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性格,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放棄逃避,認識和改變自己

2020-09-05 齊凡立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前言

什麼樣的父母才夠資格被稱為有毒?不盡義務、操控意志、酗酒無度、身體虐待、言語侮辱等等,這樣的父母不僅不會給孩子成熟地指引,還會在精神和肉體多維度折磨孩子。這類孩子的童年是被慢性毒藥麻痺過的,可能在成年之後他們也難以發現自己中毒的事實。

孩子所中的毒,即童年陰影,或者說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中毒的病理學表徵,則表現為意味著孩子成長過程中,被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形成的性格缺陷。今天要說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分為兩部分,前半部講述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對一個人的影響,後半部提供了減少原生家庭影響的方法。

雖然本書有誇大原生家庭影響之嫌,但不可否認,兒時的家庭氛圍和教育方式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本文要說的是,如何辨別原生家庭是否是性格形成的原罪,以及如何才能放棄對自我審視的逃避,在後續的生活中避免原生性格對自我的持續毒害。具體而言,就是放棄逃避,不斷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01

大部分人的前20年,都無法抗拒地承受著原生家庭的洗禮。有人因為苛責的原生家庭教育在所在領域名列前茅,有人因為酗酒家暴的父親變得性格內向,也有人因為原生家庭的長期壓迫萌發了犯罪的念頭,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的養成,看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人生不止20年,生活中也不是只有父母,只有原生家庭。

個人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只是最基礎的部分,如果將自己所有的缺點都歸結於父母,那就有點「甩鍋」 的成分。很多人看過「原生家庭論」之後的首要想法,都是深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試圖以此為性格的偏激、生活的墮落,甚至是罪惡找到一條解脫的出口。

想想人的一生,20歲的年紀始終是懵懂的、稚嫩的,看不清未來的方向,也不懂性格的缺陷,等到某一天突然有人告訴你,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麼巨大時,你會恐慌、會抗拒、會掙扎,但是永遠不會深入地思考性格的缺失。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立家,明了人生路之所向。彼時的你已為人夫人婦,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處事方式,當有人再次說出原生家庭的時候,或許你會幡然醒悟,原來自己身上一直有父母的影子,父母對自己做的事情,現在依然發生在下一代的身上,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

是全盤否定自己的教育方式,還是繼續在前行之路摸索?沒有人會給出全盤否定的答案,因為經歷了許多,也接觸到許多人,他們或是朋友或是敵人,都在人生軌跡上留下烙印,補充構架了新的價值觀、人生觀,此時的生活早已不受原生家庭影響,擁有了全新的世界。

原生家庭的影響終歸是有限的,人生的選擇權依舊掌控在自己手中。

02

另外一部分人是無法調整自己的,無法以強大的自我塑性突破環境影響。

有很多受過傷的人,在知道原生家庭的傷害之後,依然選擇逃避。積攢了數十年之久的性格缺陷,終於找到原因,一股腦將性格缺陷和心理陰暗面都扔給過去,扔給原生家庭,然後繼續在性格缺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有人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朋友越來越討厭自己,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工作中四處碰壁,然後開始抱怨兒時從父母那裡受到了不該有的傷害,控訴原生家庭的所作所為。

「父母一面要求我找個有錢人嫁了,說你這麼沒用,找個沒錢的你連飯都吃不上,別到時候來求我!一面又說有錢的看不上你,你就這樣的條件去哪裡找好的,反正沒人要的!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在別人面前說這些,然後還要帶上一句,以後才不會指望你給我一口飯吃!我反正當他們這張嘴是放屁,也說不出什麼人話了。」——來自一位不知名網友的評論

看到這段話感覺很可悲,謾罵與抱怨能改變什麼呢?只不過是找到了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獲得了一個新的垃圾桶,就如同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陷入自我否定的死循環。

也有人中毒已深,卻很難去面對刮骨療毒時的痛苦。

「我就是沒辦法丟下他不管。」這句話講出了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對「老頑童」蘇大強的心聲。對逼迫自己離家出走的那個原生家庭,她恨著卻也愛著。

蘇明玉在家裡從未得到應有的尊重,母親重男輕女,父親悶聲不言,大哥意氣奮發,二哥不勞而獲,最終被迫從家裡搬了出去,獨自一人打拼屬於自己的天地,可以說明玉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影響幾乎都是負面的,除了那個心中崇拜的學霸大哥,至少讓她有點兒念想。

