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別人看的過於完美,本質上是一種自戀 | 自戀的2種狀態

2020-08-27 簡單心理

本文字數2600+|閱讀預計需要 7 min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裡,自戀是投注於自身的力比多過量,從而阻礙了一個人與他人形成有意義的關係。但科胡特說,自戀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且是貫穿一個人一生成長的線索。

不成熟的自戀狀態

在心理學同行裡談到科胡特,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那個研究自戀的精神分析大師」。不過科胡特所談的自戀,和我們平時所說的自戀有一定的差別。

我們平時說「自戀」的人,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 覺得自己長得漂亮、經常照鏡子

  • 覺得自己很有本事,經常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能力

  • 不顧別人感受,比如老闆不顧員工的感受,隨意評價員工的容貌、能力、出身。

這三種情況,在科胡特的定義裡都可以算自戀的表現。但是科胡特對自戀的理解在深度上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突破。

首先,雖然我們在日常語言裡把自戀看成一種病態,或者至少是一種人格缺陷。科胡特認為自戀是人的本性。為什麼有些人表現出來的自戀會被人看成病態呢?科胡特會說,因為他們表現出來的自戀不成熟

如果有個30歲的女性,有工作有家庭,但是她最喜歡的是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背著一個名牌包上街去逛,除了吸引別人的目光,她對其他事情都沒什麼興趣。

這在科胡特看來,她就像一個學齡前的小女孩,剛產生了性別意識的時候,穿花衣服、漂亮鞋子,想讓大家誇她漂亮。這種願望對於一個小女孩當然是正常的,但對於一個30歲的女性,她停留在三四歲的自我展示階段,而且展示的方式也是小女孩似的,說明她的自戀沒有得到發展

再比如,一個35歲的男性,他最關心的是他能不能得到很大的權力,成為「上等人」,看到比自己有錢有勢的就去巴結,看到沒有錢、可能不能幫他發展的人就把別人當成「下等人」,看不起他們。而且他跟人交往就是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別人,我們會把這樣的人稱為「自戀的人」

但是我們看三四歲的孩子會對別人說,我佩服我叔叔,因為他是老闆。孩子可能坐在他叔叔的豪車上,覺得自己就是上等人,我們大概率也不會覺得這孩子不正常。孩子在這個年齡,經常表現得有點「勢利」,我們並不會擔心。但是很多人成年後還這樣,這時候我們稱這個情況為自戀。

誇大的自戀

孩子的自戀表現是很誇張的,但是因為和他們的年齡相稱,所以是正常的。不過科胡特進一步說,孩子們這種誇大的自戀需求不僅僅是一種現象和那個階段裡好玩的表現,還是他們發展的動力。這些誇大的自戀需求需要得到滿足和認可,也需要受到挫折,慢慢地才發展成為成熟的自尊

一個女性到了成年,她會打扮自己,她覺得自己是漂亮的、是被別人喜歡的,而不是害怕他人的目光。如果沒有別人的目光自己幾乎沒有存在感,或者覺得自己根本沒法見人,這就是自戀的問題了。不停地博取別人的目光是自戀,覺得自己沒法見人也是自戀,都是因為早期的誇大的自戀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導致的。

前文中那個35歲的男性,他唯一關心的就是超過別人、利用別人,這是不成熟的自戀。但一個人有事業心,有一定的競爭心理,並不就是問題。如果他沒有這種動力,他可能在職業發展和創造性方面就發展得不好。

所以,科胡特認為通常意義上所謂的自戀,是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自戀」的狀態。

關於自戀,科胡特還有另外一個看法。他說我們每個人除了希望自己在別人眼裡是好的,希望自己很能幹,還渴望依附於強大的他人。我們會把某些人看得更完美、更有能力,希望自己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力量,這也是一種自戀需求,而且也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

這就既體現了誇大的自己,也體現了對他人的誇大,科胡特把一個人對他人的誇大稱為理想化。科胡特說,一個成熟的人,會尊重別人,看到別人的長處,但不會把一些人看成神仙,又把另一些人看成垃圾。

