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知道的科學知識,有種自戀叫過度自責

2020-12-23 程程說科技

有種自戀叫過度自責

提起自戀,你也許會想到一張趾高氣揚的面孔和居高臨下的語氣。有些人的自戀很明顯,是把所有的好都指向自我:「我們合作的項目獲獎了,那都是因為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多虧了我,不然一定會失敗的。」

總之,自戀者永遠都有一種全世界只有我最重要,沒我就不行的感覺。

但是,這種感覺也可能以另一種不容易被察覺的方式表達出來,他們不是把好的品質攬到自己身上,而是把所有過錯都歸咎於自己:「我們的項目沒有成功,肯定是因為我的提案不夠好。」「一切都是因為我搞砸了。」

可能一開始你會覺得沒什麼不對勁,甚至覺得這個人很有責任感,照顧團隊裡的每個人。但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個人在攬過所有過錯的同時,也奪取了其他所有人的努力和價值。

比如項目失敗可能有許多原因,也許是一個團隊的責任,但他卻全都怪到自己身上,完全無視其他人的付出,也剝奪了其他人的獨立性。這背後的潛臺詞就是:「沒有我你們什麼都不是,你們的付出都是沒有意義的,我才是最重要的,我才是決定整個事情走向的關鍵。」

表面上,他們顯得對自己要求很嚴苛,經常自責。但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背後,是一種傲慢。是那種「你考60就不錯啦……但是我?得考90。」的傲慢。

他們認為自己優於別人,所以對自己預期更高,要求也更加嚴格。而其他人並沒有自己這麼重要,所以做差不多就可以了。

早在1991年,PaulWink教授在社會心理學的頂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自戀的兩面性》的文章,文中把自戀分為了兩個維度:自大表現型和脆弱敏感型。

兩者都表現出自負、自我沉醉和無視他人的特點,但是自大表現型更加外向、有攻擊性,追求他人的敬仰和尊重,而脆弱敏感性卻表現為內向、過於敏感、自我防禦和焦慮情緒。

也就是說,比起那些自大表現型的人,脆弱敏感型的自戀者更加難以接受失敗。他們更加在意外界評價,非常容易感到被威脅。因此,當面臨失敗時,他們也更容易歸因到自己身上,並且極度地貶低自我價值。

過度自責與自省是不同的。擁有健康自戀的人在面對挫折時,可以承受負面情緒,並且對自己的能力、形象有著清晰穩定的認知,他們能夠適度地自我欣賞,也能接受自己的局限,並不會想成為完美的人。他們在自省時會想:「我的能力暫時還無法勝任這項任務,但這沒關係。」

但擁有不健康自戀的人,就會期待自己是全能的。他們在遇到挫折後,會感到羞怯、怕別人攻擊,也因為沒有展現出足夠的自我形象、獲得他人讚美而感到內心受挫,然後自責。

自戀發展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慢慢長大,無所不能感無法避免地在現實環境中遭遇挫折,一邊又在沮喪、憤怒、難過中慢慢放下,學著與現實妥協,學著遺憾和放棄,這是非常艱難的成長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會逐漸具有成熟的品質,既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有勇氣奔向自己的目標,又能接受現實的局限,可以應對挫敗,理解並尊重其他個體的獨立性。

對於經常自責的人來說,學會正確地喜歡自己,也許是改變的第一步。獲得清晰的自我認知、練習同理心、或者一段穩定的諮詢關係,都可以幫助建立健康的自尊感和自戀水平。做到喜歡自己,也允許自己犯錯。