成年後的明玉和家人說話時始終帶著疏離感,也始終很難輕易與戀愛對象交心,刻意地在男友面前遮掩著兒時受傷的心靈,在孤獨的夜晚舔舐深入骨髓的傷口。

之所以選擇逃避,只是因為害怕承受痛苦。而想要獲得一個美好的人生,關鍵在於不斷認識自己和改變自己,直面原生家庭帶來的毒素,對症下藥。

03

原生家庭的影響雖難以割除,但是面對成就自我還是毀滅自我的選擇,最終的決定權都在自我的決斷之下。世上根本不存在「人格健全」的人,成長也永遠沒有終點。原生家庭帶來的不是只有傷害,還有愛。

當你理解了什麼是愛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父母並不是不愛你,而是他們沒有能力,或者不懂愛你的方式。儘管這個事實很可悲,但你只能選擇接受。而當你清晰地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損失後,你也將為自己的生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開始接納那些真正愛你的人,他們會賦予你應得的、真正的愛。

「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我們回到過去找尋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並不是讓我們留在過去,而是在知道性格缺陷的原始由來之後,再去思考、決定今後的路該如何前行。

相關焦點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哇~哇~伴隨著響亮的哭聲,一個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然而,同樣可愛的小生命卻在十幾年後或者二十幾年後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人自信、樂觀、開朗,有的人卻自卑、敏感、膽小。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
  •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找回迷失自我
    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治癒了我的童年,直到我看到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同時也是一本可以治癒童年的書籍,書裡列舉了各種「有毒」家庭模式,以及「有毒的父母」是如何「毒害」自己的孩子。
  • 《原生家庭》:淺談如何修復性格缺陷,成全自己的碧海藍天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他們的自尊心大多受過傷害,而這些傷害來自於他們的父母——經常打罵、訓斥他們;嘲笑他們愚笨、醜陋或無用,使他們深受負罪感的折磨;強加給他們太多的責任或者對他們極度溺愛和過度保護……如果大家正在經歷失戀難以自拔,或者是討好型人格讓你很痛苦,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壞脾氣,不妨和我一起研讀《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 《原生家庭》:放棄爭鬥,和自己和解,獲取內心真正的平靜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作者蘇珊·福沃德說:我們應該掌握的至關重要的技能——如何為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我們憑感覺和本能去嘗試。
  • 《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帶來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她把她的多年來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驗,集結成書,就是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這本書,分析了「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背後的原因,闡述了童年創傷給人帶來的痛苦和深遠影響,但本書最重要的是旨在給童年創傷者帶來了希望,讓他們擺脫苦痛,恢復自信和力量,迎接新的人生。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找回來
    通常他渴望愛,但又不敢愛,內心極其矛盾和痛苦。這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及一生幸福的走向。有的人因為一生都無法從原生家庭的負面跳出來,明明很討厭,卻已經潛移默化影響你的行為處事,長大後又重蹈覆轍原生家庭的模式,或做出和原生家庭恰恰相反模式的反擊。
  • 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下,怎樣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害怕強勢的媽媽,害怕弟弟和姐姐的聯盟。於是我的童年經常是這樣度過的:我媽永遠在因為一點芝麻大點事情和我爸吵架,我姐姐和弟弟在臥室看電視。多餘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於是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要哭,我要裝出一副委屈模樣,這樣媽媽就不會拿我發脾氣了。成年後一切的多愁善感,與原生家庭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 讀《原生家庭》需要注意什麼?別讓自己恨上加恨
    《原生家庭》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和搭檔克雷格.巴克一,合作寫的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書籍。《原生家庭》的副書名是《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整本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例分析了7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對孩子的傷害;第二部分給出了具體的方法,目的是讓我們學會擁抱自己內在的小孩,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 我是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性格,治癒抑鬱症的
    迎面遇到認識的人,如果他和我打招呼,我要集中精神聽他在說什麼,努力自然地和他對話……你的世界仿佛被灌滿了混凝土,每一次運轉都艱難無比,但是你又知道不能放棄正常運轉,否則混凝土凝固,你的世界也就完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都不由自主地反省自己,發現自己一無是處,對工作、對生活、對明天充滿了恐懼和無力,生活完全沒有意義……(二)改變性格的緣起有抑鬱症的人,一般都是內向的性格,平時喜歡自己待著,有事也會放在心裡,不願意和人分享。我從小就是,周末在家不是看書就是看電視,很少跟小夥伴出去玩。
