨意打罵,認為一定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父母才生氣;認為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不值得被人愛;被父母嫌棄貶損,就認定自己是多餘的,沒有存在的價值;爸爸沒空照顧媽媽,照顧媽媽和弟弟就是我的責任,沒照顧好,就是我的問題,是我的能力不夠。
也正是這些感受,導致了自毀性行為。
所以,很多從小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存在嚴重的自卑感,沒有安全感,喜歡在角落;覺得不會有人喜歡自己,不喜交流;在戀愛中,認為對方看清真實的自己後會討厭自己,總擔心對方會隨時離開,無端猜忌,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
理解了這些感受來自「有毒」觀念,也終會理解我們自身行為的原因。
而這理解,就是改變的開始,這將會開啟我們新的人生。
第二,情感獨立,自我界定
情感獨立,即「保持情感的完整性,忠於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就需要你進行「自我界定」。
如果避開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輸和影響,你依然可以自主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那麼你就進行了「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時,會減少對父母的依賴,質疑他們的觀念行為,挑戰他們的家庭權威,必然會引起父母的不滿和不快,此時,你需要信念堅定,否則會前功盡棄。忍受他們的不滿,就是情感獨立必須承受的代價,你要知道,擁有選擇的權利和質疑他們的自由對你是非常重要 的。
但自我界定,並非自私自利,只是拿回生活情感的自主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因為只有這樣,別人的想法和感覺才不會將你再次拉入自我懷疑的深淵。
自我界定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少一些反應,多一點回應。
反應,其實是在為自己辯護,在證明,在解釋,是一種被動的辯解;而回應,則是一種主動思考行為,非辯護性的,讓自己不再做「讓他們明白」的無謂努力。
不少人認為,在衝突中不為自己辯護,就是軟弱、好欺負,實際上,沉著冷靜、臨危不亂的非辯護性回應,就能很好的讓自己保存實力。
2. 表明自身立場。
明確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什麼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有得商量,什麼沒有商量等等。
3. 不說「我不能」,而說「我還沒有」,讓自己有選擇的自由。
第三,確定責任歸屬
「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給你帶來童年不幸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監護人,你的父母,他們應為你的不幸童年負有全部的責任,是他們的失職,他們自身的問題為何要一個孩子來負責解決。
他們對你的忽視、殘忍而冷漠的嘲笑、毆打、猥褻,以及他們自己的問題,都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他們的失職,他們應該解決的問題。
如果不認清主要的責任方,你一直因此責怪自己,你的內心就會永遠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就會不停地懲罰自己;確認了責任的歸屬,你才會慢慢放下一直以來壓在肩頭的重擔,你的心才自由,才能開啟你的新生活。
放下,才有機會重生!
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成年後的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拿回自己人生的自主權,開始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也曾經歷童年的痛苦,也為現在的你種種怪異行為所困擾,那麼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也許可以解答你的疑惑,解封你的痛苦,翻開你人生新的篇章,讓你快樂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