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謎》這本書是由以色列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羅尼·索蘭博士而著。羅尼·索蘭博士長期從事兒童、成人和夫妻治療。他是以色列精神分析培訓師和督導師,曾師從皮亞傑和斯皮茨等著名心理學家。
讀此書我深刻的領會到了,一個人從孩童起到長大,其內心的發展過程是極其多變的,尤其是「自戀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我們從生命初期開始,到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心理和情緒的變化過程。
如今我們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極其重視孩子的心理發展變化。應該在這本書中了解學習怎樣在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對兒童心理學知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且科學的,有規律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能夠給予幫助和指導。
本書適合父母、老師、心理學工作者,也適合所有希望了解幼兒成長規律及其對人的持續影響的人閱讀。
今天我就這本書提到的健康自戀和病理自戀的一些認識和各位做個分享交流。
自戀的概念是從古希臘神話而來,年輕的咔索斯,愛上自己的倒影難以自拔,最後成了水仙花。後面的弗洛伊德在理論中強調了自戀的重要性,自戀的概念就同自體愛聯繫在一起了。蘭克將自戀視為對身體之愛的正常發展,是一種自負和自體的欣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接觸自戀這個詞,也許在不經意間就會說出口,而我們口中的自戀多數帶有貶義的味道。對自我感覺良好的那些人,還有心存疑慮的。但是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感覺一個人的自戀是與生俱來的,在他出生後就有的,這既是一種心理表現更是一種心理品質吧。
只是在後天的影響發生了一些變化。成長環境不同,其內心的變化和發展是不一樣的,產生的自戀心理狀態也是完全不同的。
弗洛伊德稱:沒人會放棄任何東西,更確切的說,只是用其他東西將其替代,他補充道:人並不甘心放棄童年時期的自戀完美主義。
杜魯茲認為,沒有形成自戀理想,就沒有心理生活,而理想的目標就是所謂的原始極樂自戀王朝的復闢。
而弗洛伊德將自戀的源泉定位於子宮期,視其為發展過程的連續。
可見自戀的初期形成,再到自戀的發展,始終是伴隨著我們的心理活動的,還有就是自戀其實就是伴隨每個人的心理狀態而成長的。而在《童年之謎》這本書中,作者就從一個人出生時期到兒童、青少年、成年整個人生履歷中,深刻的分析了「自戀」情結的發展、變化和影響。也讓我從中認識到自戀在自我人生中的伴隨過程。
弗洛伊德就曾指出,自戀的「抵抗刺激的保護功能遠比接受刺激的功能更為重要」。
健康自戀進程是一種情緒免疫系統,通過這種系統,自體熟悉感可以作為一種有機的主觀整體進行免疫、恢復和保護。與此同時,這種自戀免疫系統對任何可能威脅到自體成熟感整體的陌生感保持警覺,包括抵抗和拒絕任何外來入侵熟悉的自體感。
人生,命運本來就是變化的,包括心理都是隨著環境和經歷發生轉變的,隨著成長和年齡的增長,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結交的人,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的自戀心理。
在童年時期,一個良好正確的引導教育非常的關鍵,讓健康的自戀成為個人成長的一種督促。
在書中提到:自戀的警覺性可以被描述為對那些被認為是陌生的、未知的甚至正在經歷變化的事物的抵抗,並可能導致嫌惡感、排斥感、焦慮感和恐慌感,甚至是對陌生人或者是種族的仇恨。
我們常說健康的自戀區分自體的熟悉感和非自體,熟悉的非自體和陌生人,以及發展和增加對其他人的差異性的寬容。
在書中提到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例,就是說不同的客體關係模式可能通過父母無意識的願望影響嬰兒的自體成熟。
也就是說在家庭的環境和教育中,父母的心理狀態和變化是可以關係到自己孩子的心理自戀形成,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
比如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個性,或者希望他是完美主義和理想的。他們可能希望他能彌補他們的不足之處,或者把他視為自己的延伸。我們常常說在成人的人際關係中,隱藏在每個人內心中的孩子會影響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
如果在後天中,形成一種無所不能的自我錯覺後那就是一種病理自戀的表現了,認為自我應該是怎麼樣的,如果不能怎麼樣,自己就會覺得很差,或者說世界和周圍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轉圈圈,如果有不如意那麼就會有很糟糕的表現,也許這些行為或者表現就是壓垮自我的那個原因。
比利時作家弗朗茲·海倫斯說:人的童年提出了整個一生的問題,但找到問題的答案,卻需要等等到成年。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影響我們內心深處的是住在心裡的那個孩子。
今天看來,我們作為個人也好,還是父母也罷,要注重孩子的先天培養,要注意內心的那個孩子,健康的自戀可以成就人,病理自戀要值得關注和重視。教會孩子怎樣去認知和排解自己的情緒。
還有就是讓他們儘早的認識自戀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