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童年之謎》:你那麼自戀,真的好嗎?

2020-09-25 喵欣人的生活觀


《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這本書是以色列資深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督導師羅尼·索蘭(Ronnie Solan)博士所著的立足於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的育兒百科全書。

作者從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視角,細緻解讀兒童生命初期的情緒發展理論,指出自戀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並對健康自戀的發展與形成過程做了闡述,讓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過程,孩子的情緒記憶及其對以後關係的影響,讓父母學到落地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真正按照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教育孩子,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與指導。

這本書也解讀了原生家庭如何對人產生影響,又是如何產生影響。指出這種影響在自己與伴侶互動及育兒過程中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適合父母、老師、心理學工作者,也適合所有希望了解幼兒成長規律及其對人的持續影響的人閱讀。

在這裡,我將重點解讀健康自戀的發展與形成過程。

一、自戀是什麼?

古猶太聖人希勒爾問道:「如果我不為自己,那麼誰將為我;當我只為我自己,我到底是誰?」

中國有句成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此處&34;是&34;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錯誤解釋成:「人如果不為自己(謀私利),那麼老天都會誅殺他。」

可以看出來,以上兩句話,都是以「我」為出發點,有自戀的意味。通常來說,我們口中的「自戀」都是帶有貶義,那自戀真的貶義詞嗎?其實不然,自戀也分健康的自戀和不健康的自戀。並且自戀是從胎兒時期就有的,美其名曰「自體的免疫系統」。

怎麼說呢,比如我們的生理免疫系統,會排斥外來的病菌,啟動免疫系統清除異物。那麼自戀就是情緒免疫系統,它會排斥自己不熟悉的人事物,包括環境。

按書中專業的說法就是,

我們認為自戀來源並基於四個互相關聯的進程:

1.確認熟悉事{物};

2.對自體熟悉感進行預防接種,以形成免疫,同時將熟悉感作為一種明顯的、有形的整體和一個常量保存下來;

3.對陌生的侵入保持警覺,並予以抵抗;

4.在遭受了破壞整體感的傷害後,恢復字體熟悉感的凝聚力。


二、健康的、正性的自戀有助於我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通過自戀,我們能夠完成以下內容:

識別我們內在和周圍的熟悉物。

對我們內在和周圍的陌生物予以抵抗、保持警覺。

保護我們的連續性、幸福健康、自尊和自體統整。

由差異性喚起的壓力產生不可避免的傷害後,恢復自體熟悉感的凝聚力。

應對我們和同伴之間存在的差異性。

此外,通過健康自戀進程我們可以享受幸福和快樂的愉悅或極樂時光,不管是獨自一人還是同他人一起。

剛出生的孩子為什麼會哭呢?就是因為對子宮外的世界不熟悉,破壞了他原本的自戀免疫系統,這讓他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大哭。這時候,他需要重新熟悉外界,而適應世界的關鍵是能夠在保衛自體熟悉感的同時對自戀進行有效管理。換句話說,如果嬰兒的自戀系統是正常的,他就能更快適應外界,更好地成長。

眾所周知,我們平常說一個人「自戀」,其實是在貶損他,覺得這個人不怎樣,這是因為我們都忽略了自戀所具有的正性的、必要的功能。自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健全的人格的。

三、自戀與胎教的關係

自戀與胎教能有什麼關係呢?自戀也可以說是對自體熟悉感的保護,胎兒從子宮中出來,一切的變了,但是記憶痕跡不會被抹去,他就依靠記憶中的熟悉感來維持情緒的穩定。

「有人告訴我,胎兒的聽覺是在17周到24周的時候開始發育的,所以我就當他能聽見我的聲音,能記住他聽到的旋律。於是,我經常給他唱一首我喜歡的歌,也會常常和他「對話」。在我兒子出生時,產科病房的護士抱怨很難讓利奧停止哭鬧,可當他聽到我唱這熟悉的旋律時,即使在我們去託兒所的路上,他也能立即平靜下來。」

