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謎》:我們應該注意住在內心的那個孩子!健康和病理自戀

2020-09-13 兵傳媒

前言

《童年之謎》這本書是由以色列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羅尼·索蘭博士而著。羅尼·索蘭博士長期從事兒童、成人和夫妻治療。他是以色列精神分析培訓師和督導師,曾師從皮亞傑和斯皮茨等著名心理學家。

讀此書我深刻的領會到了,一個人從孩童起到長大,其內心的發展過程是極其多變的,尤其是「自戀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我們從生命初期開始,到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心理和情緒的變化過程。

如今我們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極其重視孩子的心理發展變化。應該在這本書中了解學習怎樣在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對兒童心理學知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且科學的,有規律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能夠給予幫助和指導。

本書適合父母、老師、心理學工作者,也適合所有希望了解幼兒成長規律及其對人的持續影響的人閱讀。

今天我就這本書提到的健康自戀和病理自戀的一些認識和各位做個分享交流。



第一自戀的概念

自戀的概念是從古希臘神話而來,年輕的咔索斯,愛上自己的倒影難以自拔,最後成了水仙花。後面的弗洛伊德在理論中強調了自戀的重要性,自戀的概念就同自體愛聯繫在一起了。蘭克將自戀視為對身體之愛的正常發展,是一種自負和自體的欣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接觸自戀這個詞,也許在不經意間就會說出口,而我們口中的自戀多數帶有貶義的味道。對自我感覺良好的那些人,還有心存疑慮的。但是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感覺一個人的自戀是與生俱來的,在他出生後就有的,這既是一種心理表現更是一種心理品質吧。

只是在後天的影響發生了一些變化。成長環境不同,其內心的變化和發展是不一樣的,產生的自戀心理狀態也是完全不同的。

弗洛伊德稱:沒人會放棄任何東西,更確切的說,只是用其他東西將其替代,他補充道:人並不甘心放棄童年時期的自戀完美主義。

杜魯茲認為,沒有形成自戀理想,就沒有心理生活,而理想的目標就是所謂的原始極樂自戀王朝的復闢。

而弗洛伊德將自戀的源泉定位於子宮期,視其為發展過程的連續。

可見自戀的初期形成,再到自戀的發展,始終是伴隨著我們的心理活動的,還有就是自戀其實就是伴隨每個人的心理狀態而成長的。而在《童年之謎》這本書中,作者就從一個人出生時期到兒童、青少年、成年整個人生履歷中,深刻的分析了「自戀」情結的發展、變化和影響。也讓我從中認識到自戀在自我人生中的伴隨過程。



健康的自戀

弗洛伊德就曾指出,自戀的「抵抗刺激的保護功能遠比接受刺激的功能更為重要」。

健康自戀進程是一種情緒免疫系統,通過這種系統,自體熟悉感可以作為一種有機的主觀整體進行免疫、恢復和保護。與此同時,這種自戀免疫系統對任何可能威脅到自體成熟感整體的陌生感保持警覺,包括抵抗和拒絕任何外來入侵熟悉的自體感。

人生,命運本來就是變化的,包括心理都是隨著環境和經歷發生轉變的,隨著成長和年齡的增長,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結交的人,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的自戀心理。

在童年時期,一個良好正確的引導教育非常的關鍵,讓健康的自戀成為個人成長的一種督促。

在書中提到:自戀的警覺性可以被描述為對那些被認為是陌生的、未知的甚至正在經歷變化的事物的抵抗,並可能導致嫌惡感、排斥感、焦慮感和恐慌感,甚至是對陌生人或者是種族的仇恨。

我們常說健康的自戀區分自體的熟悉感和非自體,熟悉的非自體和陌生人,以及發展和增加對其他人的差異性的寬容。



我認為天生健康的自戀是我們人格中至關重要的原始成分之一,是繼本我、自我、超我和自我理想之後的第五個人格組成部分。健康的自戀經歷了不斷改進和完善,這是一個動態的多階段過程,其基礎是逐漸放棄對完美幻想,伴隨著對完美和理想不再的哀悼,並不斷地採取一種更新的,熟悉的自體完整感。隨後,一種熟悉的自體完整感得到鞏固,並適合於情緒發展的每個階段。

病理自戀

在書中提到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例,就是說不同的客體關係模式可能通過父母無意識的願望影響嬰兒的自體成熟。

也就是說在家庭的環境和教育中,父母的心理狀態和變化是可以關係到自己孩子的心理自戀形成,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

比如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個性,或者希望他是完美主義和理想的。他們可能希望他能彌補他們的不足之處,或者把他視為自己的延伸。我們常常說在成人的人際關係中,隱藏在每個人內心中的孩子會影響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

如果在後天中,形成一種無所不能的自我錯覺後那就是一種病理自戀的表現了,認為自我應該是怎麼樣的,如果不能怎麼樣,自己就會覺得很差,或者說世界和周圍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轉圈圈,如果有不如意那麼就會有很糟糕的表現,也許這些行為或者表現就是壓垮自我的那個原因。

