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2600+|閱讀預計需要 7 min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裡,自戀是投注於自身的力比多過量,從而阻礙了一個人與他人形成有意義的關係。但科胡特說,自戀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且是貫穿一個人一生成長的線索。
在心理學同行裡談到科胡特,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那個研究自戀的精神分析大師」。不過科胡特所談的自戀,和我們平時所說的自戀有一定的差別。
我們平時說「自戀」的人,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覺得自己長得漂亮、經常照鏡子
覺得自己很有本事,經常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能力
不顧別人感受,比如老闆不顧員工的感受,隨意評價員工的容貌、能力、出身。
這三種情況,在科胡特的定義裡都可以算自戀的表現。但是科胡特對自戀的理解在深度上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突破。
首先,雖然我們在日常語言裡把自戀看成一種病態,或者至少是一種人格缺陷。科胡特認為自戀是人的本性。為什麼有些人表現出來的自戀會被人看成病態呢?科胡特會說,因為他們表現出來的自戀不成熟。
如果有個30歲的女性,有工作有家庭,但是她最喜歡的是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背著一個名牌包上街去逛,除了吸引別人的目光,她對其他事情都沒什麼興趣。
這在科胡特看來,她就像一個學齡前的小女孩,剛產生了性別意識的時候,穿花衣服、漂亮鞋子,想讓大家誇她漂亮。這種願望對於一個小女孩當然是正常的,但對於一個30歲的女性,她停留在三四歲的自我展示階段,而且展示的方式也是小女孩似的,說明她的自戀沒有得到發展。
再比如,一個35歲的男性,他最關心的是他能不能得到很大的權力,成為「上等人」,看到比自己有錢有勢的就去巴結,看到沒有錢、可能不能幫他發展的人就把別人當成「下等人」,看不起他們。而且他跟人交往就是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別人,我們會把這樣的人稱為「自戀的人」。
但是我們看三四歲的孩子會對別人說,我佩服我叔叔,因為他是老闆。孩子可能坐在他叔叔的豪車上,覺得自己就是上等人,我們大概率也不會覺得這孩子不正常。孩子在這個年齡,經常表現得有點「勢利」,我們並不會擔心。但是很多人成年後還這樣,這時候我們稱這個情況為自戀。
孩子的自戀表現是很誇張的,但是因為和他們的年齡相稱,所以是正常的。不過科胡特進一步說,孩子們這種誇大的自戀需求不僅僅是一種現象和那個階段裡好玩的表現,還是他們發展的動力。這些誇大的自戀需求需要得到滿足和認可,也需要受到挫折,慢慢地才發展成為成熟的自尊。
一個女性到了成年,她會打扮自己,她覺得自己是漂亮的、是被別人喜歡的,而不是害怕他人的目光。如果沒有別人的目光自己幾乎沒有存在感,或者覺得自己根本沒法見人,這就是自戀的問題了。不停地博取別人的目光是自戀,覺得自己沒法見人也是自戀,都是因為早期的誇大的自戀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導致的。
前文中那個35歲的男性,他唯一關心的就是超過別人、利用別人,這是不成熟的自戀。但一個人有事業心,有一定的競爭心理,並不就是問題。如果他沒有這種動力,他可能在職業發展和創造性方面就發展得不好。
所以,科胡特認為通常意義上所謂的自戀,是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自戀」的狀態。
關於自戀,科胡特還有另外一個看法。他說我們每個人除了希望自己在別人眼裡是好的,希望自己很能幹,還渴望依附於強大的他人。我們會把某些人看得更完美、更有能力,希望自己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力量,這也是一種自戀需求,而且也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
這就既體現了誇大的自己,也體現了對他人的誇大,科胡特把一個人對他人的誇大稱為理想化。科胡特說,一個成熟的人,會尊重別人,看到別人的長處,但不會把一些人看成神仙,又把另一些人看成垃圾。
所以科胡特所認為的自戀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誇大,一方面是對他人的誇大。這兩個方面經常是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的。
在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裡,阿Q認為自己祖上是個闊人,看不起跟他一樣做工的小D。同時他認為自己是趙家人,總想讓他們接納他,認祖歸宗。所以他既有誇大的自己,也要依附於誇大的他者,一個人自戀的兩極在《阿Q正傳》的阿Q身上表現得非常充分。
《阿Q正傳》,魯迅著,
2003年,上海書店出版社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說科胡特對於「自體」的定義。
在公司會議上,上司提到你業績很出色,人也很好,你多半會覺得很開心。之所以這麼開心,是因為你內心期待自己在別人眼裡,是能把工作做好,把人際關係處好的形象。得到稱讚之前,你可能覺得自己挺好的,但還不是特別肯定;得到別人的認可後,你就很開心。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行,別人肯定了你,你可能對自己的評價也會提高些。
所以什麼是自體呢?首先可以說自體就是你眼中的自己,它又是可以被其他人的眼光所改變的。當然這種改變並不簡單的就是別人肯定了我們,我們就肯定自己;別人否定了你,你就否定了自己。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也會影響到別人看待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怎麼感受它。當然我們怎麼看待自己,又和以前別人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有關,尤其是在小時候,重要他人怎麼看待我們有關。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們不要管別人怎麼看,我們要自己看得起自己。這種說法其實在說,我們很在乎別人看待我們。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過多地依賴於別人,內心很容易失衡。
另外,我們在發展的起點上,在孩童階段是很在乎別人的意見的,那個時候我們如果被適當地肯定,到了成年之後,才會對於被肯定不會那麼如饑似渴。而人到了成年之後,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變得非常重要,在很多地方不依賴他人的評價,而是自得其樂,這往往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一個人之所以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意為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其實是因為自戀發展到成熟的狀態。而且科胡特會認為所謂的自得其樂,不依靠周圍的人的評價,有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歸屬到了一個更大的文化的自體客體裡面。比如說一個作家的作品雖然不暢銷,但當他講到自己的作品屬於文學傳統的一部分,屬於一個更大的文化概念一部分,他就能從自我肯定中得到力量,就不需要從現實中獲得敬佩和認可。
所以在科胡特看來,我們的自體存在始終是和環境有關的,環境可以是當下的環境,也可以是一種文化,也可以是我們內心中製造出來的一種共同的東西。
文章節選自訾非教授(北京林業大大學心理系主任)《向偽心理學sayno——改變人類心靈探索史的十位大師》課程內容
88講課程,原價129元
限時團購ing,僅售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