所以科胡特所認為的自戀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誇大,一方面是對他人的誇大。這兩個方面經常是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的。

在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裡,阿Q認為自己祖上是個闊人,看不起跟他一樣做工的小D。同時他認為自己是趙家人,總想讓他們接納他,認祖歸宗。所以他既有誇大的自己,也要依附於誇大的他者,一個人自戀的兩極在《阿Q正傳》的阿Q身上表現得非常充分。

《阿Q正傳》,魯迅著,

2003年,上海書店出版社

自體:如何看待自己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說科胡特對於「自體」的定義。

在公司會議上,上司提到你業績很出色,人也很好,你多半會覺得很開心。之所以這麼開心,是因為你內心期待自己在別人眼裡,是能把工作做好,把人際關係處好的形象。得到稱讚之前,你可能覺得自己挺好的,但還不是特別肯定;得到別人的認可後,你就很開心。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行,別人肯定了你,你可能對自己的評價也會提高些。

所以什麼是自體呢?首先可以說自體就是你眼中的自己,它又是可以被其他人的眼光所改變的。當然這種改變並不簡單的就是別人肯定了我們,我們就肯定自己;別人否定了你,你就否定了自己。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也會影響到別人看待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怎麼感受它。當然我們怎麼看待自己,又和以前別人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有關,尤其是在小時候,重要他人怎麼看待我們有關。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們不要管別人怎麼看,我們要自己看得起自己。這種說法其實在說,我們很在乎別人看待我們。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過多地依賴於別人,內心很容易失衡

另外,我們在發展的起點上,在孩童階段是很在乎別人的意見的,那個時候我們如果被適當地肯定,到了成年之後,才會對於被肯定不會那麼如饑似渴。而人到了成年之後,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變得非常重要,在很多地方不依賴他人的評價,而是自得其樂,這往往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一個人之所以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意為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其實是因為自戀發展到成熟的狀態。而且科胡特會認為所謂的自得其樂,不依靠周圍的人的評價,有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歸屬到了一個更大的文化的自體客體裡面。比如說一個作家的作品雖然不暢銷,但當他講到自己的作品屬於文學傳統的一部分,屬於一個更大的文化概念一部分,他就能從自我肯定中得到力量,就不需要從現實中獲得敬佩和認可。

所以在科胡特看來,我們的自體存在始終是和環境有關的,環境可以是當下的環境,也可以是一種文化,也可以是我們內心中製造出來的一種共同的東西

文章節選自訾非教授(北京林業大大學心理系主任)《向偽心理學sayno——改變人類心靈探索史的十位大師》課程內容

88講課程,原價129元

限時團購ing,僅售88元!

