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叫「幸福的童年治癒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被一生療愈」。
很多人性格畏手畏腳,做事優柔寡斷;在關係中總是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現敵對情況。
其實這些問題從來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和我們早年的成長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認為,大部分性格的問題都源自早年的創傷。
比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用了一個詞語描述叫「陰影」,即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很多人認為長大之後,我們就有了自主意識,可以自己做決定,但事實並非如此,有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早年經歷很多巨大創傷之後,我們的內心就會籠罩在「陰影」之中,繼而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
比如一個從小真實情感被父母總是忽視甚至打壓的孩子,長大之後雖然ta可以遠離自己的家庭,但由於早年的影響已經內化成為ta人格的一部分,所以成人之後便會努力去討好他人。
當隱藏自己的情緒、感受時,便與真正的自我失去了交流,因為真實的感覺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是,生活在恐懼中——這個人擔心,當摘下那個面具之後,我們將再也得不到關心和愛。
所以最後還是和早年的狀態沒有區別,哪怕這個人已經長大成人。
這樣類似的問題還有非常多,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結合平時積累的案例,將原生家庭與性格之間的關係,寫進了自己的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讓人能夠更加清晰看到自己性格和早年經歷之間的關係。
就像書中說的:
「當我試著尋找一個合適的詞來描述這些傷害型父母所具備的共性時,頭腦中不斷閃現一個詞——有毒。這些父母加之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
在蘇珊·福沃德接到的案例中,有一個這樣的案例:
一個38歲的男人與妻子在婚後六年鬧矛盾,最終妻子離開他,丈夫用盡一切辦法挽留,但妻子卻說:如果他不改掉控住不住的壞脾氣,我是不會回家的。
丈夫是知道自己的問題,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他也想改變,可情緒就像詛咒一般難以扭轉。
蘇珊·福沃德和他做治療時發現,丈夫特別害怕自己的父親,他說:小時候父親經常對他大吼大叫,偶爾還會挨揍。
有時候即便他沒犯錯,父親也會毫不猶豫打他,這就是他的癥結所在,更可怕的是,他已經內化了一部分父親的人格,並且用「偶爾」兩字弱化了自己家暴的問題。
心理學上,像他父母這樣的叫做傷害型父母,這就像有毒氣體一般逐漸會蔓延孩子的身心,並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加深,甚至複製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當中,從而成為婚姻不順的導火索,也可以說就是一種輪迴的翻版。
《請回答1988》裡面有句話:「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還要請你體諒一下!」
這句話也成為很多不負責任父母為自己開脫的藉口,因為我們處在一個特別重視「孝道」的文化,所以父母永遠比孩子擁有更多話語權。除此之外和大人相比,孩子的力量遠不及大人,有些人稍微為自己據理力爭一下,立馬就是一巴掌。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生育制度》一書裡說道:「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幹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責的次數。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更為難過。」可謂切中肯綮。
雖然很多家長的確是第一次成為人父人母,他們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是是否故意和是否傷害是沒有必然的聯繫的。
我們知道好多孩子成長之後由於文化的原因,單方面弱化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有時甚至為了原諒而原諒。自我意識在弱化抹殺掉曾經遭受的傷害,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但是蘇珊在書中強調:這種弱化和原諒對於被傷害的人來說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帶來的只是被傷害後卻什麼也做不了的消極情緒。
本來這就是你和你爸媽之間的事情,但是父母什麼都沒有做,你單方面的原諒不但沒有意義,也說服不了自己更釋放不了自己內心的委屈和傷害帶來的悲傷。
這些陰影並不會因為你的「偽裝原諒」而消失,相反它會更加肆無忌憚來影響你,直到你開始重視。
大家都記住了那句「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但是多少人卻忽略了在這之前還有一句「爸爸媽媽對不起你!」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面對過去創傷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童年帶來的痛苦會讓他們習慣性壓抑自己,再加上本來就對父母有畏懼心理,所以這個因素也是導致很多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探討過去的傷害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作者在書中還是鼓勵直面父母,因為這會讓你面對了自己內心最大的恐懼,從父母給予的有毒的自責、痛苦中解脫出來。
作者給出了一個建議就是寫信,因為用語言可能一些人很難直面處理,寫信是一個折中的方式。
信中的內容大致包含著四點: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些後會失望、沉默、甚至會憤怒和埋怨,但我們這樣做並非需要父母完美的回應,而是這樣做了,我們可以開始直面自己脆弱黑暗的內心。
就像書中這樣說:
「就算沒有任何戰利品,就算你沒能把計劃中的臺詞全部說完,就算你慌亂中又開始為自己辯解,就算父母憤然起身棄你而去.......你仍然做到了。你對自己和父母坦誠了你生活的真相。從今以後,你再不會受制於深陷與父母關係的舊有角色不得解脫的恐懼感。」
很多人覺得過去既然痛苦我們為何還要回溯,的確,趨樂避苦是人的本能,這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活下來,但榮格也說過人不光有生的本能,也有愛和發展的本能。
無論經歷過什麼,我們的心裡總有個聲音,或大或小,但不曾消失,像作者寫到的:我們想要尋找自己痛苦的根源,我們期待經得住壓力的真正改變。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我們進入黑暗是為了尋找光明,我們進入痛苦是為了更清楚的知道,對於你來說,到底失去了什麼,又究竟想要獲得什麼。
最後借用榮格的一句話:「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覺醒。」
沒有沉入黑暗的勇氣,就沒有改變的契機。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