相關焦點

  •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生活裡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一些人,經常覺得自己 「對不起」別人。他們過度地反思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並長期、過度地為此感到內疚、自責。比如在分手多年後還常常想著,「如果不是我曾經傷害了他,他現在一定過得更好吧。」
  • 過度自責,是為了內省,還是上癮
    一定程度上的自責,可以讓自己看到責任所在,並對錯誤負責;而過度的自責,就有點像是不想為此事負責了。因為你一直沉浸在痛苦難受的快感之中,以至於忘記接下來要去做的事情。但他依然沉迷於,這個自己和自己玩的遊戲之中,只要遊戲沒有結束,就不會有結局。過度自責,就像是一種令人上癮的動力,沉迷於過度自責的遊戲中,似乎就可以逃避失誤之後的懲罰。
  • 過度焦慮=過度自戀,你可以這麼做
    焦慮現在已經成為人類的大敵,如果說你從來沒有焦慮過,你可能是過去穿越到現代的人。 不過,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最難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各種念頭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不停的從腦子裡冒出來,而且只是圍繞自己,而且總是考慮到負面情況,你越告訴自己要這麼想,不要那麼想,自己的腦子就偏偏不聽自己的。這是人類進化的缺陷,人的大腦還沒有完成從危險的蠻荒時代到現在物質極度豐富的和平年代的轉變,不刻意的克制疏導或者缺少強大彪悍的大心臟,很難擺脫焦慮。
  • 做錯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過度自責
    另一種人,做過錯事和不當的事,總是擔心,總是充滿歉意和內疚,不斷反省,自責和恐懼。這樣的事情會引起抑鬱,人就會像冷蟬一樣,一個好的人可能會變得多愁善感,害羞,膽怯,內斂和抑鬱。這種過分的自責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你做錯了或不合適的事,當然,你應該了解自己,如果你做錯了,你應該改變它,如果你做錯了,你應該知道真相。面對自己的錯誤,他們不可能固執不悔。
  • 你是在自我反省,還是在過度自責?
    你是在自我反省,還是在過度自責?可能我們都會去反省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適當反省也可以幫助我們改善一些行為,下次有更好的表現。但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深陷在自己「搞砸了一件事」,「都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能力不行」,「自己拖累別人」這樣的漩渦中,反覆地攻擊自己,同時情緒可能會非常非常低落,久久走不出來。
  • 自戀分很多種,你有嗎?從古希臘神話「那喀索斯」說起
    01自戀的人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具體表現:(主要討論的是過度的自戀)他們一般都驕傲自大,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都有一點自戀特徵,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心理學家認為,一定程度上的自戀,對人們來說是健康且必要的。所以,「自戀」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如果程度適當,對自己和他人不會造成傷害。
  • 過度自戀是一種在自卑、自憐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病態的自我依賴!
    而自戀型人格障礙是病,還不太好治。自戀是人性,保持一定的自我欣賞本身是件好事,適度的自戀可以提高自我效率和能力。很多有成就的人大多伴有輕度躁狂和一定程度的自戀。總而言之,適度自戀,有益身心。自戀過了頭,才算是一種病。怎樣算「過頭」呢?完全聽不進批評,幾乎完全沉浸在個人世界裡,對自己的評價與他人的看法嚴重不符,並且在能力表現中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 心理諮詢師:識別強迫型和自戀型人格障礙 | 知識專欄
    強迫症和強迫型人格障礙可能都有一些儀式化的行為:走路一定要踩著瓷磚縫,書本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排列好,和別人握了手一定要去洗手間洗一下,等等,你能想到的所謂「強迫行為」。對這些行為,普通的強迫症患者會覺得十分痛苦,他們知道自己這樣不太正常,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他們會去找心理諮詢師求助,正是想要停止這些行為。但強迫型人格障礙則會認為,自己沒什麼問題,這些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做,就會發生危險和意外。
  • 如何避免過度自責?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工作生活中出現一點失誤或是不足,就會深度自責,倍感失落與內疚,那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出現過度的自責心理呢?一是把事情的理想化標準降低一點。我們在實際生活工作中,往往會苛刻地要求自己,把事情的目標設定的特別理想化,一旦落實後,發現結果並不遂人心,就會出現嚴重心理落差,產生自責。