從上面的事例可以知道,胎教是有用的。人類是很神奇的動物,從胎兒時期就能感知周圍人的聲音、情緒,當然,它感知到的情緒絕大多數都來源於自己的母親,還有就是父親和身邊其他的親人。

因為自戀與情緒有關,嬰兒會被熟悉的感覺吸引,所以當他煩躁不安時,可以通過給他聽一下在胎兒時期就熟悉的音樂或是其他聲音,他就會平靜下來。

四、通過遊戲得知孩子的情緒變化,為什麼他笑著笑著就哭了?

8個月大的哈利和父親玩「捉迷藏」,當父親在嬰兒的臉上蓋一件襯衫時,哈利的情緒狀態發生了變化。他的臉藏在襯衫裡,突然見不到父親了。他變得緊張,也有點焦慮。父親說:「我可愛的兒子在哪裡?」然後把襯衫拉起來,說:「在這兒呀。」哈利又看到了父親,因而感到輕鬆愉快。他喜歡重複這激動人心的遊戲,感覺足夠安全去體驗這種短暫的緊張,然後又恢復到他熟悉的情緒狀態。他享受著情緒的變化,期待著下一次的「遇見」。然而,如果父親把襯衫留在他臉上的時間延長一會兒,他就會不知所措。於是,他因為無法忍受這種焦慮而失去了遊戲的樂趣。

看完這個,我明白了為什麼有些明明上一秒還咯咯笑的孩子,下一秒就哇哇大哭了。原來是他們不能長時間在一個不熟悉的感覺裡,這樣他會沒有安全感,感覺很焦慮。所以跟孩子玩遊戲要有個度,一旦超過了他的接受範圍,他就有可能因為不安而情緒失控。

五、如果自戀進程受到損害,該怎麼辦?

從嬰兒到成年,儘管存在自戀免疫進程,但是當我們自內在和外在體驗到陌生感和差異性之後,我們的自體熟悉感也會遭到破壞。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想辦法恢復自戀進程以維護自尊、自豪感和自體完整的意識。

如果是孩子,我們要對他們的需求及時作出反饋,比如餓了要馬上餵奶,渴了要馬上喝水,而不是忽略他的需求,忽略的次數多了,他的自戀免疫系統就會崩潰。這個時候,我就要想辦法讓他重新感受到你對他的愛,重新與他形成良好的「共情」模式。

對於成年人,很多都是因為有「童年陰影」給自己帶來了創傷,這時候,你需要找個心理醫生幫你回憶過去,找出自己為什麼會有情緒障礙,比如不能好好表達愛、總覺得父母愛的是同胞兄弟姐妹而自己得不到愛等。了解根源所在,然後面對它,解決它。

