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很自戀?娃的成長過程,離不開"自戀情結"的相伴

2020-09-20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知道小時候大家有沒有嘗試照著鏡子,感嘆鏡子裡的小人長得真好看;或者是披著床單,覺得自己是白衣飄飄下凡的小仙女,可漂亮了。這些行為,說白了就是&34;。


而孩子變得&34;,也是父母也不願意看到了。因為大多數父母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自戀,以後會變成自負自大,影響身心健康。但實際上,娃的成長過程,離不開&34;的相伴。

娃&34;的到來,父母要理性看待


周女士就有這樣的苦惱,女兒3歲了,天天在媽媽面前嚷嚷著:&34;;要不就是說:&34;有的時候,還會偷偷穿媽媽的高跟鞋,模仿媽媽塗口紅。


女兒這麼自戀,周女士擔心她以後因為過於自戀,然後變得自負,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因此,她經常會反駁女兒,說&34;等等。結果女兒又不樂意了,自己生悶氣。這樣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了,周女士也著急不已。

孩子的&34;是一種正常的發育現象,父母要理性看待,不要糾枉過正,也不要置之不理。


那為什麼孩子會變得&34;呢?


①無法區分自我與他人


1-2歲,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前,他們還無法區分自我和他人。而父母對孩子照顧,比如餓了餵孩子吃飯、幫孩子洗澡、幫孩子穿衣服等。身邊的人圍著自己轉,會隨時隨地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會覺得滿足,自此他們的自戀情結開始萌芽。

②自我意識覺醒


等3-4歲左右,孩子自我意識覺醒,&34;會繼續加重。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能知道自己是獨立存在的,而父母一如既往照顧孩子,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而且,這時的孩子可以做進行很多活動,比如開燈、開門等等,對於他們來說,自己能做那麼多事,簡直是&34;,然後開始自戀。

孩子發育時期很多&34;的表現,大多有原因。基本上都是他們的心理髮育有關係,而孩子的發育過程還存在著許多&34;,父母要了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都推薦的這一本《童年之謎》,就系統地講述孩子內心的心理髮育和變化,給父母做好指南。它是一本以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為基礎的育兒百科全書,讓父母了解童年時期孩子的心理變化。

比如解析&34;等一些不良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父母才能對症下藥。就拿&34;來說,其背後的心理因素大多是自我意識覺醒。而自我意識覺醒的孩子,為了證明自己是獨立存在的,會要求更多的&34;,進而反抗父母,不服管教。

當然了,既然是兒童心理學範疇的書籍,權威性必不可少。《童年之謎》的作者是羅妮·索蘭,國際精神分析委員會會員、有40多年的心理治療從事經驗。書中很多的心理學觀點,都有一定的權威性。


一本童年之謎》也不過幾十塊錢,父母花一筆小錢,幫助自己了解孩子心理髮育的變化和特點,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真的很划算。

