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我們內心中的孩子似乎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好是壞。
《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是一本純純的理論書籍, 從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視角,細緻解讀了兒童生命初期的情緒發展理論,讓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過程,孩子的情緒記憶及其對以後關係的影響,讓父母學到落地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真正按照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教育孩子。同時,這本書也解讀了原生家庭如何對人產生影響。
自戀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其中,健康的自戀是我們人格中至關重要的原始成分之一,是繼本我、自我、超我和自我理想之後的第五個人格組成部分。
健康的自戀源於「熟悉感」。 我們一生中對自體的熟悉感是通過自戀免疫網絡、記憶痕跡的回想、新舊記憶痕跡的並置和組合這三個層次的無限排列組合而形成、鞏固和完善的。這三個層次可能以抽象和壓縮的形式存儲在我們的身體/心理中。
生命最初的自戀特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嬰兒時代的全能自戀,到人際關係建立後的逐漸人性化,所處的環境,所受的經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戀的發展方向。能否在童年時期得到良好的引導,關係到之後一整個成長軌跡。
「很多看似無理取鬧的情緒背後,往往伴隨著一段不幸的童年,它就在很久以前的創傷之中,深深地印刻在你的內心深處。」
書中講到:30多歲的謝莉至今依舊害怕被人遺棄,經常對男朋友歇斯底裡無理取鬧的大喊大叫。在她讀幼兒園時,母親曾因為她想去小夥伴家裡玩,對她大吼大叫,打了謝莉,還說不要謝莉之類的話。很多看似無理取鬧的情緒背後,往往伴隨著無法癒合的「童年創傷」,深深地印刻在內心深處。
孩子的哭聲,是他求助的方式,父母抱起哭鬧的孩子,是父愛母愛的本能。父母與孩子的身體接觸,擁抱、親吻、撫觸、及時的回應,構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紐帶,讓孩子體驗到最初的安全感。假如孩子哭泣時,父母不予理睬,陌生感和沮喪感就會佔據主導,讓孩子體驗到焦慮和不安。這種挫折感積累次數多了,就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影響到成年。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治癒童年。
成年人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童年的成長情景和際遇所決定的。孩童時的情緒體驗往往能夠伴隨我們一生。
每一位成年人的內心都隱藏著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代表著過往的經歷與和記憶。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擁有足夠多的愛的感知,他就會是一個情緒穩定、樂觀的人,也會擁有更加幸福的人生。相反,他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感到孤獨和無助。
成年人只有了解在童年時期給自己造成影響的事件,解開心結,完成自我心理疏導,補齊自己所缺失的部分,才能形成更完整的自我。
成為父母之前,我們對育兒毫無概念。成為父母之後,我們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孩子,想學到最先進的育兒理念灌。
然而,只有真正了解了兒童內心世界的秘密,才能通過孩子的行為、語言,讀懂孩子。
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之路是怎麼樣的,和他在3歲前,父母怎麼引導有關係。父母越是能抓住關鍵期,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對孩子往後的發育和思想有很大的幫助。父母要儘可能給予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溫柔的親密感,教會孩子找到排解壞情緒的出口。
「人的童年提出了整個一生的問題,但找到問題的答案,卻需要等到成年。」我們內心都隱藏著一個孩子,那些關於童年的記憶,會影響我們一生。
《童年之謎》不僅僅是一本科學育兒的經典之作,也向讀者詮釋了原生家庭對人們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細微的覺察,使其在伴侶與孩子之間進行更好地互動。當我們留意這些情緒產生的根源,才能尋找到對待很多事情的方法,破解童年之謎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