結束語

自戀不是壞事,只要它是健康的、正性的。

與父母有正性情感互動的孩子,體驗到快樂、愛、幽默、憤怒和耐受痛苦的不同情緒表達,成年之後,他們也會從其他人的情感交流中受益。

所以,為人父母者,如果不知道該怎麼養育新生兒,看看《童年之謎》這本書吧,你們會獲益良多。

相關焦點

  • 《童年之謎》:健康的自戀過程可以成就一個人
    ——弗洛伊德心理學家羅尼·索蘭博士在《童年之謎》一書中首先提到: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總和。像我這個80後,提起童年,腦海裡馬上呈現出小時候全村人一起看西遊記的場景,上學時沒有家長接送,自己背著好好學習字樣的書包,帶著個白酒瓶子裝的水,就這樣哼著歌上學了。童年的每一天都是開心的,在記憶深處,還有父母對自己的嚴厲教育,教你幹活,教你做人,總的來說,我的童年是快樂的。現在我已為人母,在生活中,總是在孩子身上找尋屬於自己小時候的影子。
  • 《童年之謎》:自戀是天生的?理解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生活
    鮑毓明為什麼會有那麼變態的癖好?為什麼他過著一種雙面人的生活?最近在讀的一本心理學書籍《童年之謎》或許可以找到答案。《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以下簡稱《童年之謎》)的作者是以色列資深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羅尼·索蘭女士。她師從讓·皮亞傑和雷內·斯皮茨等著名心理學家,是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會員。
  • 《童年之謎》:童年的作,成年的惑
    直到讀了《童年之謎》,成年人的困惑我才得以頓悟。第二,可讀性強,閱讀感好。都說「經典書」難讀,容易讀的書又「水「。有些過於乾脆無趣、有些譯文過於隱晦難懂,但是這本《童年之謎》讓我讀起來真的很暢快。雖然它也是翻譯國外過來的經典書目,全然沒有上述之感,我幾乎一口氣讀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育兒是這樣的,原來孩子們是這樣想的;原來一個人長大的幸福感跟童年時期的認知和感觸有著密切的關係。
  • 《童年之謎》:進入兒童內心世界,解開童年謎題的金鑰匙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有人擁有自己3歲之前的記憶嗎?我想大多數人會回答NO,而且並不在意。但其實,這段時間對一個人未來的成長極為重要。
  • 《童年之謎》:我們應該注意住在內心的那個孩子!健康和病理自戀
    前言《童年之謎》這本書是由以色列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羅尼·索蘭博士而著。羅尼·索蘭博士長期從事兒童、成人和夫妻治療。他是以色列精神分析培訓師和督導師,曾師從皮亞傑和斯皮茨等著名心理學家。後面的弗洛伊德在理論中強調了自戀的重要性,自戀的概念就同自體愛聯繫在一起了。蘭克將自戀視為對身體之愛的正常發展,是一種自負和自體的欣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接觸自戀這個詞,也許在不經意間就會說出口,而我們口中的自戀多數帶有貶義的味道。對自我感覺良好的那些人,還有心存疑慮的。
  • 《童年之謎》: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
    童年時的一個創傷性事件,是她揮之不去的魔靨。謝莉幼兒園時,放學她母親接她回家,她還想和夥伴玩,沒想到母親一下子暴怒,發瘋似地吼她打她,「你竟敢如此對我,等你回來的時候,我不會開門的」小小的謝莉被打壞了,她哭泣,恐懼,害怕媽媽就此不要她了....即使成年後,她依然敏感,害怕被拋棄。男朋友要離開,諮詢師要關門,謝莉的心頭就有一種要被拋棄的感覺。
  • 50年心理治療經驗的凝練,《童年之謎》帶你開啟新鮮有趣的思維
    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做的足夠好的話,孩子心理就會健康成長,但如果父母不懂得這些,盲目的採取一些極端的辦法,甚至對孩子不管不顧的話,那麼就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這也就是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童年是個謎,自戀沒毛病,3歲看大7歲看老的秘密就藏在這裡
    有人說,因為嬰兒的認知系統沒有發育好,嘴是她們用來探索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徑。這種說法到了弗洛伊德那裡,就有了一個專有名詞:"口欲期"。弗洛伊德作為精神分析法的創建者,"精神分析之父",在現代醫學界心理學界是裡程碑式的存在。
  • 《童年之謎》:影響我們的,原來是內心中隱藏的孩子
    隱藏在我們內心中的孩子似乎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好是壞。——《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早期經歷對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嬰幼兒時期的被教養方式、與重要撫養者之間的關係,會作為「圖式」形成我們面對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反應模式,並對我們的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 每一個成年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子——《童年之謎》書評
    《童年之謎》這本書,是非常專業的心理學讀本,值得每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工作者)精讀、細讀,但是,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內容過於晦澀難懂。《童年之謎》的作者索蘭博士出生於以色列,在瑞士求學取得了兒童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且接受過精神分析培訓,後來,回到以色列,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並在特拉維夫大學及以色列精神分析學會任教多年
  • 《童年之謎》:找到隱藏在我們的內心孩子,和自己和解
