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下,怎樣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2020-12-23 何詩遠兒

關於童年,我最害怕的場景是這樣的:

晚飯時間,爸爸在街上和別人說話晚回家了一會兒,媽媽便會大發雷霆。等爸爸回家,媽媽立刻無休止的嘮叨,有時甚至張口大罵。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有什麼可生氣的。不就是晚回家了一會嗎?

因為我小時候不在家裡長,回到家後就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害怕。害怕強勢的媽媽,害怕弟弟和姐姐的聯盟。

於是我的童年經常是這樣度過的:我媽永遠在因為一點芝麻大點事情和我爸吵架,我姐姐和弟弟在臥室看電視。多餘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於是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要哭,我要裝出一副委屈模樣,這樣媽媽就不會拿我發脾氣了。

成年後一切的多愁善感,與原生家庭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我的爸爸是一個比較老實憨厚的人,媽媽和他吵架,我爸永遠都是笑呵呵地,似乎永遠不會生氣。以至於小時候我和弟弟打架,媽媽偏向弟弟,然後打我,讓我站著半夜不準回床上睡覺,爸爸竟然沒有任何勸導的話語。

那時候的我,自然不敢反抗,因為我媽媽太厲害了,家裡所有人都害怕她,除了我姐姐。

慢慢的長大,我渴望和媽媽之間,能像姐姐和媽媽之間一樣手牽手,深情相擁。

有一次,族裡面辦喪事,我的姑姑也來了。我從小在姑姑家長大,姑姑有神經病,不能受刺激,在爺爺出殯的時候,姑姑哭的厲害,單純的我心想,媽媽身邊有姐姐,我去陪姑姑吧!

姑姑哭的太厲害,我也忍不住號啕大哭。於是在旁人看來,我對姑姑比對我媽媽親。這話傳到了媽媽的耳朵裡。可是那時候我才11歲,我對「親」這個概念真的沒有那麼清晰。我當然不知曉別人議論這件事。回到家後,我哭著想抱抱媽媽說:我害怕。

可是媽媽毫不留情地把還沒有抱上的我推開了。冷言冷語的說:你抱我幹嘛?抱你姑姑去啊!街上人都說你和你姑姑親。在床上躺著的爸爸嘆口氣依然不說話。其實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對我還是不錯的,至少他很少無由頭的指桑罵槐,或者說父親從來沒有兇過我。

我當時害怕極了,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因為自己攙扶著姑姑嗎?那時候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可能我高估了自己在媽媽心中的地位了吧!

第二天,我想結束我的生命,現在想來那時候的自己有點可愛,連怎麼結束都不會。於是拿個刀片在自己的手腕背部狠狠地劃了下去。等媽媽回到家之後,問我怎麼回事,我卻還懦弱的自己不小心弄傷了,於是又遭一頓罵。

但當時已經血流不止,媽媽不是關心說先送醫院,而是先罵我說怎麼弄的這麼蠢。以至於到醫院縫針的時候,醫生說:雖然沒有割到脈,但是再晚送來會,恐怕也會因為失血過多有生命危險。那是我第一次離死亡那麼近。

我徹底對母親不抱有任何「想緩和,消除隔閡」這種痴心妄想的想法了。

我一直以為媽媽不愛我,可後來慢慢長大她的做法,讓我逐漸陷入一種壓抑痛苦,敏感自卑,而又時而感到快樂的一種畸形扭曲的性格中。

慢慢長大,心裡即使想要反抗母親對我的控制,我卻總是怯懦的委曲求全,不敢反抗,直到我20歲,依然被母親,被自己的潛意識控制著。即是:母親安排我做一件事,倘若我因為有自己的事情沒有去做,母親便會說一些間接性的語言說自己的難過之處。使自己產生一種負罪感。即使母親吩咐讓我做的事情並不是我願意做的。

其實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為你是一個不孝順的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你的母親經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這正是言語虐待型家長的特性。