相關焦點

  • 自戀型人格的軟肋是什麼?怎麼知你的自戀程度?自戀是一種病 得治,自戀型人格的特徵,自戀心理測試NPI量表,超準自戀型人格測試題!
    不得不說,自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格資源」,不會因為自己不是哪個領域的專家,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界限。我不想傷害他,但我也不想站在一邊看著他傷害別人。那很痛苦,很累。」縱觀賈伯斯的一生,感情失敗,與女兒薩利關係決裂,一度被趕出蘋果……他的自大、自戀、刻薄,給自己帶來了一對麻煩事。甚至於在腫瘤這件事上,賈伯斯也是這樣——他拒絕面對自己患癌症的現實。自腫瘤確診以來,他頑固地堅持了9個月才開始正規治療。最後,這要了他的命。
  • 自戀人格
    在現代心理學對人類的潛意識、無意識等領域進行科學、系統的闡釋歸類以前,愛倫坡就已經在他的作品中對此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與分析。他熱衷於展示人類陰暗、變態的心理,執著地描寫邪惡、死亡。在他的筆下,恐怖與怪誕,瘋狂與理智,以一種奇特的方式並存著,任讀者的想像力在一個幻想的王國裡自由馳騁。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自戀?
    對執著的誤解、誤判與誤用,無疑會帶來許多困擾,那麼就需要從根本上認知執著,幫助我們把握做事的節奏與尺度,較為準確地判斷什麼時候應該堅持不懈,什麼時候應該及時止損。尤其對於感性程度較高的女性來說,有效掌握執著的分寸,韌性才會更有價值。執著,主觀意味濃厚,本質上是自戀的一種表現。
  • 十二星座誰能自戀出宇宙?獅子的自戀程度竟然可以繞銀河系轉一圈
    巨蟹座蟹黃堡不是個很自戀的人,他們是相當低調的類型,而且為人很謙虛和善,他們不會像火象星座那樣張揚和自信,因為水象星座的人都有一種別人學不來的陰柔,偶爾會有點自卑!天秤座糾結秤是很自戀的星座,確實多數的天秤都有自戀的資本,他們的自戀一般都是照著鏡子不能自拔,無法想像怎麼會有這麼完美的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但僅限於自己在家的時候,他們從不外露自己這種自戀。
  •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生活裡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一些人,經常覺得自己 「對不起」別人。他們過度地反思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並長期、過度地為此感到內疚、自責。比如在分手多年後還常常想著,「如果不是我曾經傷害了他,他現在一定過得更好吧。」
  • 當一個人自戀受挫,自然只能躲在抑鬱症中
    但是要說每個人其實都是自戀的,自戀本身也不是一種病態,甚至有時候我們做出偉大事業還需要一定的自戀。可一些人的自戀不太健康,這種不太健康,體現在對自我感的誇大,因此也叫誇大的自戀。我們看到這樣的自我為中心,其實是通過內心這個「哈哈鏡」,把別人都關注自己,變成了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也許有人覺得這不是自卑嗎,你仔細想一下,所有人都會貶低自己和所有人都讚美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自己是這個世界中心的感覺,這也是一種自戀。
  • 健康自戀的發展
    作為一個孩子,你需要別人看到你的真實樣子,你也需要表達你的感受並得到認真對待,你需要讓父母尊重你的感受和需要。這些都是正常的自戀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在依賴共生和依賴無能階段得到充分的滿足,你就可能擁有健康的自尊。當你凝視著自己的臉龐時,你能從母親對你的本質的反映中,找到一種本源的方法,滿足你在依賴共生階段的自戀需要。這就是嬰兒了解他們真正的樣子的方法。
  • 你不一定知道的科學知識,有種自戀叫過度自責
    有種自戀叫過度自責提起自戀,你也許會想到一張趾高氣揚的面孔和居高臨下的語氣。有些人的自戀很明顯,是把所有的好都指向自我:「我們合作的項目獲獎了,那都是因為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多虧了我,不然一定會失敗的。」
  • 2歲的寶寶很喜歡照鏡子、看自己的照片,這麼自戀,父母該咋辦?
    文|福林媽咪有個寶媽跟我吐槽自己的女兒:別的小朋友,拿到手機的時候,就是看動畫片,玩一些簡單小遊戲,但是我家那個,就太自戀了!拿到手機,就開始不停的自拍、看自己的照片,一邊看一邊笑,還做出各種怪表情,笑的可自戀了。
  • 童俊:自戀是一種哀傷和愛的無能
    從這個愛自己而死的例子,我們不難理解,自戀並不是一種愛,而是一種愛的無能。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家肯伯格認為,自戀者愛自己就像他們愛他人一樣無能。自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現象,是生命早年中想要成活下來而不得不的一種心理努力。