    隱藏在我們內心中的孩子似乎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好是壞。《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是一本純純的理論書籍, 從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視角,細緻解讀了兒童生命初期的情緒發展理論,讓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過程,孩子的情緒記憶及其對以後關係的影響,讓父母學到落地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真正按照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教育孩子
  • 《童年之謎》:心理學家用專業知識打臉你所熟知的育兒方法
    的確,這樣的方法可能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心的乖寶寶,可這樣的孩子真的是身心健康的孩子嗎?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運。而母嬰關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決定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一個孩子的生命底色是幸運還是不幸,在3歲之前就早已奠定。
  • 做父母的第一課,是讀懂《童年之謎》
    但目前市面上我能找到的育兒書籍,幾乎都是「拿來主義」,這些書籍只會告訴你「該怎麼做」,卻沒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只能「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而《童年之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讓你「知其所以然」。它絕對不同於那些看起來方法很多,結果用起來無效的快餐書。
  •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正如心理學家羅尼·索蘭博士在《童年之謎》一書中所說: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這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綜合。我們常說:童年的經歷,將影響人一生的底色。每個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也需要通過解開自己的童年之謎,來讀懂自己、讀懂孩子、找到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最好方式。如何才能讀懂自己?在這裡,我強烈推薦這本由羅尼·索蘭博士所著的心理學著作《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羅尼·索蘭博士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是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親授弟子。
  • 閱讀《童年之謎》,解密我們自身的童年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自戀」是個貶義詞,就是臭美的意思。現在意識到自己錯了,自戀也有褒義的時候,或者說,自戀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詞語。在《童年之謎》一書中,提到自戀是自體的免疫系統。讀到這時,立馬提起精神,覺得它很有意思!「自戀是情緒免疫系統。弗羅伊德稱,生物體而言,抵抗刺激的保護功能遠比接受刺激的功能更為重要。」
  • 孩子變得很自戀?娃的成長過程,離不開"自戀情結"的相伴
    女兒這麼自戀,周女士擔心她以後因為過於自戀,然後變得自負,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因此,她經常會反駁女兒,說&34;等等。結果女兒又不樂意了,自己生悶氣。這樣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了,周女士也著急不已。而且,這時的孩子可以做進行很多活動,比如開燈、開門等等,對於他們來說,自己能做那麼多事,簡直是&34;,然後開始自戀。
  • 《童年之謎》:從嬰兒情緒的發展進程,透析成年人的世界
    第五個人格組成部分:自戀。則由是《童年之謎》本書作者羅尼·索蘭提出,她認為在人格形成中,自戀代表了每個孩童從出生到3歲的熟悉感與陌生感間的張力調節,用以保護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實現自我理想。這與我們常常理解的中文在現實運用中的自戀一詞的意思不同。
  • 讓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一本書,帶你走進孩子的《童年之謎》
    而《童年之謎》是一本專業性很強,且比較實用的書籍。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不少人看來,自戀是一種自我崇拜並過分關心自己的完美的一種心理狀態。但在本書中,作者將健康的自戀視為一種情緒免疫系統,保護著我們自體的熟悉感、抵制任何挑戰這種熟悉感的陌生或差異。
  •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的困擾,與童年息息相關
    這句話寫在《童年之謎》這本書的扉頁,提示我們愛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只有愛的存在才會讓眾多的人相互結合起來,只有愛才是建立紐帶的連通方式。——《童年之謎》本書作者提出先天健康自戀這一全新概念,這是區分於不斷演變的病理性自戀的。健康的自戀進程是一種情緒免疫系統,通過這種系統,自體熟悉感可以作為一種有機的主觀整體進行免疫、恢復和保護。
  • 《童年之謎》:你真的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嗎?
    ……對於孩子,對於童年,我們認識的都還很不夠。童年於人生是什麼關係,我認同《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作者自序中的這句話: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這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