比利時作家弗朗茲·海倫斯說:人的童年提出了整個一生的問題,但找到問題的答案,卻需要等等到成年。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影響我們內心深處的是住在心裡的那個孩子。

今天看來,我們作為個人也好,還是父母也罷,要注重孩子的先天培養,要注意內心的那個孩子,健康的自戀可以成就人,病理自戀要值得關注和重視。教會孩子怎樣去認知和排解自己的情緒。



還有就是讓他們儘早的認識自戀的知識。

相關焦點

  • 《童年之謎》:找到隱藏在我們的內心孩子,和自己和解
    隱藏在我們內心中的孩子似乎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好是壞。《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是一本純純的理論書籍, 從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視角,細緻解讀了兒童生命初期的情緒發展理論,讓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過程,孩子的情緒記憶及其對以後關係的影響,讓父母學到落地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真正按照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教育孩子
  • 《童年之謎》:健康的自戀過程可以成就一個人
    《童年之謎》這本書就揭示了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隱藏的孩子的主觀描述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體驗。童年的共鳴,無論是正性的還是負性的,都會影響我們對各種時間的解釋。自戀,和我們理解的自戀不是一回事,在作者看來是一種天生的人格要素,其運作和管理先於我們常常提到的「自我功能運作」。自戀,是通過被熟悉的事物所吸引、對陌生的事物保持警惕和抵制這一動力學過所激活的。
  • 《童年之謎》:影響我們的,原來是內心中隱藏的孩子
    隱藏在我們內心中的孩子似乎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好是壞。——《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早期經歷對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嬰幼兒時期的被教養方式、與重要撫養者之間的關係,會作為「圖式」形成我們面對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反應模式,並對我們的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 《童年之謎》:自戀是天生的?理解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生活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四大表現(閃回、迴避、警覺性提高、對未來失去信心)可以解釋強迫症、恐懼症、焦慮症和抑鬱症。小薇今後的路,該何去何從?鮑毓明為什麼會有那麼變態的癖好?為什麼他過著一種雙面人的生活?最近在讀的一本心理學書籍《童年之謎》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童年之謎》: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
    那些沒來由的不安全感,情緒失控,很多和早期的生活經歷有莫大關係。這個隱藏的孩童在我們內心深處迴蕩,影響我們對當下情景的身體感覺和情緒反應。健康自戀是一種天生的的心理結構--一種情緒免疫系統。我們總是認為自戀是負面的,但是自戀其實給我們上了一層保護膜。
  • 《童年之謎》:進入兒童內心世界,解開童年謎題的金鑰匙
    我們從未記住兒童時前幾年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卻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這幾天,我讀了以色列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羅尼·索蘭的《童年之謎》,更是從心理解讀的角度懂得了生命之初的前幾年,到底會什麼對人類如此重要。如羅尼·索蘭的自序所說:「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這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綜合。」
  • 每一個成年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子——《童年之謎》書評
    《童年之謎》這本書,是非常專業的心理學讀本,值得每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工作者)精讀、細讀,但是,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內容過於晦澀難懂。這本書有助于澄清個體早期的心理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嬰兒的正常或病理發展路徑的演化。它還關注童年體驗如何在成年、伴侶和父母身份中得到體現。我的理論來源於我多年來對公認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文獻以及我對臨床工作的理解,兩者相互借鑑,相輔相成。
  • 50年心理治療經驗的凝練,《童年之謎》帶你開啟新鮮有趣的思維
    弗洛伊德說:「人並不甘心放棄童年時期的自戀完美主義。」杜魯茲認為,「沒有形成自戀理想,就沒有心理生活,而理想的目標就是所謂的原始極樂自戀王朝的復闢。」「天生健康的自戀是我們人格中至關重要的原始成分之一,是繼本我、自我、超我和自我理想之後的第五個人格組成部分。」
  • 《童年之謎》:童年的作,成年的惑
    它涉獵內容十分廣泛,從自戀、自我、客體關係和分離—個體化四部分向讀者揭秘了從發展心理學到精神分析;從原生態家庭的影響闡述到對未來生活的作用;從案例解密到階段研究幾乎所有的育兒心理發展知識;並在書中提出了全新理論:先天健康自戀,這與以往病態的自戀有著很大的區別。
  • 豆瓣9.4《童年之謎》:你那麼自戀,真的好嗎?
    《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這本書是以色列資深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督導師羅尼·作者從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視角,細緻解讀兒童生命初期的情緒發展理論,指出自戀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並對健康自戀的發展與形成過程做了闡述,讓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過程,孩子的情緒記憶及其對以後關係的影響,讓父母學到落地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真正按照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教育孩子,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與指導。