  • 如何修補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呢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如何修復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個體有什麼樣的信念、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一種人,自信、自尊水平如何,和客體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很多時候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修復原生家庭創傷的過程,也是把記憶中原生家庭裡發生的故事,重新換一個角度再講一遍,而這是寫在記憶裡的故事,修補的過程中,也在很多時候不需要父母的配合。
  •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
    為了讓家有個家的樣子,他變身為「小大人」,照顧自己,照顧家人。他沒有時間玩耍,也無法擺脫這種憂慮。 由於他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應,他便只能學著乾脆否認自己有需求這回事。在這種狀態下,想一想,他也是一個孩子呀! 他也是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父母的撫摸與關愛,可是,他沒有,只能以此來對抗孤獨感和情感缺失。
  • 彌補性格缺陷,化解原生家庭之毒,解救受傷的小孩
    寫出了這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蘇珊·福沃德博士通過真實的案例,解釋了原生家庭的深刻含義,分析了「有毒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以及講述了在成年後,這些深受「毒害」的孩子們應該如何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之下走出來,擁抱自己的內心。一、揭露原生家庭的真實面目「原生家庭」一詞的概念是指子女還未成年,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
  • 分析原生家庭要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嗎?尋找心理卡點釋放自己
    所以當你開始扭轉孩子的行為,想要平復孩子的情緒,糾正孩子的性格,這好比在空氣中揮動自己的拳頭一樣徒勞,那麼該如何去共情,敬請關注意識療法的相關專欄,成為孩子的心理療愈師每一個父母要做的功課一個各方面被充分滿足的心靈,自然會綻放不可思議的絢爛的一生,在各方面都是流動的,不再受到原生家庭的束縛,因為此刻你就是自己人生的編程員。
  • 書的N次方 | 撬動你性格中隱藏的能量,放飛讓自己都害怕的實力!
    「性格不合」,以至自己拼命想要改變性格。其實,總是抱怨並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就已經跑偏了:在自己的性格上隨意貼上「懦弱」「陰鬱」這樣的標籤,是對自己性格認識不清的表現;而認為自己與別人「性格不合」就不好,是隨意貶損自己個性的表現。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個性,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理解、接納和尊重自己的個性,進而創造出能夠發揮自己性格優勢的條件,便能釋放出讓自己都害怕的實力。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我推薦的這100本書籍,他們有些致力於帶你認識原生家庭,教你如何應對傷害,有些帶你剖析和認清自己,教你如何重塑自己,還有一些,則致力於帶你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為你指引人生真正的價值之所在。事實上,心理學中很少有關於原生家庭的基本理論,關於原生家庭比較系統性的研究,最早是由莫雷·鮑恩博士提出,只是很多精神分析學和個體發展心理學涉及了這方面,所以這100本書,是我從心理學書籍中單單挑出,涉及原生家庭方面的部分,以方便你閱讀。
  • 沙發破洞如何自己修補
    其實只要將其修補好就可以了,仍然不影響使用,那麼沙發破洞如何自己修補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幾種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沙發破洞如何自己修補一、完全破洞首先對沙發破洞周圍進行簡單的清洗,然後將沙發填充膏填到破洞中,並將多餘的膏體去掉。接著用電熨鬥熨燙下沙發外表。
  • 《都挺好》主角受原生家庭的毒害,父母怎樣做才能減少對孩子傷害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是由美國作者蘇珊.福沃德編寫。她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而且在美國賀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書中她用大量案例來分析原生家庭的問題。作者蘇珊.福沃德想通過《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讓我們嘗試去打破原生家族的束縛,治癒父母給我們的傷害。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有多大?父母要先治癒自己,再教育孩子
    有些人的幸運,是從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他們總是更陽光開朗、快樂和自信。而有些人的不幸,是從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長期生活在被負面情緒包裹的極端環境裡,導致她們的成長時常伴隨著緊張、焦慮、挫敗和痛苦。由趙薇發起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第二集《許願》上線,由楊紫主演,獨白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聚焦原生家庭議題,再次登上微博熱搜。
  • 性格內向的女人,在尋求兩性關係時,根本不需要改變自己
    個體的性格和其原生家庭以及後天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性格已經形成便具有了穩定性,同時它也具有可塑性。 不同性格的人,他所表現在外的行為方式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