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童年,我最害怕的場景是這樣的:
晚飯時間,爸爸在街上和別人說話晚回家了一會兒,媽媽便會大發雷霆。等爸爸回家,媽媽立刻無休止的嘮叨,有時甚至張口大罵。我到現在也不明白,有什麼可生氣的。不就是晚回家了一會嗎?
因為我小時候不在家裡長,回到家後就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害怕。害怕強勢的媽媽,害怕弟弟和姐姐的聯盟。
於是我的童年經常是這樣度過的:我媽永遠在因為一點芝麻大點事情和我爸吵架,我姐姐和弟弟在臥室看電視。多餘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於是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要哭,我要裝出一副委屈模樣,這樣媽媽就不會拿我發脾氣了。
成年後一切的多愁善感,與原生家庭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我的爸爸是一個比較老實憨厚的人,媽媽和他吵架,我爸永遠都是笑呵呵地,似乎永遠不會生氣。以至於小時候我和弟弟打架,媽媽偏向弟弟,然後打我,讓我站著半夜不準回床上睡覺,爸爸竟然沒有任何勸導的話語。
那時候的我,自然不敢反抗,因為我媽媽太厲害了,家裡所有人都害怕她,除了我姐姐。
慢慢的長大,我渴望和媽媽之間,能像姐姐和媽媽之間一樣手牽手,深情相擁。
有一次,族裡面辦喪事,我的姑姑也來了。我從小在姑姑家長大,姑姑有神經病,不能受刺激,在爺爺出殯的時候,姑姑哭的厲害,單純的我心想,媽媽身邊有姐姐,我去陪姑姑吧!
姑姑哭的太厲害,我也忍不住號啕大哭。於是在旁人看來,我對姑姑比對我媽媽親。這話傳到了媽媽的耳朵裡。可是那時候我才11歲,我對「親」這個概念真的沒有那麼清晰。我當然不知曉別人議論這件事。回到家後,我哭著想抱抱媽媽說:我害怕。
可是媽媽毫不留情地把還沒有抱上的我推開了。冷言冷語的說:你抱我幹嘛?抱你姑姑去啊!街上人都說你和你姑姑親。在床上躺著的爸爸嘆口氣依然不說話。其實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對我還是不錯的,至少他很少無由頭的指桑罵槐,或者說父親從來沒有兇過我。
我當時害怕極了,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因為自己攙扶著姑姑嗎?那時候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可能我高估了自己在媽媽心中的地位了吧!
第二天,我想結束我的生命,現在想來那時候的自己有點可愛,連怎麼結束都不會。於是拿個刀片在自己的手腕背部狠狠地劃了下去。等媽媽回到家之後,問我怎麼回事,我卻還懦弱的自己不小心弄傷了,於是又遭一頓罵。
但當時已經血流不止,媽媽不是關心說先送醫院,而是先罵我說怎麼弄的這麼蠢。以至於到醫院縫針的時候,醫生說:雖然沒有割到脈,但是再晚送來會,恐怕也會因為失血過多有生命危險。那是我第一次離死亡那麼近。
我徹底對母親不抱有任何「想緩和,消除隔閡」這種痴心妄想的想法了。
我一直以為媽媽不愛我,可後來慢慢長大她的做法,讓我逐漸陷入一種壓抑痛苦,敏感自卑,而又時而感到快樂的一種畸形扭曲的性格中。
慢慢長大,心裡即使想要反抗母親對我的控制,我卻總是怯懦的委曲求全,不敢反抗,直到我20歲,依然被母親,被自己的潛意識控制著。即是:母親安排我做一件事,倘若我因為有自己的事情沒有去做,母親便會說一些間接性的語言說自己的難過之處。使自己產生一種負罪感。即使母親吩咐讓我做的事情並不是我願意做的。
其實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為你是一個不孝順的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你的母親經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這正是言語虐待型家長的特性。
我認為上帝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讓我原諒。敢於和父母對峙,把各自的責任分清楚,不要潛意識地總是往自己的身上扣帽子。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這樣寫道: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與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任的人——你的父母,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隨著年齡的長大,姐姐去重慶做銷售,弟弟也經常不在家,而媽媽現在最常說的話便成了:我的性格比較溫和,適合做老師,不喜歡出去跑,將來就呆在她身邊等等。
但其實這些都是她主觀上給我的定義。我的姐姐和弟弟他們都喜歡出去旅遊,出去玩,我作為他們的親妹妹親姐姐,當然也不例外。只是這種想法一直被我壓抑在心底。我告訴自己說,我一定聽媽媽的話,不能違背媽媽的意思,因為她老了,她年齡大了。於是我表現出一種很乖,很聽話的樣子,但是時間久了內心會感覺痛苦無比。
