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心理學指南》這本書是以色列資深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督導師羅尼·索蘭(Ronnie Solan)博士所著的立足於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的育兒百科全書。
作者從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視角,細緻解讀兒童生命初期的情緒發展理論,指出自戀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並對健康自戀的發展與形成過程做了闡述,讓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過程,孩子的情緒記憶及其對以後關係的影響,讓父母學到落地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真正按照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教育孩子,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與指導。
這本書也解讀了原生家庭如何對人產生影響,又是如何產生影響。指出這種影響在自己與伴侶互動及育兒過程中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適合父母、老師、心理學工作者,也適合所有希望了解幼兒成長規律及其對人的持續影響的人閱讀。
在這裡,我將重點解讀健康自戀的發展與形成過程。
古猶太聖人希勒爾問道:「如果我不為自己,那麼誰將為我;當我只為我自己,我到底是誰?」
中國有句成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此處&34;是&34;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錯誤解釋成:「人如果不為自己(謀私利),那麼老天都會誅殺他。」
可以看出來,以上兩句話,都是以「我」為出發點,有自戀的意味。通常來說,我們口中的「自戀」都是帶有貶義,那自戀真的貶義詞嗎?其實不然,自戀也分健康的自戀和不健康的自戀。並且自戀是從胎兒時期就有的,美其名曰「自體的免疫系統」。
怎麼說呢,比如我們的生理免疫系統,會排斥外來的病菌,啟動免疫系統清除異物。那麼自戀就是情緒免疫系統,它會排斥自己不熟悉的人事物,包括環境。
按書中專業的說法就是,
我們認為自戀來源並基於四個互相關聯的進程:
1.確認熟悉事{物};
2.對自體熟悉感進行預防接種,以形成免疫,同時將熟悉感作為一種明顯的、有形的整體和一個常量保存下來;
3.對陌生的侵入保持警覺,並予以抵抗;
4.在遭受了破壞整體感的傷害後,恢復字體熟悉感的凝聚力。
通過自戀,我們能夠完成以下內容:
識別我們內在和周圍的熟悉物。
對我們內在和周圍的陌生物予以抵抗、保持警覺。
保護我們的連續性、幸福健康、自尊和自體統整。
由差異性喚起的壓力產生不可避免的傷害後,恢復自體熟悉感的凝聚力。
應對我們和同伴之間存在的差異性。
此外,通過健康自戀進程我們可以享受幸福和快樂的愉悅或極樂時光,不管是獨自一人還是同他人一起。
剛出生的孩子為什麼會哭呢?就是因為對子宮外的世界不熟悉,破壞了他原本的自戀免疫系統,這讓他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大哭。這時候,他需要重新熟悉外界,而適應世界的關鍵是能夠在保衛自體熟悉感的同時對自戀進行有效管理。換句話說,如果嬰兒的自戀系統是正常的,他就能更快適應外界,更好地成長。
眾所周知,我們平常說一個人「自戀」,其實是在貶損他,覺得這個人不怎樣,這是因為我們都忽略了自戀所具有的正性的、必要的功能。自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健全的人格的。
自戀與胎教能有什麼關係呢?自戀也可以說是對自體熟悉感的保護,胎兒從子宮中出來,一切的變了,但是記憶痕跡不會被抹去,他就依靠記憶中的熟悉感來維持情緒的穩定。
「有人告訴我,胎兒的聽覺是在17周到24周的時候開始發育的,所以我就當他能聽見我的聲音,能記住他聽到的旋律。於是,我經常給他唱一首我喜歡的歌,也會常常和他「對話」。在我兒子出生時,產科病房的護士抱怨很難讓利奧停止哭鬧,可當他聽到我唱這熟悉的旋律時,即使在我們去託兒所的路上,他也能立即平靜下來。」
從上面的事例可以知道,胎教是有用的。人類是很神奇的動物,從胎兒時期就能感知周圍人的聲音、情緒,當然,它感知到的情緒絕大多數都來源於自己的母親,還有就是父親和身邊其他的親人。
因為自戀與情緒有關,嬰兒會被熟悉的感覺吸引,所以當他煩躁不安時,可以通過給他聽一下在胎兒時期就熟悉的音樂或是其他聲音,他就會平靜下來。
8個月大的哈利和父親玩「捉迷藏」,當父親在嬰兒的臉上蓋一件襯衫時,哈利的情緒狀態發生了變化。他的臉藏在襯衫裡,突然見不到父親了。他變得緊張,也有點焦慮。父親說:「我可愛的兒子在哪裡?」然後把襯衫拉起來,說:「在這兒呀。」哈利又看到了父親,因而感到輕鬆愉快。他喜歡重複這激動人心的遊戲,感覺足夠安全去體驗這種短暫的緊張,然後又恢復到他熟悉的情緒狀態。他享受著情緒的變化,期待著下一次的「遇見」。然而,如果父親把襯衫留在他臉上的時間延長一會兒,他就會不知所措。於是,他因為無法忍受這種焦慮而失去了遊戲的樂趣。
看完這個,我明白了為什麼有些明明上一秒還咯咯笑的孩子,下一秒就哇哇大哭了。原來是他們不能長時間在一個不熟悉的感覺裡,這樣他會沒有安全感,感覺很焦慮。所以跟孩子玩遊戲要有個度,一旦超過了他的接受範圍,他就有可能因為不安而情緒失控。
從嬰兒到成年,儘管存在自戀免疫進程,但是當我們自內在和外在體驗到陌生感和差異性之後,我們的自體熟悉感也會遭到破壞。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想辦法恢復自戀進程以維護自尊、自豪感和自體完整的意識。
如果是孩子,我們要對他們的需求及時作出反饋,比如餓了要馬上餵奶,渴了要馬上喝水,而不是忽略他的需求,忽略的次數多了,他的自戀免疫系統就會崩潰。這個時候,我就要想辦法讓他重新感受到你對他的愛,重新與他形成良好的「共情」模式。
對於成年人,很多都是因為有「童年陰影」給自己帶來了創傷,這時候,你需要找個心理醫生幫你回憶過去,找出自己為什麼會有情緒障礙,比如不能好好表達愛、總覺得父母愛的是同胞兄弟姐妹而自己得不到愛等。了解根源所在,然後面對它,解決它。
自戀不是壞事,只要它是健康的、正性的。
與父母有正性情感互動的孩子,體驗到快樂、愛、幽默、憤怒和耐受痛苦的不同情緒表達,成年之後,他們也會從其他人的情感交流中受益。
所以,為人父母者,如果不知道該怎麼養育新生兒,看看《童年之謎》這本書吧,你們會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