  • 閱讀《童年之謎》,解密我們自身的童年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自戀」是個貶義詞,就是臭美的意思。現在意識到自己錯了,自戀也有褒義的時候,或者說,自戀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詞語。在《童年之謎》一書中,提到自戀是自體的免疫系統。讀到這時,立馬提起精神,覺得它很有意思!「自戀是情緒免疫系統。弗羅伊德稱,生物體而言,抵抗刺激的保護功能遠比接受刺激的功能更為重要。」
  • 童年是個謎,自戀沒毛病,3歲看大7歲看老的秘密就藏在這裡
    比如"口欲期""肛欲期"這兩個名詞,就被以色列心理學家羅尼·索蘭舊瓶裝新酒,作為嬰兒不同發育時期的代名詞,來分析嬰兒的內心世界。羅尼·索蘭是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會員,是以色列資深心理分析師。她在瑞士獲得兒童心理學博士學位,從事心理諮詢多年。《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一書,凝聚了她多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積累。
  •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其實很多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會和孩子建立怎樣的親子關係,在我們自己的童年時候就早已決定。每個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也需要通過解開自己的童年之謎,來讀懂自己、讀懂孩子、找到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最好方式。如何才能讀懂自己?在這裡,我強烈推薦這本由羅尼·索蘭博士所著的心理學著作《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羅尼·索蘭博士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是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親授弟子。
  • 《童年之謎》從心理學角度,了解孩子的內心,與孩子親密地相處
    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除此外,別無他求。 ——施琪嘉因為被老師批評,朋友的孩子一整個學期都沒有去上學。天天窩在家裡,不和父母溝通,老師來家裡道歉,他也不出門,同學來看他,他也不見。孩子這個情況 ,朋友真的很擔心,可是卻又無法正確引導,只能放任孩子一意孤行。作為家長,其實朋友自身也有很大的問題。
  •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的困擾,與童年息息相關
    這句話寫在《童年之謎》這本書的扉頁,提示我們愛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只有愛的存在才會讓眾多的人相互結合起來,只有愛才是建立紐帶的連通方式。——《童年之謎》本書作者提出先天健康自戀這一全新概念,這是區分於不斷演變的病理性自戀的。健康的自戀進程是一種情緒免疫系統,通過這種系統,自體熟悉感可以作為一種有機的主觀整體進行免疫、恢復和保護。
  • 解謎:孩子無故欺負小動物?《童年之謎》的防禦機制告訴我們答案
    孩子當時答應了,可我還是會時不時地看見他對小動物的不友好,困惑過後,卻無計可施。直到前幾天讀了羅尼.索蘭的《童年之謎》,答案仿佛浮出水面。——《童年之謎》也就是我被孩子分裂成了一壞一好兩個客體,當我提供了愛和愉悅的體驗給他,我就是「好媽媽」;而當我發了脾氣指責數落了他,也就是提供了不愉悅的體驗給他時,我就成了「壞媽媽」。不止是針對嬰兒,幼兒兒童也都如此。
  • 《童年之謎》:心理學家用專業知識打臉你所熟知的育兒方法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運。而母嬰關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決定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一個孩子的生命底色是幸運還是不幸,在3歲之前就早已奠定。《童年之謎》這本書正揭示了孩子0到3歲之間的早期心理發展,以及對嬰兒正常或者病理性的發展過程所產生的影響,及其父母對孩子情緒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 《童年之謎》:從嬰兒情緒的發展進程,透析成年人的世界
    第五個人格組成部分:自戀。則由是《童年之謎》本書作者羅尼·索蘭提出,她認為在人格形成中,自戀代表了每個孩童從出生到3歲的熟悉感與陌生感間的張力調節,用以保護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實現自我理想。這與我們常常理解的中文在現實運用中的自戀一詞的意思不同。
  • 讓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一本書,帶你走進孩子的《童年之謎》
    當我還不是父母的時候,我覺得孩子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寶寶。如果日後當我有了一個寶寶的話,我會非常耐心的教他識字做人。但當我成為了一位母親的時候,反而經常苦惱煩悶,因為完全和自己預想的情況不一樣,於是我就開始各種去看書、學習,恨不得將全世界最先進的育兒理念瞬間灌輸到自己的腦袋裡。而《童年之謎》是一本專業性很強,且比較實用的書籍。
  • 做父母的第一課,是讀懂《童年之謎》
    》,打臉那些荒謬的「育兒秘方」《童年之謎》還是行走的科普教科書,糾正一些荒謬的育兒方法。,來源於父母《童年之謎》的作者索蘭博士在書中寫到:嬰兒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對周圍任何變化都非常敏感和脆弱。每一位成年父母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代表了你過往經歷與記憶的總和。《童年之謎》是一本神奇的書,可以讓人從中獲得平靜,撫平受傷的心靈,撫平童年時期曾經留下的痕跡。這是一本分析兒童心理的書,讓成年人了解在童年時期給自己造成影響的事件,解開心結,完成自我心理疏導,補齊自己所缺失的部分,形成更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