捫心自問,其實媽媽也沒有那麼需要我,我也沒必要那麼害怕媽媽。
那天我跟我男朋友出去玩,回家回得晚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媽媽應該要生氣了,一直在擔心我回家要怎麼找理由說我回家晚了。因為以前都是我在家做飯,現在我回家晚了不能幫她做飯了,她應該會不開心了。但此時的我已經23歲了,我已經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想法了。可潛意識裡總是被媽媽這個怪圈控制著,似乎媽媽一切的不開心都是由我導致的。
現在回想起我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亦是如此。會因為同學的幾句話胡思亂想好一陣,會因為好朋友有了新朋友,我就會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這些感覺真的太糟糕了,現在想來其實可以規避這種感受。
她怎麼對你是她的選擇,比如說你晚回家沒有為她燒晚飯,但是她可以選擇自己做晚飯,好好吃飯,然後出門散散步。可如果她選擇和你置氣,因為你晚回家沒有給她做飯,她便說一些間接性的指責性語言是你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都會讓你產生負罪感,產生內疚,然後她就利用這種內疚,繼續控制你。這就是她的過錯,和你沒有任何關係。
你該明白,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你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她如果選擇和你置氣,那是她自己的選擇,你無需因為自己沒有給她做飯而自責。擺脫控制的前提是,各自把各自的責任承擔走,互不幹擾,要敢於和父母對峙。
要勇敢地站出來,保護內心那個小小的女孩,時不時的去鼓勵她,去擁抱她,因為你的年齡和身體已經長大了,可以去保護你的心靈了。
要有一勞永逸的態度克服直面父母時的恐懼。如果你不踏出第一步,永遠也不可能做真正的自己。
重要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而是你自己的回應。如果面對父母的暴怒,譴責,威脅和狡辯時,你能堅守自己的立場,那麼你將會體會到決戰勝利的輝煌。
敢於和他們談判,談一談過去發生的種種對你的情感和生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當然這個過程可能令你很恐懼,但是它也能賦予你能量。
當你踏出去了這一步,你的父母可能會覺得你的改變是對他們的懲罰,但只要你明確是誰的責任,誰承擔走,不要角色互換。保持自己的立場不要改變,你一定會感到舒心無比的。
拿我自己舉例:當我才八歲的時候,就要洗碗洗衣,家裡的一家五口人的碗,還包括各種炒菜煮飯的鍋,殊不知那時候的我,連胳膊都夠不到鍋臺。現在想來也不知怎的就做了那些事情。
一做就做了十多年,以致於有一次家裡人去走親戚,我說我不去,我去了家裡誰洗碗啊?結果媽媽曉得街上的人知道我說這句話之後,回到家對我一頓大罵。說沒有我家裡就沒人洗碗了嗎?
那一段時間果真沒有讓我洗碗,可我的內心便會有一種自責感。沒過幾天,媽媽指桑說槐的說自己的身體不好,腰疼,兩個女兒這麼大了不知道幫家人分擔家務等等。我卻覺得都是我不好,我不該說那句話。可我哪有那麼多意思,我只是說了一句玩笑話而已。
姐姐是絕對不會洗碗的,於是又交到了我的身上。我才終於發現,原來媽媽只是不允許別人知道而已。
幾年過去了,現在我就直接跟她說,你想讓我幹嘛?我去做,但是你別給我耍陰的,總是間接的說一些有的沒的話。我和她對峙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報復她,更不是懲罰她,或者讓她收斂。而是為了讓自己直面她,克服面對她時的恐懼,告訴她我們各自的關係定位。
為什麼八歲的我要洗刷全家的碗?而比我大三歲的姐姐可以在一旁玩耍?現在的母親對我的評價是我翅膀硬了,敢反駁她了 ,可殊不知她讓我做的事情我依然會做,只是有時候我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事實證明與父母對峙之後,人的內心真的更加輕鬆愉悅。不會再擔心我這樣做她是否開心,她是不是因為我做的不好才發脾氣等等這些感到內疚不正確的心理。
結語:好書推薦
我就是從《原生家庭:如何彌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開始嘗試分析自己的行為,包括與朋友與戀人的相處模式,有時候我竟然能找到我厭惡的媽媽待人的影子。慢慢開始刻意去改變,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和自我改變的能力。
這本書更能幫助你走出原生家庭的情感創傷,但願我們此生不要讓惡習有遺傳,但願我們一代更比一代有教養懂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