  • 心理學家:有這3個特徵的人,是自戀型人格,這樣的人很難相處
    另一種自戀是不健康的自戀,這種自戀不是傷害別人,就是攻擊自己,所謂的傷害別人,就是在關係中擠壓別人,或過度索取,所謂的攻擊自己,就是容易自責、懊悔,容易抑鬱和焦慮。這種自戀下的人格我們可以將其稱為自戀型人格,這樣的人通常很難與別人建立持久、穩定的關係,即他們很難與人相處。
  • 還在為你身邊自戀的人陷入自我懷疑?揭開自戀者的真相,突破牢籠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類人?他們總是自以為是,從不會關心別人的想法,常常以自我為出發點。即使你做得足夠好,可在他面前,你依舊得不到尊重與愛,你可能長期都能感受到自卑與壓抑,甚至想要逃脫這種讓人受盡委屈的生活,可你卻因為某種原因(愛)而選擇了留下。如若你也曾有過如此這些感受,那很可能是遇到了一個自戀型戀人或親人。
  • 自戀媽媽的9個特質:你也有這樣的媽媽嗎?
    答案很可能就來自於媽媽身上一種叫自戀的特質。什麼是自戀呢?卡瑞爾在書中告訴我們,自戀指的就是目中無人,過分專注於自我。在《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裡,把自戀描述成為一種人格障礙,包含為兩種心理特徵,一種是情感的匱乏,另一種則是強烈的自我關注。
  • 孩子過度自責,父母應該怎麼做?
    在孩子遇到一些和自己預期不相符的事情時,會不斷地尋找答案,所以即使某些事情、自己的本質和結果可能沒有任何關聯,他們也會認為是有因果關係的。這雖然和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等有關係,但也與親人是否表現出「無條件的愛」與足夠的鼓勵有關。如果孩子主動和你談他們的失敗或錯誤,請一定謝謝他們勇敢地告訴了你。
  • 過度自責的感情,可以幫你消化一些分手後失落的情緒
    你一直做一樣的事情,所以你一直得到一樣的結果。不一樣的結果,從改變開始。當你決定好要挽回(最重要),並且準備好的時候(更重要)。首先,是你自己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這個階段,避免過度自責和全都歸罪與外因。和你好不好沒有關係,沒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在一起的話,就應該對待關係有基本的責任感。
  • 過度以自我為中心,揭秘暴怒背後的自戀心理
    自戀者受挫後會暴怒的深層心理機制對於非公眾人物的普通人而言,其過度的自戀如果受到了挑戰,就可能會「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繼而會出現過激言行。究其原因,與過度自戀者在嬰兒期的心理需要未能滿足有關。有學說認為,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有對自己的自大、誇大的傾向。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
  • 挽回愛情:避免過度自責心理更有利於挽回
    這一節課要跟大家聊一聊,避免過度自責心理,更有利於挽回。往往會覺得分手是對方的錯,自然而然,很少挽回,其實挽回也摻雜著報復和不甘心,這種過度自責的心理會讓你喪失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然後陷入深深的痛苦當中,被分手其實就是被對方否定的這麼一過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不管是近距離關係還是遠距離關係,我們都期待被別人肯定,這是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重要一部分。適當的自我否定是對自己不足的承認,而親密關係中呢?
  • 你的社恐或許是因為自戀
    我有一老友C,我們有一眾相識的朋友,偶爾邀約她去一些聚會,十有八九會被拒絕,要和她會面,只能單獨約見。 她最常掛在嘴邊的是「我社交焦慮,你懂的」。
  • 為什麼有的人會過度自責?| 1分鐘心理課
    有的人出現一點小失誤,即使沒有任何處罰或批評,他也會一直責怪自己,甚至過度自責。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該怎麼辦?我怎麼這麼笨?越想越覺得懊惱,越想越自責,甚至身體都跟著顫抖起來。一定程度的自責,可以讓自己看到責任所在,並對錯誤負責;而過度的自責,則是一種逃避懲罰的自我防禦模式。
  • 小心你身邊的自戀人格|面具下的極端自戀者(書評)
    「你這個人好自戀哦」,『「你怎麼那麼自戀啊」,這樣的話語在我們生活當中並不少見。然而,過度自戀的人,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自戀人格障礙患者,這個,我相信很多人就不是那麼清楚了。有人會問,那這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有,有很大的關係。
  • 自戀媽媽的9個特質—讀《母愛的羈絆》(1)
    媽媽對女兒的影響確實深遠,她們身上的一些特質也會不自覺地傳給女兒,有一些是傳承著美好的品質,有一些卻讓人痛苦、心碎。比如,為什麼有人總是覺得沒有人愛自己?為什麼總是不自信?為什麼很多女人對自己的外貌總有著偏執般的追求?答案很可能來自於媽媽身上一種叫自戀的特質。什麼是自戀呢?卡瑞爾在書中告訴我們,自戀指的就是目中無人,過分專注於自我。