我認為上帝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讓我原諒。敢於和父母對峙,把各自的責任分清楚,不要潛意識地總是往自己的身上扣帽子。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這樣寫道: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與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任的人——你的父母,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隨著年齡的長大,姐姐去重慶做銷售,弟弟也經常不在家,而媽媽現在最常說的話便成了:我的性格比較溫和,適合做老師,不喜歡出去跑,將來就呆在她身邊等等。

但其實這些都是她主觀上給我的定義。我的姐姐和弟弟他們都喜歡出去旅遊,出去玩,我作為他們的親妹妹親姐姐,當然也不例外。只是這種想法一直被我壓抑在心底。我告訴自己說,我一定聽媽媽的話,不能違背媽媽的意思,因為她老了,她年齡大了。於是我表現出一種很乖,很聽話的樣子,但是時間久了內心會感覺痛苦無比。

捫心自問,其實媽媽也沒有那麼需要我,我也沒必要那麼害怕媽媽。

那天我跟我男朋友出去玩,回家回得晚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媽媽應該要生氣了,一直在擔心我回家要怎麼找理由說我回家晚了。因為以前都是我在家做飯,現在我回家晚了不能幫她做飯了,她應該會不開心了。但此時的我已經23歲了,我已經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想法了。可潛意識裡總是被媽媽這個怪圈控制著,似乎媽媽一切的不開心都是由我導致的。

現在回想起我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亦是如此。會因為同學的幾句話胡思亂想好一陣,會因為好朋友有了新朋友,我就會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這些感覺真的太糟糕了,現在想來其實可以規避這種感受。

她怎麼對你是她的選擇,比如說你晚回家沒有為她燒晚飯,但是她可以選擇自己做晚飯,好好吃飯,然後出門散散步。可如果她選擇和你置氣,因為你晚回家沒有給她做飯,她便說一些間接性的指責性語言是你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都會讓你產生負罪感,產生內疚,然後她就利用這種內疚,繼續控制你。這就是她的過錯,和你沒有任何關係。

你該明白,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你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她如果選擇和你置氣,那是她自己的選擇,你無需因為自己沒有給她做飯而自責。擺脫控制的前提是,各自把各自的責任承擔走,互不幹擾,要敢於和父母對峙。

要勇敢地站出來,保護內心那個小小的女孩,時不時的去鼓勵她,去擁抱她,因為你的年齡和身體已經長大了,可以去保護你的心靈了。

要有一勞永逸的態度克服直面父母時的恐懼。如果你不踏出第一步,永遠也不可能做真正的自己。

重要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而是你自己的回應。如果面對父母的暴怒,譴責,威脅和狡辯時,你能堅守自己的立場,那麼你將會體會到決戰勝利的輝煌。

敢於和他們談判,談一談過去發生的種種對你的情感和生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當然這個過程可能令你很恐懼,但是它也能賦予你能量。

當你踏出去了這一步,你的父母可能會覺得你的改變是對他們的懲罰,但只要你明確是誰的責任,誰承擔走,不要角色互換。保持自己的立場不要改變,你一定會感到舒心無比的。

拿我自己舉例:當我才八歲的時候,就要洗碗洗衣,家裡的一家五口人的碗,還包括各種炒菜煮飯的鍋,殊不知那時候的我,連胳膊都夠不到鍋臺。現在想來也不知怎的就做了那些事情。

一做就做了十多年,以致於有一次家裡人去走親戚,我說我不去,我去了家裡誰洗碗啊?結果媽媽曉得街上的人知道我說這句話之後,回到家對我一頓大罵。說沒有我家裡就沒人洗碗了嗎?

