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謎》:每個孩子長大後的性格缺陷都是童年的傷害造成

2020-10-03 聊贈一枝春聊贈一枝春

文/一枝春

人的幻想是沒有止境的,兒童的幻想更是無邊無際。因為孩子的心靈比成人的心靈更加秘密,兒童的心靈是纖塵不染的,而被生活所磨鍊出來的成長,心靈深處卻顯然存在著這種纖塵的汙痕。

——高爾基



在大自然昆蟲界有一種小蛾子,它即使完全張開雙翼也只有幾十公長長,可它卻超乎的頑強。

它的幼蟲時期是在一個洞口很狹小的繭中度過的。在它的生命進展中,當它要破繭而出,來到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時,那狹小無比的通道對它來講無疑成了一個鬼門關。它柔軟嬌弱的身子必須使出全部的力氣才有可能衝出繭子,獲得新生。太多太多的幼蟲在繭子那狹小的洞口擠壓窒息而亡。

有一天,一個小姑娘路過一片草地時,正好看到了一隻這種蛾子正在蠕動著,苦苦在繭子裡掙扎著,想往外爬出的一個情景。

善良的小姑娘被小蛾子掙扎的樣子感動的都快要流眼淚了,她飛快地跑回家拿來了一把剪刀,她想幫助蛾子,她不想看它那麼痛苦。

當小姑娘好心好意把那個繭的洞口剪的稍微大了一些, 蛾不費吹灰之力,從那個剪子裡面爬出來的時候,小姑娘高興地笑了。可隨後她卻發現,那只在她的幫助下,從繭裡面爬出來的小蛾子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只能拖著喪失了飛翔能力、軟弱無力的雙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

她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自己的好心好意卻讓飛蛾變成了殘疾?於是,她傷心地找到大人,想解開其中的疑惑。

大人們告訴她,繭子那狹小無比的生命通道,恰恰是幫助蛾子兩翼長成的關鍵所在,當蛾子要穿越繭通的時候,必須用盡全力往外擠,正是這種用盡全部的力量,才讓它體內的血液順利的送到它的雙翼的組織之中去。只有雙翼充血了,蛾子的雙翼才能夠發育完善,才能夠展翅高飛。

原來,當我們以愛的名義去讓一個生命的進程進展得更為順利和沒有痛苦的時候,其實是在扼殺他們的正常功能。我們過多的愛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本能,堵住了他們前進的路。



羅尼.索蘭是以色列著名的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專家,是兒童心理學博士,也是資深的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

她學成歸國後 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她用自己五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寫成了一本揭開童年秘密以及揭示幸福秘訣的書本《童年之謎》。

《童年之謎》這本書有31萬字,是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正規書籍。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他想與人分享孩子從出生時開始的情緒發展的過程。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而每個人的性格跟從小所受到教育、生活環境、人文思想等等息息相關。

作者從一個寶寶出生到18個月這期間的親密階段開始寫起,列舉了大量的臨床例子,並結合實踐和經驗分析了一個孩子從出生時的情緒發展變化到需求表達等等。然後寫了孩子從一歲到三歲之間的協商期,也就是一個可以通過協商而解決問題的時期。到最後,作者詳細總結了一個孩子從出生時期的自戀期,自我期到客體關係和分離個體化這期間的情緒發展和情感需求。

作者在書中寫道,一個反應我們童年體系的「孩子」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這些經歷從早期生活開始的無數層記憶痕跡和敘述產生共鳴。我們童年的故事和經歷影響著我們所創造的人際關係和溝通,這些聯繫和溝通在決定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幸福或痛苦的程度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每一個孩子一出生的時候都是天使般的純淨,他們用著懵懂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用純真的耳朵來聆聽這個世界,用乾淨清脆的語言來描繪這個世界。他所接受的和感知的點點滴滴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他的成長中和他的性格形成中。

雨果說過,不嚴肅認真的教育,有許多隱患,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的,是極不聰明的!

每一個孩子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什麼時候明白,什麼時候覺醒,都有自己的規律,我們作為家長的,不能由著自己的性情,去影響他們的發展。每一位做父母的也不能由著自己的父愛母愛去波濤洶湧,勢不可擋地隨意、任意的愛。應該要做到正確的愛,理智的愛,並且以身作則的愛。

寧欺少年苦,不負老來貧。

法國的盧梭在《愛彌爾》裡曾寫過: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嗎?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無休止的去滿足孩子的欲望

為人父母誰都會做,那是父愛和母愛的本能,是天底下為人父母者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想成為優秀的父母、負責任的父母,能讓孩子身心都健康發展的父母,那還有很多東西要學,還有很長的育子之路要走。

如果有時間就看看《童年之謎》這本書吧,這本書是以色列女博士羅尼.索蘭傾盡五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和心血所寫的,它是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正規出版的書,原價89元,現在只要四十多元就可以買到了。

施佳嘉說,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除此外,別無他求!