  • 自戀型人格障礙有那麼可怕嗎?惡性自戀確實可以等同於心理變態
    結果發現,參試者給自己的顏值評分平均比別人給自己的評分要高出30%。可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每個人確實都會有自戀的傾向,哪怕這種傾向只是一個可能性。畢竟我們所了解的只有自己,但對自己的了解也依舊遠遠不夠。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觀點:自戀是一種被自己發展出的第二人格,這個人格比自我更加完美,但同時也更加陌生。
  • 著急上趕娶個媽寶女,一見傾心嫁個自戀男
    但是在情感中自戀的人,如果著急上趕娶個媽寶女,一見傾心嫁個自戀男,曾想過她/他總是太自戀,憑什麼讓人喜歡你。過於自戀的人,不自知,納喀索斯沒有認識到自我本性,他到死的那一刻也沒有發現水中的影子就是他本人,終於有一天他赴水求歡溺水死亡,死後化為水仙花。一個自戀的人聽不到他人對他的愛意,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只愛自己。只是沒了自我,最終只能被拒之門外。
  • 自戀型母親的羈絆
    什麼是自戀?自戀的人,活的像個太陽。認為身邊的人都應該像行星圍繞著自己轉,認為自己是特別的,應該享有特權,特別對待。本篇討論的是自戀的母親帶給女兒的因果羈絆。目的是為了建立自我理解,自我信任,自我關愛。特質一:不承認孩子的感受,會把女兒看成自己的附屬品,不承認女兒是個獨立的個體。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強加給孩子。
  • 過度自戀是一種在自卑、自憐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病態的自我依賴!
    而自戀型人格障礙是病,還不太好治。自戀是人性,保持一定的自我欣賞本身是件好事,適度的自戀可以提高自我效率和能力。很多有成就的人大多伴有輕度躁狂和一定程度的自戀。總而言之,適度自戀,有益身心。自戀過了頭,才算是一種病。怎樣算「過頭」呢?完全聽不進批評,幾乎完全沉浸在個人世界裡,對自己的評價與他人的看法嚴重不符,並且在能力表現中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 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徵的人,是自戀型人格,這樣的人很難相處
    另一種自戀是不健康的自戀,這種自戀不是傷害別人,就是攻擊自己,所謂的傷害別人,就是在關係中擠壓別人,或過度索取,所謂的攻擊自己,就是容易自責、懊悔,容易抑鬱和焦慮。這種自戀下的人格我們可以將其稱為自戀型人格,這樣的人通常很難與別人建立持久、穩定的關係,即他們很難與人相處。
  • 你的社恐或許是因為自戀
    「我就在想要說點什麼才好,是說我自己的事,還是順著你們說的話,或者隨便說點八卦之類的...哪句話要怎麼說氛圍才會更好不會冷場,越想想緊張,又怕你們看出來,就很想趕快離開了...」
  • 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引發熱議:自戀型人格更容易當上老闆?
    那麼,僅憑這個就能認為,創始人們都帶有自戀特質了嗎?當然不是,來看看「自戀」在心理學上是怎麼定義的。 十九世紀末,精神病學家Ellis在論文裡最先提出了自戀的概念,描述個體像對待性對象一樣對待自己的一種態度。
  • 賈伯斯的自戀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我自己是一個蠻內向的人,不善交際,還有一些社交恐懼,特別是在人多的時候,我會無所適從,精神緊張,想要尋求一種解決辦法,想通過心理學去改善自己。在探索心理學的路上,我發現了這本《十二人格》,給了我莫大的啟發,原來很多人也和我一樣,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或兩種人格,甚至有些人有多種人格。這本書不僅幫助我了解了十二種人格,還幫助我換個視角看待那些令我困惑的人和事,給了我一定的啟發。
  • 常常照鏡子是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型到底是什麼
    只愛自己,不愛別人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嗎?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徵主要如下: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 關於自戀那些事兒
    自戀者不會發自內心地關心別人,他們眼裡只有自己。2、自戀者喜歡「攀龍附鳳」  心理專家指出,自戀者為了更好地自我宣傳,讓自己聽上去更加高大上,有時會說和某某名人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心理專家解釋說,自戀有兩種:浮誇型和害羞型。浮誇型的表現方式是吹牛或炫耀;害羞型自戀的人可能不會大聲嚷嚷,但是會默默幻想自己將來某天會發達,心裡暗暗憎恨別人。還有一些自戀者兼具浮誇和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