那一段時間果真沒有讓我洗碗,可我的內心便會有一種自責感。沒過幾天,媽媽指桑說槐的說自己的身體不好,腰疼,兩個女兒這麼大了不知道幫家人分擔家務等等。我卻覺得都是我不好,我不該說那句話。可我哪有那麼多意思,我只是說了一句玩笑話而已。

姐姐是絕對不會洗碗的,於是又交到了我的身上。我才終於發現,原來媽媽只是不允許別人知道而已。

幾年過去了,現在我就直接跟她說,你想讓我幹嘛?我去做,但是你別給我耍陰的,總是間接的說一些有的沒的話。我和她對峙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報復她,更不是懲罰她,或者讓她收斂。而是為了讓自己直面她,克服面對她時的恐懼,告訴她我們各自的關係定位。

為什麼八歲的我要洗刷全家的碗?而比我大三歲的姐姐可以在一旁玩耍?現在的母親對我的評價是我翅膀硬了,敢反駁她了 ,可殊不知她讓我做的事情我依然會做,只是有時候我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事實證明與父母對峙之後,人的內心真的更加輕鬆愉悅。不會再擔心我這樣做她是否開心,她是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好才發脾氣等等這些感到內疚不正確的心理。

結語:好書推薦

我就是從《原生家庭:如何彌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開始嘗試分析自己的行為,包括與朋友與戀人的相處模式,有時候我竟然能找到我厭惡的媽媽待人的影子。慢慢開始刻意去改變,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和自我改變的能力。