每一位父母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但是能讓孩子擁成一個陽光向上、感恩善良、知足快樂的性格,和擁有一顆拼搏積極、不怕困難,迎刃而上的堅強之心。這些品質足以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每一個小小的生命從降生起,就是一個純淨的小天使,只要他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享受著正確的澆灌,那麼他的身體和性格都會健康發展,直到長成一株茁壯的大樹。

一枝春原創文字,拒絕抄襲。

相關焦點

  • 《童年之謎》提醒:為人父母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傷害?
    然而,在過去通訊不發達、信息不暢通的年代裡,有多少年輕人是事先作好了專業知識準備後,再去為人父母呢? 所以,我們整整幾代人,都被大多數無知的父母們試驗著撫養長大。幾代人的童年,大多都是創傷的童年。尤其是在過去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30年,年輕的父母們,有多少人能有機會把養育第一個孩子的經驗用到第二個孩子身上呢?
  • 《童年之謎》:進入兒童內心世界,解開童年謎題的金鑰匙
    這幾天,我讀了以色列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羅尼·索蘭的《童年之謎》,更是從心理解讀的角度懂得了生命之初的前幾年,到底會什麼對人類如此重要。如羅尼·索蘭的自序所說:「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這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綜合。」
  • 《童年之謎》:童年的作,成年的惑
    所以,這本書無論對於沒有任何育兒理論背景的父母來說,還是對該領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師,學者來說,都是值得翻看閱讀的佳作。第二,可讀性強,閱讀感好。都說「經典書」難讀,容易讀的書又「水「。有些過於乾脆無趣、有些譯文過於隱晦難懂,但是這本《童年之謎》讓我讀起來真的很暢快。
  • 做父母的第一課,是讀懂《童年之謎》
    》,打臉那些荒謬的「育兒秘方」《童年之謎》還是行走的科普教科書,糾正一些荒謬的育兒方法。當嬰兒哭泣,媽媽抱抱他的時候,他才會體驗到熟悉的、愉快的感覺;相反,如果父母很冷漠,不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那嬰兒只能體會到沮喪感、陌生感、恐懼感。這會讓他焦慮不安,長此以往,造成的心理傷害,可能會延續到成年之後。我們作為父母,在讓孩子吃飽穿暖的同時,更要滿足他們的心靈成長的需要,不要讓童年的創傷影響孩子的愛的能力。
  • 《童年之謎》:自戀是天生的?理解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生活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四大表現(閃回、迴避、警覺性提高、對未來失去信心)可以解釋強迫症、恐懼症、焦慮症和抑鬱症。小薇今後的路,該何去何從?鮑毓明為什麼會有那麼變態的癖好?為什麼他過著一種雙面人的生活?最近在讀的一本心理學書籍《童年之謎》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童年之謎》: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
    若在這個階段,對孩子沒有足夠的愛,孩子的口腔活動受限,就會留下很多不良影響。在行為上表現為貪吃、酗酒、咬指甲等,在性格形成上,可能敵對、悲觀、依賴等。尤其是對孩子沒有足夠的愛,口欲期固結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有愛別人的能力。他們的內心未能完成成長,表現得頗不成熟,對人有敵對和抗拒的表現。
  • 《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帶來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對大多數人來說,童年就是無憂無慮,滿眼童真,似乎童年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快樂的味道,歷經成年煩惱的我們,滿心希望,自己的童年永遠不要長大。 沉浸在幸福童年的我們,絕對無法想像,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的童年就是他們的噩夢,他們無法逃離,甚至成年後依然被噩夢糾纏。 他們的童年就是人間地獄,而且無人相救。
  • 童年的經歷決定著性格與命運,看不見的心理傷害,會伴隨你一生
    在我童年時期,發生過一件記憶非常深刻的事情,三歲的記憶如此清晰與頑固,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現象。其它的所有記憶,基本在大腦裡清零,已經經過幾十年了,但那件事情還深深烙印在腦海裡。所以童年的影響對人的一生是很大的,對每一個人都一樣,我也逃脫不了,只是以前不知道這樣的心理影響,所以不知道某些性格是由此而引起。
  • 《童年之謎》找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孩子」的答案
    文/柯婉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這句話不是抒情也不是雞湯,而是有所依據。我們也常常聽過「童年的陰影」、「治癒童年」之類的詞語,唯獨很少人深入思考和了解這些從何而來。羅尼·索蘭博士的《童年之謎》裡,凝練了她5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揭開了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隱藏的孩子的主觀描述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體驗。
  •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雖然《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這本書是專業的心理學書,但很建議父母能時常翻翻,慢慢悟道。弗洛伊德說過,一個被母親完全喜歡的人,終其一生,都會有一種作為勝利者的感覺,而這已成功的信心,通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索蘭博士說,愛和工作或任何有創造性的事業一樣,都隱含了我們幸福的秘密。
  • 別再給孩子撿舊衣服穿了,造成3個心理缺陷,長大後再補償就晚了
    但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的話,經常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會導致孩子長大後產生幾種心理缺陷:缺失控制感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每個人都會有控制感,這屬於人的一種基本需求。所以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就穿別人家舊衣服的孩子來講,她們控制感處於被動之中,被動地接受別人的饋贈和施捨,而沒有條件選自己心儀的衣服。長期下去,他們不但會缺失控制感,還會變得自卑內向的性格。正因為這種讓孩子變得自卑甚至被動,沒有主見 確實判斷力,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會有很大影響的。