感興趣的爸爸媽媽們,【點擊文章商品卡購買,享受粉絲特價】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自戀情結的相伴,父母要明白這幾點
    「自戀情結」,在醫學上有人把它理解成一種病態,而在情感上也有人把它理解成治癒情感創傷的良藥。至於是病態還是良藥?取決於我們能夠把握的住自戀的度。>嬰兒在未出生之前,在母親的子宮內,就有自戀情結相伴。以色列作家,羅尼.索蘭在《童年之謎》這本書中,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一步一步的解開了孩子的內心世界,闡述了自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讀完這本書,你會徹底的了解孩子的內心的世界,知道該如何面對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 《童年之謎》:我們應該注意住在內心的那個孩子!健康和病理自戀
    讀此書我深刻的領會到了,一個人從孩童起到長大,其內心的發展過程是極其多變的,尤其是「自戀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我們從生命初期開始,到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心理和情緒的變化過程。如今我們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極其重視孩子的心理發展變化。
  • 如何培養孩子從全能自戀到挫折中的成長
    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恰到好處的挫折。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挫折呢?就是這個挫折是孩子能戰勝的,能克服的。恰到好處的挫折不僅能鍛鍊孩子的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也是一個人的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 自戀分三種 你是哪種呢?
    當自戀者自我膨脹的觀點受到他人質疑時,他可能就會變得咄咄逼人、憤恨不滿。視頻解釋道,自戀者也有可能變得更無私,但這可能要通過心理治療或培養同情心的方式得以實現。People who exhibit narcissistic traits can improve their behaviour by reflecting upon their own actions or practicing compassion for others.
  • 自戀流行病
    如今,電視中越來越多的錐子臉和網絡上無處不在的「蛇精病」已經讓大家的心臟變得更加強大。人們往往一邊感慨人類的虛榮心和自戀如此瘋狂,一邊給各種PS過的圖片點讚,或者用「美圖秀秀」把自己、寵物、美食、風景變得更好看一點。
  • 父母如何把孩子變成病態自戀的年輕人
    (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導讀:是什麼讓人們變得自戀 理解何為病態的自戀意義重大,因為我們的文明在潛在非人道和使人隔離的技術驅使下,變得越來越複雜且碎片化,這些技術給現實真正的關係帶來了威脅,以模擬取代現實的同時還承諾以新的方式形成有意義的模擬社區,超越物質空間,甚至可以在逆境中促進人的成長。
  • 自尊心不等於「自戀」,如何培養孩子自尊心?正確方式是這樣的
    自尊心並不等同於「自戀」自尊對於很多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但是現在很多人卻將自尊和自戀弄混了,雖然兩者看起來很像,但其實有著很大的區別。其實自尊心並不等同於自戀,很多家長會希望孩子能夠擁有自尊,讓他們懂得如何自愛。
  • 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提升幼兒健康「自戀」水平是關鍵
    而來送娃上學的有部分父母似乎也並不比孩子好受,扒窗戶、蹲牆角、登高望遠,看自家的娃還在不在哭,更有甚者,和孩子一樣吧嗒吧嗒掉眼淚。這樣的孩子,往往能比較快速、安然地度過分離焦慮。接下來,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健康自戀,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健康自戀的發展,以及從健康自戀的角度出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度過分離焦慮。一、什麼是健康自戀?1968年,美國心理分析學會定義自戀為:一種心理的興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
  • 《童年之謎》:健康的自戀過程可以成就一個人
    自戀,和我們理解的自戀不是一回事,在作者看來是一種天生的人格要素,其運作和管理先於我們常常提到的「自我功能運作」。自戀,是通過被熟悉的事物所吸引、對陌生的事物保持警惕和抵制這一動力學過所激活的。通過健康自戀進程我們可以享受幸福和快樂的愉悅或極樂時光,不管是獨自一人還是同他人一起。
  • 孩子做事慢、做錯事,父母憤怒指責:請放下自戀,給孩子真正的愛
    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是在挑孩子的毛病,事實上,這類父母內心極為不安,他們認為,孩子表現不好,就意味著他們教得不好,不是好父母,這就傷害到了他們內心的自戀情結。這個時候,他們只能關注自己,而不會在意別人,甚至攻擊別人,讓別人陷入無助來維護自己的脆弱,這就產生了過度自戀。過度自戀型的父母,若想放下自戀,好好愛孩子,可以試著這樣做。
  • 經常控制不住的打罵孩子?或許是自戀型人格作祟!
    上面的這種情況每天都在我的家裡上演著,這兩個月來,我發現我越來越能用威脅的語言去面對孩子。之所以選擇做全職媽媽,我的初心是想做好孩子的心理引導,幫助她更健康地成長。而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個晚上都坐在沙發上問自己,我這樣的陪伴是不是還不如不陪伴。我沒有讓孩子變得更開心快樂,反而一直在給孩子施加不好的影響。雖然每個晚上都在反省,但是當第二天遇到同樣的狀況,我還是止不住的情緒爆發。