這本書更能幫助你走出原生家庭的情感創傷,但願我們此生不要讓惡習有遺傳,但願我們一代更比一代有教養懂禮儀。

相關焦點

  • 《重啟人生》:擺脫原生家庭陰影,活在當下才是智者的謙辭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過: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生命傳承的意義在於成為你自己,展示自己成為榜樣,能夠重啟自己的人生,讓自己不念過往,讓子孫後代不畏將來。著名心理學家金尚潛心20年的研究成果《重啟人生》,教你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無法選擇父母,但是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 原生家庭的傷,像一場噩夢,只有學會自我救贖,才能重生
    若將人生中所有的失意和不堪都歸因於原生家庭,這就好似將自己生活中所有的不順都歸咎於「水星逆行」一樣,毫無邏輯性可言。如果大家都熱衷於將不幸都歸因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不去做自我改變和戰勝原生家庭的影響,你註定將會被原生家庭影響一輩子。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
  • 為什麼你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陰影?心理學家一語道破真相
    但是這種成長,卻會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阻礙孩子與原生家庭的精神分離,而無法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這裡的「精神分離」,是指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彼此作為個體的獨立性與邊界。只有實現了這種分離,才能成為一個與自我情感和力量真實聯結的獨立個體。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直到40歲後,他才慢慢地,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歌手張靚穎,結婚後又離婚,與母親相依為命卻在結婚之前,遭到她的母親在報紙上公開發文反對她和馮柯結婚。和高曉松相比,她的原生家庭是明顯的破碎不堪。小學一年級時,父母就離婚。每個月小小的靚穎就要騎著車去向父親討100元的生活費,低三下四地忍受著父親的臉色和羞辱。
  • 打破原生家庭魔咒,必須要做哪些事?
    一旦他在原生家庭中受傷,他會錯誤地以為,這就是情感關係最真實的模樣。在日劇《你是好孩子》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女人,如何變成一個家暴自己孩子的媽媽。主婦雅美表面看起來溫柔嫻靜,卻對自己的女兒沒有絲毫耐心,女兒不小心把桌上的牛奶撞倒在地,她反射性地直接給女兒腦袋拍一掌。
  • 原生家庭的心理陰影,是造成你情緒問題的根源
    每個人其實是無法選擇自己出生在一個怎樣的家庭、面對怎樣的父母,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也就自此產生一個人的性格具有穩定性,這也是由原生家庭所決定的。沒有孩子不希望獲得父母的愛,沒有孩子不希望自己在一個健康完整的家庭裡幸福快樂地長大。但是,很多事情卻並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走,父母有自己需要面對的狀況和問題。
  • 原生家庭的正確打開方式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出生最早進入的單位,也是我們在還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時需要依附仰賴的巢穴,因此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早些年許多文章會刻意討伐,後來又有很多觀點說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原生家庭,那我們該怎樣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呢?
  • 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與「原裝的自己」和解,升級到一個更好的版本
    我們怨恨父母為自己的抑鬱埋下了種子,怨恨他們讓自己變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可問題是,要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讓自己擺脫抑鬱呢?聽完今天她的故事,或許你會豁然開朗。並且意識到:我不必為他們的生活選擇和情感關係負責,我已經長大,我可以分清楚什麼是「他們」,什麼是「你自己」,我可以慢慢訓練自己,與「原裝的自己」和解,升級到一個自己更喜歡的版本,完成蛻變,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你好,展信佳。能在此時此刻在這裡看到這篇文章,我想你狀況多半不佳。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原生家庭究竟是有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獲得幸福的本能,在《原生家庭》中我找到了答案。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過度敏感,經常會懷疑別人是不是不喜歡自己,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讓對方不開心的事,別人的不悅會影響到他的情緒,把正面的感覺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相當於把自尊交到別人手上。
  • 作為父母,別讓你的孩子經歷你童年的「原生家庭」陰影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今天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多半從我自己的家庭環境中感慨而來。所謂的原生家庭並不是貶義的代名詞,而是說你在擁有自己的個人小家庭之前,你生活的環境對你個人的性格塑造上有哪些影響,這個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從我個人原生家庭中,對我的性格塑造和脾性上還是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焦躁、暴力也會不自信。
  • 超越原生家庭是人的天性,也是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導語:無論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我們還是要獨立地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將自己當前面臨的困難歸咎於原生家庭,也許是真實的,但對於此刻的你,並無裨益。剛剛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將女兒看作自己一生最大的事業,在各個方面都強迫齊明月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包括上什麼大學、選擇什麼職業。
  • 隱秘的角落燒出原生家庭的痛:別讓過去的陰影,遮蓋未來的光明
    原生家庭的缺陷,孩子心裡的陰影在第11集彩蛋裡,朱永平聽到錄音裡的拉鏈聲,知道兒子在說謊了。他看了女兒的遺照一眼,刪了錄音還自颳了一巴掌。這巴掌,是給女兒的,他為了幫活著的兒子隱瞞罪惡,只能對不起死了的女兒。這巴掌,也是給他自己的。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你能否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陰影,就看你能否做好這五點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的生活環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有的人可能一生都生活在童年陰影裡。很多人長大以後發現自己在重複著父母的人生模式,自己的很多觀念和看法都深受家庭的影響。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在她幼小的世界裡,只有聽話懂事,拼命討好媽媽和她的男朋友,才能不被拋棄,才能被媽媽喜歡。原生家庭的陰影,讓蓮生變成了真正的"討好型人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的也是"討好型 人格"的故事。松子從小在家就被忽視、被嫌棄,怎樣都換不來父親對她真心滿意的微笑,因為一次扮鬼臉獲得了父親情不自禁的微笑,她便踏入了深淵。因為她開始耗儘自己的一生,在討好他人的道路上,卻一次次地被人傷害、毆打、拋棄。而大多數人的"討好型人格",都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童年的經歷就像在他們心裡劈開了一道裂谷,終身無法治癒。
  • 《原生家庭》:放棄爭鬥,和自己和解,獲取內心真正的平靜
    如何判斷我們遭遇了不幸福的原生家庭。要判斷我們是否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傷害,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每個人的內心對父母都有一樣天然的渴望,我們無法判斷自己究竟是敏感還是真正的受到了虐待。在《原生家庭》中,作者設計了一份非常簡單而有用的調查表,幫助我們理清自己內心的掙扎。
  • 當你的力量大過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 如何真正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超越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從小在原生家庭養成的習慣性格、行為模式,對人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很多人長大以後,依然保持著原生家庭的說話習慣和行為方式,會做很多父母曾經做過的事,染上他們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性,儘管他們發誓自己絕不會這麼做。
  • 心理學:你的婚姻要怎麼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01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婚姻、人生的影響。很多人回溯過去,才發現如今生活的困境的解答,就藏在你的原生家庭裡,你的童年來。因為你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對待你的模式,你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應對一切的模式,成為了你的人生底色。有的人很堅強,即使家庭不幸福,但是依然能活得很陽光。但是大部分人,對於童年時代所遭遇的陰影,耿耿於懷多年。甚至影響了他們對婚姻等重大人生事件的選擇,影響他們人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