  • 每一個成年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子——《童年之謎》書評
    《童年之謎》這本書,是非常專業的心理學讀本,值得每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工作者)精讀、細讀,但是,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內容過於晦澀難懂。《童年之謎》的作者索蘭博士出生於以色列,在瑞士求學取得了兒童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且接受過精神分析培訓,後來,回到以色列,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並在特拉維夫大學及以色列精神分析學會任教多年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又如何去修補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最近在讀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推薦給大家。更何況這樣明確的指出,在兒時的他看來,都是自己的錯才導致自己家庭的貧窮,他不敢和父母要零花錢,也不敢提任何與錢有關的需求。在本該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裡,他在心理上卻過早的開始思慮家庭的負擔,在其他孩子還在瘋玩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琢磨怎麼能在自己長大後多多的賺錢。時間並沒有因為他的思慮而加快腳步,但是他的童年時光卻加快了腳步走過。
  • 每個在童年裡見過世面的孩子,長大後都遇見了理想中的自己
    這段時間一直都在苦惱,不知道要選什麼書給朋友們的孩子。對我來講,我希望這本書永遠也不會過時。它最好是「耐看的」、「耐用的」、「耐讀的」,適合每個年齡層的讀者:大人能在書中看到孩提時候的自己,而孩子也能在書中找到成長的意義。於是,當我把這個需求告訴給編輯朋友的時候,他迅速地給我推薦了法國繪本《童年》。
  • 《童年之謎》:找到隱藏在我們的內心孩子,和自己和解
    隱藏在我們內心中的孩子似乎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好是壞。《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是一本純純的理論書籍, 從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視角,細緻解讀了兒童生命初期的情緒發展理論,讓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過程,孩子的情緒記憶及其對以後關係的影響,讓父母學到落地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真正按照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教育孩子
  • 《童年之謎》:影響我們的,原來是內心中隱藏的孩子
    隱藏在我們內心中的孩子似乎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好是壞。——《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早期經歷對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嬰幼兒時期的被教養方式、與重要撫養者之間的關係,會作為「圖式」形成我們面對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反應模式,並對我們的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正如心理學家羅尼·索蘭博士在《童年之謎》一書中所說: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這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綜合。我們常說:童年的經歷,將影響人一生的底色。每個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也需要通過解開自己的童年之謎,來讀懂自己、讀懂孩子、找到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最好方式。如何才能讀懂自己?在這裡,我強烈推薦這本由羅尼·索蘭博士所著的心理學著作《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羅尼·索蘭博士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是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親授弟子。
  • 自私、嫉妒、消極、懶散、孩子的性格缺陷,是由什麼造成的?
    如果家長能夠保證孩子在出生前和出生後都獲得科學的養育,那麼孩子在3歲時,就能夠成為一個性格正常的人。遺憾的是,這種理想狀態並不容易達到。孩子大多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幹擾而出現性格缺陷。對於那些性格有缺陷的孩子,在他們3-6歲的這個階段家長就要儘快糾正!如果這個階段沒有糾正,那麼這些缺陷不僅會逐漸放大,跟隨孩子一生,還會對她今後各個方面的發展都產生消極的輻射性影響!
  • 心理學家:性格缺陷、婚姻問題,其實在童年早已決定了
    「幸福的童年治癒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被一生療愈」。很多人性格畏手畏腳,做事優柔寡斷;在關係中總是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現敵對情況。其實這些問題從來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和我們早年的成長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認為,大部分性格的問題都源自早年的創傷。比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用了一個詞語描述叫「陰影」,即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
  • 《童年之謎》:健康的自戀過程可以成就一個人
    ——弗洛伊德心理學家羅尼·索蘭博士在《童年之謎》一書中首先提到: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總和。像我這個80後,提起童年,腦海裡馬上呈現出小時候全村人一起看西遊記的場景,上學時沒有家長接送,自己背著好好學習字樣的書包,帶著個白酒瓶子裝的水,就這樣哼著歌上學了。童年的每一天都是開心的,在記憶深處,還有父母對自己的嚴厲教育,教你幹活,教你做人,總的來說,我的童年是快樂的。現在我已為人母,在生活中,總是在孩子身上找尋屬於自己小時候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