  • 自戀型人格
    ​綜合上述的行為,如果出現在一個人的日常行為中,說明他很有可能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或者是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形成原因​在我國,自戀型人格障礙人群比例大概是1%,形成原因大多和成長過程有關係。家庭成員長期分離,或者在成長過程中存在溺愛、過於粗暴的情況,都有可能形成自戀型人格障礙。​在一般的工作生活中,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個體不會與社會格格不入,相反,很多個體會很享受在社會生活的過程,因為他們需要社會對自己的認同。他們極少會認知到自己有心理障礙,即便是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也會拒絕承認。
  • 把別人看的過於完美,本質上是一種自戀 | 自戀的2種狀態
    但科胡特說,自戀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且是貫穿一個人一生成長的線索。這三種情況,在科胡特的定義裡都可以算自戀的表現。但是科胡特對自戀的理解在深度上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突破。首先,雖然我們在日常語言裡把自戀看成一種病態,或者至少是一種人格缺陷。科胡特認為自戀是人的本性。為什麼有些人表現出來的自戀會被人看成病態呢?科胡特會說,因為他們表現出來的自戀不成熟。
  • 精神病和自戀的孩子
    在對同性戀的研究之後不久,對精神病的研究使他能夠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即自戀的角度,認識到從自動性愛到客體之愛的過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路。因此,在施雷伯,同性之愛的回歸升華為自戀,即自我性慾的過度依附。在弗洛伊德看來,這種倒退的運動說明了兒童的發展是反向的。因此,他描述了以下序列:自戀、同性戀對象、異性戀對象的愛情。
  • 自戀型母親的女兒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生孩子的經歷會改變人的一生,當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時,絕大多數人都會進入一種叫作「永久父母」的新狀態裡,並一直待在裡面。時間匆匆,自戀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女兒也做了媽媽,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伴隨著令人陶醉的興奮感和對未來的想像,但同時也有可能被持續不斷的恐懼和焦慮所籠罩。
  • 孩子哭鬧、不肯上學?5招教你從健康自戀角度幫孩子度過分離焦慮
    而來送娃上學的有部分父母似乎也並不比孩子好受,扒窗戶、蹲牆角、登高望遠,看自家的娃還在不在哭,更有甚者,和孩子一樣吧嗒吧嗒掉眼淚。這樣的孩子,往往能比較快速、安然地度過分離焦慮。接下來,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健康自戀,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健康自戀的發展,以及從健康自戀的角度出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度過分離焦慮。一、什麼是健康自戀?1968年,美國心理分析學會定義自戀為:一種心理的興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
  • 童俊:自戀是一種哀傷和愛的無能
    賽明頓(Symington, N.)教授曾說,自戀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自戀也是弗洛伊德、溫尼科特、科胡特等精神分析大師所共同探討的問題,在心理工作中極為重要。完成這個心理誕生要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養育的氛圍要提供護持,護持在生命早期,提供了使生命成為連續整體的框架;同時也要懂得每一個嬰兒的長大成人都有通過遺傳而來的屬於自己成長的潛能,要能對孩子自主性的每一個信號敏感,逐漸從共生狀態撤退。
  • 自戀型母親的羈絆
    什麼是自戀?自戀的人,活的像個太陽。認為身邊的人都應該像行星圍繞著自己轉,認為自己是特別的,應該享有特權,特別對待。本篇討論的是自戀的母親帶給女兒的因果羈絆。目的是為了建立自我理解,自我信任,自我關愛。特質一:不承認孩子的感受,會把女兒看成自己的附屬品,不承認女兒是個獨立的個體。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強加給孩子。
  • 健康自戀的發展
    作為一個孩子,你需要別人看到你的真實樣子,你也需要表達你的感受並得到認真對待,你需要讓父母尊重你的感受和需要。這些都是正常的自戀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在依賴共生和依賴無能階段得到充分的滿足,你就可能擁有健康的自尊。當你凝視著自己的臉龐時,你能從母親對你的本質的反映中,找到一種本源的方法,滿足你在依賴共生階段的自戀需要。這就是嬰兒了解他們真正的樣子的方法。
  • 研究顯示美國人中國人越來越自戀 民族自戀影響國際關係
    關於「心理所揭示民族自戀的兩個維度及其國際關係中的預測作用」的一篇論文近期發表於PsyCh Journal上,文章稱,研究發現,美國人和中國人正變得越來越自戀,尤其是在民族自戀這個方面,研究在驗證民族自戀內部維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民族自戀的兩個維度對他國的國家態度、國民態度及政策的不同預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